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外文版 繁體中文
登录个人中心
走进常州 ޵VSƵط 政府信息公开 政务服务 政民互动 VSԤ 数据发布
当前位置:
浏览次数:
信息名称:关于对市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提案第0147号的答复
索 引 号:014109453/2022-00172
主题分类:其他  体裁分类:其他  组配分类:其他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其他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市工信局
产生日期:2022-09-26 发布日期:2022-09-26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关于对市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提案第0147号的答复
关于对市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提案第0147号的答复

卢雅琳委员:

       您提出《关于提升“专精特新”企业创新能力的建议》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我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围绕“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定位,大力推进“532”发展战略,积极推动广大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加快培育一批专注于细分市场、聚焦主业、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将培优中小企业与做强产业相结合,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专业化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加快推动我市制造业转型升级,不断增强实体经济发展活力,为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目前,我市共有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4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1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72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326家,“专精特新”理念已成为全市中小企业发展的广泛共识和行动先导,一大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长为创新发展动力源。从数量上看,我市处于全省第一方阵,其中,单项冠军企业数位居全国设区市第一,国家级和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均位居全省第四。

       二、推进“专精特新”创新能力建设的举措

       (一)实行梯度培育机制,打造“专精特新”企业创新生态

       一是加强企业培育库建设。围绕全市重点发展的十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将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的成长性好、专业化水平高、创新能力强、产品服务特色化明显的企业纳入培育库。目前,入库培育企业达2000多家。依托培育库建立起专精特新“发现、培育、认定、扶持、监测”工作体系,每年对专精特新产品(技术)滚动发展一批、储备一批、培育一批、认定一批、扶持一批。形成国家、省、市三级梯度培育体系。二是分级扶持强化激励。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出台并落实《关于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明确对新认定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别给予最高200万元、100万元、50万元的奖励,奖励额度均有大幅提高;对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市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设备投入5000万元以上的技改项目,参照现有重大项目设备投入奖励政策进行扶持。今年还完善了市级中小微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对上年度设备投入1000万以上符合条件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示范项目按照设备投入给予一定比例补助。另外,还设立了中小企业专利权质押贷款贴息补助资金,对市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专利权质押贷款给予贴息。三是提升专精特新培育能力。打造“企业+基地+服务机构”服务体系模式,聚焦政策管理咨询、技术创新支持、知识产权等服务,支撑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目前,全市共拥有2家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3家国家级小微企业双创基地;8家省四星级服务平台和22家省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去年12月,我市成立了全省首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创新联盟,以国家级平台大连理工江苏研究院为牵头单位,整合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资源,创新工作模式,全方位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今年上半年,我市又成立了全省第一家中小企业公益服务促进会,为中小企业提供公益性、低收费服务活动。

       (二)推进产学研合作,激发“专精特新”企业创新活力

       一是推动在常高校与企业联合共建重点实验室。推动校企开展实质性产学研合作,促进在常高校产教融合发展,目前我市共获批建立95家重点实验室,包括光伏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1家,江苏省绿色催化材料与技术等省级重点实验室10家,常州市高分子新材料等市级重点实验室84家。二是推动校企开展科技项目的联合研发攻关。2021年,我市企事业单位与科教单位合作项目共1099项,合同总金额5.58亿元,其中合同金额超100万元重大项目135项;中科院在常科研院所与常州企业开展合作项目234项。2022年,组织申报第一批省产学研合作项目63项,完成省科技项目申报76项。三是推进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建设,发挥科技创新券政策引导作用。根据省科技厅、省财政厅《江苏省科技创新券试点方案》,符合条件的企业可领取省创新券(每家企业每年领取省创新券的额度不超过10万元,额度当年有效。)。近年来,市科技局对常州市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网进行多次升级改造,更名为“常州市大型科研仪器设备云平台”,于2021年12月上线。平台整合了全市高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的科学设备3629台套,入网成员单位399家,仪器原值573.7亿元,包含光谱、色谱、波谱、X射线、电镜、电子、生化分析等15大类先进的分析测试仪器,涉及电子信息、农业林业、化工、机械、生物医药、能源、新材料、轻工食品、环境保护等9大服务领域,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和检验检测等科技服务。

