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a href="//www.xiuzhiben.com/tzb/" >首页>>综合集锦>>统战知识>>人物风采>> 内容

我的母亲

发布日期?013-06-28 来源:市委统战部 浏览次数9span id='hits'>字号:』a href="javascript:czfxfontzoom(16)">?/a>?/a>導/a>【/p>

我的母亲

王芳

我父母均是台湾人,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期在沈阳工作。上世纪八十年代,我随家属来常定居,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承担市台联工作,任第一届理事会理事,第二、三、四、五届会长,从事台联工作近二十年。去年,母亲从沈阳来常与我一起生活,我真是喜出望外。一年多来,我常常带她看常州名胜古迹、品尝风味小吃,她高兴得就像孩子。闲来母亲便讲早年的故事,讲着讲着,使我这个当女儿的很为母亲感慨和自豪,作为第一代老台胞,他们的人生随时代跌宕起伏,激昂向上,是时代的见证人、/span>

于台南出甞/span>

1922?2?2日,母亲陈琼兰出生于台湾省台南县新营市番社乡一个普通农家,?个兄弟姐妹中排行老三。全家靠父亲磨米维持生计、/span>

母亲从小好学上进,初中毕业后,考上了当地颇有名气的基督教学校台南县长荣女子高中,接受了较为系统的英语语言教育,打下良好的外语基础。因为爱好体育,被选拔到学校田径队,在课余时间进行短跑和中长跑训练,在学校每年田径比赛中都能获得奖项、/span>

当时台湾处于日本殖民主义黑暗统治下,她从上学第一天起就被强制学习日语,而且不允许学汉语,也不允许说闽南话。她在学校说了闽南话,第一次被罚在操场上跑400米,第二次被罚打扫学校的公共厕所……这些都在她幼小心灵留下无法磨灭的印象、/span>

1938年高中毕业后,为了分担生活压力,母亲放弃了继续读书的机会,在当地番社小学及夜校先后教?年?942?月,经亲属介绍,与已到东北哈尔滨工业大学任教的台湾省青年知识分子王铭勋结婚,婚后随丈夫来到东北、/span>

在东北工佛/span>

1943?月,父亲被哈工大派到日本东京工大讲学,母亲陪同到了东京?945年底,父母返回东北。抗战胜利后,本打算回台湾老家,受中共地下党组织指引,1946?月,父亲参军到东北兴山医科大学(现中国医科大学)任教,母亲随军到了学校。因日语水平高,学校安排母亲一边学习政治,一边帮助照顾日籍教师及家属生活?947年,东北战场战事不断,学校接收了大批伤员,血源很快告急,母亲与父亲一同报名参加献血。这一年,他们的第二个女儿出生,为纪念李兆麟将军和企盼祖国早日解放,从其诗作《露营之歌》中的“光华万丈涌”,为女儿取名“光华”、/span>

1948?1月沈阳解放后,我们一家五口迁到沈阳?950?月,在组织安排下,父亲到沈阳工学院(现东北大学)任机械系党总支书记并担任教学工作,母亲被安排到学校图书馆工作、/span>

刚到图书馆,组织上考虑到她外语较好,便把她安排到馆内外语编目室工作。对于图书管理这一完全陌生的工作,一切都要从头学起,母亲拿出当学生的劲头,开始学习和钻研业务,除了照顾家庭,她把全部时间和精力放到工作上,每天总是提前一个小时到单位?9年来,她竟然只请假休息了7天,其中一次是因为父亲去世,另一次是自己生病动了一个小手术。图书馆每年收到来自校内师生的表扬信,她总是最多的?959?月,为了更好胜任图书馆工作,母亲又报名参加北京大学图书管理专业的函授学习。当时父亲去世仅两个月,全家的生活重担都落在她肩上,每天晚上料理完六口之家繁重的家务后,她还要在灯下继续看书学习到深夜。通过不懈努力?962?月,终于取得北大图书馆管理专业的毕业证书,也使自己的业务水平上了一个台阶?979年,已经57周岁的母亲正式办理了退休手续,但学校挽留她继续在图书馆工作,母亲毫无迟疑服从了组织安排,继续发挥“余热”,并影响和带动身边年轻同志,帮助他们不断成长、/span>

