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抓尖端引领,进一步扩大一流专业化创新平台示范效应 江南石墨烯研究院是我市专业化创新平台建设成功的典型?011年,常州、武进两级政府为了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抢占先机,共同出资成立了全国第一家石墨烯研究机构——江南石墨烯研究院,并不断在投资基金、知识产权等体制机制方面探索创新,构建有利于产业创业创新的生态圈层,不断强化产业集群效应。目前已培育了二维碳素、第六元素等120多家相关企业和创新创业团队,产值年均增?0%以上,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石墨烯产业化基地,赢得了“中国石墨烯看江苏、江苏石墨烯看常州”的美誉?014年第六元素登陆新三板,成为石墨烯行业第一股,2015年二维碳素作为全国首家石墨烯薄膜企业登陆新三板,2017年碳元科技成为先进碳材料主板上市第一股 常州这个全国最大的石墨烯产业化基地的形成,从行业价值的发现、创新平台的打造,到产业人才资本集聚,累积了丰富的常州经验,建议加以推而广之,如能在其它具有未来产业前景的领域结合常州实际,复制这些成功经验,建成数家类似这样的国内一流专业化创新平台,走对了专业化、特色化的发展道路,那么常州作为长三角特色鲜明的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的地位不可动摇 2、抓融合转化,加快推进协同创新专业化平台载体建设 江南石墨烯研究院的成功运作,是地方产业基础与高校科教资源深度融合的产物,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成功范例。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协同创新,有效集聚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和技术,加快推进更多的这样的协同创新平台与重点产业融合对接,加速基础研究成果向技术和产品、服务转化,这对常州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紧要。建议继续支持协同创新平台市场化改革,构建市场化人才引进、绩效激励、投资融资、项目遴选等机制,形成自主决策、管投分离的市场化、企业化管理体系。在江南石墨烯研究院、常州印刷电子产业研究院成功运作之后,进一步探索多种模式新型研究院组建方式。创新“科?产业+资本”组织模式,继续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建设协同创新平台,对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用地给予优先保障,打造科研产业“混合体”。整合在常高校、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企业资源,建立创新资源共享平台,促进区域创新资源融合共享 3、抓主体培育,支持企业参与研发创新平台建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探索实施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鼓励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充实研发队伍、提高研发水平,支持企业联合高校建设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各类研发机构,推进平台研发突破和转化成果,打造创新基地。支持初创期种子企业培育,建立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池”,加强人才、项目等要素支撑,建立信息与政策高效服务机制。研究制定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的政策措施,建立梯次并进的企业培育库,量质并举壮大高新技术企业集群,?021年全市实现高企数翻一番的目标?800家以上)。遴选一批研发基础好、创新能力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打造成为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隐形冠军。支持独角兽企业培育,开设绿色通道,实行“一企一策”,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市场认可度高的独角兽企业 4、抓服务优化,强化高端人才引进培育集 进一步加大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人才载体建设支持力度,吸引和集聚院士、优秀青年科学家、重大前沿核心技术技能掌握者等创新人才。鼓励企业引育高层次人才。完善科技计划,强化计划实施与人才引育相结合,强化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与人才引育相结合。确保明年新增高企、新建企业研发机构、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在数和质上,都有明显提升?nbsp; 鼓励高校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对应用型人才加大科技成果转化考核权重。支持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间人才自由流动,落实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业、高校院所设立流动岗位等政策。建立人才发现、使用、评价机制,健全创新人才维权援助机制,建设按国际惯例运作的人才市场,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进一步优化服务环境。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完善科技服务机构登记备案制,探索建立绩效评估制度择优奖励,引导科技服务机构规范发展,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率。优化人才发展人文环境、生活环境、生态环境,举力打造常州“宜居宜业”之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