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td> 首页>>委员履职>>政协提案>>提案公开>> 内容
关于加强民营制造企业在职高技能人才培训的建议
发布日期?020-12-28 浏览次数9span id='hits'>字号:〕a href="javascript:czfxfontzoom(16)">?/a>?/a>導/a>〖/td>

0114

民建市委

关于加强民营制造企业在职高技能人才培训的建议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把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和基础保障。我市围绕建设全国一流智能制造名城目标,积极打造“技能龙城”,为“常州智造”产业升级提供支撑。如何培养出更大规模、更优结构的高技能产业工人队伍,加强占全市企业数90%以上的民营制造企业在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技能人才是指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在生产和实践领域能解决关键技术和操作难题,并具备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是企业提质增效、企业高质量发展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我市不断完善政策体系,搭建有效平台,优化发展环境,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示范引领。至2018年底,我市高技能人才达32.2万人,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143人,连续五年位居全省第一。全市已建成各级技能大师工作室60家(其中国家?家),建成高技能人才培养基?9家,拥有技工院?所,每年通过职前教育和职后培养技能人?0万人以上,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常州被国务院批准以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研发为产业发展方向,在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产业体系中,对高技能人才有着特殊要求。但当前的状况是

1、高技能人才总量不足。据相关数据,在我国就业人口中,高技能人才占比仅6.2%,远远低于制造业强国的平均水平,直接影响到“中国制?025”战略目标的实现。常州制造业以民营经济为主,2019年初,全市仍在经营的注册企业?2万多家。除3300余家规模以上企业,其余都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全市高技能人才,平均每家企业不到3名,绝大多数企业的达不到平均数,技能人才严重不足。因此,常州具备发展智能制造的企业比例?.8%

2、高技能人才队伍结构失衡。技能人才中,初级工、中级工占比非常大,高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领军人才的匮乏,导致技能人才技能等级偏低,创新能力较弱。传统产业人才偏多,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偏少,特别是在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技能型人才短缺现象更为严重,成为制约我市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瓶颈”。另外,高技能人才年龄结构不合理,由于技能人才培养周期长,缺乏相当长的年资很难成长为高技能人才

3、技能人才不能满足高质量发展需要。现代企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由原来局限于某项技能的专业技能型人才,逐渐向国际化、综合化、高新化方向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综合型人才,有的包括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等等。生产一线的高技能人才、高层次人才、应用型人才十分紧缺。在新兴行业招聘技能人才满足率不到40%、高技能人才不?0%。因而许多行业、专业的人才缺口依然很大

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制造业企业、行业中“抱着水缸喊渴”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人难求”现象并不罕见。究其原因,最主要问题一方面源于高职学校的毕业生与企业、行业所需求专业、技能、工匠态度存在不一致性,导致毕业生适应性差、毕业就业离职率高;另一方面就是社会职业教育中缺乏对在职技工培训的体系机制

在职高技能人才培训的困难原因主要在于:“中国制?025”战略,既需要“清华、北大”孕育的科研人才,也需要高职学校培养的能工巧匠。事实上,常州民营制造企业大而不强,差在技能、工艺。高技能职业人才已成为高质量发展阶段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尽管现在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突飞猛进,但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对比,尤其在职技工高素质培训方面仍有不小差距,存在问题十分明显

1、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与市场需求脱节。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和培育工匠精神的主渠道,但很多职业院校设置的专业大多数是比较传统的大众型专业,对常州市企业、产业发展方向研究不深、契合度不强,很难满足现代企业和社会需要,有些甚至还停留在强调与大批量流水线作业相适应的单一技能培养,对综合职业能力、创造能力和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培养强调不够

2、产教融合深度不够。尽管国家强调了企业在校企合作办学中的责任和义务,但由于不是法定义务,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参与度较低,甚至很多企业对待校企合作只是名义、挂牌参加,很多前沿技术难以进入职业院校的教学体系中去,职业院校也很难掌握最新科技动态和市场需求,难以保证教学能紧跟市场和前沿,制约了创新型高素质技能人才和工匠精神的培养。其次,职业教育中很多校企合作目的并不在于技能形成,更多偏向于劳动力的获取。实习生、职业院校以及企业参与的动机与积极性影响产教融合的实效

3、行业和企业缺乏参与职业教育的内生力。职工技能培训工学矛盾较为突出,存在政府、职业院校在职培训一头热的局面。很多企业希望政府组织院校校企合作进行在职培训,但在具体实施时,企业难以排出职工培训的时间,甚至要求大幅度扣减培训时间。此外,企业培训职工缺少统筹规划,没有建立技能人才薪酬激励机制,企业职工工作时间长,企业如果上班时间不能安排培训,职工休息时间参加培训的动力就明显不足。由于人才流动性加强,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培养动力欠缺,对职工重使用轻培养,甚至光使用不培养

4、人才培养通道不畅,生源体系相对封闭。体现在职业教育阶段,从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教育立交桥”尚未完全搭建,企业找不到特色专业需求人才,宁愿师傅带徒弟培养。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不够,难以实现在职业领域与教育领域的顺畅转换和终身学习。职业教育生源未对整个社会开放,一线劳动者进入职业院校继续学习的路径较窄。职业教育的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由不同职能部门管理,在双证融通、相互开放等方面存在一定障碍

