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td> 首页>>委员履职>>政协提案>>提案公开>> 内容
对标评价新标准,争创智慧城市“领跑者
发布日期?019-06-28 浏览次数9span id='hits'>字号:〕a href="javascript:czfxfontzoom(16)">?/a>?/a>導/a>〖/td>

0041

九三学社常州市委

对标评价新标准,争创智慧城市“领跑者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建设“数字中国”。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已进入稳步探索实践的新阶段,有超过500个城市在实施试点建设?016?1月,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国家标准委联合发布《关于组织开展新型智慧城市评价工作,务实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健康快速发展的通知》及《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为进一步明确新型智慧城市工作方向、深化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指引

常州是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之一,是国家工信部和住建部双试点城市,在电子政务、城市管理、文化教育、社区建设等多领域智慧城市建设成效显著,组织完成了智慧常州时空大数据与云平台建设等重大工?引进了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阿里云大数据学院等重大项目,成立了市大数据管理局,为推动政务大数据归集融合和智慧政府建设奠定了基础。经调研收集(2013-2017)年相关数据分析,对标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评价标准,常州目前处于“追赶者”水平,在智慧城市相关信息的互通互联、公开共享、整合利用上仍存在“堵点”“痛点”。突出表现为: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的数据共融仍相对偏弱,部门间信息公开与共享缺乏统一的标准,如公安、交通、医疗、卫生等20类民生保障服务领域的政务数据都有开放,但开放标准不一,为深入整合利用带来困难;政务信息和社会信息两个系统相对割裂,横向整合利用仍需推进;惠民服务、精准治理等领域的数据开放覆盖面不足,公共交通乘车电子支付等城市精细化管理微循环有待提升,“互联网+”在社会综合治理、城市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应用仍需进一步深化

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十三五”期间,常州出台了“智慧城市”发展规划,经过三年的推进,成绩显著,广大市民幸福感很强。但是,从智慧城市的“追赶者”转为“领跑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根据对智慧常州建设水平初步评价结果,以及对其一级指标惠民服务、精准治理、生态宜居、智能设施、信息资源、网络安全、改革创新和市民体验8个方面的具体分析,常州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成为“领跑者”,应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一)科学统筹智慧城市发展规划,树立高质量管理明星城市形象。一是要积极对标国家智慧城市评价体系和国标委智慧城市标准体系,调整完善常州智慧城市建设的工作思路、目标策略。进一步完善智慧城市统筹机制、管理机制和运营机制建设,为启动智慧城市建设“十四五”发展规划奠定基础。二是要制定与规划配套的“常州智慧城市建设实施考核标准?加强顶层设计和分类指导,推进各领域数据采集与发布的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常州智慧城市统筹机制、管理机制和运营机制建设,加快推进我市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中明确提出的“四库四平台”建设,强化城市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和政务协同。三是要建立网络安全和信息共享机制。完善网络安全和信息共享标准规范、管理机制和法规制度建设;建立智慧城市网络安全工作机制,落实各级网络安全责任;建立起有效的通报预警机制,制定有效的应急预案并定期演练,有序推进信息公开、共融与应用。四是要积极重视并参与国家的新型智慧城市评价。国家信息中?017年已启动220个新型智慧城市评价,平均分数58.03分,最?4.12分,目前是采取自愿填报方法,建议常州主动对标、积极参与,以对标评价为抓手,深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二)突出“店小二”服务理念,创新“互联网+”社会治理模式。一是要建立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之间信息共享机制,重视数据采集与发布的标准化,有效整合市域资源,提高信息资源向社会开放率和部门之间的共享率;在宏观调控决策支持、企业监管、质量安全、节能降耗、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安全生产、信用体系建设、旅游服务、应急处突等10类城市治理领域,通过政企合作,利用主要基础信息资源扩大开发应用项目。二是要搭建“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整合分析跨层级、跨地域、跨行业、跨部门的政务服务海量数据,整合汇聚不同业务系统和平台,深度挖掘公众需求和政务服务之间的关联,创新基于大数据决策的城市治理新模式,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实现城市治理方式的变革,通过政务服务的精准化供给实现社会治理的精耕细作,勇争一流。三是要鼓励条件成熟的辖市、区积极试点“智慧城市”建设,提升政府治理与服务的精准性、有效性和及时性,提升政府决策、风险防范和城市管理科学化、智能化水平

