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觇/a>外文 繁體中文
登录个人中心
走进常州 ޵VSƵط 政府信息公开 政务服务 政民互动 VSԤ 数据发布
当前位置9/div>
关于对《常州市“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
发布日期?021-06-04浏览次数9span id="hits">字号:〕a href="javascript:fontZoom(18)">?/a>?/a>導/a>〖/td>

为进一步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公开性和社会参与度,现对《常州市“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如有意见或建议,可?021??日前以传真或邮件方式提交。感谢您的支持与参与

提交意见或建议时,请标注“征求意见稿修改意见或建议”字样,并留下姓名、联系电话,以便进一步联系

通信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常州市教育局(邮?13022

传真?5681317

电子邮箱:jujc@czedu.cn

常州市教育局

2021??

常州市“十四五”教育发展规

(征求意见稿

一、序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常州率先实现高质量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五年。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需求,支撑常州“五大明星城”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依据《江苏省教育现代?035》《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常州教育现代化2035》,编制《常州市“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

二、发展基础和面临形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以来,常州教育着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改革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教育现代化相关指标监测结果连?年居于全省前列

教育公平迈出新步伐。普惠性学前教育覆盖率增幅较大,全市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达95%,基本形成了集团化办学的基本经验和思路,全纳教育基本实现。全?6.15%以上学龄儿童在优质幼儿园就读?0%以上学生在义务教育优质学校就读,98%以上学生在优质高中就读?49.5万余人次享受免除学费和助学金,课后服务惠?5.4万学生

资源保障凸显新成效。教育投入不断增强,2020年全市财政性教育经?50.96亿元,比2015年增?2.18%。学校设点布局不断优化,学位资源供给持续扩大,2016年以来建设学?97所,增加学?1.8万个。义务教育消除了超大班额,大班额比例明显下降?5.6%的学校达到省定办学标准。全市获评三星级以上高中30所,高中优质教育资源基本实现全覆盖

教育质量实现新提升。全市优质幼儿园、优质义务教育学校分别增?35所?2所,增幅分别为74.18%?5.22%?所高中被评为高品质示范高中首批建设立项学校?所高中被评为培育学校,数量位居全省第一?所高职院校入选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和“双高”计划,5所中职校入选省“领航学校”建设单位,10所中职校获评省现代化示范校和优质特色学校,优质职业学校比例位居全省第一。常州科教城?2项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其?项获得国家级奖励。常州大学三个学科进入全球ESI学科排名?%。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8%以上,专业对口率超过76%

综合改革取得新进展。创?个国家级、省级改革试验区,承?项国家、省级改革任务,确立3项市级改革任务,同时启动实施数十个自主改革项目。培育形成省市级课程基地建设项目162个,省市级教学改革实验项?5个。创建成为教育部“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省级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示范区。十九项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二等奖,省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率位列全省第一方阵

教育服务作出新贡献。与常州产业空间布局规划相匹配,在城市东、南、西、北不同方向分别建设?座“职教综合体”,基本形成职业教育与城市产业布局紧密衔接的合理布局。不断推进产教融合,开设专业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切合度?6%以上。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达1212人,连续六年位居全省第一。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体系不断完善,劳动者的职业能力、市民基本素养和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升

“十三五”时期,常州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了重要成就,谱写了非凡篇章。但同时,常州教育发展依然存在亟待解决的短板,主要表现为:基础教育优质资源还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教育高质量发展缺乏有力保障;职业教育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亟需提升,产教融合育人制度壁垒需要突破;高等教育对地方经济支撑和带动作用不够明显,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相对不足;教师队伍数量质量尚不能满足需要,教师管理体系亟待完善;教育投入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教育保障水平有待提高;教育治理体系需要完善,治理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等

