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自然资源管理步入了新时代,走上了新征程。在新的征程中,会有新的发展机遇,也会有新的风险挑战。面对机遇和挑战,做?019年各项工作,必须认清形势,抢抓发展机遇,增强做好新时代自然资源管理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具体把握以下三个“新” (一)新时代来临赋予了自然资源管理新的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多次强调要落实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完成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等等,对自然资源管理做出了许多十分重要而具体的论述。新时代要有新担当,新使命要有新作为。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作为全市自然资源的管理者,必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然资源管理的重要论述作为工作的行动指南,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的工作方针,在全市倡导形成节约资源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必须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资源;必须坚持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和坚持底线思维,准确把握发展的机遇和内涵,用改革的办法破解面临的矛盾和难题 (二)新职能明确带来了自然资源管理新的变化。去年,中央明确了自然资源部要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两统一”的职能转变要求我们必须全面摸清全市自然资源基本状况,深化自然资源领域重要改革和重大技术支撑,建立新的管理制度框架,为我市高质量发展和“三个明星城”建设提供更为有力的自然资源保障??8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我们完成了常州市自然资源局的转隶组建,翻开了全市自然资源事业发展的新篇章。新机构必须明确新职能,新职能必须找准新定位。全系统必须深刻理解“两统一”职能要求,在思想上找准定位,在行动上提起担当,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在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站在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立场,以改革发展的精神,以创新激励和约束并举的制度措施,切实肩负起党委政府赋予自然资源管理工作的新职责 (三)新机构成立提出了自然资源机构整合新的要求。当前,新机构已然成立,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可以说是百“破”待“立”。新机构要有新气象,新气象来源于新合力。全市系统必须上下合心,凝聚合力,推动机构从“整合”向“融合”快速转变,充分释放?+1”大?的优势叠加效应。一要实现理念融合。要从“一个维度”出发,打破原来单纯就国土论国土,就规划论规划的格局,运用系统化思维,统筹谋划,增强组建单位各项工作运行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二要实现机构融合。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积极稳妥推进机构改革过渡期各项任务,全力保障市局与辖市分局、事业单位、基层所之间的业务渠道畅通,形成上下联动、统筹推进的工作格局。三要实现队伍融合。要牢固树立“一家人”思想,多支持、多配合,共同营造团结协作、和谐宽松、愉快共事的良好氛围,以主人翁的精神,担负起自然资源事业的管理职责。四要实现业务融合。要牢固树立服务全市高质量发展“一个中心”思想,有效融合土地、规划、地质矿产、林业的各项职能,在融合中,不断解决原有职能交叉、重叠的问题,确保全市自然资源系统的管理质量和服务效能迈上新的台阶。五要实现文化融合。要拧成“一股绳”,创建符合时代要求和行业特色的常州市自然资源特有文化,激发广大干部对自然资源管理工作的热爱、对自然资源事业的追求、对为服务人民群众的初心,为全市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 一、凝聚合力,主动作为,奋力谱?019年全市自然资源事业新篇章 2019年是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也是全市自然资源系统打基础、全面确立管理职能的起步之年。全市自然资源工作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市重要会议精神,紧扣部、省、市机构改革部署要求,坚持新发展理念,通过建机制,建立全市自然资源管理制度框架体系,促融合,促进全市系统理念、机构、队伍、业务、文化深度融合,谋长远,谋划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自然资源管理的工作方向,为“种好幸福树、建好明星城”,推动常州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作出新的贡献?019年,全市自然资源工作总体思路是:坚持一个龙头引领,夯实两项基础支撑,推进三大管理创新 一个龙头引领——即坚持规划引领。着力构建统一的全市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科学优化布局“三生”空间,推动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形成安全和谐、富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国土空间格局 两项基础支撑——即夯实全市自然资源底数支撑和自然资源信息化支撑。夯实全市自然资源底数支撑,实施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和统一确权登记,开展全国第三次国土调查、地理国情监测、综合地质调查等基础调查、专项调查工作,加快推进土地与水、矿产、林地、湿地等自然资源调查的融合,构建自然资源调查评价体系和监测运行模式,全面摸清自然资源基本状况,夯实全市自然资源管理的底数基石和产权基石,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监管筑牢基础。夯实全市自然资源信息化支撑,建立信息平台支撑有力、业务管理标准高效、市区两级联动融合、监测监管动态精准、政务服务互联便捷的自然资源数据中心及一体化平台,为促进自然资源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筑牢基础 三大管理创新——即推进保护资源、保障发展与服务为民三大管理创新。