(三)以“一站式服务”为目标,发展“互联网+”城市服务配套。一是要突出智慧城市在城市服务等领域的应用,打造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大数据重点应用工程。深入推进一站式政务服务中心(平台)建设,推进政务服务事项的“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服务的普及推广(依据智慧城市建设新标准,常州目前一站式办理率、电子证照使用率尚未达标)。构建多元化的惠民体系,有效打通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如:提升交通出行信息网络服务,推进乘车电子支付使用率;提升社保自助服务和异地业务联网服务,推进街道/社区的社保自助服务,推进社保异地业务联办(包括社保关系转移、异地就医、养老保险待遇状态比对查询等业务);提升政府门户网站、主流新闻媒体网站等互联网的残疾人无障碍访问服务;创新就业服务在线办理,构建自助服务一体机、手机APP?2333电话等多样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拓展通过各类移动智能终端APP使用的生活类和政务类城市服务项目。二是要发展“互联网+”城市服务配套,提升城市服务科学化、智能化水平。比如提高时空信息平台服务政府、企业和公众的能力,扩大信息整合、利用和共享;推进市政管网智能监测、公共安全视频监控与资源共享、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重点用能单位的在线监测及数据公开;提升大中小各类学校的校园无线网络覆盖率,推进网络学习教育服务,加快智慧校园建设;重视电商服务,进一步提高网上商品零售占比、跨境电商交易占比

(四)以建设高质量工业明星城市为导向,打造常州智慧产业高地。常州智慧产业主要围绕智能电网装备、智能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农业装备、智能工程机械、智能基础装备和智能机器人六大重点产业的发展。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有机结合十分重要,是常州发展智慧产业有效途径。一是要加强引资引智。利用腾讯、阿里、百度等巨头在全国布局的时机,用好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等国字号招牌,实行项目和人才双引进。常州六大重点产业相关企业高科技人才匮乏问题严峻,一方面对接高端智库,另一方面应有效利用区域发达的高等教育体系,重视挖掘本地高校的智力资源,留住人才;重视推动高校周边企业研发和孵化器建设,提高企业持续创新能力。二是要优化产业布局。加速智慧产业孵化器建设,引导上下游企业向产业集群方向发展,重点提高智造水平,提升创新能力,推动生产型制造企业向服务型制造企业转变,打造一批如百度大数据产业园等特色鲜明、优势互补、配套紧密的智慧产业集群和制造园区,推进产学研深度合作,提高企业持续创新能力。三是要培育产业梯队。充分发挥常州检验检测认证产业园等智慧平台优势,打造引技、引智高地,积极培植一批在相关领域技术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骨干企业,培育一批在相关细分领域深耕细作的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努力构建多层级、梯次化的产业梯队





办理复文摘编/全文

主办单位

常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常工信复?019〕第37

关于对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委员提案第0041号的答复

九三学社常州市委员会

你们提出的《关于对标评价新标准,争创智慧城市“领跑者”》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常州智慧城市建设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民生需求为导向,在政府信息化项目统筹管理、信息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信息安全监测预警等方面不断规范。同时,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民政、物价、旅游等领导小组组成部门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智慧化提升推进计划,政务管理服务水平提档升级,城市公共管理服务全面推进,形成了各行业智慧工程建设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018年,常州市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指数94.85,位列全省第四

一、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做法

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任正副组长,相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常州市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及相关问题协调。编制《常州市“十三五”信息化总体规划》和《常州智慧城市发展规划》,明确了建设目标、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出台《常州市大数据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明确我市未来三年全面推进大数据发展和应用的工作任务和具体举措。出台《常州市电子政务项目管理办法》、《常州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提升我市信息化建设制度保障。实现信息化项目扎口管理,建成信息化项目管理平台,形成涵盖项目申报审批、过程跟踪、验收评价在内的全流程治理体系,提升信息化项目管理水平。部门信息化意识不断提升,信息化保障工作不断加强,公安、卫计、规划、民政等部门积极组建信息化工作领导推进机构,出台部门或领域信息化规划和信息化标准,为信息化工作进一步发展提供保障

二、政务管理服务水平提档升

建成统一的常州市政务云计算中心。形?89台虚拟服务器规模,支?3家市级部门?12个信息化系统的云计算基础支撑能力;建成法人基础信息资源?整合工商、民政、统计、检察院?4家单位的市场主体信息,通过市场主体信息共享与分析中心提供比对数?.25万条,实现法人基础信息的跨部门共享;建成智慧常州地理空间信息共享平台,形成覆盖常州市域范围的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提供桌面端、移动端和API接口的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共享服务;建成信用信息平台,归集信用基础数据575类、数据项8794个,数据记录4300余万条,?0多个市级部门和辖市区提供信用基础信息共享查询应用;建成和完善统计基础数据分析应用系统,形成统一的宏观经济基础信息库和共享应用体系;建成统一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和建成政府数据开放平台,完成主要部门的数据共享交换与开放工作

