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觇/a>外文 繁體中文
登录个人中心
走进常州 ޵VSƵط 政府信息公开 政务服务 政民互动 VSԤ 数据发布
当前位置9/div>
浏览次数9strong>
信息名称9/span>2016年常州市教育重点工作安排
?ensp;?ensp;号:014109488/2016-00194
主题分类9/span>文秘工作??体裁分类9/span>其他??组配分类9/span>其他??法定主动公开分类9/span>
公开方式9/span>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9/span> 发布机构9/span>市教育局
产生日期9/span>2016-03-02 发布日期9/span>2016-03-04 废止日期9span style="color: #333;font-weight: normal;">有效
内容概述9/span>?016年常州市教育重点工作作出安排
2016年常州市教育重点工作安排

2016年常州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一、提升教育发展水干/span>

(一)优化学校布局和资源配置、/span>根据行政区划调整实际,结合人口发展趋势,完善分区域教育设施布局规划,并统整落实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加快推进教育布局调整和现代化学校建设,组织实施好全市52个教育重点建设项目,其中辖市?4个(中小?9个,幼儿?5个),市本级在实施好原有15个项目建设的同时,全面实施常州市第一中学、常州市清潭中学南校区、常州市翠竹中学?项工程。殷村职教园区全面建成。加快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按照省“十二五”教育装备一类标准配置新校装备。结合学校建设和装备配置标准,鼓励有条件的学校依据自身需求开展个性化设施设备配置试点。加快学校食堂标准化建设,全市A级食堂占比达62%以上,新建学校食堂全部按A级标准建设。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向农村学校倾斜、/span>

(二)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span>实施第二轮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新增省优质幼儿园10所,市优质幼儿?5所,市级以上优质园占比率、就读率分别?5%?5%以上;建立特色幼儿园联盟研讨机制,新增市特色幼儿?所;新增学前教育现代化乡镇10个。完善义务教育新生入学指南,统筹协调主城区流动就业创业人员子女的入学,武进区继续实行积分制,公办学校吸纳比例?0%以上,热点高中统招名额分配到各初中的比例继续保持70%。优化学区分布,坚持就近入学,探索学区制管理,全市义务教育公办热点学校择校比例进一步下降。完善民办学校招生办法,民办学校招生更加有序。发布全市义务教育年度发展质量报告。启动和实施义务教育阶段“新优质学校”创建工程。推进高中多样化办学,支持普通高中与高等院校密切合作,共同实施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开展全市特殊教育工作课程研讨活动,做好特殊教育发展工程项目。支持民族教育,办好西藏民族中学、奔牛中学西藏班、/span>

(三)促进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内涵发展、/span>加快基础能力建设,全面完戏/span>“十二五”期间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建设项目,力?-2所职业学校创建江苏省现代化示范、特色职业学校;继续实施职业教育品牌特色专业建设计划,力争创?-3个江苏省现代化专业群,建立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健全校企合作机制,力争创建3-4个江苏省现代化实训基地。完善职业教育集团发展机制,评选市级示范职教集团。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推行项目教学、仿真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模式;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基本形成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自我诊断、反馈、改进机制。继续开展技能竞赛、创新创业设计竞赛活动。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构建实践导向、校企合作的本科人才培养教学体系,新?个硕士研究生培养专业,支持在常高校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建设;组织试点本专科高校、中职校申报江苏省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立项课题、/span>

二、提高教育教学质野/span>

(一)提升队伍素养、/span>夯实师德基石,评选一批师德先进个人和团队,深入开屔/span>“师德建设月”、“道德讲堂”、“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68”爱生结对助学等活动。加强干部教育培训,举办暑期教育系统领导干部高级研修班等;实施“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项目;组织全市中小学骨干校长跟岗研修活动。开展首批特级校长、高级校长、骨干校长评审,依托市特级校长所在学校建立名校长培养基地。做好教育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培养和引?名国家级、省级教育领军人才,10名市级教育领军人才。在优秀校长中选拔一批市级教育管理拔尖人才,开展为?年的培养。积极申报省?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二、三层次培养对象。继续做好优秀高中毕业生报考师范专业、小教本科、免费男幼师等优师培养项目;继续做好义务教育阶段校长教师轮岗工作;启动五级阶梯优秀教师资质重新认定工作,启动新一轮名师工作室的建设;办好常州幼儿师范学校。提升专业能力,规范和改进教师培训项目和方式,举办校本培训特色学校的评比与展示;继续办好“学科带头人课程领导力提升高级研修班”;继续组织教师基本功竞赛或优质课评比、班主任基本功比赛等活动;探索班主任任职资格制度;完善“三创”工作室建设,打造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鼓励职业学校建立面向企业和社会的相互兼职制度。年内,金坛区、新北区建成省示范性教师发展中心。开展教师资格定期注册、/span>

