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散文家中,梁衡是作品入选中学教材最多的一位,如《晋祠》《夏感》《青山不老》《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等、/p> 尤其是《觅渡,觅渡,渡何处?》一文,几十年来,描写、纪念、评价瞿秋白的文章浩如烟海,而梁衡的秋白不朽掷地有声,从人格剖析的角度还原了瞿秋白。瞿秋白女儿瞿独伊拜读文章后,拜会梁衡先生说?ldquo;感谢先生将个人的思考变成了亿万人对父亲的追思?rdquo;昨天下午,《觅渡,觅渡,渡何处?》发?0周年纪念暨梁衡散文作品研讨会在我市举行。来自多家出版社、社科院、高校的40多位专家学者对《觅渡》一文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社会影响和时代意义进行评述、/p> 为什么瞿秋白过世这么多年了,一代代的人们仍在纪念他?不仅因为他革命者的身份,更因为他的人格坦白、透明,他是一?lsquo;大写的人?rdquo;接受记者采访时,梁衡讲述了他心目中的瞿秋白以及创作《觅渡》一文的经历、/p> 1990年,梁衡到常州出差,期间专程拜谒已被开辟成纪念馆的瞿秋白故居。当他看到秋白一家当时早已穷得房无一间,只好借居本族祠堂,这个没落的世家弟子却满腔家国情怀,他很受触动。他说,多年前瞿秋白曾被误解,他很希望把这个人物真实地呈现给大众、/p> 为写这篇文章,他酝酿了六年,先后三次瞻仰瞿秋白纪念馆,潜心去发掘秋白人生的轨迹。他说,瞿秋?ldquo;短短的一生就像一幅永远读不完的名?rdquo;,实在是个谜,他太博大深邃,让人无从写起但又放不下笔、/p> 直到有一回,从瞿家祠堂出来,碰见几个戴红领巾的小学生在打扫卫生,他问孩子们是哪里的,当地人介绍说,是旁边一个叫觅渡小学的、/p> 为什么叫觅渡呢?这个名字既文雅又特别,当地人介绍,过去的瞿家祠堂门前有一条河,河上有一桥名觅渡?rdquo;,因城市变化,河与桥早已消失。这个名字让他想到瞿秋白一生都在寻找人生的渡口,从小学生到河,到河上的觅渡桥,再到他寻找人生的渡口,文章的思路出来?mdash;瞿秋白一生都在觅渡,正是这个意象,将他行将定格的生命价值推上了一层。后来,这篇文章被刻在了觅渡碑上,成为瞿秋白纪念馆的一部分,供社会各界缅怀这位革命先烈、/p> 他说,瞿秋白临终前写了一篇《多余的话》,在将要英名流芳时举起了一把解剖刀,这曾导致他被误解,但哲人者宁肯舍其事而成其心。他既坦白又多重色彩,是一个被时代撕裂的悲剧人物,这种悲剧并不只是他自己的,在历史上是有代表性的,正因为这样才打动人心、/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