创新保护资源手段,主要指进一步完善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控制线,创新耕地、矿产、林地、湿地等各类自然资源保护机制和手段,进一步落实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提高自然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创新保障发展方式,是指科学制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政策,统筹推进各类自然资源科学开发和节约集约利用,合理调控资源的总量、结构和布局,进一步提高自然资源参与调控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促进高质量发展;而创新服务为民方法,是指深化“放管服”改革,减少、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尽一切可能为用地单位节省时间,减少成本。坚持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改进工作方法,提升服务水平,主动为民谋利、为民解忧,维护全民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权益和人民群众资源权益。力争在全市年度综合考评和作风评议中,排位不断提升 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五大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规划龙头引领,加快推动全市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向更优提升。一是启动我市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整合现状、规划、管理和社会经济数据资源,做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双评价”工作,认真分析国土空间保护和开发利用情况,组织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科学布局“三生”空间,落实“多规合一”,服务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大运河文化带、江苏中轴枢纽城市建设。二是加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建立与全市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相适应的用途管制政策、运行和监管体系。对生态空间实行区域准入和用途转用许可,把土地用途管制扩大到林地、草地、河流、湖泊、湿地等所有国土空间,实现城市建设用地管理向城乡全域空间管制拓展。推动计划精细化管理和全流程管理,有效发挥计划对全市自然资源利用总量、方向、结构、效益等的调控作用。三是提升城乡规划实施水平。以“城市双修”理念指导城市更新规划,优化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深化城市总体设计和城市重点地区城市设计,合力推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生态绿城建设和精品街道空间综合提升。开展新时代美丽乡村规划专题研究,高标准实施全域美丽乡村规划,高效推进全市第二批“三区十点”美丽乡村示范项目落地。四是严格规划实施监督管理。建立国土空间规划计划动态监测评估预警和实施监管机制,探索规划信息系统实时更新的技术方法和工作机制。严格管控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控制建设用地总量,规范规划修改,建立定期评估和动态调整完善机制 (二)坚持科学配置资源,加快助力全市社会经济发展质量向更高提升。一是以“重大项目攻坚年”活动为载体,切实提高土地供应的精准度。全力支撑高质量发展用地需求和规划实施保障,优先支持重大基础设施、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重大项目。全面推广“先租后让”“弹性出让”的工业用地供应方式,进一步减少企业用地成本。不断增强对全市房地产市场的监测与调控,确定全年安排经营性用地计?500亩、市区储备用地计?万亩,合理引导市场预期。二是以“交通先行”为理念,切实提高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规划水平。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重大战略,加快推进研究常州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区域协同规划。立足构建江苏中轴枢纽、扬子江战略支点城市目标,加强重大交通设施规划预控,深化都市圈轨道交通、城际轨道交通、市域(郊)铁路、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以及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等规划方案。全力保障轨道交通一号线、二号线建设,加强轨道交通路面恢复及站点周边空间整治等规划方案研究。三是以“亩产论英雄”为导向,切实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完善以亩均税收、亩均销售收入等指标为核心的工业企业综合评价制度,推动资源要素向工业明星企业集聚。不断强化高质量发展核心指标动态监测,全年实现单位GDP建设用地下降5.7%,建设用地地均GDP增长6.0%,单位建设用地税收收入达5.19万元每亩。严格落实“增存挂钩”,加快推进中心城区城市更新规划,全年完成存量土地盘活目标任?.5万亩,低效用地再开?万亩,处置批而未供土?100亩。积极争创新一轮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四是以“三大明星城市”建设为契机,切实提高自然资源供给能力。聚焦工业明星城市建设,加强工业规划布局、特色小镇产业空间、工业用地更新改造和转型升级研究,促进产城融合发展。编制市区工业区块线专项规划,制定《常州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规定》;聚焦旅游明星城市建设,深化大运河文化带规划,加强历史地段保护规划编制和实施,推动旅游与文化、休闲、美食相结合;聚焦管理明星城市建设,创新社区治理和存量社区、市区社区生活圈规划,促进社区微更新。实现“多规合一”空间信息平台的多部门数据动态集成共享,提升大数据分析应用水平和地下管线、城市三维可视化技术应用水平,高效保障城市管理运营 (三)坚持保护全域资源,加快推动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向更美跃升。一是全面启动市县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根据部省部署,在重点生态功能区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建设一批国土综合整治、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编制沿山沿湖地区空间控制规划。