(二)加强教育科研、/span>提高教育研究的系统规划和引领能力,直面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难点问题,引导各辖市区、项目学校围绕课程基地建设、学科关键能力建设、学科关键性问题、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变革、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等方面开展切实研究。在全市范围内积极推介国家教学成果特别是常州皃/span>14项获奖成果,加强教科研成果的转化。进一步完善“科研日”制度。以课程、教学、评价等为主题,举办第十届教学沙龙。完善专项课题项目资助制度。推进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建立反思交流、平等互助的教学研究共同体。通过区域教研、网络教研、联片教研、送教下乡等多种研修方式,建立对话、交流和研究的新机制。完善各学科中心组建设,建立健全学科教学设计指导小组、命题指导小组和微型课题研究指导小组。加强学科基地建设和教研组建设,促进教研组主动发展。改革备课制度,强化独立备课、集体研讨的意识;引导教师积极开展教学设计展示、研讨活动;规范三年内青年教师编写详细教案的行为,举办青年教师教案展、/span>

(三)推进课程改革、/span>学校创造性地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制定与学生成长需要相适应的学校课程计划。开齐开好国家要求的各类科目。加强校际合作,促进普职融通,丰富课程资源。开发丰富的选修课程,鼓励学生形成个性化的课程修习方案。探索选课制、走班制等教学组织形态。引导教师深入理解国家课程方案,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水平。鼓励和支持教师进行教学方式改革的探索,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和特色。新增市级课程基地学校(园)12所,做好省级课程基地申报与视导工作,定期开展课程基地研究共同体活动,分别召开全市初中和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研讨会。推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和园本化实践。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顶层设计。开展中小学生研究性学习优秀成果评选。完善局属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实施机制。做好“我们爱科学”项目以及“真爱梦想”课程建设。与国外知名高中或教育集团合作,融合本土课程和国际课程,开设“双语双文化”课程;加强国际优质课程研究,鼓励试点开设国际优质课程。加强对各类考试和毕业班教学的研究工作,形成区域性的新课程新高考实施意见、/span>

(四)促进学生发展、/span>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建构新型学生管理制度,培养学生民主意识与公民精神,举办校园学生规章制度研讨会。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系列活动。承办全国中小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高层论坛,提高学生的生涯规划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全市所有中小学均依据标准建立学生成长指导中心;提升青少年校外活动基地的服务能力,促进市级未成年人综合实践基地良好运行。开屔/span>“中华经典诵读”、“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活动,提升公民教育的内涵水平,开展公民教育项目年度展示活动。深入开展模拟政协、创客夏令营、文化之旅、科技俱乐部竞赛、好书伴我成长、高中生峰会等系列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开展社团品牌创建,深化志愿者服务行动。提高阳光体育运动校本化实施水平,确保学生每天在校锻炼一小时。做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监测结果向社会公布。办好“阳光体育”夏令营、“校园体育之星”评选、“校园体育吉尼斯”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设计大赛等活动。大力推进体育艺术?+1”项目、书法百千万工程、艺术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和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span>

三、推进依法治教和综合改革

(一(/span>推进依法治教、/span>进一步完善学校法人治理模式和内部治理结构,初步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制定《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小学章程建设的意见》,同时对全市幼儿园、职业学校、民办学校章程建设开展政策指导,年底实现全市各中小学“一校一章程”目标。启动教育系统“七五”普法工程,在干部和教师培训中加强法治教育,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中小学法治教育的指导意见》,培养和提高中小学生现代法律意?确保我市青少年法治教育目标的全面落实。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基础教育阶段民办教育发展的意见》,尝试民办学校分类管理,依法保障民办教育发展,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全面规范起始年级学籍采集工作,建立学生学(园)籍定期审核制度和通报制度。规范办学行为,依据“常州市学校规范办学行为承诺书”,开展每月不少于3次的“飞行检查”,促进“五项严规”常态化落实。规范各类收费行为,严格按政策许可的项目和标准收费,教育收费项目100%进行公示。规范教材和教辅资料征订、校服等代购服务的采购行为。完善学校“三公”经费和预算执行通报制度、/span>

