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电风扇之后,最值得现代人骄傲的降温设备恐怕就是空调了。在地球村日益变暖、动辄三四十摄氏度高温的夏季,坐在凉风习习的空调房里工作、学习或休息,很是惬意舒服。那么,在没有电扇和空调的时代,在烈日炎炎的夏日,老常州们采取何种办法度夏呢? 市民邱北海是一?0后,他的工作是与历史档案打交道,平素又喜欢收藏和鉴定,对于古人消夏,他颇有些研究,而且手头还收藏了几件稀奇的老常州消夏物品。在他看来,从前的常州人消夏,有智慧,也有情趣、/p> 衣: 竹制马甲贴身穿,清凉隔热 古代人穿衣都是宽袍大袖,遮挡得比较严实,不方便袒臂露腿,盛夏时节,自然是汗透衣衫,特别是有些特殊职业,比如道士做法事时、戏剧演员唱戏时,服装都十分厚重,这可咋办? 在小东门开古玩店的我市收藏爱好者丁留荣曾从武进农村淘到过一件清末民初年代的竹衣,是一件竹制的马甲背心。竹衣长64厘米、宽50厘米,用麻线将嫩竹子的细小空心竹管一段一段串接而成渔网状,做工十分精细,份量极轻,大约只有2两左右,摸在手里很凉爽,穿在身上很轻盈。这件竹马甲是贴身穿的,外面再套上厚重的戏服,起到隔热作用。当时也有大户人家穿,用来保护穿在外面的丝绸衣服不会粘到汗、/p> ![](//www.xiuzhiben.com/wenming/uploadfile/wmw/0911/20180911093651429.jpg)
唐代裹发用的轻罗,盛产于常州 古人无论男女,都是一头长发,大夏天可真够受的。而在唐代的常州,流行一种叫透额?rdquo;的束发带,是一种专用于裹发的轻罗,作为纺织业发达的江南富庶之地,唐代常州盛产这种丝织品,并且名噪一时。诗人元稹曾有诗作证?ldquo;新妆巧样画双蛾,漫裹常州透额?rdquo;、/p> 据传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唐明皇李隆基为了标新立异,有意突破旧习,指令宫女?ldquo;透额?rdquo;罩头,也就是妇女在唐初的帷帽上再盖一块薄纱遮住面额,作为一种装饰物,渐渐演变成裹发的丝质束带、/p> 用: 收自武进乡下的皮枕,是医生夏天用来诊脉的 中学的历史课本上,曾有过宋代瓷质孩儿枕的照片。瓷枕内部中空,下端有孔可以透气,由于瓷器表面有一层釉面,冰凉剔透,正是夏季清凉的佳品。据称,瓷枕最早出现于隋代。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醉花阴》中?ldquo;玉枕纱橱,半夜凉初?rdquo;的词句,其中?ldquo;玉枕即是青白釉枕,这也印证了瓷枕是夏季纳凉的寝具。到了明清时期,枕头又有了其他的材质,瓷枕才渐渐退出历史舞台、/p> 邱北海手头就收藏有一只皮枕,是从常州文化市场淘来的,摊主告诉他,这只皮枕收自于武进乡下。记者看到,皮枕长约20多厘米,内部框架由竹子制成,外面蒙了羊皮,中间是空的,便于透气。羊皮的正面髹了一层厚厚的黑色原漆,两端则是朱红色的漆,漆面虽然已经有些裂纹,但尚未剥落,泛出一种温润如玉的很柔和的光泽。根据邱北海的考证,这只皮枕大概是清代中期的物品,距今?00年历史,至于作用,是当时医生巡医时用的脉枕,供患者把手腕搁在上面给中医搭脉。瓷枕比较沉重,不便携带,而且容易摔碎,所以皮枕这种形制的枕头成了夏天比较实用的脉枕。漆的本性很凉,而且防水耐腐蚀,手上有汗也不会损坏它的表面、/p> ![](//www.xiuzhiben.com/wenming/uploadfile/wmw/0911/20180911093651455.jpg)
清代的木头冰箱,50多年前的常州大饭店仍在用 老早头的常州,没有冰箱,那么,食物是怎样保鲜的呢>/p> 70岁的市民沈宜平记得,上世?0年代的常州,大饭店都是用的土法制作的木头冰箱。那时候,常州只有几户大老板家里才有进口货的电冰箱,就连大饭店里都是用的土冰箱,就是用厚木板做一个大木箱,里面用铅皮(镀锌铁皮)包好,放入冰块,以求降低温度来保存食品,而用的冰块大都是冰库里保存的冬天河塘里结的天然冰,连机制冰都没有、/p> 邱北海说,老沈回忆的木冰箱,确实有实物。我国有史考证的最?ldquo;冰箱,始自先秦,而战国时期的长沙曾乙候墓曾出土过冰鉴,是青铜做成的铜盆,古人在炎炎夏日往其中放入冰块,以达到为房间降温的作用。发展到清代,皇室或贵族家中开始用上了木头冰箱,上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初,嘉德拍卖会上都曾拍卖过清代乾隆年间的木头冰箱,楠木或黄花梨的质地,内部全用锡皮包裹用于隔热,口大底小,两层结构,下层放冰块,中上部放食物,不放食物时,盖子上有钱币纹的冷气散发口,放在室内可以当空调用。箱底有个小出口,用于冰块渐渐融化时排水。看来,在电冰箱普及前,这种智慧的制冷方式,一直沿用到?0多年前的常州、/p> ![](//www.xiuzhiben.com/wenming/uploadfile/wmw/0911/20180911093651197.jpg)
食: 上世?0年代,冰冻酸梅汤还是轻奢冷饮 在大热天喝杯冰冻酸梅汤,现在真可谓易如反掌,而在50多年前的常州,没有电冰箱,冰块也是用的天然冰,连机制冰都没有,所以那时候在大热天要喝一杯冰冻酸梅汤并非易事、/p> 市民老沈记得,那时候,在公园路上的常州大戏院和清真寺之间,有一爿一开间门面的小吃店,以卖八宝饭为主,每到夏天,店主李老板就会在门口摆出一只茶桶,卖的就是冰冻酸梅汤,一小玻璃杯要卖?分钱,就那时的物价水平,也算是一种小小的奢侈了。李老板做的冰冻酸梅汤,是在放酸梅汤的茶桶里再放一只铅皮做的内胆,放冰块在其中,用来冰冻酸梅汤、/p> 老沈回忆,那时候并没有什么可以用水兑一下就能喝的酸梅粉,而是要自己用乌梅、山楂、甘草、桂花、冰糖等来熬制而成,是要花点功夫的。一直到上世?0年代,才有了机制冰,有了可以冲兑的酸梅粉,冰冻酸梅汤也就不稀奇了、/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