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展开
乡镇企业的迅猛发
农村经济向商品化、专业化的转变,改变了原来比较单一和城乡分割的产业结构,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
1984年,中共中央4号文件将社队企业统一更名乡镇企业。全省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创造了领先全国的“苏南速度”。图为江阴社队企业在生产瓷器和毛巾。佘佳虎
乡镇企业的前身称为社队企业,始办?0世纪50年代后期,主要是为农业和农民生活服务的一些小工厂?984年后改称乡镇企业?0年代,尽管受到“公社和生产大队一般地不办企业”的影响,但江苏特别是苏南地区迫于人多劳多地少的压力,悄悄地兴办各类“地下工厂”?0年代初,江苏“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兴办社队工业企业,涌现了一批农副工综合发展的典型
省委、省政府对乡镇企业持鼓励支持的态度,向全省推广无锡县委积极发展乡镇企业的经验和做法。针对一些干部对农村发展乡镇工业了解较少、看法不一的情况,省委组织省各经济部门的领导干部,前往无锡县蹲点调查,对乡镇工业作专题研究,从实践中求得认识统一。到1978年底,全省已?5496个独立核算的乡镇工业企业,职工近250万人,年总产值达62.56亿元,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首位。更重要的是,在1978年的农、副、工三业总产值中,乡镇工业产值占38.2%,副业产值占11.3%,这是江苏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乡镇工业、副业产值的总和与农业产值相当的局面,初步改变了农村长期以来比较单一的产业结构
1980年,江苏乡镇企业充分发挥市场调节机制作用,形成第一次发展高潮。这一年,全省农村工业总产值突破百亿元大关,达?09.33亿元,比上年增长44.3%,一年净增产?3亿元,创下历史记录。经过几年调整和发展,全省乡镇企业的门类遍及工业生产的众多领域,产品实现多样化,还兴办了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
1981年,乡镇企业顶住了一些人对其“三挤一冲击”(挤国营企业的原料、能源和市场,冲击国家计划)的责难,继续阔步前进??月份,国务院派出由机械工业委员会、一机部、农机部、四机部和农业部等部门组成的调查组,分赴苏州、镇江、南通等地实地调查。调查组在报送中共中央、国务院的调查报告中,分析了江苏乡镇机械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起的实际作用,肯定了“方向是对的”;同时,针对“三挤一冲击”的说法,作了具体分析,认为乡镇机械工业的产品“对国营大厂有挤有补,目前补的多一些”。报告就加强对乡镇企业的指导提出了一些具体意见
这次调查对乡镇企业的健康发展起了有力的鼓舞和引导作用。贯彻执行国务院“在经济上实行进一步调整”的方针,江苏乡镇企业积极探索从社会需要出发,调整服务方向,转产一些为轻纺工业服务、为城乡人民生活服务、为科研服务的产品,在国民经济调整中仍然获得稳步发展
1983?月上旬,邓小平在江苏视察时,要求江苏的建设要走“外引内联”的路子。他在了解到苏州的乡镇企业在市场哺育下异军突起时,肯定苏州的实践说:“看来市场经济很重要。”回到北京后,他在同中央几位领导的谈话中肯定和介绍了江苏的经验:一条是依靠了上海的技术力量,吸收不少上海退休老工人到江苏工作,比较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二是发展了集体所有制,也就是发展了中小企业。之后,他赞誉乡镇企业是“异军突起”,进一步肯定了乡镇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江宁龙都公社社办企业。选自《建设美好江苏》画
1984年,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经济工作开始进入改革开放、加快发展的新阶段,为乡镇企业开拓市场、聚集要素、灵活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同时,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进一步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大批农村劳动力带动其资金、技术向农业外转移,有力地推动了农村产业分工和乡镇工业大发展??1日,省委在无锡县堰桥乡召开座谈会,总结并赞扬堰桥乡经济改革所取得的经验和成绩??5日,省委批转了无锡县委的报告,向全省乡镇企业推广无锡县堰桥乡创造的“一包三改”(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改干部委任制为聘用制、改职工录用制为合同制、改固定工资制为浮动工资制)经验,确立“统分结合,厂为基础”的新体制,推进企业改革和整顿
宿迁县耿车乡学习苏南、温州等地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本地实际,创造出一条乡、村、联户、户“四轮齐转,双轨并进”的、与苏南地区发展乡镇企业模式不同,但同样蜚声全国的“耿车模式”,为全国欠发达的农业地区发展乡镇企业提供了样板
1983年,无锡县堰桥乡创造了乡镇企业“一包三改”的经验,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图为堰桥乡毛线
随着乡镇企业内部活力的增强和外部环境的改善, 1985年江苏出现了乡镇企业发展的第二次高潮。这一年全省农村拥有各类乡镇企?8567个,从业人员627万人。其中主体是乡、村两级工业,拥有企?1560个,职工511.66万人,实现产?56.9亿元,比上年增长57%,比1980年增?.31倍。“六五”期间,乡镇企业缴纳税金累计67亿元,年均递增33%,上缴给乡、村集体用于“以工补农”“以工建农”的资金累计19.73亿元。乡镇企业发展成为江苏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