(二(/span>深化综合改革、/span>统筹协调做好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和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工作。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编制动态管理机制和岗位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制定进一步推进学校主动发展工程的实施意见,有效实施第四轮学校主动发展规划,开展第五届学校主动发展优秀项目评选活动。组织开展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实验和研究,评选全市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span>10个。推进学制改革和考试评价改革,做好中考中招改革前期调研工作,继续支持部分高中和职业学校做好自主招生试点工作。推进政府购买教育公共服务改革,引入第三方机构对职业教育?+4”衔接模式以及社会培训项目等进行质量评估;建立和完善教育信息化购买服务机制,加强对青果在线、教师专业发展平台、数字化学习实验平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等大应用系统购买运维服务等管理,试点教育信息化工程项目社会化服务外包。支持常州工学院转型为应用技术大学,推动江苏理工学院部分专业转型为应用技术专业。积极争取独立设置以地方性五年一贯制(初中后)为鲜明特色的高职院、/span>

(三)推进教育信息化、/span>加强统筹协调、应用引领、业务融合,推动全市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span>2016年,“校校通”覆盖率?00%?0%学校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全市学校“班班通”覆盖率?00%,每个教室均有教学多媒体设备;“人人通”覆盖率大幅度提升,80%的教师?0%初中以上的学生?0%以上职业学校师生?00%开放大学师生拥有实名网络学习空间。完成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数字化学习平台、教师专业发展平台等项目的建设,促进青果在线、教育督导评估综合系统等业务系统的广泛应用。加快推进数字校园建设,重点做好学校一卡通建设,实现互联互通和数据共建共享。深化“数字化学习”试点工作,大力促进学校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管理等五个领域的改革和创新?016年新?个数字化学习名教师工作室,试点自带设备(BYOD)和以租赁方式为学生提供移动终端设备。以提升教师教学设计信息化能力为主要目标,做好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大赛、信息化教学竞赛和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竞赛。加快职业教育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应用。完善“常州终身教育在线”运营机制,评选一批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先行社区、示范社区和优秀微课程、/span>

(四)推进教育国际化、/span>加强教育国际交流,新墝/span>5所以上国际友好学校;探索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常态化交流渠道;加强与国际友城的教育合作,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少年交流活动;进一步拓展国际文化交流项目,承办AFS项目等活动;举办教育国际化论坛。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多渠道引进国外的先进办学模式和优质课程资源,鼓励职业学校将国际行业标准、教学标准融入相关专业的教学过程,职业院校专业与国际通用职业资格书对接比例达?3%;引?5名“安生美国青年教学使者”,进一步提高学校聘任外教的比例。提升涉外办学水平,开拓中外合作办学新途径;推进国际教育实验园区建设;推进教师互派、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拓展职业院校海外实习、实训和留学深造的渠道。推进国际理解教育,遴选第三批试点学校20所左右,深入开展“一校一品一网站”活动。优化国际教育服务,办好天合国际学校,为在常外籍人士子女入学提供优质服务;扎实开展汉语国际推广,推进孔子学院(课堂)建设,办好“汉风龙韵”等品牌活动、/span>

四、提高服务保障能劚/span>

(一)服务市民终身学习、/span>出台“数字化学习示范社区创建标准”,完善社区教育名师工作室机制,完善教育培训管理制度,修订“市非学历教育机构办学水平分等定级评估指标体系”,出台“早教培训机构设置标准”。做好社区教育创建工作,溧阳市、金坛区创建省社区教育示范区,创建省级标准化社区教育中心5-7个。加强社区教育内涵建设,开展社区教育干部培训,推动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评选一批社区教育特色项目。创设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活动载体,进一步为常州市民乐学好学营造氛围。推进常州开放大学转型发展,提升常州开放大学学习资源开发应用能力和信息化运维水平、传承地方文化和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把常州开放大学建设成为能够为广大市民提供线上和线下个性化学习指导和服务的学校。加强教育培训属地管理,加强教育培训审批管理和行政执法业务指导,开展分等评估和优秀项目评选,并统一发布年检结果公告。发挥市民终身学习服务基地作用,办好2016年市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span>

