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加大民生幸福工程和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力度,民生继续得到改善,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3706元?6766元,均增?3%左右。创业富民工程扎实推进,新增私营企业1.12万户、个体工商户3.53万户。“富民强村”工程加快实施,村级经济造血功能不断增强。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养老、医疗、失业三大保险综合覆盖率稳定?8%以上,市区城乡低保标准提?5%,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60元,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住院现金自付比例降?3.8%?2.9%。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全市新开工各类保障房25103套(户),实施收储社会房源用于住房保障,在全省率先实现中心城区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应保尽保。茅山老区“百千万”帮扶工程扎实推进。敬老帮困、和谐安民等十件民生实事全面完成。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教育现代化工程扎实推进。学前教育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完善,天合国际学校和牛津国际公学常州学校正式开学,常州工学院新校区建设顺利启动,常州大学获批博士学位点,江苏理工学院有14项成果分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卫生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顺利推进,二院(阳湖医院)建成启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原创舞剧《格桑花·茉莉花》获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金奖,电影《秋之白华》、儿童剧《留守小孩》和广播剧《君子史良》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全面启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工作,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修缮保护利用、大运河申遗等工作顺利实施。体育事业继续发展。城市社区?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初见成效,我市连续16年获得全国全民健身活动优秀组织奖。智慧城市建设加快推进。电信、移动、联通三大云计算平台加快建设,智慧社区一期工程完工,我市被国家工信部列为智慧城市试点。社会管理创新取得新成效。扎实开展“四项排查”工作,法治常州、平安常州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治安综合绩效考核获全省第一。深入开展“道德讲堂”活动,双桂坊“诚信做食品”经验受到中央领导充分肯定,中央文明办开现场会向全国推广。积极配合做好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编制工作。与此同时,粮食供销、安全生产、人武人防、双拥工作、外事侨务、对台事务、审计统计、海关国检、药监质监、工商物价、边防海事、邮电供电、档案方志、防震减灾、应急管理、民族宗教、妇女儿童、人口计生、残疾人事业和关心下一代等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