5、在职高技能培训的市场化机制没有形成。一是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缺乏影响力。社会普遍存在的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歧视和职业尊严,重普教、轻职教的“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仍在社会中广泛流行,参加在职高技能培训不受重视。二是在职培训市场化程度不高。公办的高职学校,在办班形式、时间等方面,不能根据在职人员的休息时间安排教学;社会上开设的职业培训模式与企业生产操作的实际要求也不能很好的对接,差距还是很大;民办的技能培训教育在场地、师资、实践设备等方面严重不足,行不成主流模式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我国的经济结构的调整,必须探索产教融合新时代模式,把在职高技能培训当成突破职教困境的一个关键工作

1、从制度上规范校企合作和机制创新的实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以此为指引,聚焦我市制造业产业升级和企业创新的迫切需求,着力创新校企合作新模式,加强制造业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从制度上规范校企合作的实施。校企合作是当今职业教育最有生命力和光明前景的一种培养方式,已成为发达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方式,并从制度上规范校企合作的实施。我市产业发展上瞄准了国际先进国家,职业教育特别是在职培训上,也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作为我市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制定激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政策,打破政府、企业、行业以及科研机构各主体之间的壁垒,形成高效互动、合作有序、富有创新力和竞争力的内外协同培养模式,使在职培训实现从知识到精神的高度交融,突出技能与素养的同步提升,培养出真正具备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2、善于把创新专业办到企业培养契合人才

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市工业己经成为基础扎实、门类齐全,有一定核心技术的产业经济,一批民企具有国际竞争力,一批以劳模、大国工匠为代表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成为地方和国家的骄傲,一批劳模、大国工匠工作室脱颖而出,成为传承工匠精神、精湛技术的基地,这些,为把职校专业办到企业去创造了丰厚的基础和条件。一要善于发现和发挥企业特色技能的优势和作用。在输变电、高端农机装备、光伏电站、高铁技术、石墨烯技术等一系列领域,职校要从发现和发挥我市拥有的一批成熟的世界领先技术、高端技术人才,以及行业巨人、小巨人企业的优势角度出发,敢于、善于打破现有职业教育的困境,走出校门拥抱企业,主动拆掉培养学生的“隔离墙”,把一些专业办到相对应的具有特色优势技术的行业、企业去,办到劳模、工匠的工作室去,安排好教学资金,互惠双赢,开创办学新模式。二要充分开展与行业协会、专业商会的链接。行业协会、专业商会具有链接企业,掌握行业、企业技术、人才等动态信息,具有协调、服务功能的公共机构。职校要加大力度,强化与这些机构的协商、协作,从专业协会了解人才需求、办班条件、企业特长优势,有效开发设计专业课程,招收有志于专业工作的学生,开展专业培训,委托有条件的企业协同办班,最直接、最大效应利用企业的专业教学基地作用,更有效培养企业发展中的适用人才。三要研究企业所需高端人才有的放矢。当前职业教育中,研究生、博士生似乎是天方夜谭。而许多企业,稀罕这些人才,不少企业每年都安排了培训资金,选派后备技术骨干参加高端课程的短训培养,不少企业对参加培训学习经费报销90%以上。企业需要高端技术人才,更需要长期合作的专门机构和职校,因此,职校要贴近企业需求,研究小众班、高端班、特长班等特色教育,把课堂办到行业、企业、车间,把教学办到工余假日,方便企业技术人才受教学习。四要甘拜劳模工匠为师。劳模和大国工匠,都是从实际工作中历练出来的,他们有技术、有专研精神,有创新意志力和匠心素质,带动、传授了一批批工匠人才,是一批活跃在实践一线的老师和教授。职业学校要敢于聘请工匠劳模到学校当老师、做教授,让他们的技术成就、旗帜示范,成为职教学院的一道风景线,成为学院教师队伍中的表率,带动教师队伍的成长

3、强化政策引导打通高技能人才培训发展通道

继续完善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培训体系,为在职高技能人才培养创造条件。一是强化对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引导。通过提高薪酬待遇水平、健全评价体系、扩大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范围、获证奖补范围、加大技能培训投入等一系列政策的完善,努力打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要向中小型民营企业加大政策倾斜和宣传,激励企业支持在职技能培训工作,鼓励更多职工参加各种形式的在职培训。二是统筹发挥好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最大效用。发挥好我市已建成的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校企联动实训中心、政校企三方共建公共实训基地、产教融合平台等79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作用,相关主管部门要协同行业协会、专业商会等机构,紧密结合常州产业经济发展中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按行业、工种,分类分级进行统筹规划,实行灵活的办班时间和方法,发挥培训基地的最大效用,提高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实效,切实解决民营企业现实困难。三是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促进职业技能培训精准对接。发挥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线上与线下培训资源的有效融合,探索互联网+职业培训机构管理新模式,深入挖掘平台功能和大数据应用,促进政府、企业、学校、行业培训机构、技术工人互联互通、高效协同与精准对接。把我市职业技能培训“云平台”已接入?6家培训机构,覆盖电工、焊工、汽车维修工?8个技能培训工种和创业意识培训、创业能力提升培训、网络创业培训等5个创业培训项目,最大限度满足民营制造企业高技能人才的培训教育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州市委员会主办
Copyright 2003-2017 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ChangZhou Committee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5003616 技术支持:常州风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