        (三)加大人才引育力度,畅通“专精特新”企业人才通道

         一是加大力度招引高层次人才。创新人才招引机制,支持高层次引才聚才,实施“生活居住”双资助、“三年免费住”政策,建设人才公寓10万套以上,对创业企业的税收、就业、阶段性成果等“综合贡献”给予奖励。落实《高层次人才薪酬奖励实施细则》,对新引进的年薪30万元以上的人才,三年内以对地方贡献部分为上限进行分类分档奖励,奖励总额累计以100万元/人为限,降低企业用才成本。二是校企联合培养高技能人才。发挥常州职教名城特色推动产教融合发展,推进校企双制、工学一体培养模式,深入开展新产业、新职业、新技能培训,打造一批职校主导、企业参与、政府扶持的公共实训基地集群,建设一支掌握绝技绝活、擅长技术工艺的高水平“龙城工匠”队伍。目前,我市有2家综合性公共实训基地,7家省级专项公共实训基地,12家省级校企联合实训中心。2021年,江苏(武进)技能人才服务产业园投入运营,打造省内首家全生命周期的一体化技能人才公共服务平台。三是加强企业人力资源公共服务。持续开展优化企业用工环境“百人百企”专项行动,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面对面”指导、“一对一”服务。开放常州市人力资源供需平台,为企业免费发布人才需求信息,并进行精准匹配推送。组织专场对接活动,去年全年共组织数控、化工、机械类等11场行业类招聘会,349家单位参加,提供2450个职位、12347个就业岗位。

       (四)加强财税政策支持,鼓励“专精特新”企业敢于投入

       一是支持新技术新产品及应用场景。结合我市《关于促进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制定了《支持新技术新产品及应用场景实施细则》,从“供给侧”和“需求侧”角度组织新技术新产品与应用场景对接,形成以重大应用为牵引的技术产品集成标准和模式,对当年度新列入江苏省重点推广应用目录的新技术新产品及优秀应用场景给予支持。今年拟对55项列入省“双新”目录的新技术新产品及8个优秀应用场景给予资金支持。二是鼓励企业选择国产仪器设备。现有政策明确,从2019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对内资研发机构和外资研发中心采购国产设备全额退还增值税。今年,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政策实施力度,将存量留抵退税纳入退税范围,并将按月全额退还增值税增量留抵范围扩大至制造业等六大行业。企业采购中高端仪器形成增值税留抵的,在符合条件情况下,可以享受增值税留抵退税优惠政策。三是落实税收新政方面。2022年9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又推出三项新政,其中有两项政策与“专精特新”企业相关。今年四季度,对高新技术企业购置设备的,允许一次性税前全额扣除并100%加计扣除,可以有效刺激企业提前购进设备、加大设备投资力度。政策细则出来后,税务部门将对全市的高新技术企业开展精准宣传和辅导,尤其是通过开票数据筛选企业有设备购买的“专精特新”企业,将提供“点对点”服务。对设备投资规模较大,增值税形成留底税额的企业,税务部门将主动提示企业享受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另外还有“企业出资科研机构等基础研究支出,税前全额扣除并加计扣除”政策,这项等具体细则出台后开展相关辅导。

       三、下阶段工作思路

       一是继续强化“专精特新”的梯度化培育体系。形成从创新型中小企业成长至“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从“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长至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领航企业的培育路径,到十四五期末,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达到350家。二是聚焦提升“专精特新”企业创新能力。通过鼓励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推动产学研技术供需对接、适当降低企业技改项目政策门槛、推动专利标准提升、企业数字化转型和管理水平提升激发企业内生发展动力。三是围绕“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难点开展精细化服务。为“专精特新”企业在惠企政策落实和项目审批方面降低经营和行政成本,对符合条件的“专精特新”企业在人才、金融、土地、用能等要素资源需求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访问统计 | 网站纠错
主办: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常州市大数据管理局 版权所有:常州市人民政府 电子邮箱:czwgzx@changzhou.gov.cn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02 苏ICP备05003616号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