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上一束鲜花,几样可口的小菜,到墓前寄托一份哀思;带上女儿照片去看花展,与天国的她分享生活的日常;客居常州,设法寻觅家乡小食,维系传统习惯;举行一场盛大的祭祖活动,让族人谨记家风祖训;回到许书记生前的办公室,一起惦念她的好… 一束鲜花,一杯薄酒,一段往事……梨花风起正清明,不论哪种纪念方式,都只因着“思念”二字、br /> 牡丹花开,带“女儿”去花展拍照
王志向为女儿做了本纪念册,想她了就拿出来看看、/span> 一年一度的东坡公园牡丹花展就要开始了,听到这个消息,75岁的王志向说,“要去给俭俭拍在牡丹花丛中的照片了。“br /> 王志向和他的女儿王俭,对于很多常州人来说,并不陌生?009?1?日,本报A2版?8年,尽责父亲让脑瘫女儿活出精彩》一文,让我们的读者第一次从报纸上认识了这对父女?012??5日,王俭离开了爱护她、关心她的父母家人和朋友们,7年多来,王志向对于女儿的纪念,从未停止、br /> 在王志向心中,天使般的女儿,从未离开人间 微信头像,是王俭的相片;相册封面,是笑得一脸灿烂的王俭和家人的合照;打开“雨纷纷”网站,还是一张张王俭天使般单纯可爱的笑脸、br /> 在王志向看来,女儿从未离去,只是去远方了。从前那个喜欢穿各种色彩鲜艳的衣服、喜欢听邓丽君的歌曲、在家和出门都喜欢粘着老爸的姑娘,依然还是这个家的一员。“我把她的离去看作是一场单独的远行,她一生从没一个人出过门,所以我隔一段时间就去看看她,这样她不至于太孤单。“br /> 王俭去世不久,王志向就到“雨纷纷”网站上去注册了一个账号,他把自己和媒体为女儿拍的照片精选出来做成首页,“我去网站留言,就当跟她说说话,觉得她还没走。“br /> 退休在家专门陪女儿,没想到女儿突然发病离世 出生8天的时候,因为一场高烧,王俭成了脑瘫患儿。王志向和爱人没有放弃,而是决定尽自己一家的可能,多陪陪女儿、br /> 着名影星秦怡的儿子也是脑瘫患儿,离世的时候是53岁。王志向曾和女儿有过约定:陪她到50岁,但是,父女间的这个愿望最终成了永远的遗憾、br /> 2012??5日,王俭因为突发肠梗阻,经抢救无效,最终还是离开了深爱她的父亲、母亲、弟弟,那一天,距离农历春节只有一个星期。“很突然,完全没有想到她会突然就走了。家里所有过年的东西都准备得差不多了,春节却少了一个人。“br /> 年轻的时候,为了让一家人过得更好一些,王志向在武进区一家企业上班,一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外出差,不得归家。照顾女儿王俭的重任,更多地落在了妻子和丈母娘身上、br /> 为了弥补从前常年出差不在家的遗憾?005年,从岗位上退休的王志向一门心思地在家带女儿,“从我停下来工作专门陪她到她走,前后也就六七年时间,真的不算长。“br /> 带着女儿的照片,去她生前想去的地方拍?br /> 女儿离世以后,王志向和妻子、或者儿子出去旅游,都会带着王俭的照片一起合照,新疆的天池、日本的金阁寺、韩国的景福宫,都留下了王俭的笑脸,这些地方她生前一直想去但最终并未去成、br /> 每年,红梅公园的梅花节,东坡公园的牡丹花展,以及9月份青枫公园的菊花展,王志向几乎都不会错过,菊花展尤为重要,因为王俭出生在农历九月,正是菊花盛开的时节、br /> 花展上,王志向带着女儿的照片去拍照,花儿在静静地绽放,他所钟爱的那个女儿,在花丛中对着他笑,那是他所熟悉的笑脸,但却再也听不到女儿那含糊不清的“爸爸,抱抱”的声音。(胡艳 图文报道(br /> 吃着春卷,和朋友一起怀念先亹/strong>
黄心慧今年第一次在常州过清明节 “常州这边也有春卷的吧,哪里能买到?”做出留在常州过清明的决定后,黄心慧首先想到了这个问题、br /> 黄心慧是高雄人,50岁,去年来到常州,从事研学等工作。前些年,她曾有过在国外过清明的经历。无论是在台湾还是在国外,清明节那天,在怀念先人的同时,炸春卷是她必不可少的习惯,这个传统是从爷爷那一辈传下来的、br /> 黄心慧的爷爷是福建人?949年到的台湾。“我小时候,爷爷就经常和我们讲他老家的故事,讲中国的历史。所以,我对大陆一直很向往,第一次来常州之前,就知道这里是季札挂剑的地方。”黄心慧说,她记事起,爷爷就和她讲清明节的来历。