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外文版 繁體中文
登录个人中心
走进常州 ޵VSƵط 政府信息公开 政务服务 政民互动 VSԤ 数据发布
当前位置:
中共常州市委召开十一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
发布日期:2015-07-18  浏览次数:  字号:〖

  7月17日,中共常州市委召开十一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深入学习贯彻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和“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系列会议精神,全面部署推进产城融合综合改革,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凝心聚力、开拓创新,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常州特色的转型发展之路,为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常州注入强劲动力。
  市委书记阎立代表市委常委会作工作报告。
  市委副书记、市长费高云主持会议。
  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常州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体会议决议》。

  阎立在报告中指出,产城融合是我市转型发展的重大命题,是重塑优势的重大战略,是改革创新的重大探索。谋好大势,方能成就大事。站在两个“五年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站在新常态下转型升级的重要关口,站在部分行政区划调整重构的全新阶段,统筹推进产城融合综合改革,必将对我市转型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统筹推进产城融合综合改革,要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成“空间结构协调、产业活力强劲、城市品质高端、服务功能完备、市民安居乐业”的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为全省全国先行探路、积累经验。要把握好人口、产业、城市的关系,把握好生产、生活、生态的关系,把握好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注重统分结合、远近兼顾、点面共推、破立并举。
  阎立指出,常州要完成探路试点的重托,必须立足实际、统筹推进,积极探索、主动作为,在产城空间配置、产城协调发展、产城形态融合等方面加强创新实践,努力使美好蓝图变成现实模样。
  一要完善空间规划,重构产城融合发展新格局。充分发挥规划导向作用,结合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构建“一纵三横”框架,以南北发展带贯穿市域主要发展区域,以沿江、沿湖、沿宁杭高铁发展轴串联特色发展区域,打破各领域、各板块、各条线的界限。按照老城区改造、核心区提质、工业区布城、新城区强产的思路,重点推进城市中心区、常金统筹核心片区、西南门户片区、东部片区、沿江片区等“一中心四片区”建设,推动人、产、城在空间分布上更加合理均衡。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按照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要求,完善城镇体系和镇村布局规划,引导农村地区产业和乡村居住人口合理集聚,建设一批特色中心镇和美丽乡村示范村。
  二是提升产业层次,增强产城融合发展新动能。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契机,以常州科教城和南北两个国家级高新区为重点,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努力在协同制造、智慧能源、普惠金融等领域运用新技术、创造新业态、探索新模式,大力发展众创空间,打造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服务平台。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常州行动纲要,深入推进“三位一体”转型升级,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推动文化与网络、科技、金融的融合发展,推动传统农业向绿色生态、特色高效、休闲观光等方向转型。抓紧研究制定全市产业布局规划,进一步推动产业实现特色化、集聚化发展,在智能装备、碳材料等领域争取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全面提升各类开发区“城”的功能,提高承接国内外产业资本能力。
  三是强化基础设施,夯实产城融合发展新支撑。呼应“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进程,加强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沿江城际铁路、连淮扬镇铁路南延、盐泰常宣铁路在常州段的布局联通。推动常泰过江通道的规划和建设,贯穿沿大运河城镇轴交通走廊,加快常州跨江融合。强化精品城市理念,重视打造城市通风廊道、视线廊道和天际线,塑造具有个性魅力的建筑艺术和特色空间。把数字化城管平台向更广范围延伸覆盖,加大“云、网、端”为代表的信息基础设施投入。积极推进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完善公共交通服务,加强电力燃气供应等能源基础设施、垃圾污水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文教体卫服务等民生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城市高效有序运行。修编城市防洪大包围方案并组织实施,提升流域性水利工程和城市防汛除涝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织好覆盖面积更广、响应速度更快、防御能力更强的“安全网”。
  四是拓展公共服务,满足产城融合发展新需求。不断健全六大公共服务体系,持续提高百姓的幸福感、满意度。推进优质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均衡化,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群体之间公共服务差距。
  构建更加全面公平的城乡基本保障体系,实现“人人有保障、年年有增长、城乡都一样”,确保各类人群安居乐业。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用法治思维、法治精神、法治方式引领社会治理实践,突出新城新区、城乡社区的社会管理创新,完善外来人员、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有效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五是推进文化建设,彰显产城融合发展新气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心骨,将“勤学习、重诚信、敢拼搏、勇创业”的市民精神融入百姓日常生活,广泛开展“道德讲堂”、志愿服务、“书香常州”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持续开展“文化100”“社区天天乐”等惠民文化服务,增强价值引领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丰富城市文化品位,在旧城更新改造中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在新城新区建设中嵌入地方文化元素,探索形成名城保护和产城融合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深入挖掘名人文化、红色文化、运河文化和历史遗迹、工业遗存的价值内涵,做优一批文创示范基地,做强一批文科融合园区,做大一批文化骨干企业。
