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觇/a>外文 繁體中文
登录个人中心
走进常州 ޵VSƵط 政府信息公开 政务服务 政民互动 VSԤ 数据发布
当前位置9/div>
浏览次数9strong>
信息名称9/span>关于对常州市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代表建议第175号的答复
?ensp;?ensp;号:014109859/2022-00097
主题分类9/span>城乡建设(含住房?emsp;?体裁分类9/span>其他??组配分类9/span>其他??法定主动公开分类9/span>建议提案
公开方式9/span>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9/span>常农复?022?8叶/td> 发布机构9/span>市农业农村局
产生日期9/span>2022-06-15 发布日期9/span>2022-07-07 废止日期9span style="color: #333;font-weight: normal;">有效
内容概述9/span>关于对常州市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代表建议第175号的答复
关于对常州市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代表建议第175号的答复

陈凯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我市高质量建设美丽乡村的对策建议》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2017年以来,常州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要求,以“村强民富、景美人和”为总要求,以构建“三山三湖四田园,三环六线百美村”美丽乡村特色体系为目标,高标准推进美丽乡村“五区二十五点”示范项目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目前,全市累计建成24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点?410个美丽宜居乡村,创成4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8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一大批生态优、村庄美、产业特、农民富、集体强、乡风好的美丽乡村在常州大地上开花结果,为全市率先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奠定了扎实基础

一是空间布局得到重新勾勒,乡村形态更加优美。充分结合乡村风土、风物、风俗、风景,整合乡村自然环境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营造具有江南水乡韵味、丘陵景观特色的乡村空间

二是生态环境成为靓丽底色,乡村韵味更加浓郁。把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作为突破口,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农村垃圾处置体系全域建立,厕所革命取得显著成效,生活污水排放得到有效管控,农村美丽田园风光更加靓丽

三是特色产业发展壮大,乡村发展根基更加扎实。将产业发展作为重点,切实找准产业发展突破口,注重培育可持续发展产业,乡村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新主体层出不穷、竞相发展,数字乡村崭露头角

四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扬,乡村魂脉更加凸显。深入发掘、提炼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文化、地方餐饮、民间技艺,并有机融入村庄规划和建设,如陡门塘村的回汉交融文化、塘马村的红色文化、牛马塘村的中华薯文化、礼诗圩村的荷文化和安基村的运河文化等等,常州乡土传统文化得到弘扬,农村文化建设持续进步

五是党建引领共建共治共享,乡风文明更加焕发。始终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自治、共治、法治、德治,进一步提升乡村文明软实力,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在全市各乡村蔚然成风

六是美好生活徐徐展开,农民幸福感获得感更加增强。美丽乡村建设,使全市农村实现了布局优美、环境秀美、产业精美、社会和美、服务完美,农民群众成为最得益的群体。据统计?021年全市美丽乡村的村均总收入近600万元,村均经营性收入近20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普遍高于当地平均水平,广大农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明显增强

下一步,我市将在认真总结示范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进美丽乡村示范建设,进一步扩大示范区域、放大示范效应。同时,面向全市、立足全域,按照全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落实全域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推动优化乡村空间体系,加快实现点上出彩、线上成景、面上美丽的全域美丽乡村蓝图

1.坚持规划引领、示范带动,推动“一处美”向“全域美”转变。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工程,我市将立足长远、统筹考虑,把握好规划制定、解决好示范带动问题。在规划引领方面,结合“十四五”规划编制,进一步细化完善《全域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在示范带动方面,利用好新编的《美丽乡村实施评估报告和建设引导》《美丽乡村建设实用手册》。市级层面,继续深入推进“五区二十五点”市级美丽乡村示范项目建设,抓好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着力解决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打造更多具有地方特色、形态各异的美丽乡村。各辖市、区和镇、村层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统筹培育不同层级的示范建设项目,以点带面,形成重点示范、梯次开花、竞相发展的美丽乡村建设生动局面

2.坚持产业支撑、强村富民,推动“环境美”向“发展美”转变。美丽乡村不仅仅是指乡村环境美,更关键的是要以产业为支撑,使村集体、农民增加收入,实现美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下一步,我市将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突出绿色发展、创新发展、融合发展,构建和延伸农业“接二连三”的产业链和价值链,加快打造“产业结构优、质量效益高、经营主体强、技术装备精、路径模式新”的乡村产业体系。持续推进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大向上争取和招商引资力度,实现项目梯次推进、滚动发展。大力实施现代农业提升行动,打造更多具有常州特色和区域影响力的载体平台、市场主体和农业品牌,加快农业企业股改上市步伐,全力打造资本市场“农业板块”。加快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乡村产业深度融合,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加快发展绿色农业,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效益,打造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样板区

3.坚持文化铸魂、彰显特色,推动“外在美”向“内在美”转变。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一个乡村没有了文化内核,就没有了灵魂、没有了特色,更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软实力。只有打好乡村“文化特色牌”,把丰富的文化内涵赋予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才能留住更多记忆、承载更多乡愁。我市将结合常州实际,认真开展本地乡土文化资源普查,深入挖掘历史文化、提炼地域文化,并有机融入村庄规划和建设中,使村民记得住乡愁,不断增加认同感和归属感。不断加强对老旧民宅、名木古树、民俗文化、文化遗产等的发掘、保护,形成处处有景观、村村有韵味的自然文化景观。以乡村地区节庆活动为依托,发掘当地民俗文化和节庆文化资源,办好农民丰收节,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丰富乡村文化产品供给,让美丽乡村更有“文化看点”

4.坚持建管并重、常态长效,推动“一时美”向“持久美”转变。美丽乡村建设“三分建设、七分管护”,只有建管并重才能维持美丽常态。近年来,我市坚持把全面优化农村人居环境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和突破口,进行了多轮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但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一项长期工作任务,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更美、没有最美,必须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今后,我市将进一步统筹推进道路管护、厕所革命、垃圾处理、污水处置等重点工作,积极探索完善长效管护机制,落实管护资金,明确管护主体和管护责任,提升村民素质,培育文明乡风,推动全市农村人居环境由节点向全域、由单项向综合、由整洁向美丽整体提升,加快实现农村生态保护系统化、环境治理全域化、村容村貌品质化

5.坚持改革创新、健全机制,推动“形态美”向“制度美”转变。改革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都提出“深化农村改革”的要求和目标。近年来,我市开展了不少富有成效的农村改革探索,承担了一批试点课题,形成了不少好的经验做法。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市将不断通过改革创新,让农村的资源要素活化起来,让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迸发出来,让全社会支农助农兴农力量汇聚起来。认真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进一步深化承包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实践,做好放活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入股、抵押文章。不断完善农房建设管理机制,有序推进农村住房更新改造,着力推进武进区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和新北区闲置农房盘活利用省级改革试验,支持和推进溧阳市、武进区承担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国家试点任务。进一步优化扶持政策、建设项目和组织形式,大力开展“万企联万村,共走振兴路”行动,鼓励引导社会资本“上山下乡”,参与村庄经营管理。积极推进溧阳、金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在农地入市、科技成果入乡、城乡产业协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等方面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人:李昙

人:郑谓

联系电话?5680700

常州市农业农村局

2022??5

(此件公开发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顴/p>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访问统计 | 网站纠错
主办: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常州市大数据管理局 版权所有:常州市人民政府 电子邮箱:czwgzx@changzhou.gov.cn
苏公网安?2041102000483叶/a> 网站标识码:3204000002 苏ICP?5003616叶/a>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