“我小时候,清明节、寒食节通常是一起过的,爷爷还经常给我们讲介子推和公子小白的故事。“br /> 从小到大,每到清明节,黄心慧一家子就聚在一起,为亲人扫墓,然后一起吃春卷。“春卷里有豆干、胡萝卜丝、香肠等,我最喜欢吃的一种是里面放花生粉和糖粉的春卷。 但是,过节当天家里不允许生火做饭,所以一直以来,黄心慧一家清明节吃的春卷都是提前做好的。吃的时候,春卷放到烤箱里热一下、br /> 黄心慧说,在?8岁以后,每到清明节,最怀念的人就是爷爷。“爷爷抚养了6个孩子,3个孩子上了台湾大学,两个成为博士,姑姑们也都到女子师范学校读书。所以,在爷爷的影响下,我们家族一直是书香门第。”而且,爷爷从小给她讲中国历史上忠孝节义的故事,使她对大陆充满了感情、br /> 去年,来到常州后,她在这里从事研学、联系台商等工作,让她在大陆发展的愿望成真。目睹常州的勃勃生机,一有机会,她就向台湾的朋友宣传、推广、br /> 就是在宣传常州的同时,她收获了一个惊喜,这个惊喜恰好和清明祭祖有关。“我一位学生的爸爸知道我在常州后,联系到我,要??0日至13日来常州寻亲祭祖。”黄心慧说,这位家长是台湾有名的企业家,他只知道自己老家在常州溧阳,但从未踏上过这片土地。“了解到我在这边,而且听我讲在常州的经历,他也动心了。“br /> 黄心慧说,今年清明节,她会邀请几个朋友,一起吃春卷,一起怀念先人,一起畅想未来……(吕洪 图文报道(br /> 寄托哀思,不能忘了“许书记“/strong>
大家追忆许巧珍的故事,探讨如何把她的精神传承下去、/span> 每到清明思故人。今年是吊桥路社区(东头村)原党委书记许巧珍去世的第四个年头,不过在东头村居民张雪珍心中,她似乎从没离开过、br /> 4?日一大早?8岁的张雪珍和4位老党员、老街坊们来到在许巧珍生前工作过的办公室,写下思念卡,回忆许书记从前的点点滴滴,座谈如何继续传播她的精神。张雪珍说,每年清明,她们都以这种方式寄托哀思、br /> 一本老相册,以“时间都去哪儿了”为主题,记录了东头?0多年来的幸福时光,其中大部分画面里都有许巧珍?997年开展社区活动,2002年社区歌咏队成立?007年带领居民外出旅游,2012年,带领社区志愿者去福利院看望孤残儿童……大家传看着相册,热烈讨论着,直到慢慢静默了、br /> “看到这里的一桌一椅,仿佛许书记就在眼前。”在许巧珍曾用过的办公桌前,84岁的居民韦仁娣静静站立着,她看着桌上的老花镜、笔记本、一部摩托罗拉旧手机,眼中不觉涌起了泪花。韦仁娣是一位老党员,2004年?005年,她家中屡遭不幸,几位亲人同时生病,欠下的债务、年幼的孙女以及生计压力都压在她一个人身上。正在她绝望时,许巧珍得知了情况,一次次上门陪伴她,自掏腰包给她送米送油,还鼓励她发挥裹粽子的特长,为她的粽子找销路,让她慢慢走出困境、br /> “现在,做任何事我们都会设想,如果是许书记在,她会怎么做,我们要学着她的方式来做。”韦仁娣说,追思许书记既是一种回忆和礼敬,更是一种精神的升华,缅怀她最好的方式,就是把她“无私奉献、心中永远装着他人”的精神传递下去、br /> 往年,许巧珍每到建军节都要带着粽子、鞋子,到部队慰问远离家乡的战士们。几年来,东头村仍旧保持着这一传统。一位居民患了尿毒症,家中十分困难,社区志愿者们经常组织送温暖活动,为他家送米、送油、送钱。社区还设立了许巧珍基金?00元?00元?00元,众人拾柴,帮助身边有困难的人,光是今年,基金就帮助了4个困难家庭、br /> “对于许书记的缅怀不止于清明期间的追思会,而是要贯穿于生活中的时时刻刻。?0岁的居民顾静美说,社区里,每周二的学习会和每?5日的党员生活会一直坚持着。党员和居民们聚在一起,学政策、学法律,探讨如何将社区卫生环境、治安环境营造得更好,凝聚集体力量。几年来,东头村从未发生过一起吵架打架、老年人上当受骗等事件。(刘懿 孙国 夏晨 摃/span>(br /> 三荤三素 给“那边”的老头子备点菜 家住清潭新村的冯虹芳,年近七旬,一家都是“老常州”。五年前,冯虹芳的老伴因病去世,骨灰安放在烈士陵园、br /> “我提前一个半月就开始给老头子折‘元宝’了,我也专门去学了好多种‘元宝’的折法,黄钱有黄钱的折法,锡箔有锡箔的折法,‘元宝’、纸钱的数量也都是搭配好了的。要去扫墓的前几天,我就开始准备‘三荤三素’,总感觉这样精心准备,老头子在那边才能过得好。