深入推进全市?60”生态修复整治示范点建设,打造生态保护型土地综合整治示范工程;加快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和综合利用,开展重点区域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持续深化矿地融合内涵,有序推进绿色矿山创建和金坛建设全国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二是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推进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建设。做好重大交通、水利、能源项目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补划报批。紧扣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要求,实施差别化土地综合整治,多管齐下破解耕地占补平衡难题,建立以数量为基础、产能为核心的耕地占补平衡新机制。三是加快推进林业生态建设。坚持造林绿化和森林抚育两手抓,全年完成造林1.1万亩,新建绿美村庄示范村32个,林木覆盖率达26.5%。加快推进湿地保护立法、资源调查、规划编制、湿地名录认定及湿地公园、小微湿地、湿地修复工程建设,确保湿地保有?.43万公顷,湿地修复4000亩,自然湿地保护率达53%。实行林地资源“占一补一”,持续推进森林资源督查。四是不断强化综合执法监管。坚持对新增违法用地“零容忍”,健全机制,压实责任,切实做到发现在初始,解决在萌芽。充分运用卫片检查、督察检查及全天候遥感监测等数据,建立全市违法用地管理台账,对标销号。深化执法差别化管理,严格农用地转用报批执法审查。按照上级部署推进历史违法用地整改处置,配合完成“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整治和违规建设殡葬设施清理排查等专项任务 (四)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动自然资源领域创新引擎向更强攀升。一是深入推进机构改革工作。根据新形势新要求,融合部门职能体系、整合系统资源优势、聚合队伍内生动力,构建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符合常州实际的自然资源管理职能体系。及时研究符合自然资源市情的政策文件,有序推进各类规则、规范、标准的制定,加强自然资源业务流程梳理、再造,促进行政权力事项、档案、自动化办公、信息化等的系统集成,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推进全新的自然资源体制顺利落地。二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改革事项。塑造乡村特色风貌,编制县域乡村建设规划,加快推进镇村布局规划优化完善工作,因地制宜开展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加快推进?60”示范点培育行动,率先探索农村国土空间统一治理的新模式。着力打造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平台,加大流量指标归还力度,推动农村建设用地减量化。实施点状供地,有效保障美丽乡村、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用地。引导各地对长期闲置、利用水平低下的集体建设用地进行盘活利用,激活农村沉睡资源;全面总结武进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经验成效,研究制定可复制、可推广的政策措施,发挥改革试点工作在落实乡村振兴中的示范、突破和带动作用、a>三是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服务流程,推动服务下沉,打造“全科服务窗口”,实现企业和群众办事“线上一网通、线下进一门、现场一窗办”;严格落实?550速度工程”要求,扎实推进工业项目快速办结制,试行工业项目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和建设工程施工图并联审查;拓宽“不见面”服务范围,落实审批清单和审批办理事项;推进登记、查询业务“全城通办”,对实体经济企业实行“专一化”服务。落实国务院关于压缩不动产登记办理时间的要求,精简优化流程,实现信息共享获取 (五)坚持提升薄弱环节,加快推动资源管理和服务水平向更好递升。一是抓难点,力求维护民生取得实效。严格落实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不断丰富规划馆、地质资料馆,提升资料共享与服务能力;强化地质灾害隐患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复查,加大对危害性大、隐蔽性强的隐患点综合治理力度;进一步完善不动产登记管理体系,提高登记工作效率;用足用好自然资源管理政策,不断深化脱贫攻坚举措。二是重防范,切实提升依法行政能力。打造阳光信访,深化全员信访工作责任制,努力实现信访积案“清仓见底”目标。不断完善案件办理机制,妥善解决自然资源行政争议办理中重大疑难问题。建立风险防控机制,重点做好违法违规用地、土地征收、以地融资、地质矿产等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和化解工作,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融资体系,提升防范化解债务风险的能力。三是重统筹,全力构建自然资源一体化平台。深入推进“互联网+自然资源”,实现自然资源服务和管理的全程在线;构建业务管理标准统一、市区两级联动融合的自然资源一体化平台,实现市级统筹建设、应用覆盖三级、数据集中管理的自然资源电子政务新模式;建立数据集成共享、更新动态现势的市自然资源核心数据库;统筹规划全系统网络硬件设施和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统筹优化“多规合一”空间信息平台、数字常州地理空间框架、智慧常州地理空间信息共享平台等空间信息平台;强化市区测绘资源的统筹、协同和联动,启动全市“十四五”基础测绘规划编制,做好基础地形图等基础数据的动态更新维护,巩固“问题地图”专项整治成果,不断完善应急测绘能力建设 二、党建统领,强基固本,打牢新时代自然资源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政治基础 2019年,全市自然资源系统各级党组织要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全面推进党的各项建设,推动全市自然资源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一)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旗帜鲜明讲政治的要求全面融入自然资源各项工作之中。一是强化理论武装,坚定政治信仰。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突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经常对表对标,及时校准偏差,坚决贯彻落实上级的重大决策部署,确保全市系统上下政令畅通、令行禁止。