建成常州政务服务“一张网”。集中全?436项不见面事项,统?032个网上申请端,对接安监、规划、国土、环保、食药监、房管、物价等10个部门自建系统,整合30个移动应用,初步形成了统一受理、办理和管理的政务服务“一张网”。建设项目的审批进行流程再造,对发改、国土、规划和城建四部门业务数据进行统一整合,实行部门间并联审批工作机制,项目审批周期大幅压缩;房产交易智能办税系统项目通过与公安、民政共享信息,组合识别购房人婚姻家庭情况信息,再从不动产登记中心获得购房者房屋套数,解决税务人员无法辨别纳税人婚姻状况、家庭成员的难点,更精准执行税收政策;常州市申请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平台对接17个市、省、国家级部门和机构,涉及27类个人经济状况及人员特征信息的联网数据交换,承接3大项6类委托核对事项和?0类专项核对事项

三、城市公共管理服务全面推

深化医疗领域信息化建设,智慧医疗服务在市民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完善全员人口、电子病历和电子居民健康档案数据库,形成覆盖全市470万常住人口,8家二级以上医院的健康档案体系。推进健康一卡通的普及和应用,截至2018?月底,共发行居民健康?6.2万张,患者平均减?次以上排队,节省在院停留时间1小时,“就诊一卡通、医疗一账通”荣获?018年中国政府管理信息化创新奖”。建设和完善区域影像平台、血液追溯管理系统、麻精药品管理系统、医联体分级诊疗系统等信息系统,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医疗管理水平,支持远程医学影像会诊、双向转诊等业务的开展

深化教育领域信息化建设,推动全市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三通两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实现省、市、辖市(区)、校四级教育网络高速互联互通。全市学校互联网接入率达100%,数字化学习试点学校96所,“校校通”、“班班通”覆盖率?00%。建设“教育云平台”,实现全市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推进“青果在线学校”建设,成为首批国家数字化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试点示范平台,为全?0多万中小学生提供各学科学习资源、名师课堂、学业辅导、寒暑假作业、心理健康咨询等免费教育服务,被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评为“在线教育奖励基金”优秀项目奖

深化食品安全领域信息化建设,智慧追溯服务在市民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建成畜禽屠宰行业肉品安全监管综合管理平台,实现肉品全过程溯源监管和服务。建成食药监综合管理平台,积极探索“互联网+食品药品监管”模式,实现“四品一械”全过程监管。通过“明厨亮灶”等创新手段,打通消费者、监管部门和商家之间的信息桥梁,促进公众透明消费

深化交通领域智能化建设,智慧交通在市民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建成交通运输应急指挥平台,满足交通管理领域各单位单独运行、移动指挥的需求,完善视频监控、交通数据采集发布对接等功能,配合常州交通综合运行监测平台等应用,综合保障城市交通体系的顺畅;建成“常州出行网”、“常州•行”APP、微信服务号等信息服务渠道,提供涵盖市内交通、城际交通、换乘导航、用车服务、出行定制的多层次、个性化、一站式出行信息服务,实现交通卡在地铁、公共自行车、城乡公交、客运班车、停车场、旅游等领域应的“一卡支付”。整合常州公路、水路等各类交通信息资源和应用资源,提供交通管理服务领域决策支持;建成常州交通运输地理信息服务平台为各业务单位提供及时、有效的交通地理信息

四、经济领域智慧化水平全面提升

近年来,我市围绕建设全国一流的智能制造名城、长三角特色鲜明的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国内领先的产城融合示范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018年,全市深入实施“三位一体”工业转型升级战略,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7%,全年十大产业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增?2.8%,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1个百分点。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增长35.3%、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链增?4.2%、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链增长19.8%、新医药及生物技术产业链增长18.2%、轨道交通产业链增长17.2%。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不断崛起。大数据和“互联网+”领域国家工程实验室承担单位航天数据和数码大方分别在常州设立区域中心,通过引入大数据和工业云平台支持制造业转型升级,促进区域协同,打造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新起点。一批国家级数字经济运营平台落户常州,国家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落户常州西太湖经济开发区,首期可支持500座席的全媒体交互中心,确保每天可处理4000件电话、微信投诉和咨询服务;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入驻常州华东云计算中心,打造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常州存储中心、展示中心、研究中心和产业孵化中心;工业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常州分中心落户常州天宁区,工业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是由国家发改委批复的全国唯一的工业大数据应用技术的研发创新与产业推动的综合支撑机构,常州分中心承担“工业装备与生产系统的数据采集获取技术”和“工业大数据平台安全体系建设”两个研究方向的科研工作,目前已掌握自主可控的工业互联网和工业大数据核心技术