  六是建设生态文明,增添产城融合发展新优势。构建全域生态体系,强化生态红线的刚性约束,严格控制开发强度,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绿水青山。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绿色建筑,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深化生态绿城和国家森林城市建设,进一步“增核”“扩绿”“连网”,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影响的生态建设精品工程,营造处处皆绿、人人可享的绿色生态生活空间。严格落实新《环保法》,多措并举铁腕执法,逐步实行领导干部造成生态受损终身追责,让保护者受益、让损害者受罚。
  阎立指出,在地级市整体推进产城融合发展,没有先例可循,必须主动探索、率先实践,统筹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创新,做好“融”的文章,释放“合”的效应,努力拿出可供复制推广的制度成果。全市要加快构建科学有序的管理运行机制、开放高效的资源配置机制、联动协作的产业推进机制、各方参与的投资建设机制、务实管用的指标评价机制。
  阎立强调,产城融合综合改革,既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场攻坚硬仗,更是对各级干部状态、作风、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各级党组织要认真落实省委全会关于全面从严治党各项措施,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为契机,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过硬队伍,让改革的“促进派”、发展的“实干家”大显身手,推动产城融合综合改革开新局、见成效。各级干部要“在位一天、赶考一天”,做到干事创业见精神、“马上就办”抓落实、攻坚克难有担当、勤政廉洁树形象。
  就当前和下阶段工作,阎立提出五点意见。一是贯彻省委全会精神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统筹推进与突出重点相互统一、改进作风与锤炼党性同步加强、严明纪律与严惩腐败同向发力,在思想理论武装、依规治党、党员队伍建设、干部管理监督、作风建设、严肃党内生活、执纪问责和惩治腐败上切实从严。
  二是奋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各级各部门要严格对标,以“重大项目深化年”为主抓手,提升重大项目对全市经济大局的支撑作用。千方百计支持实体经济,强化企业要素保障,及时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让企业安心生产、放心经营。
  三是有力有序推进改革进程和法治建设,深化落实好市委2015年改革要点提出的八大类46项改革任务,全力以赴攻克改革难点。落实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实施意见》,按照《立法法》明确的范畴,对“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事项,加强立法研究,做好前期准备。
  四是科学谋划编制好“十三五”规划,把发展环境和阶段特征分析透,把发展战略和重点工程谋划实,使产城融合的探索实践与改革发展的各项事业有机衔接,体现转型方向和鲜明特色。
  五是积极做好和谐稳定工作,继续推进年初确定的民生实事,深入推进平安常州建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充分吸取这次抗洪抢险的经验教训,认真开展隐患排查和除险加固工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应急防御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费高云指出,今年上半年,面对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扎实做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等各项工作,经济社会保持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但经济运行仍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内需增长动力不足,外资外贸形势比较严峻,部分企业经营较为困难,重大项目支撑作用不强。对此,全市上下必须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费高云指出,今年下半年,全市要紧紧抓住“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产城融合综合改革试点等重大机遇,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重点要做好六个方面工作:一是坚定不移推动重大项目,加大招引力度,加快项目建设,促进重大项目投产;二是着力稳定经济增长,落实好稳增长政策,挖掘经济增长潜力,培育经济新增长点;三是加大转型创新力度,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发展现代服务业,扎实推进现代农业,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四是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加快产城融合综合改革,实施重点领域改革,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五是大力建设宜居城市,加快推进重点工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城乡一体发展水平;六是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优化民生服务,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积极创新社会管理。
  会议期间,围绕市委常委会工作报告、《中共常州市委 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产城融合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讨论稿)》以及全会《决议(草案)》,进行了分组讨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打印此页】【关闭窗口】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访问统计 | 网站纠错
主办: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常州市大数据管理局 版权所有:常州市人民政府 电子邮箱:czwgzx@changzhou.gov.cn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02 苏ICP备05003616号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