“七五”后期,乡镇企业经历了治理整顿的严峻考验。在中共中央关于“积极扶持,合理规划,正确引导,加强管理”方针的指引下,乡镇企业发挥其经营机制灵活的优势,克服宏观经济紧缩环境下资金紧张、国内市场疲软等困难,以外向开拓为新的动力,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出现了第三次发展高潮。到1990年全省乡村工业企业数9.99万个,职工人?88.12万人,实现总产?195.01亿元?990年不变价)。这一时期外向开拓的步子更快?990年乡镇企业出口交货额?06.59亿元(包括省外口岸交货),相当于1985年全省外贸出口商品收购总额?倍
江苏南部的苏、锡、常一带是江苏乡镇企业的发源地。在当时计划经济的体制下,苏南乡镇企业发扬“四千四万”精神(踏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历经千难万险)找原料、找市场,在夹缝中顽强地求生存、求发展,在实践中开拓了一条发展乡镇企业的成功之路。这条发展之路引人瞩目,?0世纪80年代中期被理论界概括为“苏南模式”。其主要特征是:以集体经济为主体,以工业企业为主,以市场调节为主,植根于农业,依托于城市工业,农村富余劳动力“离土不离乡”,坚持经济与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走共同富裕道路
华西村从村办小五金厂起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988年,在全省第一个实现“亿元村”。图为华西大队创办的小五金厂。陈宝金
“苏南模式”是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多种模式之一,它是一条以乡镇企业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成功之路。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促成了苏南农村区域经济整体功能的发育,加快了农村非农化的进程。到1986年止,苏南有336万富余劳动力由农业经营转入非农经营,占农村劳动力总数?5%以上,在全国较早地走出了一条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子。苏南较早发展了一大批农副产品、工业品专业市场,并较早出现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资金短期拆借市场。苏南乡镇企业参加城乡协作的企业群体步子跨得早,大批乡镇企业发展了与城市工业企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间的技术挂钩和经济协作等
在苏南农村,由于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分工走向深化。乡镇企业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促进了农村面貌的改变,也使得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991年评定的全国农村百强县(市)名单中,苏、锡、常3市所属的12县(市)?1个列入,无锡县位居百强县之首
丹徒姚桥公社电扇厂生产的电扇。选自《建设美好江苏》画
乡镇企业的发展打破了中国传统的城乡二元化结构,改变了“农副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的传统城乡关系,形成了城乡之间资金、资源、商品、人才、技术双向流动的新格局,开了市场经济的先河,并促进了小城镇的建设发展。到1990年,全省建制镇已?68个(不含乡),居住在镇上的人?12.94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6.16%。在商品生产专业化、社会化水平提高的基础上,适应农村工、商、建、运、服多行业综合发展的需要,小城镇建设步伐大大加快?986年,无锡县杨市乡小集镇建设,被国家列为全国经济发达地区乡镇小集镇建设的示范镇?988年,华西村成为全省首个“亿元村”
这一阶段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带动全省工业的高速增长,推动江苏经济上了一个大台阶?989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达13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78年的3.34倍;工业总产值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78年的3.95倍;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88元增加到1372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54元增加到876元,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国务院督查激励!江苏这些地方将获哪些奖励支持 把党史学习教育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起来!江苏这两个重要会议一起开,专题研究了啥? 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拟推荐名单公示,为何这么受关注? 江苏省委财经委今天召开会议,研究部署了哪些重要工作 中国共产党在江苏? | 经济体制改革的起
来源 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著 《中共江苏地方简史
供图 江苏省委党史工办 新华日报社全媒体视觉中心
值班主编 陈月
编辑 谷雨
新华日报社全媒体时政新闻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