(二)形势要

“十四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起步期,是着力打造“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推动“强富美高”新常州建设再出发的关键阶段。常州教育发展面临着人才竞争与人力资源优化提升、社会转型发展对教育多元需求、教育改革与治理方式转变等多重挑戗span style="white-space:normal;text-indent:30px;">+/span>教育改革与发展将在常州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

区域发展与社会变革对教育提出新期盼。常州在国家与区域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是长三角城市群中的重要城市和中轴枢纽城市。区域发展的新形势迫切要求常州教育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寻求新机遇,实现新发展。伴随着社会分层加快与社会结构变动,幼有善育、学有优教、老有颐养在新发展阶段的重要性更为凸显,常州教育要在人才培养规格、质量和结构等方面寻找新的增长点

人口变化对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出新挑战。常州呈现人口集聚力增强、各学龄段人口规模扩大、区域分布差异明显、人口老龄化加快等新趋势。为适应学龄人口不断扩大的态势,城市发展对各类教育的新需求,常州需不断深化教育供给侧改革,实现各级各类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

国家治理现代化对教育治理提出新要求。谋划常州教育改革与发展,要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出发,促进政府全面依法履职,提高教育决策水平,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充分释放教育发展活力,改进和加强教育评估监测,让多元立体评价有力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瞄准国家、省、市教育现代?035,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握教育发展规律,深化改革创新,着力增效提质,为每个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更适合的教育,聚力聚焦“五大明星城”建设,为推进常州“三个走在前列、一个积极探索”作出应有贡献

(二)基本原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优化教育投入结构,加快补齐发展短板,促进各级教育高质量协调发展。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以人民需求为导向,不断扩大公平、优质、包容的教育供给;办好每一所学校,努力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让优质均衡发展成为新常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创新教育评价机制,坚持德育为先,创新育人模式,努力使学生个体生命的潜能得到自由、充分、持续发展。以改革创新增强教育发展动力。立足常州教育市情,加大市级统筹力度,深入推进教育体制机制创新,通过制度创新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进一步促进教育同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紧密结合,完善教育人才培养结构,强化教育人才培养功能,提升人力资源储备水平,为城市发展集聚高素质人才

(三)发展目

?025年,教育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常州教育更加公平、更加优质、更具活力,教育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教育在全国的影响力持续提升,教育和人力资源发展水平走在全省和全国前列,?035年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现代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形成更加灵活开放的现代教育体系,全面提高基础教育发展水平。完善普及普惠、安全优质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持续推进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不断深化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协调发展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终身教育。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贯通,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融合发展,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协调联动,教育体系灵活、多元、和谐,受教育者得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推动常州教育走在中国教育现代化前列和先行区

教育质量高地全面建成。增强学生适应终身发展把握未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生综合素养全面提升,为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深度推进,建成具有影响力的国家产教融合名城和职业教育创新高地。高等教育特色更加鲜明,新增3个以上学科或专业进入国家一流行列。教师配备、经费投入、设备设施等保障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条件明显改善,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学习的便捷性和灵活性显著增强

教育治理体系规范成熟。建立高效协调的市级统筹机制,各类教育主体权责更加明确,保障学校办学自主权,激发办学活力。政府依法治教、学校依法治校、社会各界依法参与和监督的格局更加完善。形成更加健全的教育法规、规章等制度体系,教育评价更加科学合理,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加快推进,家庭、社会对教育的支持和参与更加充分。教育标准、督导评价、师资队伍建设制度体系更加规范

教育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紧密,与产业调整升级更相适应,与人口发展变化更相协调,与城市形态布局更相衔接。教育合作开放更加深入,培养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优秀人才,教师队伍的国际视野和能力素质明显提升。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模、层次和结构与常州发展需求更加匹配,每年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达到10万人以上,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达?400人,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2.3年

?“十四五”常州教育主要发展指

?nbsp;

2020

2025

一、国际通用类指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100

100

义务教育巩固率(%

100

100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100

100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80.53

84.5

生师

中小

14.83

14:1

其中:小

17.23

16.5:1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2

12.3

二、地方发展性指

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

89.63

93.1

义务教育学校达到省定办学标准比例?

