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提案公开 >> 内容
 
关于加强常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的建议
发布日期:2019-06-28 浏览次数:  字号:〖
 

 

0017

民盟常州市委

关于加强常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的建议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产品质量安全直接关系每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安全感,并间接影响到城市形象和投资环境;而从“从田间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的完善程度,又直接关系到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高低,再加上当前正处于我市能否在省内率先创成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的关键时期,有必要进一步加强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

一、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

我市是全国最早提出和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城市之一。经过多年的努力,初步建成了具有常州特点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具体表现为:

一方面,初步建成了技术体系。全市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综合平台”“智慧食药监综合监管平台”等“互联网+网格化”监管体系。将全市12万户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纳入监管平台,在全省率先推行互联网+农产品质量监管新模式;畜禽屠宰行业在全省率先搭建了跨部门、跨平台的生猪肉品全链条追溯闭环监管平台;建立完善农业、食药监、供销、粮食等多部门风险预警交流工作体系,及时发布食用农产品安全抽检信息、风险警示和消费提示,做到安全风险早发现、早防控、早处置。全市各级每年开展定性定量检测28万批次左右,实现产地和市场农产品全覆盖;全市农产品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

另一方面,初步建成了制度体系。在省内首创全域监管、全员监管、全程监管、全民监管的“四全”监管理念,率先在全省整市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在“安心菜场”实行统一准入制度、统一快检室建设、统一经营信息公示的“三统一”标准,100家农业企业启动建立农产品产地质量证明制度,20家农产品生产企业重点实行手机APP追溯制度等,让老百姓买得放心、吃得放心,持续保持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零发生”的良好局面。

二、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多个部门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资源整合难。农产品质量安全贯穿“从田间到餐桌”的整个供应链,包括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等多个环节,而这多个环节分属多头管理,从而形成多部门、多系统、多渠道建设追溯体系,但追溯信息不能完全共享,追溯“一盘棋”尚未形成。

(二)多方利益驱动,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制度落实难。如产地准出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是全程追溯的关键节点,是建立追溯体系的重要一环。目前虽然农业、市场监督等部门制定了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有关工作制度,但由于涉及生产者和销售者多方利益,加之法律法规界定不清、处罚过轻等原因,使得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市场准入制度还难以全面落实到位。

(三)多类主体经营,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高效建设难。源自田间的农产品初级生产,多以农户为主,不仅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产业化、标准化程度低,而且分散经营,再加上农产品生产投入品品种多、更新快,使得采集全面完整的农产品追溯信息的难度增加,更是进一步增加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的成本。另外,追溯是为了优质,而优质不一定优价,追溯效益尚未充分体现,追溯体系“叫好不叫座”,企业负责人普遍存在走一步看一步的“被动”态度。

(四)多种保障不足,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管理持续推进难。对推进手段、部门协调缺乏组织保障;对企业追溯管理缺乏制度保障;对追溯体系建设维护缺少资金和人员保障。另外,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种植规模小,很多地方种田已是“老年人俱乐部”,使用农药、化肥等投入品主要凭经验,缺乏专业知识和辨别真伪的能力,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这些都增大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管理持续推进的难度。

三、进一步加强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加强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加强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是种好幸福树的基础、建好明星城的前提,没有常州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也就谈不上常州人民的幸福。其次,要充分认识到加强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制定明确目标,要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加快完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监管体系,完善农产品认证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系统,着力提高基层监管能力。第三,要充分认识到加强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内容。没有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常州,也就没有健康常州。为此,一方面要加强宣传,不仅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常识,而且要让更多的公众参与到质量安全中来,实现社会共治,以利于追溯体系更加的顺畅运行。另一方面要加强落实,严字当头,严谨标准、严格监管、严厉处罚、严肃问责,督促各级党委和政府将其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来抓。

