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td> 首页>>委员履职>>政协提案>>提案公开>> 内容
关于常州加快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的建
发布日期?020-12-14 浏览次数9span id='hits'>字号:〕a href="javascript:czfxfontzoom(16)">?/a>?/a>導/a>〖/td>

0019

薛建

关于常州加快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的建

2019??3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公布实施,明确提出打造“一极三区一高地”(全国经济发展强劲活跃的增长极,成为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引领区和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区,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的战略定位,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绘就了宏伟蓝图。国务院对《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017-2035)》批复中提出:充分发挥上海中心城市作用,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分工协作,构建上海大都市圈,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沪苏浙三地共同编制《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提出?+8”上海大都市圈发展理念,推动形成“一核(上海特大城市)三带(苏州、嘉兴、湖州陆域联系城市带;无锡、常州、南通沿江城市带;宁波、舟山杭州湾城市带”)总体空间布局。常州作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组成,如何深入理解把握国家战略的内涵意义,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谋求新的发展机遇和优势,助推常州在高质量发展中走向更前列,成为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

作为上海的政治责任,引领区域一体化发展,上海的发展理念、发展方法都将发生重大变化。常州作为联结上海与常州的重要门户,上海对长三角发展腹地的需求、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提升的需求、对外开放与对内一体化互动的需求,以及在国家责任下上海将俯下身子更加主动融合区域城市协作协同的新发展理念和方式,都将成为常州新一轮创新发展的重大机遇。但由于区位条件、交通变局、资源离散、功能不足等原因,区域协同一体化发展也将给常州带来更多不确定因素和挑战变局

1、内圈城市竞争带来的挑战。青浦、吴江、嘉善被定位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嘉兴将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作为城市首位战略,近年来集成电路、通用航空、汽车等多个领域的百亿级产业项目纷纷落户。苏州、嘉兴、南通等内圈城市,对大型优质项目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可以预见,在未来一段时期,这种趋势还将延续。而常州接轨上海战略定位还不够清晰,港口、机场等交通物流枢纽还没有形成融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以及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的有效路径,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的强烈氛围还没有充分形成,长三角区域地理中心位置目前更多的还是上海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地理边缘化的困局挑战

2、铁路变局带来的挑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随着北沿江铁路、沪通铁路、杭州湾跨海铁路等开工建设,宁波、南通、泰州等城市将纷纷加入上?小时高铁圈,长三角城市之间区位竞争将更加激烈,常州高铁先发优势也不再明显。二是随着沪嘉、沪苏湖等城际铁路规划布局,城市间大规模通勤化将成为可能,加上之前上?1号地铁已经延伸到昆山花桥,未来苏州、嘉兴、湖州等临沪地区将可能成为上海创新策源人才重要的生活区

3、功能不足面临的挑战。相比苏州、无锡,常州产业优势并不明显,缺少高原产业和高能级产业平台载体;同时,常州“引人、留人”的环境和功能短板还比较突出,高品质教育、医疗、居住功能等有待提高

可以看出,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实施,常州既有机遇,更面临趋势变局带来的挑战。客观的说,带来的机遇更多的是面向长三角区域城市共同的机遇以及理论的机遇,常州在这些机遇中既无独特地理优势,也没有强烈吸引上海的功能优势、政策优势,缺乏抢抓一体化先机的“武功秘笈”。但一体化带给我们的挑战确是实实实在在眼前可见的,逐步失去在上海区域城市竞争中的交通优势,以及和圈内城市“小兄弟”之间客观存在的一些功能短板,一体化背景下常州向哪走、怎么走更加值得我们深思深考

一、加强顶层设计,更高标准谋划布局

1、明确新战略。要将深度接轨上海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协同发展作为常州参与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首位战略”,将打造携手共行“朋友圈”作为一体化创新发展的崭新平台,坚定“向东看、往东走、向北拓”,坚持“精准对接、高效融入、同频发展、合作共赢”总体导向,聚焦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交通连接、营商环境等重点领域,努力拓展协同领域、创新接轨路径、完善合作机制,全面加快推进常州在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实现新突破

2、找准新定位。加快推进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要素链全面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协同发展,努力打造“四个地”即上海先进制造最佳合作地、上海科创资源重点辐射地、上海品质服务融合共享地和上海政策制度无缝衔接地

3、探索新路径。重点实施“借梯登高”,增强与上海大都市圈产业关联度、融合度和链接度;“平台聚力”,打造高能级产业合作平台、创新合作平台、文旅合作平台和人才合作平台;“海绵行动”,既全方位吸纳上海的先进生产力、创新要素和创新人才外溢,又当好辐射带动中轴崛起的“桥头堡”作用,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共同共赢发展;“软硬结合”,在传统的硬件接轨、项目承接的同时,向高标准理念对接、无差别服务对接,更加注重对标上海做好营商环境、城市治理、公共服务、人才政策等一体化接轨的制度接轨、标准接轨,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机制更活的协同路径

二、注重因势而动,更大力度推进落实

1、产业协同,打响高端特色产业品牌。以十大产业链和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找准转型升级方向与着力点,借助区域一体化促进科创和产业布局优势互补,实现与上海产业创新策源地的深度互动,打造长三角特色产业高地。重点推进产业链条创新协作,推进产业园区高效运作和推进产业服务承载支撑

2、科创协同,打造高水平科技新城。紧跟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步伐,积极对接上海创新资源,打造具有长三角区域影响力的“一中心两基地”。建设国内一流水准的创新CBD,面向上海的人才创业基地和长三角重要的成果转化基地

3、步伐协同,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牢固树立接轨上海就是接轨国际理念,加强与上海自贸试验区对接,更好利用好上海对外开放格局,更好集聚全球优质资源。依托上海进一步集聚开放资源,依托上海打造高能级开放平台和依托自贸区对接前沿产业集群

4、设施协同,建设综合型交通枢纽。以上海建设全球航运中心契机为契机,充分发挥常州水、陆、空、铁全域交通优势,提升常州区域性交通枢纽地位,打造地区交通中心城市地位。参与上海全球航运中心建设,融入长三角机场分工布局和优化完善区域交通网络

5、功能协同,提升高品质公共服务。进一步完善优质教育卫生资源配备,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中加快补齐发展功能短板,加强特色文旅互动,促进全区经济、文化、社会全方位发展。推进基础教育合作提升,推动医疗服务共建共享和加强特色文旅互动发展

6、制度协同,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以打造更高标准的国际化营商环境为目标,深入学习应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等重大战略任务提出的新思路新举措,力争在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中抢占先机。接轨一体化示范区制度创新,积极打造最高标准营商环境和全面提升城市社会功能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州市委员会主办
Copyright 2003-2017 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ChangZhou Committee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5003616 技术支持:常州风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