(二)提升教育服务品质、/span>市青少年活动中心调整、充实培训科目,探索开设微TED等课程,继续开展“同享阳光、让爱飞翔”免费公益爱心班,开展社团免费指导活动,开展“送教进校园”活动,坚持公益场馆(科技馆、未园、小剧场等)免费开放,实现本部和分部管理、课程、评价、教师专业发展等一体化,让更多学生享受更优质便捷的校外教育服务。市教育服务中心进一步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办好“常州公开课”、“优秀教师免费导学”、“常老师在线”、“未成年人成长指导”等服务品牌。开展“父母学堂”活动,覆盖幼儿园、小学生、初中各学段家庭。整合国内营地教育机构和地方教育资源,做强“体验式”营地教肱/span>。以国家级课题《青果在线促进教与学方式转变的研究》为抓手,提卆/span>“青果在线”平台服务教与学的功能。扎实做好国际教育咨询。加强外籍人士文化学习服务平台建设,为在常外籍人士提供丰富的教育服务、/span>不断壮大教育义工组织、/span>

(三)提高综合保障能力、/span>提升机关行政决策和主动服务能力,加强对农村教育、学前教育、民办教育、教育管办评分离等重点领域的调查研究,推进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推进阳光政务,规范权力运行,加强政风行风、/span>强化预算执行、建设工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等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的审计监督。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资金的经费保障机制;发展壮大教育基金;积极与金融部门合作,及时化解教育建设高峰期的资金压力,确保教育改革和重点建设项目顺利推进。实施好各项资助政策,携手社会做弹/span>“牵手成长计划”、“阳光助学爱心行动”等特色助学项目,惠及更多特殊困难学生,确保应助尽助。以“一指南一标准一创建”为重要抓手,加强学校卫生防疫、食堂食品卫生安全、校车安全等工作,进一步深化平安校园建设,指导推进省级“平安校园”示范区创建,切实保障学校安全稳定、/span>

五、做好党建群团工佛/span>

(一)加强党建工作、/span>持续做好“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工作,确保“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取得成效。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有关方面齐抓共管的中小学校党建工作领导体制;建立市(区)委教育党委(党工委)党建工作例会制度;完善地方党委、教育部门负责人直接联系中小学校党组织制度。严格党的各项制度,扎实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和党务公开工作,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民主生活会、“三会一课”制度。加强书记队伍、党务干部队伍和党员队伍建设,推进学习型、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做好党员组织关系排查,加强新形势下党员组织关系管理工作。健全党建工作考评体系,落实书记党建工作述职制度,建立群众评议制度,把中小学校党建工作情况纳入领导班子考核内容。开展好党日活动、“党员论坛”、“党员示范岗”、“党员义?65”等活动,深入开展教育党建品牌建设,扩大“一校一品”的辐射力和影响力、/span>

(二)优化舆论环境、/span>加强主题新闻、典型经验和先进事迹宣传。在教育官方微博、微信公共平台和常州教育网站开讽/span>“寻找常州最美教师”专栏。主动与第三方机构合作倾力打造《常州教育E视界》专题节目。策划并拍摄《教师故事》、《成长点滴》等系列专题片。结合教育博物馆建设,组织开展“常州百年教材”征集活动。推进新闻发布制度化建设。调整充实各地、各单位新闻发言人队伍,建立重大事项信息和突发事件信息官方微博、微信第一时间首发机制。建立网络舆情分级预警制度,实行网络舆情分层分级响应,营造良好网络舆论生态环境。建立健全官方微博、微信运行和评估考核机制,成立教育系统官方微信联盟。提升《常州教育》办刊质量、/span>

(三)推进廉政建设、/span>认真组织学习并严格贯彻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严肃党的纪律和规矩。加强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道德防线。强匕/span>“两个责任”的落实,切实履行一岗双责,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完善干部人事、基建工程、物资采购、财务管理、资产管理、招生录取、教育收费等重点领域风险防控机制。加强对三合一平台行政权力网上运行的监督。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强化对公务用车、公务接待、因公因私出国(境)、会议、创建达标评比等情况的监管、/span>畅通信访举报渠道,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为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的纪律保证、/span>

(四)发挥群团合力、/span>各级教育工会要始终坚持服务大局和服务职工相统一,充分发挥桥梁纽带和民主管理作用。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劳动精神。大力推进工会法治化建设,贯彻落实《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推行校务公开,完善联席会议制度,维护教工合法权益。丰富教工文化活动,完善服务教职工工作体系。各级团组织要以服务青少年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团队工作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团队干部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为团员青年创设更多展示才华、锻炼能力的舞台。积极推动民主协商,注重发挥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作用。认真做好老干部、妇女、关工委等工作,凝聚各方智慧,形成发展合力、/span>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顴/p>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访问统计 | 网站纠错
主办: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常州市大数据管理局 版权所有:常州市人民政府 电子邮箱:czwgzx@changzhou.gov.cn
苏公网安?2041102000483叶/a> 网站标识码:3204000002 苏ICP?5003616叶/a>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