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td> 首页>>委员履职>>政协提案>>提案公开>> 内容
关于倾力打造一流专业化创新平台,加快建设长三角特色鲜明的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议
发布日期?020-12-14 浏览次数9span id='hits'>字号:〕a href="javascript:czfxfontzoom(16)">?/a>?/a>導/a>〖/td>

0028

民进市委

关于倾力打造一流专业化创新平台,加快建设长三角特色鲜明的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议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常州市“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明确“打造长三角特色鲜明的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的创新型城市发展目标。为加快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倾力打造国内国际一流专业化创新平台,不搞大而全,走专业化、特色化科技创新之路,这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前提下,加强城市间分工与合作,避免“千城一面”同质化恶性竞争的必然要求

常州始终把创新驱动作为城市发展主战略,举全市之力建设创新型城市,优化形成了“一核两区多园”的区域创新布局。“十百千”创新型企业集群初具规模,创新型领军培育企达71家,科技型上市培育企业达410家;企业研发机构?658家,其中省级以上723家?018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7.3%;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2.8件。全市建?0家重点产业公共创新平台,其中入列省产研院专业所5家。江南石墨烯研究院、常州印刷电子产业研究院等专业化创新平台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新建安泰新材料、长江智能、中航锂电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实现了以央企、龙头骨干企业为建设主体的新突破。常州科教城连续五年位列中国最佳创业园区第二名;常州、武进两个国家高新区争先进位在全国高新区最新综合排名中分别位列?8位和45位。据《长三角高质量发展指数报告(2018)》,常州列长三角城市群创新发展指数排名第六位

常州科技创新的整体实力与苏州、无锡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从创新指标上看?018年,常州发明专利授权?759件,为苏州的?0845件)25.4%、无锡(4963件)?5.6%,甚至落后于镇江;去年,常州的省公示高新技术企业数630家,为苏州的?331家)27%、无锡的?72家)64.8%。具体到人才、企业、平台建设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常州高校资源偏少,高端科技创新人才缺乏。在常高校有河海大学常州校区、常州大学、常工院、江苏理工学院以及几所高职院校,科教人才资源与苏州、无锡相比,明显偏少。专业化的管理和技术支撑人才对科技创新平台的高效运转至关重要,目前常州市科技人才总量及结构与实际发展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和高新技术研发人才紧缺

2、企业研发投入不足,常州企业与外部研究机构、高校等其他单位开展合作的水平和力度都远远不够,企业对外创新合作的活跃度不高。从产业创新能力上看,常州产业和企业较分散,点多面少,产业集群化程度不高。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小且行业分散,相关产业、关联技术的研发平台没有建立,部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点产业尚未延伸成产业链,产业集聚效果不明显,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尚未真正形成

3、专业化、特色化创新平台偏少。近些年,常州科技创新平台迅速发展,其中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和科技创业园等综合性创新平台占了很大比例,综合性的创新平台容易使平台提供的服务停留在比较表浅的层次上,往往缺少专业领域的人气汇聚以及服务指导,不利于产业技术向纵深发展

1、抓尖端引领,进一步扩大一流专业化创新平台示范效应

江南石墨烯研究院是我市专业化创新平台建设成功的典型?011年,常州、武进两级政府为了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抢占先机,共同出资成立了全国第一家石墨烯研究机构——江南石墨烯研究院,并不断在投资基金、知识产权等体制机制方面探索创新,构建有利于产业创业创新的生态圈层,不断强化产业集群效应。目前已培育了二维碳素、第六元素等120多家相关企业和创新创业团队,产值年均增?0%以上,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石墨烯产业化基地,赢得了“中国石墨烯看江苏、江苏石墨烯看常州”的美誉?014年第六元素登陆新三板,成为石墨烯行业第一股,2015年二维碳素作为全国首家石墨烯薄膜企业登陆新三板,2017年碳元科技成为先进碳材料主板上市第一股

常州这个全国最大的石墨烯产业化基地的形成,从行业价值的发现、创新平台的打造,到产业人才资本集聚,累积了丰富的常州经验,建议加以推而广之,如能在其它具有未来产业前景的领域结合常州实际,复制这些成功经验,建成数家类似这样的国内一流专业化创新平台,走对了专业化、特色化的发展道路,那么常州作为长三角特色鲜明的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的地位不可动摇

2、抓融合转化,加快推进协同创新专业化平台载体建设

江南石墨烯研究院的成功运作,是地方产业基础与高校科教资源深度融合的产物,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成功范例。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协同创新,有效集聚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和技术,加快推进更多的这样的协同创新平台与重点产业融合对接,加速基础研究成果向技术和产品、服务转化,这对常州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紧要。建议继续支持协同创新平台市场化改革,构建市场化人才引进、绩效激励、投资融资、项目遴选等机制,形成自主决策、管投分离的市场化、企业化管理体系。在江南石墨烯研究院、常州印刷电子产业研究院成功运作之后,进一步探索多种模式新型研究院组建方式。创新“科?产业+资本”组织模式,继续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建设协同创新平台,对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用地给予优先保障,打造科研产业“混合体”。整合在常高校、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企业资源,建立创新资源共享平台,促进区域创新资源融合共享

3、抓主体培育,支持企业参与研发创新平台建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探索实施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鼓励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充实研发队伍、提高研发水平,支持企业联合高校建设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各类研发机构,推进平台研发突破和转化成果,打造创新基地。支持初创期种子企业培育,建立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池”,加强人才、项目等要素支撑,建立信息与政策高效服务机制。研究制定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的政策措施,建立梯次并进的企业培育库,量质并举壮大高新技术企业集群,?021年全市实现高企数翻一番的目标?800家以上)。遴选一批研发基础好、创新能力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打造成为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隐形冠军。支持独角兽企业培育,开设绿色通道,实行“一企一策”,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市场认可度高的独角兽企业

4、抓服务优化,强化高端人才引进培育集

进一步加大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人才载体建设支持力度,吸引和集聚院士、优秀青年科学家、重大前沿核心技术技能掌握者等创新人才。鼓励企业引育高层次人才。完善科技计划,强化计划实施与人才引育相结合,强化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与人才引育相结合。确保明年新增高企、新建企业研发机构、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在数和质上,都有明显提升?nbsp;  鼓励高校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对应用型人才加大科技成果转化考核权重。支持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间人才自由流动,落实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业、高校院所设立流动岗位等政策。建立人才发现、使用、评价机制,健全创新人才维权援助机制,建设按国际惯例运作的人才市场,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进一步优化服务环境。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完善科技服务机构登记备案制,探索建立绩效评估制度择优奖励,引导科技服务机构规范发展,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率。优化人才发展人文环境、生活环境、生态环境,举力打造常州“宜居宜业”之城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州市委员会主办
Copyright 2003-2017 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ChangZhou Committee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5003616 技术支持:常州风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