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常州民政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批示指示和视察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在省民政厅的支持指导下,把走深走实党史学习教育与高质高效推进中心工作深度融合,统筹疫情防控和民政事业发展,精心谋划“十四五”目标举措,如期完成各项目标任务。金坛区殡葬综合改革、钟楼区养老服务业获省政府督查激励 一、兜底线保民生。坚持人民至上、安全发展理念,守护好民政服务对象的生命安全,保障好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重点织密织牢“三张网”。一是疫情防控网。面对突如其来的两轮疫情冲击,第一时间制定33条民政领域疫情防控措施,迅速恢复联防联控机制,从严从紧从实落实人员排查、核酸检测、疫苗接种、封闭管理、应急响应等举措,未发生一例感染事件。参与编写全国首个《养老机构应对新冠疫情心理健康指导问答》,抽调54名医护人员赴南京、扬州和常州隔离点参与核酸采样等工作,开?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为常州以及南京转介的群众提供心理援助服务。二是民生保障网。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挂钩上年度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水平,并提高到每人每?40元;特困供养对象基本生活保障不低于低保标准的1.3倍,并根据其生活自理能力分档确定照料护理标准。全面开展低收入人口认定与动态监测工作,拓展低保边缘家庭省认定标准,已排?0.9万人,认定低保边缘家?888?632人。建立全市慈善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开展第一届市级慈善奖评选,表彰社会各界奉献爱心、回报社会的慈行善举。三是安全防护网。深入推进养老等社会服务机构安全生产三年专项整治,“四不两直”开?轮专项检查治理,组织专业力量以燃气使用安全为重点,在全系统开展大检查大督查,排查、整改隐?09个。会同消防救援支队,在全省创新开展养老机构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达标创建工作,首批创?1家示范单位 二、优服务惠民生。着眼于提升民政服务对象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持续排查解决突出民生问题,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其中发展社区服务业,用心用情解决“一老一小”保障问题,李克强总理现场调研时予以充分肯定。一是回应“一老”社会关切。以推进市委、市政府“养老服务水平提升”专班任务为抓手,出台“十四五”养老服务发展规划,开展《常州市养老服务条例》立法和养老服务设施空间布局规划调研,出台基本养老服务指导性目录。建成标准化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3家,新建改造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3个,累计?5.8万老年人提供居家上门服务,?274户困难老年人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护理型床位占比提高到68%。推出“常州养老掌上顾问”微信小程序,累计访问量?1.8万人次。二是保障“一小”基本需求。集中养育、社会散居孤儿保障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2522元和2018元,居全省前列。成立市、区两级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开通未成年人救助保护热线,率先完成孤弃儿童“区域性集中养育”工作,儿童福利机构高质量转型,在全国儿童会议上交流。将2042名困境儿童纳入保障范围,新建7家省级示范儿童“关爱之家”,组建“惠童服务联盟”,“养治教康社”服务功能向社区及儿童家庭延伸。三是提升残疾人生活品质。全年累计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28亿元,惠及困难残疾人3.4万人、重度残疾人3.2万人。成功承办全省康复辅助器具社区租赁服务工作推进会,租赁服务主城区全覆盖,全年累计补贴4175人。发布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项标准,按照“统一形象标识、统一设施配置、统一管理模式、统一服务规范”四个统一要求,建?3个标准化“德康驿站”,通过“医?社区+家庭+社会组织”四位一体模式,服务精神障碍患?880人 三、促改革暖民生。积极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强化试点牵引,释放改革红利,在民政事业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上创新突破。一是探索党建引领救助改革实践。以“党?社会救助”全国试点改革项目为引领,两办出台改革社会救助制度实施方案,部门联合修订低保实施细则,在就业成本抵扣、收入豁免、缓退渐退等政策上取得突破。加强数据共享、部门协同,实现14个部?2项救助事项“掌上办”“网上办”“就近办”。深化“大数据+网格?铁脚板”模式在社会救助领域的运用,将社会救助工作列入网格化管理入格事项,加强监测预警,主动发现困难群众。“彤心常助聚合力?798(一起救吧)暖人心”获评民政部2021年度社会救助领域改革创新实践优秀案例。二是深化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试点。成功举办第9届“康?”产业推介会暨康复辅助器具宣传周活动,加大项目招引,推进老年用品研发、生产、流通与应用。抓住长三角区域协作的机遇,培育一批创新型、连锁型养老服务企业和组织,南洲里桑榆堂颐养中心项目列入国家发改委普惠养老中央预算投资项目,市福利院?家单位获评省首批五级养老机构,常州智慧养老公共服务平台入选工信部2021年新型信息消费示范项目。三是助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市政府举办全市城乡社区治理与服务工作推进会,两办下发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和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两个实施意见。顺利完成村(社区)“两委”换届,分层分级对新任两委成员实行全员培训。推进落实村(社区)依法履职和协助工作主要事项“两份清单”,常态化开展社区减负专项整治,改造提升和新建30个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社会组织增量提质,13家社会组织获?A等级,数量全省第一。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实现全覆盖,打造了7个示范点,高级社工人才实现零的突破。