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早日建成“宜居美丽”城,实现常州“绿水青山”与“美丽生活”的良性循环,我们建议:全市上下应深入践行“两山理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聚焦关键,突破藩篱,多措并举提升“生态绿城”,建设“常州版公园城市”、/span> 1.强化领导,统一思想促落实。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健全重大决策责任追究、执法责任、环境稽查等机制,重点出台生态绿城建设标准和配套政策。二是借鉴“河长制”,成立党政一把手主抓的领导机构及领导专班,实行一抓到底。三是生态绿城项目的规划建设应积极融入文化、科普、体育、旅游等元素,构建“斑坖/span>-廊道-基质”生态绿城大格局,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常州版公园城市”、/span> 2.解放思想,精准施策破难题。各级政府应解放思想,创新作为,加大对生态绿城建设体系薄弱环节攻坚克难,重点改善重点难点地区生态环境。如老城区,应鼓励推行楼宇立体绿化(重点是楼宇腰线)、“口袋”公园、袖珍绿地等增加绿化、/span> 1.聚焦关键,迎难而上树品牌。一是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老城厢复兴为契机,明确全市生态绿城建设“一盘棋”,多方合力打通生态绿城建设堵点,如打通大运河、新运河、南运河、北塘河、横塘河、白荡河、澡港河、永安河、新沟河等沿线的绿道堵点,高质量建成示范绿道。二是打造具有常州特色的生态绿城品牌项目,如依托运河等河道实施“一水一策”,依托不同道路种植不同景观树及绿植建成“一路一景”,加大宣传让品牌深入民心、让影响扩大、/span> 2.城乡统筹,绿野围城享文明。深层挖掘城乡结合部的乡村文化底蕴、地域和人文景观,建设一批涵盖休闲度假、旅游服务、户外运动等多重元素的郊野公园。建议本着“谁建设谁受益”原则,试点实行政府牵头、乡村自治措施,引导各乡村结合村庄规划,因地制宜进行乡村大地田园景观整理,乡间道路、标识标牌梳理,探索既不干扰农业生产,又可发展文旅、休闲等绿色经济产业的生态治理之路,实现城乡共享生态文明、互助互促高质量发展、/span> 3.探索创新,长效管理促发展。严格落实我市生态绿城建设要求和环保审批“三线一单”制度,建立规划环评联合推进机制,保持环保执法高压态势,重点加大排污、毁绿等违法违规整治,积极推广生态治理先进技术应用。建立全市生态补偿专项基金,规范生态绿城项目资金使用,试点通过各种税费调节等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绿城建设。加大监督力度,进一步拓宽监督参与渠道,充分发挥各级人大、政协、社会组织以及公众的监督作用、/sp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