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
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恢复国民经济
在深入进行民主改革的同时,江苏集中力量抓工农业生产,兴修水利,组织城乡物资交流,各条战线的建设逐步展开,使得遭受长期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在短短三年中得以全面恢复
土改后,广大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得了土地,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农民的分散经营难以克服生产资料方面的困难,难以战胜各种自然灾害。一些农民认识到,只有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的道路,才能克服困难,促进生产
1951年,苏北物产展览交流会在扬州瘦西湖公园举办。资料图
两区一市党委、政府决定引导和组织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要求各地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自愿互利原则,发展互助合作组织,帮助农民克服分散经营中的实际困难,使之迅速增加生产,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通过广泛宣传、树立典型、推广示范,江苏互助合作运动迅速开展起来。至1952年底,两区一市互助组已达518526个,参加农民共有3693985户,占总户数的43%
江苏地处江、淮、沂、沭等大江大河下游,襟江临海,洪涝频发。江苏人民根据党中央指示,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开展治水工程?951?1月,苏北灌溉总渠开工修建,1952?月竣工。该渠全?68公里,集排洪、灌溉、航运于一体。工程共动用民工72万人,完成土?320万立方。这是黄河夺淮以后,苏北人民给淮河增添的又一条入海新道。治淮的其他工程,如整修洪泽湖拦洪蓄水工程、治理入江泄洪水道等,也在这一时期先后开工建设。江苏农业生产条件大为改善
1953年,兴化县万家庄农业社社员在挑选生活用品。资料图
两区一市党委和政府还采取措施,组织城乡物资交流,为农村土特产品拓宽市场,既提高了农民的购买力,又为工业产品打开了销路,使城乡之间、工农之间互为市场,有效地推动了江苏商品经济的发展
在工业战线上,翻身做了国家主人的工人阶级,劳动积极性大大高涨,涌现出大批劳动模范,开展了广泛的劳动竞赛活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改进了生产技术,提高了产品的质量与产量。常州戚墅堰机车车辆厂工人在26天里找出窍门1927个,在半年内为国家增?8万元?950年至1952年,南京市职工群众提出合理化建议及发明共?047件,被采用的?791件,为国家创造财富达924万元
1956年,江南早春耕作图。资料图
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广大人民的努力奋斗,?952年底,江苏人民医治了战争创伤,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首先,农业生产得到全面恢复。从1949年至1952年,粮食总产量从748.5万吨,增加到997.55万吨;棉花从2.81万吨,增加到9.28万吨;油料从15.94万吨,增加到21.68万吨
其次,工业生产初步恢复与发展。三年来,江苏的工业生产,从维持、调整、改进,逐渐走上正常发展的道路。各地从整个工业最薄弱的环节入手、从有利于整个国家的战略出发,重点恢复了国计民生所急需的纺织、加工等轻工业,同时恢复了钢铁、机器制造、化学等工业,并有计划地新建了一批急需的特殊工业?952年与1949年相比,江苏工业总产值从15.89亿元,增长到25.53亿元
第三,交通运输业基本恢复。陇海、沪宁、津浦等主要铁路干线,经过铁路工人的昼夜抢修,很快全部通车。由于战争破坏,苏北地区原有公路90%以上不能通车。经过修复,?952年,已有55%可以通车。水运交通也有所发展,苏北共恢复与开辟主要航?2条,已达到战前航运里程的80%?949年,江苏公路、内河航运货运量只有473万吨?952年增加到1066万吨
1956年,在南京下关举办的初级市场物资交流会。资料图
第四,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各种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分工合作、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952年,江苏国营与地方国营企业已发展?55家,职工7.1万人,产?.29亿元。与此同时,合作社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同年,在两区一市工业总产值中,国营经济占17.3%,合作社经济?1.5%,公私合营经济占7.5%,私营经济占63.7%。在私营经济中,国家资本主义的初级形式已占很大比重?952年底,私营工业中由国家加工订货、包销、收购的产值占83%。这种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国营经济处于优先增长地位)的所有制结构,适合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利于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与发展
图为1951年,在战争中被炸断的南京长干桥重建通车
第五,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江苏人均工农业生产总值从1949年的110元,增长?952年的155元。人均占有粮食从1949年的213公斤,增加到1952年的270公斤。城乡居民的购买力与消费水平,也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此外,在江苏工矿企业中,实行了职工劳动保险制度;在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和教育科研机构中,实行了职工公费医疗制度
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为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展开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