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日,市政协召开十二届二十五次主席(扩大)会议,专题协商“加快文化名城建设,提升城市软实力”问题 据市政协文教卫体委员会主任居松珍介绍,该课题是市政协今年的第一项重点协商课题。年初以来,市政协文教卫体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与相关部门一起深入开展调研,在掌握了大量详实资料的基础上,经过认真讨论和分析研究,形成了摆在与会者面前的这份调研报告、/P> 建设文化名城目标明确 委员们认为,未来城市之间的竞争更加广泛,文化竞争日趋激烈,谁抓住了文化发展的先机,谁就抢占了发展的制高点。因此,必须进一步明确我市文化名城建设目标:创新文化发展思路,认真谋划文化发展战略规划,精心打造常州的文化品牌、文化艺术精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力争把我市建设成为一个地域文化特色鲜明、全民文化素养良好、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体制更具活力,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为我市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P> 委员建议多措并举 抢抓文化发展先机,加快常州文化名城建设,必须多管齐下,多措并举。为此,委员们建议: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发挥政府公共财政作用,切实加大对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文化设施;加强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农家书屋的建设与管理,推进“一镇一品”、“一村一品”特色文化,进一步抓好基层文化工作;深化“四演”、“三送”等活动,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进一步繁荣文化民生;重视文物保护,加快名人故居修缮工作,加快推进青果巷、前后北岸、杨桥老街等历史文化街区建设,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P> 大力扶持文化产业。进一步落实文化产业优惠政策,设立市级文化产业引导资金,打造一批具有战略性的文化投融资主体,形成政府资金引导,金融机构、民间资本、风险投资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模式;培育产业集聚示范区,推进常州国家创意园区、武进西太湖动画产业基地和华夏工艺博览园等园区的聚集发展;培育新型业态,逐步形成动画原创、制作、网游、音像、出版、旅游等完整的产业链;整合资源,加快沿东?20创意文化产业带、沿运河传统文化产业带、沿山水生态文化产业带三大“区域文化产业带”建设,培育包括媒体传播产业群、文化旅游产业群、休闲娱乐产业群、发行印刷产业群、广告会展产业群、动漫创意产业群等在内的六个“核心文化产业群”;积极扶持民间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创新,形成一批常州独有的或最具优势的文化艺术名品和经典项目、/P> 大力培育文化人才。健全科学合理的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逐步完善人才选拔、任用、流动、分配奖励等机制,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环境,构筑文化人才高地;依托院校定向培养文化专业人才、创意人才和生产经营管理人才,优先培养和引进目前紧缺的高级编导创意人才和文化产业类经营管理人才;建立“柔性用人机制”鼓励高级人才或急需人才,以多种方式来常参与文化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或服务、/P> 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是关?/P> 委员们一致认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迫切需要文化的支撑、/P> 委员们指出,加快文化名城建设,必须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市场主体的关系。文化名城建设需要政府在总体规划布局与调控、政策扶持、机制转换上介入和主导,也需要加入市场化竞争和专业化管理因素。要根据我市文化资源特点、产业基础条件及区域特色优势,制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布局的总体规划,指导、引导全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协调有序发展;要建立统一协调的工作机构和文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市、辖市(区)、乡镇(街道)联动机制,形成文化名城建设合力。要设立“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增加文化惠民、文物保护利用等专项经费,支持有市场发展前景的文化项目、产业集聚区和重点文化设施的建设;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建立和健全文化娱乐、文物保护、文化产业、公益性文化设施管理使用等方面的法规、条例,形成我市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化文化市场体系、/P> 副市长王成斌在听取委员们的意见和建议后作了表态性发言,他说,政协调研报告调研深入,论述准确,可操作性强,并表示政府一定认真研究吸收,尽快转化为成果、/P> 市政协主席于超在会议结束时讲话。他指出,要进一步明确思路,通过完善文化体制机制的建设、加快文化经济发展、拓宽投融资渠道、落实文化经济政策、发展和谐文化等,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市文化名城建设,提升城市软实力。他希望政协委员要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围绕建设文化名城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视察和调研活动,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提供翔实的依据、/P> 市政协副主席张晓霞、顾森贤、陆志奋、张云云、朱剑伟、蒋必彪、严国强和秘书长刘醒铭出席会议、/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