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不断强化惠农政策措施,创新粮食生?ldquo;五良模式?010年水稻单产达?20.1公斤,比上年增产4公斤,连续两年创历史新高,高出全省平均单?0公斤,连?年位列全省第一,创出水稻单产全?ldquo;八连 的历史纪录,得到了江苏省委常委、副省长黄莉新的高度评价?2?7日,本刊记者就我市实现水稻单产八连?rdquo;的主要做法向市农委徐金福副主任进行了专访、br /> 问:粮食生产供给,不仅事关国家经济平稳、人民生活安定和农村社会稳定,而且也是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基础。那么,请问徐主任我们有何好的方法策略? 答:在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实施水稻、良种、农机、农资增支综合补贴、粮食收购保护价以及农业保险等多项扶农稳粮政策的同时,我市强化市级惠农哺农力度,主动安排用于农民新技术培训专项经费,刚性规定国有土地出让金15%用于支持农业与土地治理,并努力扩大扶贫小额贷款担保资金总量。随着粮食种植面积逐年减少,提高单产、改善品质更加迫切,市政府又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与扶持举措,2003?010年市财政先后拿出?亿元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水稻良种工程建设、水稻种植机械化补贴、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补贴、粮油高产增效创建等。其中,2010年市财政投入扶农稳粮政策资金超过5000万元。这些资金的有效注入,改善了农田生产条件,促进了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培育和新农艺的大面积推广,提高了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调动了我市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对提高我市水稻单产水平、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br /> 问:我市始终坚持把夯实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供给的根本性举措。那么,关于在这点上,我们做了哪些工作? 答:近几年来,围绕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和土地流转,组织实施了国家优质粮工?mdash;标准粮田、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ldquo;万顷良田、水利节水灌溉等工程项目?009年我市又在全省率先提出建设现代农?ldquo;双百万亩工程,两年新建高标准农田30万亩,高标准农田比重已达?4%。其中,今年以来全市共投入资?.1亿元,新建高标准农田8.3万亩。通过这些工程项目的实施,优质、高产、稳产、节水、高效的高标准农田比重明显提高,增强了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了粮食主产区的综合生产能力,尤其是水稻高产增效创建示范区,完全做到?ldquo;田块方整化、灌排系统化、沟渠衬砌化、干道硬质化、区域林网化,为今年示范区水稻创高产和大面积平衡增产打下了扎实的基础、br /> 问:良种是农业生产最重要的基本物质,也是粮食增产的内因。要实现水稻优质高产,选育和推广新品种是关键。那么,在这方面,我们有何优势吗>br /> 答:我市水稻育种拥有明显优势,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有武进稻麦育种场、武进农科所两大水稻育种基地,并涌现出羌涵孚、钮中一、江祺祥等一批优秀的水稻育种专家,先后培育?ldquo;武育??rdquo;?ldquo;武运??rdquo;等一批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曾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新世纪以来,通过大力实施水稻育种和种子工程建设,累计投入财政资金6000多万元,先后成功育成水稻新品种(系)14个,优良品种的推广面积累?020.8万亩,新增粮?.55亿公斤。市委书记范燕青多次亲临水稻育种基地视察关心科研人员的工作和生活,两次作出批示要求有关部门在科研经费、农业项目等方面支持水稻育种工作。为增强水稻新品种选育的综合能力,2009年常州市和武进区两级财政投入3000多万元,对武进稻麦育种场和区农科所进行全面的整合和提升,组建了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按?ldquo;研究一批,储备一批,示范一?rdquo;的思路,形成了具有常州特色的水稻育种优势和健全有序的良种更新换代体系,目前全国粳稻推广面积前十位的水稻品种中,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就拥?个。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充分利用水稻新品种增产优势,在大面积重点推广应用武运粳23号、武运粳19号等高产、优质、多抗主推新品种,良种覆盖率高达99%,优质高产良种基本实现区域化、标准化种植,有效促进了稻米产量、品质、效益的三增、br /> 问:实践证明,先进稻作科技和耕作方式的每一次突破,都带来了水稻单产水平新的提高。近年来,我市针对水稻生产存在的关键技术和瓶颈,围绕实现水稻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目标,积极开展生产技术和发展模式的创新。那请您谈谈其做法有哪些呢? 答:一是在重视单项技术创新的同时,突出技术的综合集成和系统配套。为从根本上改变面朝黄泥背朝天、弯腰曲背几千年的传统栽培模式,解放农村劳动生产力,我市充分发挥插秧机推广速度全省领先的优势,积极整合农业农机力量,开展联合攻关,加强试验示范,不断摸索总结与插秧机械相适应的完整的配套技术,创出了一条农机、农艺紧密结合的发展模式,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水稻生产的全程机械化。同时,加强机插秧标准化壮秧培育技术、群体质量栽培技术、秸秆全量还田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集成应用和培训指导,取得了一大批重要科技成果,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水稻机械化栽培技术体系,并先后获得第五届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常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常州市农委主持的太湖流域稻田重金属污染概况及其控制技术的研究获常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br /> 二是在重视试验单产突破的同时,突出大面积水稻平衡增产能力的提升。