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觇/a>外文 繁體中文
登录个人中心
走进常州 ޵VSƵط 政府信息公开 政务服务 政民互动 VSԤ 数据发布
当前位置9/div>
浏览次数9strong>
信息名称9/span>关于对常州市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提案第0364号的答复
?ensp;?ensp;号:014109315/2022-00119
主题分类9/span>其他??体裁分类9/span>其他??组配分类9/span>其他??法定主动公开分类9/span>劳动就业政策
公开方式9/span>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9/span>常人社复函?022?5叶/td> 发布机构9/span>市人社局
产生日期9/span>2022-06-02 发布日期9/span>2022-06-07 废止日期9span style="color: #333;font-weight: normal;">有效
内容概述9/span>你们提出的关于《关于建立职业能力建设期制度、提高在常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留常率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span>
关于对常州市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提案第0364号的答复

臧志军等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关于建立职业能力建设期制度、提高在常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留常率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

当前常州正处于践行?32”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我们深刻认识到引进、培育、建设高素质的青年技术技能人才队伍,是常州建设全国一流智能制造名城的关键支撑。近年来,我市深化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紧紧围绕在常大中专学生群体,大力开展职业院校学生第二技能培训,大力实施“青春留常”行动,取得明显成效

1.深化推动学生技能培训?019-2021年,全市三年累计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提升培?1.7万人次,使用职业技能提升专账资?.83亿元,惠及企?万多家?020?2月,在省内率先出台《常州市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将高职院校毕业生纳入技能培训、鉴定、补贴范围,将高职院校开展学生技能培训列入工作目标、任务。在省内率先针对职业院校学生,开展“第二技能”提升,2020年?021年两年内累计资助完成5万人(次)参训,有效提升“准青年产业工人”的就业竞争力

2.拓展企业新型学徒培养?015年起,我市在省内率先开展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校企双师联合培养机制”为主要特色的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年来累计招收学徒1万多人,发放专项补贴4000多万元。去年,我市新招企业学徒5379人,新招人数创历史新高。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成为我市青年实现技能就业、技能成才的新途径,成为企业加快后备技术工人队伍培养的重要渠道

3.创新实施“青春留常”计划。去年,市人社和教育部门联合出台《支持在常高校和职业院校促进毕业生留常就业实施细则》,对我市具有全日制大专以上毕业生的学校和培养高级工以上毕业生的技工院校,根据毕业生留常就业成效,分别给予学校最?00万元?0万元的奖励。细则中的“留常就业率”指本校应届毕业生在常州就业并参加社会保险的人数与本校当年度毕业生单位就业人数之比

4.创新青年人才双资助政策。去?月我市出台《关于促进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常办发?021?号),推动职业院校毕业生与普通高校毕业生享受同等待遇,对企业引进的技师、高级技师,分别参照全日制本科、硕士的条件享受生活、租房和购房补贴。技师、高级技师首次参照本科、硕士享受资助补贴,政策覆盖面广,为历年之最,政策的普惠性更加突出。我市企业新引进的人才,来常两年内购房的可享?-25万元的购房补贴,毕业两年内来我市企业工作的人才可享受每月300-800元的生活补贴,对无本地自有住房的可享受每?00-800元的租房补贴,并可叠加享受,为我市引才构建了明显的政策优势。截止目前,通过“非申即享”形式,市人社部门对符合条件的企业高技能人才已审核发放254人次10批生活资助,惠及我市企业引进?3名技师

二、主要问

当前,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不再愿意进入我市制造业等实体产业,职业院校毕业生升学成为主流,留常就业的比例也较低。这其中,除了我市在城市能量级、产业结构等与周边先进地区有差距的客观原因之外,还有以下三个重要原因

一是体制机制上,企业技能人才培养、使用、激励、流动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还有待破除。较多的企业对技能人才重要性认识不足,大多未建立完整的培养体系,系统性的培养制度、组织架构普遍缺失,企业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充分。技术工人待遇政策难以落实落细,技术工人的职业吸引力不足。职业培训主要依靠政府补贴推动,企业及社会技能培训的参与度不高,职业培训的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产教融合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校企命运共同体建设刚刚起步

二是有效供给上,技能人才的需求与供给匹配度不高。技能人才供给数量不足。随着人口红利逐步消失,技能人才的供给量呈下降趋势,造成新生技能人才数量短缺。职业教育社会吸引力不高,政策引导不足,导致招生数量不足,在校生数量增长缓慢,职业院校对技能人才供给的基础作用发挥不够。低技能劳动者仍然是城乡劳动者的主体,高端产业、新兴产业、乡土技能人才数量不足,领军技能人才稀缺,形成了高技能人才队伍“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