95.57

100

义务教育标准班额比例?

其中:小

初中

66.43

78.06

85

90

县域义务教育学校资源配置校际差异系数

其中:小

初中

0.31

0.33

<0.45

<0.4

义务教育专任教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

96.23

97

高中教师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比例?

23.97

40

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比例(%

68.75

76.2

优秀教师比例?

18.04

20

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

95

>96

各级各类学校智慧校园比例?

60

>75

老年人社区教育活动年参与率(%

32

40

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人

1212

1400

四、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

构建新型德育体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升“七彩德育”品质,构建大中小幼纵向衔接、横向贯通、载体多元、螺旋上升的德育课程体系,培育一批高水平班主任和德育工作者。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佛span style="white-space:normal;text-indent:30px;">+/span>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四史”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等。深化文明校园创建,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政课建设,秉承家校社共育理念,强化家校协同育人。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引导德育形态变革,推动德育资源共建共享,打造具有品牌影响力的公共德育云平台

建立五育融合机制。探索课堂教学、学校生活和社会实践五育融合新路径,创新学科融合的思路和方法,提高课程实施的能力和水平,加大多学科、全方位、全过程五育贯穿力度。全面落实每天运动一小时,每位学生至少掌握两项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技能,每年至少掌握一项劳动技能,学生身体素质明显提高,中小学生体质监测优良率?0%以上。探索美育、劳育、食育系统化课程体系,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多措并举实施综合实践课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建立五育融合人才培养实验示范区,选拔培育五育融合试点学校。深入实施生命教育,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加强学校心理辅导资源建设,完善心理健康辅导机制,推动心理健康云平台建设,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普测

专栏1劳动教育推进工程

研发生态农业体验、智能制造体验、地方文化传承、未来职业探索四大劳动教育课程群,构建学段衔接、内外协同、内容多元、形式多样劳动育人课程体系。评选一批劳动教育示范学校、精品课程、优秀导师和优秀学生,建?00个涵盖“农?”“工?”“科技+”“生?”“企?”等各行业劳动实践基地。创新劳动教育评价机制,推进常州“享去”APP劳动实践电子化档案和监测管理,建设“线?线下”一体化实践平台。制定《常州市中小学劳动教育任务清单》,明确政府、学校、基地劳动教育职能。建立常州市劳动实践基地课程群评估体系,引导基地与结对学校密切合作,提升劳动实践基地建设内涵

完善教育评价制度。坚持立德树人,遵循教育规律,创新评价体系,推动五育融合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改革。系统推进学校、教师、学生和用人等关键领域评价改革,建立和健全科学、多元的教育评价体系,构建政府、学校、家长、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机制。稳步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建立和完善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评价制度和教育质量检测评估体系。建立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融为一体的职业教育教学评价体系

专栏2教育评价改革推进工程

完善学生成长评价,设计更加科学的教育评价制度引领新时代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把立德修身、健身强体、崇尚运动、涵养人文和审美等融合到每一个学生发展成长中,建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完善教师激励与考核评价,深入开展高等教育评价制度改革,全面落实“破五唯”科研评价要求,构建基础教育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建立校长-同行-自我-家长-学生五位一体评价制度,开展师德师风评价。完善学校评价与管理制度,深化基础教育评价改革,开展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评价改革,开展针对学校的增值性评价,构建内外协同发展性评价体系,开展“五育融合”人才培养质量评价

(二)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发

建成公益普惠高覆盖。深化“市级统筹、辖市区为主”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推进办园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加大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扶持和管理,形成公办幼儿园与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名园集团化办园,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全面实施学前教育服务区制度,学前教育资源覆盖辖区内所有适龄儿童

