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外文版 繁體中文
登录个人中心
走进常州 ޵VSƵط 政府信息公开 政务服务 政民互动 VSԤ 数据发布
当前位置:
《常州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政策解读
发布日期:2021-12-31  浏览次数:  字号:〖

《常州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共六大部分,全文约2万3千字,全面回顾总结“十三五”期间科技创新发展取得的成效,主要阐明“十四五”期间总体思路、发展目标、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施科技创新重点工程等,是我市科技创新发展未来五年的行动纲领和工作指南。

一、编制背景

2020年9月,常州市人民政府下发《关于做好“十四五”重点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常政办发〔2020〕86号),市科技局及时响应、积极启动,组织召开“十四五”科技规划编制工作会议,并组建由常州南京大学高新技术研究院陈强院长牵头,常州大学、江苏理工学院、河海大学常州校区等相关人员为成员的起草编制小组,启动编制本规划。

二、《规划》主要内容

《规划》主要包含前言、基础与形势、思路与目标、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施科技创新重点工程以及强化规划实施保障六大部分。“前言”主要阐述本规划编制的背景、依据及主要结构内容。“基础与形势”主要阐述“十三五”期间我市科技创新发展取得的成效以及当前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思路与目标”主要阐述本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以及发展目标。“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主要阐述在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社会事业以及科技服务业等领域需要突破的关键核心技术。“实施科技创新重点工程”主要阐述组织实施创新企业培育工程、创新平台支撑工程、创新人才集聚工程、创新园区提升工程、创新服务提质工程、创新合作攀升工程、创新生态优化工程这七大科技创新重点工程。“强化规划实施保障”主要阐述加强组织协调、优化政策体系、加大科技投入、营造创新氛围这四项保障措施。

(一)关于发展定位

综合考虑新发展格局、新发展要求和我市实际,提出坚持创新核心地位,坚持“四个面向”,弘扬“勇争一流、耻为二手”常州精神,聚焦“532”发展战略,以全面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主线,进一步优化“一核多区多园”区域创新布局,集聚国内外优质创新资源,加快培育高质量创新型企业集群,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生态,打造长三角特色鲜明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不断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为“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建设贡献科技力量。

(二)关于发展目标

“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主要围绕创新型经济格局基本形成、产业技术创新水平大幅提升、创新创业活力显著增强这三个方面设置,共19项指标。

(三)关于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1.先进制造业。(1)智能制造装备:组建“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突破多轴联动数控、传感、智能控制等关键技术,提升系统集成能力,促进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升级,打造国际智造名城。(2)汽车及核心零部件:突破一批智能化、集成化整车关键技术,搭建一批专业化、国际化检测认证平台,促进产业向高端化、终端化、集群化方向发展。(3)新材料:突破一批绿色、环保、高效共性技术,推动新材料向高端化、绿色化、功能化发展,推进建设“东方碳谷”,着力打造以先进碳材料为代表的现代化新材料产业基地。(4)新能源:突破高效节能技术、新型储能技术等共性关键技术,大幅降低新能源应用成本,提高能源转换效率,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科技支撑。(5)生物医药:突破靶向性、缓控释等药物关键技术以及智能化、数字化等医疗器械关键技术,强化从消化吸收再创新逐步向原始创新方向转变,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6)工业互联网:瞄准工业设计、人工智能、数字孪生、AIOT、云计算、大数据等工业互联网应用,突破云计算、区块链等关键技术,强化工业互联网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7)集成电路:突破圆片级、芯片级等封装测试技术,高纯试剂制备技术等,拥有一批市场前景好的自主创新产品。

2.现代农业。围绕科技强农发展战略,突破一批现代种业、智能化农机装备等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进全市生态循环农业建设。

3.社会事业。全面提升我市应对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优化医疗急救体系,加快健全疾病预防体系。围绕长江大保护要求,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行动,以绿色发展为主线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格局,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面向我市社会公共安全重大需求,逐步加大安全生产科研项目投入,打造国内领先的应急平台体系,城市安全运行监测与社会治理体系,社会单元公共安全管理服务体系。通过智慧交通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和层次,全面提升公众出行效率。集聚资源优势,进一步推动我市“一核两翼、多点服务”的康复养老事业发展格局,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4.科技服务业。全面提升科技服务业的规模、质量和效益,积极推动科技服务业向专业化、规模化、网络化、国际化方向发展,打造专业服务能力强劲、科技创新支撑显著、国内具有影响力和特色的科技服务业集群,形成空间集聚、结构优化、特色鲜明的现代科技服务产业体系。

(四)关于实施科技创新重点工程

1.创新企业培育工程。注重打通高成长性企业梯次培育和跃升路径,形成以领军型创新企业为龙头、科技型上市后备企业为骨干、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型企业集群。

2.创新平台支撑工程。围绕解决产业重大技术问题和培育自主可控产业集群的目标,加快建设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推进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

3.创新人才集聚工程。坚持打造产业高地与人才高地相融合的人才工作方向,坚持“引得进”、“用得好”与“留得住”相结合的人才服务机制,打造长三角人才集聚新高地。

4.创新园区提升工程。充分发挥创新园区辐射效应,强化园区间联动协同,以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以创新园区带动全市产业高质量发展。

5.创新服务提质工程。支持研发设计、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业八大业态快速发展,构建贯通产业上下游的创新服务链,完善健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6.创新合作攀升工程。开启新时期“新科技长征”,深化国内外科技合作,进一步提升合作质量,构建高水平的开放创新合作新格局。

7.创新生态优化工程。全面推进科技创新治理改革,深化科研评价制度改革,倡导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努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发展环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打印此页】【关闭窗口】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访问统计 | 网站纠错
主办: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常州市大数据管理局 版权所有:常州市人民政府 电子邮箱:czwgzx@changzhou.gov.cn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02 苏ICP备05003616号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