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调查结果统
1.您的身份/职业?(单选题
教师?2.8%
家长?1.5%
其他?.61%
2.您是否了解我市每周都上线的“常老师在线答疑”服务?(单选题
非常熟悉?6.51%
比较熟悉?6.63%
不太了解?6.86%
3.“常老师在线答疑”课后服务是公益项目,您之前是否知晓它是公益项目?(单选题
知道?0.01%
不知道占19.99%
4.您是从什么渠道了解到“常老师在线答疑”课后服务的?(单选题
教育公众号(常州教育发布、常州市教师发展学院)等 75.98%
朋友、家长推荐占11%
其他 13.02%
5.您认为“常老师在线答疑”课后服务工作是?(多选题
共享全市优质师资的有效手段占66.66%
为学生提供了周末及节假日学习答疑的渠道占80.79%
解决了家长和学生急难愁盼的个性化学习问题?6.35%
服务“双减”的重要途径?9.71%
6.您认为“常老师在线答疑”课后服务对解决学生疑难困惑的效果怎么样?(单选题
很好?1.64%
较好?2.28%
一般占16.08%
7.您认为“常老师在线答疑”课后服务开展对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作用?(单选题
很大?2.66%
较大?4.48%
一般占22.86%
8.您认为“常老师在线答疑”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多选题
方便学生学习?4.06%
减轻课业负担?7.89%
解决疑难问题?9.26%
减轻家长负担?0.11%
其他?0%
9.您理想中的“常老师在线答疑”课后服务形式是怎样的?(单选题
完全线上?6.55%
线上与线下相结合?3.45%
10.“常老师在线答疑”课后服务每次时长为2小时,您认为合适吗?(单选题
合适占73.74%
可以缩短?1%
可以加长?.26%
11.目前“常老师在线答疑”学科有小学语数英、初中语数英物化,您认为还要增加其它学科吗?(单选题
需要占55.75%
不需要占44.25%
12.您认为学生参与“常老师在线答疑”课后服务的困难是?(多选题
不会提炼学习问题?7.68%
不好意思向老师提问?2.14%
不清楚参与渠道占30.61%
线上学习自控力不够占 68.36%
13.您理想中的“常老师在线答疑”课后服务的上线频率是?(单选题
一周一次占78.9%
两周一次占14.15%
一月一次占6.95%
14.您认为参与“常老师在线答疑”课后服务的学校和教师在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和提升?(多选题
参与面要更广一些占72.51%
整体素质要提升占37.74%
时间和内容安排等要更精细?5.3%
15.除了学科辅导,您认为“常老师在线答疑”课后服务需要增加家庭教育辅导吗?(单选题
需要占78.26%
不需要占 21.74%
二、调查结果分
1.社会对“常老师在线答疑”课后服务的关注度较高。本次调查中,学生家长的参与度很高,反映了社会对此项工作的高度关注,调查对象中家长占81.5%,教师和其他分别?2.8%?.61%
2.教育主流媒体的宣传、推广效果好。调查对象中,通过常州教育发布和常州市教师发展学院两大教育公众号了解到“常老师在线答疑”课后服务的?5.98%,通过朋友、家长推荐的?1%,其它占13.02%
3.“常老师在线答疑”课后服务在公众中已有一定的知名度。调查对象对本项目的公益性和每周上线的频次非常了解,其中知道它是公益项目的占80.01%,对每周上线频次熟悉的占73.14%
4.公众对“常老师”在线答疑课后服务的模式、质量和效果的认可度较高。调查对象认为本项目能很好和较好地解决学生疑难困惑的?4.92%,能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占77.14%,减轻家长负担的?0.11%,方便学生学习的?4.06%
5.公众期待“常老师在线答疑”课后服务的内容和形式继续调整完善。其中希望服务形式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3.45%,期待答疑的学科科目拓展的占55.7%,要求时间和内容安排要更精细的占65.3%
三、对策与建议
1.加大宣传,提升服务质量。要以省市“四有”好教师团队、教师发展示范基地校和新优质学校建设为示范,让更多优秀教师响应并加入“常老师”在线答疑课后服务项目,以优秀教师和优秀教研团队的优质资源便捷学生在家享受优秀教师公益服务,使教师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投身公益事业,提升个人使命感、幸福感
2.持续创新,优化内容形式。随着疫情形势好转,应家长期待和保护学生视力等身心健康的需要,“常老师在线答疑”形式上要线上和线下相结合,适当增加线下活动频次。针对学生提出的共性问题或学生日常学习中的重难点、易错点等,可以做一些短视频给出解答方法或策略,每个视频集中解答一个问题。此外,还可以适当增加家长期待的学科科目和家庭教育辅导等内容
3.智慧推进,促进精准服务。有关部门要积极协调、通力协作,在组织发动、活动落实和新闻宣传等各方面不断优化服务。要利用大数据支持,建设智能服务平台,使答疑更加“精准化”,不断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4.提高站位,擦亮“常有优学”名片。“常老师在线答疑”要在公益服务实践中致力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同时不断探索教师个体发展新方式、团队建设新路径,提升教育惠民和社会服务水平,让“常有优学”名片更闪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