形成游戏化课程新样态。构建市、区、园三级联动机制,积极开展“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实现课程游戏化区域推进覆盖率?00%。以“给儿童幸福童年”为发展目标,通过科研引领、专家指导,深挖办园特色,形成品牌课程项目,因地制宜孵化优质课程+/span>呈现出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游戏化课程新样态

推动保教发展高质量。强化科学保教理念,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建立符合幼儿发展规律的教养模式。实施教研指导和培训责任区制度,加强对幼儿园课程的专业引领和实践指导。深化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双向衔接,坚决克服和纠正小学化倾向。加强学前教育的质量评估和监测,形成动态多元的质量监测反馈机制。大力发展托幼机构,加强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专业指导服务,引导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

(三)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

提升优质均衡水平。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所有义务教育学校达到省定办学标准。推动各辖市区积极创建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实现全省领先。推进特殊教育融合发展,加快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建设,逐步构建以随班就读为主体,特教学校为骨干,送教上门、远程教学为补充的特殊教育发展格局

推动优质资源共享。继续实施“新优质学校”建设项目,新增“新优质学校?0所左右,总结提炼“新优质教育”的做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促进新优质学校集群式发展。深入推进紧密型集团化办学,通过办学理念、课程教学、管理模式、优质资源等全面共享,实现集团内部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研制城乡学校携手共进计划,建立宽领域、多渠道、广覆盖的互助合作机制,推进城区学校校长、教师到农村学校或城区薄弱学校任职任教,将农村学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突破口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落实中小学办学主体地位,持续推进学校主动发展,让学校真正拥有学校发展的规划权、课程改革的指挥权、教育资源的配置权,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坚持教学相长,优化教学方式,切实提升课堂教学效能。切实加强课程实施监督,指导学校形成教学管理特色。严格执行课时计划和课程标准,控制作业量和考试难度,加强学习方式研究,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专栏3学校主动发展示范引领工程

进一步落实《关于新时代推进学校主动发展的指导意见》,不断深化学校主动发展。召开学校主动发展推进会,推动全市学校主动发展规划的规范性实施、过程性指导。“十四五”期间,建设300项基础教育内涵建设项目、评?00所学校主动发展示范校、召开30名校长办学思想研讨会、出版学校主动发展实践创新系列丛书,让更多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在国家、省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取得优异成绩,充分发挥主动发展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

(四)提升普通高中发展品

加强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完善与高中综合改革相适应的课程与教学管理制度,以创造性的实施国家课程为核心,构建学校课程体系,积极创建国家和省级新课程、新教材示范区和示范校。推动新高考方案的系统化实施,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创新教学组织管理、有序实施选课走班,加强学生发展指导,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开展重大项目及重要课题研究,培育一批教育教学成果

探索创新人才培养途径。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探究式和体验式课堂教学,注重加强跨学科综合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开展学科竞赛,实施大学先修课程,参与科普教育实践等,及早发现与培育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整合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资源,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研发中心等合作,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协同培养的有效路径,形成一体化的培养体系。加强普职融通,构建学生多元成长立体通道。深入推进国际理解教育,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促进多样化有特色发展。促进高中教育从分层教育向分类教育转型,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办学质量,稳步实施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探索分类办学机制,凝练办学特色,形成科技、人文、体艺、综合等不同办学特色的现代化普通高中,实现普通高中错位发展,逐步形成区域内普通高中学校布局相对合理、各具特色,有效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的办学局面

专栏4基础教育资源建设工程

精准开展基础教育资源供求预测,发布全市基础教育资源预警,扩大基础教育资源供给,满足基础教育发展的学位需求,“十四五”期间,实施新建、改扩建学校149所,建成投?49所,总投?82.6亿元,增加学?3.1万个,其中幼儿园63所,小?5所,初?9所,高?2所,增加幼儿园学位2.7万个,小?.5万个,初?.3万个,高?.6万个,逐步提升人均教育资源占有量

