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企业用工是促进企业良性发展、助力经济健康运行的重要工作。近年来,金坛区人社局始终坚持把强化企业用工服务摆在突出位置,创新举措、综合施策,全力打好精准服务“组合拳”,努力为全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对内挖潜、对外拓展,用工服务精准高效、/strong>一完善用工调查体系。健全企业联系制度,成立企业用工服务专员队伍,自2020?月起,两年来结对联系服务全区300余家“五新产业”重点企业,覆盖用工总数?万人。围绕“缺工用工需求、岗位推送、惠企政策落实”等方面为企业提供全天候、多方位的服务。二是拓宽劳务用工渠道。与河南、陕西、贵州等劳务输出大省?0个城市建立劳务合作关系,抓实省外务工人员返岗“点对点”服务保障,组织专机、专列、专车累计为企业接回2500余名员工。三是创新就业招聘服务。搭建现场、网络、直播招聘“三位一体”供需平台,每周三、周日举办人力资源集市。常态化开展云招聘、直播带岗、抖音探企等线上招聘会,满足求职者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开发上线“金引智”人力资源需求调查小程序,通过企业自主实时申报,掌握企业人力资源、技能培训以及富余劳动力调剂需求,为企业和劳动者提供精准高效的对接服务。两年来累计举办线下线上各类招聘?20余场次,服务企业3100多家,提供招聘岗位近4万个,达成就业意?.2万余人。四是加强人力资源保供力度。定期组织召开全区重点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用工保障会议,借助人力资源机构力量为重点缺工企业招募一线操作工人,更大力度服务企业用工。两年来发动区内区外151家人力资源机构累计为全区企业引进产业工人7万余人,有效破解企业用工“旺季”用工荒 产教融合、平台赋能,匠才培育成效明显、/strong>一是持续推进技能提升行动。落实职业技能培训政策,依托市级“职业技能培训云平台”,开展企业职工职业技能等级培训、专项培训、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抓好企业技能等级认定试点,大力开展社会化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培训质量,促进劳动者职业素质和岗位技能提升。金坛区现有技能等级认定试点企?2家,民办职业技能培训学?1家。两年来,累计开展补贴性培?万人次,企业技能等级认?515人,新增技能人?117人。二是实施“金工匠”培育工程。在全区广泛开展“金工匠”系列技能比武活动,“以赛促学、以赛促培”,营造“尊重技能、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建立以“工作室”为平台的促学、成长,建成市级以上技能大师工作室8个,区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7个,培养一大批满足全区企业发展的知识型、创新型、技能型人才。深化校政企合作,组织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与金坛重点企业合作对接,引进为企业“量身定做”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累计开展订单办学、冠名办班、企业新型学徒制等定向培养班24个、定向培?453人。三是做优做强职业教育。创新产教融合模式,主动与区域内产业、行业领先企业的对接合作,共组建3个职业教育集团(产业联盟)和4个共享型产业(企业)学院。扩大职业教学规模,积极与南京都市圈内的职业院校联合办学,金坛中专成功转设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金坛办学单位,与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合作成立金坛分院,不断推动全区职业教育提档升级 全链服务、共建共享,留工环境持续优化、/strong>一是劳动者权益切实维护。在全区开展多轮次集中整治扰乱人力资源市场秩序违法违规行为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哄抬或操纵人力资源市场价格等违法违规行为。开展劳务派遣专项治理,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加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双随机”抽查检查力度,进一步规范全区劳务派遣行业秩序,维护公平、规范、竞争有序的招工就业环境、/span>二是子女入学规范有序。认真落实《关于实施新时代“金沙英才计划”加快打造人才友好型城市的意见》,优先考虑来坛人才子女入学,安排就近择校。按照“应收尽收”原则,农村学校最大限度接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按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安排区内河头中小学、白塔中小学、岸头中小学、后阳小学有序接纳,确保每名来坛务工人员子女都有书读、/span>三是居住保障多措并举。围绕住房保障“应保尽保”工作目标,金坛区住建部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多举措推动公租房建设。仅2021年就筹集、建设保障性租赁住?563套。“十四五”期间,结合金坛区实际,筹集、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不少于12500套,最大限度满足新市民、青年人住房需求,为打造吸引人、留住人的环境提供住房支撑、/span>四是交通出行优质便捷。交通部门大力推进城乡公共交通发展,三级公交体系日趋完善。截至目前,全区拥有城市公交?06辆,城市公交线路30条,镇村公交线路34条,城乡公交线路19条,为广大市民提供方便快捷的出行服务。同时,区交通部门不断优化和调整公交线路,推出定制化、小型化、短线化、微循环等个性化公交服务产品,为距离城区稍远的工业区员工出行创造了积极条件、/span> 下一步,金坛区将进一步强化企业用工管理服务,协同各单位、各部门、各行业综合施策、协同发力,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强化资源整合集成,夯实企业用工“基本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顴/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