“br /> 冯虹芳说,准备酒食果品、在碑前点蜡烛等都是传统的祭扫方式,现在仅仅摆个小花圈,然后鞠躬或跪拜的人也越来越多、br /> 今年去扫墓,冯虹芳也买了两个小花圈,摆到了老头子碑前、br /> “我看年轻人都是买鲜花,挺方便也好看。但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烧纸钱祭拜,我从小看到上一代人这样做,早就习惯了这些传统祭祀方式。如果只拿鲜花,总感觉缺了点什么。明年吧,明年我想尝试下‘现代’一些的扫墓方式。不过,菜还是想给老头子准备好。”冯虹芳说、br /> 让老一代市民完全摒弃旧的祭祀习惯,接纳新的祭祀方式,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但是,确实已经有很多市民在祭扫方式上有所改变,冯虹芳也把这些变化看在了眼里、br /> “不说别的,以前在新村里有好几家专卖香烛纸钱的店,现在好多都关门了。而且以前逢年过节,楼下都是一摊一摊的焚烧祭祀品的痕迹,现在也少见了。”冯虹芳说、br /> 虽说冯虹芳为祭祀老伴准备了好多东西,但她却不希望小辈们以后为自己这样忙碌、br /> “不需要纸钱,不需要香火,有两束静雅的菊花就好,别烟熏火燎的。一家人在墓前聊聊家常,说说各自的近况,回忆一下琐事,我觉得这样的祭奠方式应该也挺好的,很温馨。”冯虹芳说,死后“表孝心”不如生前多尽孝,真正的祭奠应该在心里。(郑雨霱/span>(br /> 祠堂祭祖,传承家风祖?/strong>
李氏宗祠祭祖活动,每年,族人们会从各地赶来参加、/span> “按照我们这里的传统,一般会在清明前就开始祭祖,家里烧上三荤三素,祭拜一下,然后和家人一起带些祭品到墓地,扫墓回来,再到祠堂祭拜一下祖先。”李氏宗祠管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李新伟,清明前夕就和家人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了祭扫、br /> 他告诉记者,自从2017年李氏宗祠落成后,李家族人有了一个祭拜先祖的地方。不止是清明,有的族人还会选择正月初一来到祠堂祭祖,而大型的祭祖活动,则放在冬至时节、br /> 位于天宁区郑陆镇新沟村委麻皮桥的李氏宗祠,呈徽派建筑风格,祠堂主体建筑由祠前广场、一进(神像)、天井及两侧碑廊、二进享堂、后花院落、西侧辅房所组成,总建筑面?200余平方米、br /> 走进李氏宗祠,正对门的,是一座铜像——始迁祖李万十,尊称万十公。据史料记载,南宋时期,万十公从浙江梅岭迁居至此。李家世代繁衍,史上出过中唐宰相李绛、抗金英雄李若水、清代学者李兆洛等名人,族人如今大都分布在常州焦溪、无锡江阴一带,如今约有族人三五万人,其中分布在江阴的约?0%以上、br /> 据了解,从上世纪五十至八十年代,李氏宗祠被政府征用,用作教学,后被企业租用为厂房。今?9岁的李海大,是李氏宗祠重修的主要发起人之一。当时,就是他找到李新伟,通过他的召集、发动,李氏后人积极参与到重修祠堂中来,参与捐款者达1300多户、br /> 2017??日,李氏宗祠落成典礼举行,约1300多名族人到场。之前的2016?2?1日,他们首次举行了大型集体祭祖活动,此后每年,都会在冬至前夕举行,人数多则上千,少则几百、br /> “一般,我们三个人会提前先碰个头,讨论一下细节、流程,之后,会召开李氏宗祠委员会会议,具体分工,明确任务。”李新伟说的三个人,还包括祠堂重修的主要发起人李海大,李氏宗祠管理委员会主任李东瑞、br /> 他告诉记者,一般到祭祖当天,许多李氏族人会陆续赶来,佩戴上黄绶带,按序站位。由李东瑞首先宣读祭文,再由他诵读家训,宗亲跟读,随后,按序分批开始进行祭祀活动。祭祀活动中,会选择一批族人代表作为主祭人,击鼓、鸣炮、奏乐后,首先由主祭开始祭拜,随后其他族人有序祭拜、br /> 李新伟说,祠堂也成为了李氏族人连接感情的纽带,每年一次的祭祖活动,更是加深了交流。“至今我们已经连续三年举行了大型祭祀活动,特别是2017年,我们把道德讲堂融入了祭祖活动中。”李新伟说,家风祖训是经典,祖辈先贤即模范。道德讲堂走进祠堂,让祠堂成为道德文明的另一个载体,也让后人在传承先祖风范的同时,颂扬了道德精神。(吴燕 ?nbsp;照片由受访者提侚/span>(b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