一、缺乏专业的第三方机构和团队。常州的特色小镇运营主体大多为村、校、国企,在产城融合过程中,主体看上去都到位,但整体专业度不够。比如,有的镇长、村长分管工作非常多、非常忙,用一句俗语说,他们是“又当爹、又当妈”,所以,在推动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无论是理念、目标、做法,他们可能都还只是个初学者,或略懂些皮毛,在面对市场变化时,也往往只能产生一些被动性的反映,甚至疲于应付,比冲在运营大环境最前锋的地区和专业机构,在节奏上容易慢半拍、/span> 二、缺乏专业的第三方机构导入渠道。因为缺乏专业人才的分析、运营、维护,镇、村在引入机构合作过程中,往往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容易走弯路,有的地方就出现了产城融合度不高,有好的业态但导不进来,有好的资源,但得不到合理的配置优化等问题,甚至有的地方还出现投的钱白投、投错位置、踩雷、跳坑等情况,国家资产损失,精力财力白费,非常遗憾、/span> 三、缺乏产业持续提升的驱动力。产城融合、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都还是新生事物,必然享受一部分政策红利。部分地区“盲目跟风上马”,对自身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缺乏行业研判,尤其缺乏长期长远规划,很容易导致小镇发展根基不扎实、持续提升的动力不足,久而久之特色小镇失去“特色”。我们了解到,新北区的某村,4000多万开发民宿,结果是房间少,面积小、档次低,不符合市场需求,后期旅游效应未能凸显,对产业发展的驱动力没能体现、/sp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