三是发展环境上,“重使用轻培养”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改观。重学历文凭、轻职业技能的观念仍普遍存在,技能人才的政治、经济、社会地位还不够高,技能人才在就业、医疗、就学、创业等方面政策扶持力度还不够大,产业职工还不能成为青年人向往的职业之一。技能人才的成长通道不够畅通,企业技能薪酬体系尚未普遍建立,技能入股、技能分红、年薪制等提升高技能人才的激励手段普遍缺失

三、下一步工作举

1.着力深化职业技能提升培训。今?月,我市出台新一轮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政策,常州?32”发展战略相关的一批新兴、数字化职业(工种)纳入职业培训补贴工种目录,进一步丰富了职业技能培训合格证、专项培训项目

2.着力推动院校“提档升级”。坚持中职提质,实施职业学校提前招生、市场招生、双向选择、登记入学,普职比基本相当。全?家技校中分别有国家级、省级重点技?所?所,建有省师资研修中心1家、省级示范专?个、省级重点专?2个,在校学生数位居全省第一。做?所“领航计划”中职校?所省高水平高职院“一对一”结对发展。设?00万经费用于省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研究课题,中职与应用本科?+4”分段培养项目数和计划数位列全省首位。强化高职创优,6家公办高职院100%成为省双高建设或培育单位?0%入围国家双高建设单位。常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成为“十三五”期间全省唯一升格专科院校,“新建中车职业技术学院”和“升格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纳入省“十四五”高校设置规划。省城职院溧阳、金坛办学点成功转设为省联院办学单位,五年制高职招生计划6340人。支持应用型本科引领,市委书记、市长召开专题会议,明确每?000万元支持常州工学院建设一流应用技术大学。江苏理工学院获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占地2027亩、投?20亿元的新校区建设全面启动,获省教育厅批复建设“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研究所”

3.着力提升师资队伍“双师素质”。搭建领军人才培养平台。投?00万元建设省职教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实验区,成立全省首个“石伟平”职业教育博导工作站,培养常州职业教育领军人?0名。创新专业教师培养模式。投?10万组建全国技术能手、江苏大工匠引领的“技术精英”讲师团,选聘五年制高职产业教?9名,开展职业院校、科研机构和高科技企业人才互聘120名,打造素质过硬“工匠之师”。“双师型”教师比例达76%以上。实施优秀教师多元激励。开展“十佳双师型教师”“十佳教授”评选,给予每位入选?万元奖励。获批国家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个,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5个、占全省1/4、全省第一,省教学大赛(中职组)一等奖14个、占全省1/5,获奖积分率再次位列全省第一

4.着力提升技能人才“综合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五育并举”育人体系,创建“职业教育班主任思政工作室联盟”,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学生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劳动教育水平不断提升,获评“全国劳动教育实验区”。厚实学生文化课程素养,全年实施“推门听课”“学期会考”“教考分离”,每月开展教育教学专项调研,学业水平考试单科合格率均?5%以上。夯实学生技术技能基础,实施“双证”培养,中职?500名学生获中级技能等级证书?439名学生获高级技能等级证书,双证?8%以上。举办技能大赛和创新创业比赛,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12个,其中中职获奖?00%,高职获奖数占全?/3,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2个,居省第一方阵

下一阶段,我们将积极践行常州?32发展战略”,探索建立青年技能人才培养、引进长效机制,坚持上下联动、政企联动和部门联动。首先是针对高职院校等职业院校,开展学生第二技能培训、组织企业校园招聘等活动,积极营造就业创业良好氛围。其次,积极贯彻落实人才新政,全方位聚焦人才集聚,以在常高校、人社、教育部门、相关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为主体,成立促进在常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联盟,合理统筹资源,合力办好活动,吸引毕业生留常就业。第三,督促职业学校优化专业布局,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深化产教融合,提高技能人才培育质量;强化就业意愿,提升毕业生留常就业率

签发人:嘉秀

经办人:孙寅

联系电话?5682019

常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2??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顴/p>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访问统计 | 网站纠错
主办: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常州市大数据管理局 版权所有:常州市人民政府 电子邮箱:czwgzx@changzhou.gov.cn
苏公网安?2041102000483叶/a> 网站标识码:3204000002 苏ICP?5003616叶/a>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