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能人才是指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在生产和实践领域能解决关键技术和操作难题,并具备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是企业提质增效、企业高质量发展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我市不断完善政策体系,搭建有效平台,优化发展环境,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示范引领。至2018年底,我市高技能人才达32.2万人,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143人,连续五年位居全省第一。全市已建成各级技能大师工作室60家(其中国家?家),建成高技能人才培养基?9家,拥有技工院?所,每年通过职前教育和职后培养技能人?0万人以上,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常州被国务院批准以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研发为产业发展方向,在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产业体系中,对高技能人才有着特殊要求。但当前的状况是 1、高技能人才总量不足。据相关数据,在我国就业人口中,高技能人才占比仅6.2%,远远低于制造业强国的平均水平,直接影响到“中国制?025”战略目标的实现。常州制造业以民营经济为主,2019年初,全市仍在经营的注册企业?2万多家。除3300余家规模以上企业,其余都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全市高技能人才,平均每家企业不到3名,绝大多数企业的达不到平均数,技能人才严重不足。因此,常州具备发展智能制造的企业比例?.8% 2、高技能人才队伍结构失衡。技能人才中,初级工、中级工占比非常大,高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领军人才的匮乏,导致技能人才技能等级偏低,创新能力较弱。传统产业人才偏多,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偏少,特别是在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技能型人才短缺现象更为严重,成为制约我市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瓶颈”。另外,高技能人才年龄结构不合理,由于技能人才培养周期长,缺乏相当长的年资很难成长为高技能人才 3、技能人才不能满足高质量发展需要。现代企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由原来局限于某项技能的专业技能型人才,逐渐向国际化、综合化、高新化方向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综合型人才,有的包括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等等。生产一线的高技能人才、高层次人才、应用型人才十分紧缺。在新兴行业招聘技能人才满足率不到40%、高技能人才不?0%。因而许多行业、专业的人才缺口依然很大 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制造业企业、行业中“抱着水缸喊渴”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人难求”现象并不罕见。究其原因,最主要问题一方面源于高职学校的毕业生与企业、行业所需求专业、技能、工匠态度存在不一致性,导致毕业生适应性差、毕业就业离职率高;另一方面就是社会职业教育中缺乏对在职技工培训的体系机制 在职高技能人才培训的困难原因主要在于:“中国制?025”战略,既需要“清华、北大”孕育的科研人才,也需要高职学校培养的能工巧匠。事实上,常州民营制造企业大而不强,差在技能、工艺。高技能职业人才已成为高质量发展阶段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尽管现在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突飞猛进,但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对比,尤其在职技工高素质培训方面仍有不小差距,存在问题十分明显 1、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与市场需求脱节。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和培育工匠精神的主渠道,但很多职业院校设置的专业大多数是比较传统的大众型专业,对常州市企业、产业发展方向研究不深、契合度不强,很难满足现代企业和社会需要,有些甚至还停留在强调与大批量流水线作业相适应的单一技能培养,对综合职业能力、创造能力和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培养强调不够 2、产教融合深度不够。尽管国家强调了企业在校企合作办学中的责任和义务,但由于不是法定义务,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参与度较低,甚至很多企业对待校企合作只是名义、挂牌参加,很多前沿技术难以进入职业院校的教学体系中去,职业院校也很难掌握最新科技动态和市场需求,难以保证教学能紧跟市场和前沿,制约了创新型高素质技能人才和工匠精神的培养。其次,职业教育中很多校企合作目的并不在于技能形成,更多偏向于劳动力的获取。实习生、职业院校以及企业参与的动机与积极性影响产教融合的实效 3、行业和企业缺乏参与职业教育的内生力。职工技能培训工学矛盾较为突出,存在政府、职业院校在职培训一头热的局面。很多企业希望政府组织院校校企合作进行在职培训,但在具体实施时,企业难以排出职工培训的时间,甚至要求大幅度扣减培训时间。此外,企业培训职工缺少统筹规划,没有建立技能人才薪酬激励机制,企业职工工作时间长,企业如果上班时间不能安排培训,职工休息时间参加培训的动力就明显不足。由于人才流动性加强,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培养动力欠缺,对职工重使用轻培养,甚至光使用不培养 4、人才培养通道不畅,生源体系相对封闭。体现在职业教育阶段,从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教育立交桥”尚未完全搭建,企业找不到特色专业需求人才,宁愿师傅带徒弟培养。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不够,难以实现在职业领域与教育领域的顺畅转换和终身学习。职业教育生源未对整个社会开放,一线劳动者进入职业院校继续学习的路径较窄。职业教育的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由不同职能部门管理,在双证融通、相互开放等方面存在一定障碍 5、在职高技能培训的市场化机制没有形成。一是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缺乏影响力。社会普遍存在的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歧视和职业尊严,重普教、轻职教的“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仍在社会中广泛流行,参加在职高技能培训不受重视。二是在职培训市场化程度不高。公办的高职学校,在办班形式、时间等方面,不能根据在职人员的休息时间安排教学;社会上开设的职业培训模式与企业生产操作的实际要求也不能很好的对接,差距还是很大;民办的技能培训教育在场地、师资、实践设备等方面严重不足,行不成主流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