(二)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市已有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资源的融合。一是进一步做好制度设计,按进一步融合农业系统、市场监督系统、生产经营企业等三方追溯资源,建立统一的常州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交换服务平台,并与部、省追溯系统无缝对接。二是按照追溯体系基本要求,在技术上进一步制定统一的技术参数标准,在制度上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包括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在内的相关农产品质量安全制度,合力推动常州追溯体系整体建设。进一步明确相关职能部门、市场主办方、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法律责任,完善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衔接制度。强化监测预警,通过产品抽检、环境监测、现场检查等手段,督促生产者落实全程标准化生产管理,实现产品规模、质量和品牌的全面提升。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评优活动,推动品牌建设,诚信经营。以推广电子追溯码标识为重点,开展种子、农药、肥料、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重要农业投入品及使用过程管理试点,逐步实现农业投入品使用可追溯。推广进货查验、索证索票、销售凭证和台帐记录等制度,严格执行农药许可经营、限制使用农药实名销售等制度,确保追溯信息完整对接。

(三)进一步加大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支持投入力度。一是加大农产品生产源头的政策支持力度和财政投入力度,培育和扶持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高管理水平,实施标准化生产,打造“放心基地”。组织开展各类培训,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管理的职业农民,带头推广使用绿色农业新技术。二是加大农产品流通环节的政策支持力度和财政投入力度,优先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大型批发市场等生产经营主体,率先使用追溯系统,并先试先行,积累经验。三是加大农产品消费环节政策支持力度和财政投入力度,教会市民如何“追”、习惯“追”,发挥社会监管体系的重要作用。四是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和维护的政策支持力度和财政投入力度,确保所需要的政策、资金、人力的保障到位。

(四)进一步加强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中的政府和市场的协调。一是加强政府和市场的利益协调。一方面,政府要积极营造加强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的良好环境,能够让各方市场主体从中受益;另一方面,政府要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执法监督,坚决打击各种不正当获利。二是加强政府和市场的行为协调。在加强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中,一方面凡属市场能解决的,政府要坚决简政放权、松绑支持,不要干预;另一方面,那些凡属市场不能有效解决的,政府应当主动补位,该管的要坚决管,不仅要管到位,而且要管出水平,避免出问题。

总之,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是一个既能保证政府层面的统筹协调,又能充分调动各方主体责任的体系。

让我们积极投身到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建设中去,为常州“种好幸福树、建好明星城”,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作出应有的贡献。


 


办理复文摘编/全文:

主办单位

常州市农业农村局

常农复〔2019〕21号

关于对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提案第0017号的答复

民盟常州市委员会:

你们在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加强常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的建议》收悉。

非常感谢对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收到建议后,市委、市政府领导作出批示,市政协专门召集市各有关单位专题研究提案办理座谈会。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在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中,市农业农村局和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部门密切配合,以“四个最严”的要求,以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为导向,加强监管、严格执法,确保了我市农产品生产源头质量安全。2018年,全市食用农产品抽检合格率为99.67%,未发生过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确保了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关于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市农业农村局和其他相关部门也做了大量的实践和探索,如相继开发了常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平台中的“数字化生产管理模块”“产地准出管理模块(外部追溯)”“企业内部追溯管理模块(内部追溯)、“肉品追溯监管平台”和“智慧食药监综合管理平台”等,这些平台均具备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功能。此外,根据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快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推广应用的部署要求,江苏省目前正按照“对接国家平台、省建门户、市建(用)系统、县管企业、企业自主”的总体安排,整合升级现有的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监测信息系统,并与国家追溯平台对接,推进追溯业务协同与数据共享,力争实现全省农产品质量追溯信息“一张网”管理。去年,我市专门印发了《关于做好常州市农产品质量追溯有关工作的通知》(常农办发〔2018〕110号),明确提出我市农产品质量追溯工作的总体目标、建设内容和保障措施。目前,全市已有236家农业生产主体已纳入省平台追溯并完成了市级平台和省级平台的数据对接工作。

下一步,将结合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的实际情况,着力推进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整合现有追溯系统,实现多模块融合、多平台互联互通

