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级对下级开展督导检查,一是检查上级决策指示落实情况,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二是督促下级履职尽责,按时推进各项工作;三是查找下级在工作执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阻力,提出意见建议,确保任务保质保量完成。换句话说,督查工作开展得如何,直接关系到上级的重大决策和重要工作部署能否圆满付诸实施、及时变为现实,关系到本单位的中心工作和领导的重要部署能否落到实处
督查工作很重要,也很有必要,但督查工作过多过滥必然会滋生“形式主义”。一名记者在基层采访时,听到许多乡镇干部诉苦:中央层面的督查很有必要,但目前一些地方层层搞督查,已成基层不能承受之重,不仅没有达到促进工作落实的效果,反而严重耗费了具体抓落实的人力、物力、精力。“从2017?月开始,仅乡上的2个锅炉,各级部门就查?0多次”“整天被督导检查,不少乡镇干部已经是背着不止一个处分在干活了。”一名乡镇干部表示,大家的想法是,不管是滞是形式主义,既然上面要看,先把台账做漂亮,等检查过了再说干活儿的事
表现在下面,根子在上面。上级单位为了给自己工作多“留痕”,不管下级有没有做、做没做好,反正提前告诉你“我要来督查”。因为上级督查什么,下级就得重点准备什么,为了应付检查,有些乡镇想出一个绝招:在一个多议题的会议中频繁变更会议室的电子条幅,换一个议题就换一个会议名称,拍照留念以备督导检查。实际来看,这种“造假”现象根本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但又不得不通过“造假”来迎合上级的督查,不然就会出纰漏,就要“挨板子”,想来想去还是此法颇为有效
笔者认为,这种重形式、轻内容,重结果、轻过程的督查,不仅没有起到督查工作的实效,反而让基层干部背负了重重的思想压力。有的连夜赶工“造盆景”、有的通宵达旦“赶台账”、有的提前准备“划线路”、还有的“复制”“粘贴”,“照葫芦画瓢”,不管工作做没做,先汇报了再说,不管做得好不好,先弄个样子出来再讲。临时抱佛脚,搭个台子就“唱戏”,但迎检决不能出任何纰漏。长此以往,必然会滋生形式主义,督查是督查了,问题仍然没有改,督查的作用微乎其微,工作没有落实
一名党校教授表示,上级督查下级,应持审慎态度,不能太随意。要根据工作实际需要进行督查,并注意频次。对于工作难度大、程序复杂的事项,可以带着标准、规则,就不同时间段的具体要求有针对性地去督促检查;对于流程简单的事项,在推进过程中没必要三番五次去查,可以直接“要结果”;常规工作要形成制度,不能心血来潮,说查就查。因此,上级在督查之前应充分做好调研工作,什么时候、什么内容,要统筹规划、贴近实际、科学实施,要从“单一部门”向“多个部门”联合督查转变,“多批次”向“单一批次”转变,既注重督查作用,更让基层减轻压力和负担
总之,督查不仅是给基层“把脉问诊”,而且是为了治病,解决问题。督查要本着目的、问题去,更要本着督查的效率去,本着帮助基层提高治理能力和水平去。否则则会形式主义,劳民费财。(吴世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