被图书馆返聘工作11年后,母亲还是没有休息,参与南湖街道办事处的妇女工作,经她主抓的“五好家庭”、“好媳妇”、“好丈夫”、“好婆婆”等工作得到社会好评。她还了解到3个孤儿需要帮助,又主动承担起帮扶任务,每到节日都为他们送去饺子、鸡蛋、粽子、月饼等,为此《沈阳日报》还进行了专门报道、/span>

母亲五十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不懈地工作,得到身边同事和组织上的充分肯定,两次获沈阳市“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984年,经省台联推荐,母亲作为全省代表,光荣出席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妇女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得到了邓颖超、康克清同志的亲切接见?002年,连续工作整整52年、年?0周岁的母亲终于从工作岗位下完全退了下来,正式开始自己的晚年生活、/span>

参加台盟

1981?月,母亲光荣地成为沈阳市第二批发展入盟的台盟盟员,为她的生命增加了庄严而神圣的使命。此后,她连续三届被推荐为沈阳市和平区政协委员?983?1月,她光荣地出席全国台联在京召开的“台湾同胞为祖国做贡献经验交流大会”、/span>

早在1979??日,中共中央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不久,她通过“空飘家信”的方式,与远在台湾的亲属取得了联系。因当时局势所限,直到1984年,她终于在日本与台湾的亲属见了面。那天始,她坚信回到故乡与母亲团聚的日子不会太远了、/span>

1989?月,她作为当年沈阳市?位返台探亲的台胞,几经辗转回到离别近半个世纪的台南老家,见到了91岁高龄的老母亲。当她用闽南语轻声说“我是阿兰”时,老母亲片刻惊愕之后无比激动的神情令她永生难忘,母女俩紧紧抱在了一起,脸颊肆意流淌的热泪是此时最好的话语,这一幕让在场所有亲人为之动容。整?7年,半个世纪的阻隔,终于等来骨肉亲人的相见,海峡两岸还有太多这样的悲欢离合、/span>

3个月后,她回到沈阳,台盟沈阳市委、市台联及和平区政协特别召开返台探亲归来欢迎会。在会上,她详尽介绍此次赴台情况和收获,与广大台胞和委员们共同分享“少小离家老大归”的那份辛酸和快乐?992年?996年,她又分别两次赴台,同时,她在家也陆续接待了十几批从家乡来沈阳探亲、讲学、考察、投资、观光的亲友。每一次她都把台盟“爱国爱乡”这一光荣传统牢记在心,更多地把祖国大陆的发展介绍给亲人,因为从踏上家乡土地那一刻起,她就坚信祖国一定会和平统一、/span>

加入台盟组织之后,母亲陈琼兰积极参加各类组织活动,几乎每次都是第一个到会场,在讨论中积极主动地发言。在为灾区捐款、捐物时,她不仅参加了台盟市委的捐款活动,还参加了所在街道组织的捐款,虽然退休金不多,但她每次少则一百元,多则几百元,毫不犹豫;在为灾区捐赠物品活动中,她还拿出自己舍不得穿的毛衣,洗得干干净净捐给灾区。多年来,她认真履职,曾获得台盟市委参政议政先进个人,并连续多年获得盟务活动积极分子荣誉称号、/span>

现在,母亲在常州安宁地度着晚年。一个时代的风雨飘摇,一个人生的如歌往事,都成精彩回忆。母亲是一个普通人,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人生写就了独特篇章,不管对家庭还是对社会,她都是一个努力奉献的人?nbsp;(作者系市台联原会长(/strong>

苏公网安?2041102000483叶/a>苏ICP?5003616叶/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