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觇/a>外文 繁體中文
登录个人中心
走进常州 ޵VSƵط 政府信息公开 政务服务 政民互动 VSԤ 数据发布
当前位置9/div>
浏览次数9strong>
信息名称9/span>关于对常州市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代表建议第0013号的答复
?ensp;?ensp;号:014109488/2022-00139
主题分类9/span>义务教育??体裁分类9/span>其他??组配分类9/span>教育、科技??法定主动公开分类9/span>参与渠道
公开方式9/span>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9/span>常教办?022?4叶/td> 发布机构9/span>市教育局
产生日期9/span>2022-05-26 发布日期9/span>2022-05-26 废止日期9span style="color: #333;font-weight: normal;">有效
内容概述9/span>对常州市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代表建议第0013叶/span>
关于对常州市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代表建议第0013号的答复
崔景贵等代表9br />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常州“中国职教创新名城”建设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职业教育是常州亮丽的城市名片。加快推进常州“中国职教创新名城”建设,有利于全面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对常州加快实施?32”发展战略,打造“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具有重要支撑意义、br />   一、常州建设“中国职教创新名城”的基础
  常州是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是部省共建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样板城市。现有高职高专院?所、在校生7.5万人,中职学?所、在校生3.7万人。公办高职院100%是省双高建设或培育单位?0%是国家双高建设单位,中职?00%是省现代化示范校或优质特色学校?0%是省“领航计划”建设单位,占比全省第一。每年培养技能人?0万人以上,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1270人,连续8年位居全省第一、br />   二、常州建设“中国职教创新名城”已采取的举?br />   近年来,紧紧围绕“建设中国职教创新名城”的战略目标,常州加快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扎实有效推进产教融合,基本形成了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相互协调、互动互促的良好局面、br />   一是大改革释放大动能。常州深入推进领导体制、保障机制、办学方式改革,成立市委书记、市长为双组长的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样板领导小组,将职教发展工作列入市委常委会重点工作、市委深改委工作要点、市政府工作报告和市委督查工作计划等,率先召开全市职业教育大会,成立职教改革创新推进专班,设立职教创新发展资金,出台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争当高职教育领跑者行动计划、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等文件十余个,常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专科院校,职业教育发展活力强、br />   二是大项目促进大发展。常州创新实施省领航计划中职校与省高水平高职院结对融合发展项目、“石伟平”职业教育博导工作站项目,开展市级五年制高职产业教授选聘、“技术精英”讲师团校园巡讲和教师产业服务能力提升行动,建设“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标杆?个,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12个,其中中职获奖?00%、高职获奖数占全?/3,获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5个,占全?/4,省教学大赛(中职组)一等奖14个,占全?/5,职业教育发展质量高、br />   三是大融合展现大作为。常州大力开展产教融合、职普融合、中外融合,获批国家首批现代产业学院2个、占全省1/5,省级重点产业学院建设点5个、占全省1/6,省产教融合型试点企?0家、全省第二,新增实训基地面积30万平方米,社会培训人?9.1万,获批省级中小学职业体验中?4个,推动职教资源面向基础教育开放,布点南非、印尼、越南“鲁班工坊”“郑和中心”等4个,举办中外合作办学或交流项?2个,招收留学生近2000人,职业教育社会形象好、br />   三、常州建设“中国职教创新名城”下一步思路
  常州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办发?021?3号)、《教育部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整体推进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板的实施意见》(苏政发?020?5号)、《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苏办发?022?号)等文件精神,以及全国、全省职业教育大会精神,聚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改革攻坚,全面落实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样板建设重点任务,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全力推进中国职教创新名城建设、br />   (一)开展职业院校提档升级行动。一是实施中职强基工程。结合常州?32”发展战略和“两湖”创新区建设,进一步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推进旅商二期项目立项,加大优质公办中职资源的供给。加大省“领航计划”中职校建设力度,着力推动中高职“一对一”结对融合,全面提升中职教育办学质量,为高职教育输送具有扎实技术技能基础和合格文化基础的优质生源。二是实施高职提质工程。科学谋划科教城高等教育资源布局调整,支持“双高计划”建设高职院校试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或升格职业教育本科高校,支持在常高职院校扩大专本贯通培养规模,解决常州职教办学层次提升的“现实之需”。着力打造常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成为区域学前教育培养培训的重要阵地。三是实施应用型本科创优工程。