(五)建成职业教育创新高

构建类型属性教育结构。优化职业教育层级结构,构建“中、高、本、硕”贯通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保持高中阶段教育普职比大体相当。加大省“领航计划”职业学校建设力度,积极创建国家优质中职校和高水平高职院,建?-3所标杆性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力?-2所中职学校升格为高职院校。支?所“双高计划”建设单位的骨干专业试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

健全产教融合发展机制。全面建设国家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和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重点打造常州科教城和殷村职教小镇。推进职业院校开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创建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和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每年认定省和市级产教融合型企业20家以上,力争国家级创建取得突破,推动产教融合型企业“金?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落地。加快推进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产教园、产业学院建设,为实体经济发展培养高质量技能人才。推动学历教育与职工培训并举并重,职业院校每年培训人次达到在校生规模?倍以上

提升高质量发展内涵水平。全力推进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板。推动职业教育领域“三全育人”“课程思政”改革,创建国家级“三全育人”典型学校。推动职业院校?+X”证书制度建设。完善落实“文化素?职业技能”的招生录取制度。健全职业教育专业群的动态调整机制,原则上学校每年专业新增、淘汰或者改造专业至?个以上。打造“新职师”培养体系,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比达90%以上。支持江苏理工学院探索建立职教师范生学历(学位)、职业技术(技能)等级、教师职业基本技能(资格)、国家学生体质健康等级等“四证书”毕业制度。推动职业院校毕业生留常就业率达50%以上

专栏5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程

“十四五”期间,搭建各类产教融合载体,组?-3家全国示范性职教集团,培育2-3个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产教融合(集团)联盟。建设一批中职学校优质专业和高职学校高水平专业群,获?-2家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建?-3个技术水平国内一流、产学研一体的区域性公共实训基地,建立4-5个世界技能大赛中国实训基地。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建设25个省级中小学职业体验中心

(六)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

加大地方一流大学建设力度。厅市共建常州大学,支持常州大学加快高水平建设步伐,打造一批高水平学科专业,五年内学校力争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3个以上,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18个以上,形成强势学科群,力争?-2个学科进入教育部学科评估?0%。厅市共建江苏理工学院,全力推进更名江苏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建成国内一流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推动常州工学院转型建设成为一流水平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支持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开展合作。以服务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为突破口,探索引进或整合高职教育资源组建江苏应用技术大学(学院)。支持在常本科高校博士点、硕士点申报,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

探索高等教育多元发展路径。优化高等教育资源布局,加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目湖校区和河海大学常州新校区建设,积极举办医学高等教育。紧扣常州产业发展需要和创新型城市人才需求,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来常办学,或与在常高校合作举办特色学院;引入省内、北京、上海等地的知名高校来常设立研究院或工作室,打造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新平台。引进由独立学院转设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或与高职院校合并转设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与境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引入1-2家中外合作办学院校

提升高校服务地方能力水平。支持高等教育内涵建设,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一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专业性技术技能人才,推动本科院校毕业生留常就业率30%以上。发挥科教城高校、科研院所集聚优势,深化打造“经科教联动更加紧密、产学研合作更加深入、校所企共赢更加牢固”的高职园区创新发展升级模式,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高职改革创新样板。支持在常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围绕产业关键技术、核心工艺等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和联盟,打?个以上省级重点现代产业学院。支持地方高校智库建设,围绕城市发展战略、社会治理能力、文化传承创新等领域开展研究

(七)完善全民终身学习体

完善终身学习机制。发挥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优势,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建设和完善终身学习在线平台,推动各类在线学习平台互联互通,形成终身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库。探索线上自主学习和线下体验学习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大力推广移动学习、体验式学习。创新在岗人员继续教育制度,扶持职业院校和其他社会力量办学机构开展以在职学习为主,面向社会的学历继续教育、非学历继续教育。对接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建立市民终身学习账户和学分银行信息管理平台,开展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致力打造现代化学习型城市,促进全社会人人学、时时学、处处学