“五社联动”整?200余万元,支持160个公益项目落地城乡社区,满足社区居民高品质生活需求 四、抓规范利民生。全面摸排梳理政府驻地迁移历史遗留问题,完成对街道驻地迁移的审批工作。开展“红色地名”征集宣传活动,8个地名入围全省首批百个红色地名。推进省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试点和婚俗改革试点,实现婚姻登记跨省通办、全市通办。开展全市殡葬业价格秩序、公益性安葬设施建设经营专项整治,围绕2方面5类问题梳理清单分类整改,整肃殡葬行业秩序。新?家农村公益性殡葬服务设施,首推遗体预约火化服务,殡葬服务更加惠民便民。推进救助管理、福彩、殡仪、精神障碍社区康复等服务标准化试点,已编?48项救助管理服务标准目录,并积极上报省行业标准。优化“民政通”微信服务平台,集成8大类60项民政服务“掌上办”“指尖办”。摸排整治“僵尸型”社会组?20家,打击非法社会组织12家,开展行业协会商会乱收费专项清理整治工作,为企业减负1871万余元。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扎实开展尊老金、低保、养老机构、残疾人“两项补贴”等专项治理行动,开展警示教育 2022年,常州民政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以及省、市党代会精神,着眼拉长“共同富裕”体系下的民政短板,着力落实市委?32”发展战略引领下的民生实事,全力以赴做好兜底性、基础性工作,打造更多的“常州样板”和“常州模式”。聚焦三项重点: 一、以改革社会救助制度为抓手,打造“常有众扶”名片。在体系上,出台《常州市特困人员认定办法》,推进低保边缘家庭和支出型困难家庭认定工作,将救助政策覆盖全部低收入人口。加强特困供养和重度残疾人的照护服务,对高龄、失能、独居(留守)老年人、困境和留守儿童、流浪乞讨人员、残疾人、精神障碍患者等特殊群众,开展巡访探访,提供针对性帮扶和关爱服务。推进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建设,抓好儿童“关爱之家”建设,进一步推进儿童福利机构开门办院。充分发挥慈善“第三次分配”作用,完善表彰制度,鼓励社会公众、民营企业积极参与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扶困济危、造福乡梓。在标准上,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原则,按照上年度全体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30%-40%调整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同步提高特困、孤儿、残疾人等困难群体保障标准。在流程上,深化全国“党?社会救助”创新试点,通过实施“社会救助e路行之百名社会救助工作人员素质提升计划”、打?个社会救助特色站点、拓展“大数据+网格?铁脚板”在社会救助领域的运用,加强低收入人口的动态监测,创新“物?服务”救助,确保应保尽保,提高救助实效 二、以优化“三项融合”机制为引领,塑造“常有颐养”品牌。一是普惠与优质并重。推动《常州市养老服务条例》地方立法,编制出台养老服务设施空间布局规划,完善基本养老服务目录、尊老金、居家养老援助服务等制度,为2220户老年人家庭开展适老化改造,新建、改?0家镇(街道)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提升上门服务的可及性和普惠性。全面推行养老机构等级评定制度,推动养老机构标准化、智能化发展,促进医养结合,护理型床位数占比提高?2%。二是事业与产业协同。继续做强“康?”产业推介会招商平台,大力发展康养产业,做大康复辅助器具产业与租赁服务市场,加大项目招引,推进老年用品研发、生产、流通与应用。推动康复辅助器具社区租赁服务覆盖全市,年服务不少于5000人。抓住长三角区域协作的机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培育一批创新型、连锁型养老服务企业和组织,推进舜山小镇等一批养老服务建设项目,推出“线?线下”养老服务地图。推动精神障碍患者开展社区康复服务覆盖全市,标准化“德康驿站”达?0家,全年服务5000人以上。三是城市与农村统筹。将农村养老服务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补齐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短板的重要举措,推动城市养老优质资源向农村地区覆盖延伸。大力发展互助型农村养老服务,推进互助设施和平台建设,拓展乡镇敬老院的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功能。坚守服务质量与安全红线,持续开展养老机构消防安全管理达标创建,狠抓隐患整治,强化农村养老服务综合监管,提升抗击风险能力 三、以筑牢社区建设底盘为契机,服务“常有善治”大局。按照常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关于社区治理“加减乘除”要求,建立健全党建引领下“五社联动”的现代基层治理机制,建设居民群众安居乐业的“美好和谐社区”。在赋权增能的加法上,新建和改造提升社区党群服务中?0个,加快推进人人社区建设试点实践,设立基层治理观察点,发布一批基层治理创新案例。同时培育引导一批公益服务类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参与乡村振兴、社会治理和社会服务,把资源、服务、管理充实到社区,增强多元治理的广泛性、有效性、专业性。在减负减压的减法上,严格落实社区事务准入制度,尽最大努力减重复劳动、减不必要形式、减隐性负担。在社区服务的乘法上,深化“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治理机制,推行“一门受理、一站服务、全科社工”服务模式,积极构建“政社协同、功能齐全、运行规范、服务专业”的社区服务网络。在革除弊端的除法上,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克服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的倾向。与此同时,建强社区工作者队伍,通过落实人员配置和薪酬调整、年金管理等相关政策,出台社工星级评定办法,统一人员招聘程序和条件,表彰一批优秀社工和社区服务品牌等方式,让社区工作者成为令人向往的职业,让社区成为优秀人才发展的优质平台 此外,持续推进殡葬服务设施建设,开展“身后一件事”“结婚一件事”改革,引导婚丧嫁娶移风易俗。以市救助站搬迁为契机,推动救助管理工作形成标准体系、开展规范服务。建设常州“云寻亲”中心,综合运用DNA鉴定、人脸识别、公安天眼追踪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身份核查和寻亲服务效率。稳妥开展乡镇勘界试点工作,维护边界平安稳定。设?0余块特色地名标志,打造地名文化名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顴/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