目前全市已纳入追溯平台管理的农产品规模生产主体主要有两类,分别是江苏省和常州市的两类追溯平台。由于其开发方不同,两类平台的功能也不同,而且常州市农产品追溯平台又分为从2010年开始陆续建成的“数字化生产管理模块”、“产地准出管理模块(外部追溯)”、“企业内部追溯管理模块(内部追溯)和“肉品追溯监管平台”等不同功能和用途的追溯平台和模块,所以将对现有平台、模块进行优化整合形成数据链统一汇入省追溯平台大数据。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统一市级平台入口,优化各追溯模块功能。将农产品质量监管、监测信息管理、企业生产管理、产地准出管理、消费者查询等多个PC端系统进行整合提升,构建“入口统一、角色管理”的常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平台(简称“农安平台”),统一一个网址(czfood360.cn)进行域名访问。并将畜牧条线的“肉品追溯监管平台”数据链入常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平台,形成常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数据。另一方面实现与省追溯平台及市食药平台数据无缝对接。搞好与省追溯平台、省监管平台和市“智慧食药监综合管理平台”的无缝对接,实现上联省、外联食药、下接企业,数据互联互通的追溯大数据应用,更好的为政府、企业、消费者服务。

二、助力绿色优质农产品发展,实现千家农产品生产主体可追溯

在全市选取追溯基础较好、产品有品牌、自身意愿积极的企业、家庭农场及规模种养户开展追溯。其中“两品一标”企业、省级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内规模生产主体和2019年部省市项目单位须纳入追溯系统管理。同时根据《农业农村部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与农业农村重大创建认定、农业品牌推选、农产品认证、农业展会等工作挂钩的意见》要求,对符合条件的主体也要纳入追溯管理。今年建设目标达到1000家。市农业农村局将下达各辖市、区追溯建设任务及经费,各地结合自身企业需求选择相应的追溯平台进行追溯管理。充分发挥常州市追溯平台的领先优势,实现种植业、渔业、畜牧业全业态多类型的生产经营主体的追溯的全覆盖。

三、多部门协调配合,落实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扶持机制。我们已和财政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商务局等单位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各部门资源,定期或不定期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进行分析预警,完善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机制。一方面,加强千家农业生产主体追溯建设的组织领导,细化各地追溯建设工作方案,分解落实目标任务,明确专人负责、创新工作方法,加强培训指导、严把工作进度,确保按照时序进度完成千家农业生产主体追溯建设任务。另一方面,加大对追溯体系建设资金支持力度,市级资金将重点向农产品质量追溯工作倾斜,支持追溯平台试点单位配套完善必要的追溯设备。建立追溯平台应用与“两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农业项目等扶持政策挂钩机制,把追溯作为绿色优质农产品认证工作的前提条件。

二是创建“安心菜场”、提质批发市场。“安心菜场”按照“三统一”要求,即:统一准入制度,对无产地证明、合格证明文件或批发市场销售凭证的农产品,全面实行快检合格准入制度;统一快检室建设,做到选址规范、检测设备配置规范、检测工作执行流程规范;统一经营信息公示,在摊位公示所销售农产品来源信息,增强食品安全透明度。开展凌家塘批发市场提质工程,落实入市食用农产品进货查验责任,对进场交易产品凡无产地合格证明的,实行车车必检,做到来源可查;改扩建蔬菜、水果、水产区快检室,提升快检能力和水平,做到风险可控;对全场1500余个经营户统一配发信息公示牌,公示主体资质、来源信息,使用统一的销售凭证,做到去向可追。

三是加强考核督促、强化示范引导。对辖市区追溯工作开展督查检查,加强对纳入追溯平台的农产品生产主体的追溯日常抽查检查,确保工作进度和工作质量。创新有效监管措施,宣传树立追溯主体典型,引导生产经营者树立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通过多种形式和载体加强宣传力度,普及追溯知识,培育追溯文化,调动各方参与积极性,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一直以来,我们坚持主动作为,特别是2017年、2018年用两年时间集中力量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点、难点问题,高质量的完成了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但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是一项没有终点的工作,我们将履职尽责、不懈努力,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常州市农业农村局

                                           2019年5月31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州市委员会主办
Copyright 2003-2017 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ChangZhou Committee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5003616号 技术支持:常州风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