五、存在问题与不足

(一)顶层设计缺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科学系统、全面清晰的顶层设计至关重要。常州自2012年先后被工信部、住建部认定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以来,在智慧城市推进过程中至今没有一个整体性的顶层设计指导,各自为政、信息孤岛等城市信息化建设的老问题不可避免。顶层设计的缺失会增加智慧城市建设失败的风险,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深入推进,我市迫切需要引入优秀的智慧城市咨询服务机构,对智慧常州建设进行进一步规划

(二)体制机制还不够顺畅

中央多部委都致力于推动智慧城市发展,工信部、住建部、科技部均开展智慧城市试点工作,交通、教育、旅游、卫生计生委等条线也都挂牌向下延伸智慧工程建设。智慧城市建设虽然百花齐放,但是难免又会落入九龙治水的困境。地方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缺少统一标准,各部门按照自己的规划建设,容易形成新的信息孤岛。智慧城市建设仅仅有建设规划和议事机构远远不够,规划目标如何实现、重点任务如何落实、支撑体系如何保障等一系列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由于缺乏切实可行的组织、推进、考核等工作机制,智慧城市建设的各项任务不能分解落实,工作成效没有办法量化,导致我市智慧城市建设各自为政,各个领域步伐各异,缺乏整体统筹

(三)智慧城市建设投入力度不

“智慧城市”建设所需资金巨大,从信息基础设施铺建,到信息共享互联互通,直至城市智慧升级、运营、维护都涉及资金流的运作。据了解,早在多年前武汉市就投入1000万元面向全球公开招标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成都市每年设立信息化专项资?亿元用于政府信息资源互联互通、协调应用等信息基础项目建设,同时设事业单位来支撑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和运维;宁波市每年统筹智慧城市建设资金不少?亿元,各县(市)、区政府在年度预算中也要安排智慧城市建设和扶持资金。省内兄弟城市智慧城市建设步伐也不断迈进,无锡、南通、徐州等市相继设立了智慧城市建设的运营机构。目前,我市每年市级政府信息化总投入超?亿元,但财政预算统筹用于信息化建设的资金只有3000万元左右,大部分建设资金是由各部门从各类业务专项资金中筹集。各部门根据自身资金情况来安排信息化项目,导致政府投资信息化项目不能有效统筹,部门间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均衡,影响了政府信息化整体协同发展

六、下一步工作思路

面对经济新常态,我市将围绕“智慧引领、创新驱动”的总体目标,在“智慧江苏”的统一规划布局下,把智慧常州建设作为深化改革创新、促进经济转型的重要工作来抓

(一)加强组织领导,规划顶层设计

强化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力度,并成立实体运营机构,实现对全市智慧城市建设统一领导,积极对标国家智慧城市评价体系和国标委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引入优秀的智慧城市咨询服务机构,对智慧常州建设进行进一步规划,采用购买咨询服务等方式做好顶层设计,制定智慧城市建设整体规划方案和各类专项规划,明确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与任务,统筹智慧城市建设项目

(二)可持续性发展,推进智慧常州

坚持新发展理念,高水平建设智慧常州,突出“智慧便民、智慧兴业、智慧行政”,促进数字经济发展、智慧城市建设和智慧民生应用。重点实施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政务服务能力优化、智慧城市治理创新、民生服务均等普惠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等五大工程,组织新兴领域核心技术攻关,发挥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推进政务云、工业云、农业云、信用云、交通云、警务云、社保云、教育云、旅游云、医疗健康云、时空信息云等十大云平台创新应用,培育一批智慧常州示范项目,不断增强智慧常州场景体验,积极发展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持续提升政务民生服务能力,加快打造转型升级新动能

(三)引进创新人才,推动产业发展

持续优化“政府引领、市场引导、企业引育”的引智模式,大力引进各类海外人才、我市急需的高层次外国专家和智力项目,打造最佳创新人才“栖息地”。围绕产业链、创新链配置人才链,深入实施龙城英才计划,重点支持引进一批领军型创新人才。立足现有技术优势,培育以集成电路、传感器、新型电子元器件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加快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加快建设长三角特色鲜明的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加快引进建设重大创新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打造更多创新型企业集群

常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19??3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州市委员会主办
Copyright 2003-2017 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ChangZhou Committee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5003616 技术支持:常州风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