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里有这样一个故事,起初,人类联合在一起,想要建造一座高塔,通过高塔登上云端,触碰天堂。但是上帝不愿意,为了阻止人类的计划,他让人类有了不同的语言和口音,因此形成了不同的宗族和部落,人类便不能沟通,甚至争斗不断。于是,这座巴别?rdquo;也叫通天?rdquo;的建造计划便以失败告终、/p> 上周?ldquo;人贩子一律死?rdquo;的倡议疯转朋友圈,字里行间充斥着愤怒与恐惧。随后,不少媒体、专业人士纷纷指出,此举并不理智,不少人明确反对一律死?rdquo;,并一一陈述理由、/p> 暂且不考虑这其中是有营销公司在策划捣鬼,人们之所以大呼贩卖人口处以死刑,究其原因,还是对于孩子的爱护,对拐卖儿童行为的痛恨,对失去孩子的恐惧,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因为情绪而大张旗鼓地试图撼动司法,就值得警惕了、/p> 反对者的理由很充分,一是为了孩子的安全考虑,二是存在孩子父母进行贩卖的可能性。另外,贩卖人口的最高处罚就是死刑。更有专家将问题提升到天赋人权的高度,表示没有谁可以剥夺人的生命,因此国家应该逐步废除死刑云云、/p> 很明显,这是一场关于感性与理性的争论,但双方彼此捂着耳朵自说自话,民间舆论场里,我哭天抢地地接力呐喊;公众话语平台上,你高高在上地晓之以理。等到交锋时,群氓现象和沉默螺旋形成,催生了党同伐异的网络暴力、/p> 人口买卖本身就是很敏感的话题,为人父母最有体会。没孩子的看过《亲爱的》、《失孤》等电影也能有所感受。但是否民意就一定是对的?民意足够汹涌就能够撼动司法?这显然没那么简单。但是可以看到,不少业内人士一?ldquo;你们这些父母在这里鬼叫什么连这些浅显的道理都不懂真是傻哦的样子,试问谁能好好把道理听进去>/p> 舆论平息,回头再看,这场讨论意义何在?贾樟柯扮演?ldquo;三叔曾有句台词:小孩才分对错,大人只看利弊。作为引导舆论的媒体,作为掌握专业数据与法律知识的意见领袖,他们要做的不光是站出来控制话语权,扭转舆论导向,更重要的,是要透过公众那焦虑的声音,把这一民意所强烈呼吁的公共议题转化为倒逼改革的力量、/p> 这改革,不一定是法律层面上的加刑或减刑,也可以是其他方面的。比如有法律人士指出,切断人口买卖利益链,可以适度放开领养制度,让需要孩子的父母有渠道,并且是合法渠道来重组家庭、/p> 这显然要比转?ldquo;一律死?rdquo;来的靠谱。古往今来,因?ldquo;赋予而引发的争议要比剥夺来的少得多。因为人是欲望的动物,他所拥有的,你无法轻易夺去;他本就没有的,给予与否都无关利益纠纷。只可惜这样的声音和建议太少,人们大多沉溺于争论,无法自拔、/p> 除此之外?ldquo;巴别?rdquo;还有另外一层意向。在卡夫卡的小说《审判》中,虽然他没直接提到巴别塔,但文中所描绘的世界图景却遵循着巴别塔的结构模式:法庭及法律是人为建构起来的权威偶像,成为支配世界与人物命运走向的本质力量。人们建造巴别塔,就是要用一种客观的权威来保护人的自由和生存秩序、/p> 我们能通过恶达到善吗?卡夫卡问。结合这起案例,人们正是试图通过民意的聚集来改变这座高塔,从而实现欲望支配法律。这其中有两个引申,一是之前提到的民意是否能够撼动司法,二是我们现有的法律是否真的就客观权威?这才是这场讨论的意义所?mdash;关于人口贩卖,从公众到平台,无论哪一个舆论场,这应该是参与数量和参与热情最高的一次。为了那些分崩离析的家庭,促成发生实质性的改变才是关键,而非单纯地从情绪上或理论上压制对方,那只会沦为又一场价值观的消费。(桃园公子(/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