优化社区教育体系。优化以常州开发大学为龙头的四级社区网络和多主体共同参与的社区教育体系,完善“社区教?”模式,将社区教育与基地、企业、社团、景点等有机结合,争创一批国家级、省级社区教育特色品牌。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和培训机构教育资源向社区教育延伸,主动对接市民多样化学习需求。大力推进退役军人、进城务工人员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提升其就业创业能力。大力推进小巷讲坛、社区讲堂、职工学堂、名师工作室等各类社区教育特色品牌项目建设

创新老年教育模式。完善老年教育管理体系,丰富老年教育内容,扩大老年教育资源,鼓励各类学校积极参与老年教育。充分发挥常州老年大学和老年教育发展中心的龙头作用,加大市级老年大学资源共享,健全市、辖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老年教育体系,将优质老年教育资源送到老年人的家门口。开展各级各类老年教育机构标准化建设工作,开发适合不同老年人需求的老年教育课程体系和内容,建立老年教育师资库。积极探索养教融合的老年教育新模式,提升老年教育服务能力和质量水平

(八)造就新型教育人才队伍

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教师头脑。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建立师德负面清单,严格落实师德失范“一票否决”制度。开展师德师风提升工程,激励广大教师努力成为“四有”好教师。加强师德教育和典型培树,大力宣传优秀教师先进事迹。进一步完善“五位一体”师德师风监督网络,定期开展师德师风建设专项督导,依法依规处理教师违规违纪行为。广泛开展“四有”好教师、最美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六个龙城十佳”优秀教师评选活动,营造尊师重教良好氛围

深化管理制度改革。建立教师编制市级统筹机制,逐步推进编制的跨机构、跨城乡、跨区域、跨学段的动态调整,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夯实多元人才招引制度,优化教师招聘程序,建立结构性短缺教师补充机制和紧缺教师预警机制。建立中小学教师与本地公务员工资收入增长长效联动机制,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本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完善教师激励机制,绩效工资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班主任和成果突出的教职工倾斜

促进队伍创新发展。完善名校长基地建设和三级校长评审机制,培养高层次管理人才,全面提升书记校长对学校发展的领导力。健全干部教育培训体系,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整合资源搭建以教师为中心的“培?学习-研究”一体化成长平台,为每位教师创建个性化成长方案。与省内外高等院校合作,制定并落实教育人才战略合作方案。创新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完善名师工作室、博导工作站和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等发展平台,制定并实施“四有好教师”综合素质评价,从过程与结果两个维度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数据支撑,全面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制定区域教师赋能方案,实施教师学历提升计划,全面提升各级教育教师学历。支持教师海外研修访学,鼓励教师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

专栏6优秀教育人才培育工程

创新开展“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建?00个市级“四有”好教师团队。创新开展“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建?00个市级“四有”好教师团队。加强高端教育人才培养,新增省正高级教师、特级教?50名。完善优秀教师选拔和考核机制,新增市“五级阶梯”教?150名。优化名师工作室管理制度,组?00个市名师工作室,名教师工作室成员达到1000人。不断完善“名班主任”培育机制,评选特级班主任100名,高级班主?50名,骨干班主?00名。启动实施常州市中小学“好书记”建设工程,继续深入推进中小学“名校长”培育工程,培育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知名书记校长

(九)提升教育治理现代水

提升教育治理水平。汇聚教育领域各类专家学者,成立常州教育决策咨询委员会,制定并完善决策咨询保障制度。探索建立地方新型教育智库,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加强市区两级各职能部门对重大问题的协商机制,提升破解教育难题推动教育发展的行动力。加快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构建家长、社区、用人单位、行业组织等共同参与的学校治理新格局。建立和完善普通高中市级统筹机制,优化高中教育资源的区域配给,推进常州、武进、金坛高中教育一体化发展。深化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教育分类改革,推进校外培训机构综合治理