认真组织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二是严明政治纪律,严肃政治生活。把尊崇党章作为最根本的政治纪律,坚决防止“七个有之”。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认真落实“三会一课”、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谈心谈话和主题党日等制度,着力提高党内政治生活质量。强化党内监督,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有力武器,让“红脸出汗、咬耳扯袖”成为常态。三是把牢正确导向,主动发声亮剑。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领导权,强化意识形态统筹领导,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坚持正确舆论引领,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和舆情监测引导处置。敢于发声亮剑,坚决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言论 (二)责无旁贷担当作为,确保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落实到位。一是严格落实责任,强化责任追究。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的思想,紧紧抓住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层层负责、环环相扣、行之有效的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体系。坚持将全面从严治党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党组(党委)书记切实担负起“第一责任人”职责,做到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要环节亲自协调、重要案件亲自督办;班子成员自觉肩负起分管领域责任,既扎实推进分管领域业务工作,又落实分管领域管党治党要求。层层压实主体责任,确保让责任精准传导到“神经末梢”。二是突出问题导向,全面完成整改。认真做好巡视“后半篇文章”,不折不扣完成省委巡视常州和市委巡察原国土局党委反馈意见的整改任务。聚?项共性问题、牵头负?项问题、参与推?项问题,压实整改责任,实行挂图作战,逐一对帐销号,确保反馈意见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条条见实效,上半年整改取得阶段性成效,年底前全部达标 (三)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合力塑造全新的自然资源行业良好社会形象。一是持续加强作风纪律建设。深刻汲取系统曾经发生问题的惨痛教训,认真开展作风建设主题活动。健全特邀行风监督员和社会第三方参与监督制度,综合运用日常检查、随机抽查、专项督查和明查暗访等手段,加大例行通报、公开曝光和严肃问责力度。认真落实市委关于作风建设“十带头、十严禁”、机关首问负责制、机关工作人员作风问责等规定,驰而不息整治和反对“四风”。二是扎实开展专项整治行动。组织开展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集中整治行动,着力解决党性不纯、政绩观错位、文山会海反弹回潮、调研重形式轻实质、检查考核过多过频和干部不担当不作为等突出问题。三是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各级领导班子成员要提高政治站位和政治觉悟,定期查摆和及时纠正自身存在的作风问题,带头培养严实的工作作风和优良的生活作风,切实发挥好“头雁效应”,推动作风建设不断取得实效 (四)坚定不移强基固本,着力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一是全面夯实组织基础。加快理顺新组建机构关系,优化组织设置,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确保基层党的组织全覆盖和工作全覆盖。着力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队伍和党务工作者队伍,全面提升党建的专业化、规范化水平。推进基层党建创新,顺应信息时代新形势和党员队伍新变化,推进“互联网+党建”“智慧党建”建设。二是努力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着力建立和完善干部素质培养体系、知事识人体系、选拔任用体系、从严管理体系和正向激励体系,加强后备干部选拔培养,建设梯次明晰、结构合理、规模适度的后备干部队伍,认真落实市委和省厅党组“三项机制”,鼓励干部勤于实践、勇于探索、大胆创新,旗帜鲜明地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三是严明干部选任工作纪律。坚持好干部标准,大力选拔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实绩突出的干部,树立良好的选人用人导向。严格落实干部选拔任用全程记实制度和“四凡四必”“两个不得”“五个不准”要求。加强对干部任后跟踪考察管理,严格执行“一报告两评议”制度。突出关心基层干部成长进步,加大力度从基层一线和事业单位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真正让基层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用当其时 (五)锲而不舍反腐倡廉,不断取得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新的积极成效。一是加大警示教育防控力度。坚持挺纪在前,注重把握和运用监督执纪的“四种形态”,特别是常用善用“第一种形态”。加大经常性廉政教育宣传力度,增强正面典型引领和反面典型警示作用。二是加强内控体系建设。高度重视纪检监察综合派驻后内控体系建设,及时选优配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机构和工作人员。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突出对“一把手”、重要部门、重要岗位和关键环节的重点监督,紧盯春节、中秋、国庆等重要节点,加大对资金使用管理、大宗物资采购、干部选拔任用等重大事项的风险评估,定期排查廉政风险源点,及时制定有针对性、实效性的防范措施。三是严厉惩治违纪违法行为。主动适应纪检监察体制调整改革变化,旗帜鲜明的支持派驻纪检组履行职能,合力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的监督网络,建立健全腐败案件及时发现、有效查处机制。扎实开展“违规吃喝问题”和“烟(卡)问题”专项整治行动,坚决防止和纠正特权行为和特权现象。加大对违法违纪案件的公开查处、公开曝光力度,坚持“一案双查”,倒逼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顴/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