针对科技成果大面积推广应用这个相对薄弱的环节,我市每年坚持开展水稻高产增效创建竞赛活动,按照规划起点高、参与程度高、现代化程度高、组织化程度?rdquo;的要求,鼓励各地大力建设高产示范方,充分发挥示范方集聚优势科技力量、集成先进稻作技术、集中各类重点项目的三集功能,将示范方作为水稻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示范与推广的重要窗口,使基层干群对新技术看得见、摸得着,创造了亩产?50公斤的攻关田、亩产超800公斤的百亩方、亩产超700公斤的万亩区?009年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的超高产攻关方亩产达?75.9公斤,创造了苏南单季晚粳第一方的高产纪录,常州水稻高产增效创建工作被央视新闻联播栏目列为头条新闻报道?010年全市共创建6个部级?个省级?个市级共?7个水稻万亩示范片,建?3个市级百亩高产丰产方,总计实施面积26.9万亩,占水稻种植面积?0.9%,有效加快了先进栽培技术的辐射推广、br /> 三是在重视生产技术提高的同时,突出专业化服务模式创新。为快速提升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我市着力创新水稻生产专业化服务模式,重点培育农机专业服务组织与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积极引导插秧机户由分散经营走向联合经营,实现社会化服务,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全市经工商注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达138个,入社社员2200余户,完成机插秧面积?0万亩,占全市水稻机插总面积的40.1%。其中,溧阳市海斌农机专业合作社今年?100多户农户提供了农机作业服务,服务面积超过5万亩次,服务范围涉及6个行政村,作业服务收?60万元。与此同时,我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还建立?1个植保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全市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8%,专业化防治示范区内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以下,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覆盖率达?00%,化学农药使用量较周边区域下?6%,农户满意率高达98%以上,许多农户的水稻田从种到收均交由专业服务组织管理,改变了过去一家一户分散种粮的传统生产模式、br /> 问: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农业科技创新和普及的关键。徐主任,您刚刚也提到近年来,我市始终把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水稻管理、指导人才队伍摆上十分突出的位置,既重视水稻管理型人才的培养,又突出育种、栽培、植保等专业型人才的成长;既强调职业农民的教育,又关注农民水稻种植技能的提高,通过积极探索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模式,为我市水稻持续高产提供了智力支撑。那么又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一是组织开展农业企业家(法人)培训。去年我市农委、组织部与上海交通大学共同举办了农业企业家高级研修班,组?0名农业企业家专程赴上海进行为期一周的研修培训,针对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农业技术成果转化应用、现代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市场风险及危机的防范化解等专题,聘请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新沪商》杂志、申银万国证券公司等行家学者授课,帮助企业家们拓宽眼界、br /> 二是以工程项目实施为平台锻炼培养人才。通过高产创建活动、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良种工程等平台和项目,加快造就了一批深入农业生产一线的水稻科技领军人物,培养了一大批年轻的水稻科技骨干,形成一支强有力的水稻科技服务队伍,近年来共有?0个单位?00名骨干科技人员参加了水稻重点项目的实施,为农业和水稻科技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农技人员抓点办方、带着农民干,建立了一批机插育秧、技术创新、试验示范基地,培育了一批专业化合作社,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通过实施农技人员联基地联大户,组织开?ldquo;千名农技专家帮扶结对活动,有效提高了先进适用技术的覆盖面和普及率,2010年全市水稻机插秧覆盖率达77.5%、水稻精确定量栽培面积比重达97.6%,分别比上年提高4.5个?0个百分点。同时,积极寻求科研院所的智力支撑,目前我市已与中科院水稻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等10多家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紧密的产学?rdquo;合作、br /> 三是大力推进农民培训工作。结?ldquo;科技入户工程,近三年我市培训农民超过22万人次,培育科技示范?.3万户,营?ldquo;农务?rdquo;信息平台向农户免费发送农业生产信息短?0多万条,使大批水稻增产技术迅速推广应用于生产实际,有力地促进了水稻高产技术普及化,保证了技术措施进村、入户、到田。组织实?ldquo;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目前全市有农村实用人才4.8万人,这?ldquo;土专家、田秀?rdquo;遍及乡村各地,积极探索研究新模式、试验示范新方法,依靠良机、良种、良法科学种田,他们联系农民广泛,服务质量好,诚信度高,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显著,为百亩方、万亩区、整体县的建设和我市水稻生产水平持续多年保持全省领先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p>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顴/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