创新教育督导机制。推进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强化督促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督政机制,深化指导各级各类学校规范办学提高教育质量的督学机制,优化科学评价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估监测机制。进一步完善教育督导机构设置,深化督学聘用和管理改革,落实教育督导条件保障,强化教育督导结果运用,切实增强教育督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教育督导质量和水平

扩大教育合作开放。加强与国际教育组织和境外教育机构的交流,支持在常高校与国外优质学校合作举办教育机构、项目和先进技术中心,推进境外友好学校建设。探索建立留学生服务支持系统,吸引海外学生来常留学,加强国际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规划建设国际化教育机构,开展国际友好城市间教育合作与交流,支持学校开展中外交流,形成人员交流互通机制,培育建设一批国际理解教育示范学校和特色学校,提升师生的国际素养。建立国际课程推广平台,通过“互联网+”“智?”等方式,丰富境外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做优做强国际学生文化交流项目,举办教育国际化论坛或学术会议,向世界推介常州教育成果,逐渐形成品牌

(十)促进智慧教育融合创

构建信息化基础环境。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应用环境,推动全市中小学校互联网出口提速增质,推进教育城域网建设和IPv6改造,实现信息化基础设施高速可用、安全可靠、共享开放。深化智慧校园建设,智慧校园比例不低?5%

促进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有效开展“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国家级)的探索实践,加快新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创新,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构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信息化应用新生态。应用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技术,促进特殊教育现代化建设。提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和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促进学校教育评价与管理更智慧,提升学校治理智能化水平

推进数据和资源开放共享。推动各级各类学校、社会机构开发集聚优质资源。完善市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平?资源”服务能力。建立并完善教育数据资源整合共享规范,推动各级各类学校数据和资源的融合共享。构建基于大数据的教育决策支持体系、数据分析与反馈系统、便民项目服务系统等

五、规划实施保

(一)组织保

各级党委切实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建立市区两级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完善议事决策机制,突出党组织在把大局、议大事、做决策方面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实现中小学、幼儿园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推进廉政风险防控工作

(二)法治保

完善地方教育法规规章,营造法治化、制度化和体系化的良好教育环境。健全教育重大决策程序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教育决策咨询运行和支撑机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大数据监管、“双随机一公开”信用监管等。全面落实中小学“一校一章程”,推动形成以章程为核心,规范统一、分类科学、层次清晰、运行高效的学校制度体系,提升学校自我管理、自主发展能力。完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深化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提升民办学校规范办学和内部治理水平

(三)投入保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落实财政教育投入责任,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在财政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教育,切实落实教育发展的“三个优先”和两个“只增不减”。建立生均财政拨款稳定增长机制,确保全市各类教育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全省的位次相适应。完善学生资助体系,全面精准落实各项学生资助政策,积极推进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教育资助体系建设。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根据发展重点建立适时的调整机制。加强投入监管,将绩效管理覆盖所有财政教育资金,并深度融入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对各级各类教育财政资金进行动态监控,优化教育财政资金动态监控平台功能

(四)实施保

加强相关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建立各有关部门定期沟通协调机制。突出教育改革重点,着力抓好重点项目和改革试点,确保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测评估和跟踪督查,将规划落实情况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体系,把教育督导结果作为考核、奖惩的重要依据。强化与新闻媒体合作,引导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教育发展改革。深化平安校园建设,抓好校园基础设施安全防护和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工作,提升学校平安建设水平,切实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强化舆情监控,为建成教育强市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良好舆论环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顴/p>

【返回顶部【/a>【打印此页【/a>【关闭窗口【/a>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访问统计 | 网站纠错
主办: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常州市大数据管理局 版权所有:常州市人民政府 电子邮箱:czwgzx@changzhou.gov.cn
苏公网安?2041102000483叶/a> 网站标识码:3204000002 苏ICP?5003616叶/a>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