全面开展江苏理工学院新校区建设,支持江苏理工学院更名为江苏技术师范大学,支持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研究所发展。大力创建常州工学院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建设一流应用技术大学,强力支持我市建成类型特征鲜明的“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硕士”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链条、br />   (二)开展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行动。一是完善产教融合机制。加快出台产教融合城市试点方案,研究制定产教融合企业奖励办法,将校企合作成效作为评优评先、项目资助的重要依据,在技术改造、新产品研发和科学研究、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予以优先支持,推动落实产教融合型企业激励政策,确保“金?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激励有效落地。二是建设产教融合载体。以产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聚焦常州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推进产教融合载体建设。重点在高职院打造一批省级产教融合集成平台,在应用型本科高校组建一批省级重点产业学院和国家现代产业学院,在重点产业培育一批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在各级各类开发区建设一批省级产教融合型园区。三是推进产教协同育人。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考核评价等方面的作用,实施一批名校名企合作项目,实现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有效对接。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br />   (三)开展职教教师素质提升行动。一是搭建“新职师”发展平台。持续推进职教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实验区建设,充分发挥石伟平职业教育博导工作站作用,培养常州职业教育领军人才。努力完善“双师型”教师培训平台,把国家职业标准、国家教学标准?+X证书制度和相关标准等纳入教师培训的必修模块,全面启动五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二是深入实施“新职师”引才项目。开展高层次人才双岗互聘,支持职业院校、科研机构和高科技企业互选互聘高层次人才,实现人才在校企之间共享。加大五年制高职产业教授选聘力度,参与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改革、教材建设和教学诊断等,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支持“技术精英”引领,对中职学校引进大国工匠、全国劳模、非遗传承人等省级以上技术技能人才,给予专项补助。三是创新“新职师”培养模式。深入开展教师产业服务能力提升行动,鼓励中职学校教师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总结提炼技术难题,牵头申报科研项目,并在技术开发、转让、咨询、服务过程中,以专利形式创造创新成果,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对符合要求的给予奖励、br />   (四)开展人才培养高质量建设行动。一是优化“三全育人”。坚持德技并修是职业教育育人的第一位要求,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和实效,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指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技能竞赛,在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过程中,提升技能人才的综合素养。二是深化“三教改革”。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按照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设计开发课程,提升育人质量水平。完善职业教育教材编写、审核、选用和使用制度,推行科学严谨、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形式多样的活页式、工作手册式、融媒体教材。普遍开展项目教学、情境教学、模块化教学等,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三是强化“多维评价”。做好职业教育年度质量报告、高职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自评报告的编制和发布工作,提高社会监督的普遍性。完善《常州市职业学校办学质量评估办法》,增强职业学校主动发展的积极性。支持企业参与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提升人才培养的适应性、br />   (五)开展职业教育形象提升行动。一是加强党的领导。把职业教育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政策支持等重大问题。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联席会议作用,加强合作联动、齐抓共管,共同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二是强化督查考核。对照职业教育发展的职责分工,完善工作机制,高标准推进落实,确保圆满完成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样板建设各项目标任务。重点围绕留常就业率、社会培训规模、学生企业实习岗位数等关键指标,加强督查考核,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成果可视度。三是加强宣传引导。结合职业教育活动周、职业学校技能竞赛月、职工技能竞赛等重大活动,依托常州工业遗产、青少年活动中心、省级职业体验中心等重要载体,引导全社会关注技能、学习技能,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打造尊“匠”重“技”的浓厚氛围、br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顴/p>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访问统计 | 网站纠错
主办: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常州市大数据管理局 版权所有:常州市人民政府 电子邮箱:czwgzx@changzhou.gov.cn
苏公网安?2041102000483叶/a> 网站标识码:3204000002 苏ICP?5003616叶/a>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