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委员履职 >> 社情民意 >> 内容
 
提高认识 化解“担保圈”风险
发布日期:2013-12-10 浏览次数:  字号:〖
 
        当前,中国经济总体趋势向好,发展质量有所回调提高。不过,世界经济,特别是欧美主要经济体动力不足,全球经济远未到触底反弹阶段。近年以来,一些抗风险能力较弱的行业与企业出现了经营困难,特别是资金链安全风险日益凸显。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跑路老板”现象正在向内地转移,浙江一些地方出现了担保公司“零业务”现象,江苏一些地区因企业互保引发的资金链断裂及企业破产的案
例增长较快。时下,实体经济资金链安全普遍寒流潮涌。担保圈债务风险已经成为区域性、系统性信用风险爆发的主要形式之一。
        一、要进一步认清担保圈风险
        1、担保圈风险很大,足以绑架一个地方的经济。担保圈内的担保链条往往都不止2条,每增加1条担保链,包含的企业数量便呈倍数增长。仅常州一地,迄今已有20起涉及金额40亿贷款的担保圈风险事件发生,涉及辖内所有银行、重点企业和集团。常州目前有992个担保圈,银行融资总额约2000亿元,保证金额达1812亿元。其中,最简单的担保关系是两户企业之间的担保,最复杂的则是4868户企业形成的超7000对担保关系。大的担保圈很有可能“绑架”地区经济,并使风险在企业间相互传染,并通过银行业金融机构传染至整个实体经济。
        2、担保圈企业融资隐蔽性强。其融资方式有银行贷款、民间借贷、小贷公司贷款、信托融资和内部集资等多种形式,其融资的主体也包括各种关联企业和兄弟单位。由于融资方式和融资主体的多样性,使得各债权人并不清楚相互的情况,只对自身债权较为了解。因此,风险暴露之前,债务人的真实负债对于各债权人来说都是非常隐蔽的。
        二、建议
        化解“担保圈”难度很大,一些地方主管金融的常务副县长、市长在这方面往往花费大量精力。为进一步巩固实体经济金融安全,现就化解担保圈风险提出如下建议:
        1、清理“担保圈”,实行分类管理。借鉴国家2010年处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解包还原”思路,由政府、银监、金融机构等相关单位和部门组成工作小组,对现有担保圈进行逐户、逐笔打开,从第一条担保链一直追踪至最后一条担保链。按照融资规模和对外担保合计与偿债能力之间的比对,将“担保圈”风险程度给予“一般”、“重点”、“预警”、“核销”等类别并予以分类管理。比如对于融资规模或对外担保超出偿债能力的担保圈,列为“预警”类,银行在当地金融办、银监局的帮助下对所有关键链条进行切割,实现“大圈化小”,同时对难以切割的节点进行预警,建立起如冻结、压缩授信额度的“防火墙”,防止风险的传导和扩散。
        2、依法维护债权人利益,果断处理典型案例。合理运用司法手段限制和保护债务人和担保人行动,防止逃废债,并确保其在处置过程中积极配合行动。严厉打击“主动跑路”逃废债务、千方百计转移资产,将经济包袱与社会责任推给政府与银行的债务人和担保人。通过各方努力使出逃的企业主回来谈判,最终以资产重组、并购形式等市场方式解决问题。这样的正面事例将在很大程度上树立政府威信,为后续事件处置建立范本,发挥正向激励和示范效应,打消企业疑虑,建立债权人信心,争取群众基础,从而控制担保圈风险。
        3、完善金融系统风险管理机制。由银监牵头,要求各金融机构在必要条件下进行授信系统和担保系统的数据互通,加强对各自系统中担保圈、风险事件的信息共享,加强对担保链、担保圈企业的监测分析与风险预警提示,让恶意担保、过度担保行为无处藏身。
        4、进一步改善融资结构。企业法人担保是企业贷款中的主要方式,因此要在担保方式调整基础上,不断改善融资结构。扩大免抵押、免担保的信用贷款和无形资产质押贷款等方式的比重,为实体经济复苏贡献金融力量。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州市委员会主办
Copyright 2003-2017 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ChangZhou Committee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5003616号 技术支持:常州风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