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觇/a>外文 繁體中文
登录个人中心
走进常州 ޵VSƵط 政府信息公开 政务服务 政民互动 VSԤ 数据发布
当前位置9/div>
浏览次数9strong>
信息名称9/span>关于印发《常州市“十四五”乡村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ensp;?ensp;号:014109859/2021-00070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9/span> 公开方式9/span>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9/span>常农发?021?1叶/td> 发布机构9/span>市农业农村局
产生日期9/span>2021-05-31 发布日期9/span>2021-06-16 废止日期9span style="color: #333;font-weight: normal;">有效
内容概述9/span>关于印发《常州市“十四五”乡村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要求各辖市(区)农业农村局、常州经开区农业农村工作局执行、/span>
关于印发《常州市“十四五”乡村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辖市区农业农村局、常州经开区农业农村工作局

现将《常州市“十四五”乡村产业发展规划》印发你们,请结合各地乡村产业发展实际,进一步细化工作举措,加大推进力度,确保圆满完成规划各项目标任务,着力推动全市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常州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常州市农业农村局

2021??1

(此件公开发布

常州市“十四五”乡村产业发展规

常州市农业农村局

2021?

目录

前言…………………………………………………………(1

一、发展基础与形势分析………………………………………(2

(一)发展成效…………………………………………………(2

(二)存在问题…………………………………………………(11

(三)发展形势…………………………………………………(14

二、总体要求……………………………………………………(17

(一)指导思想…………………………………………………(17

(二)发展理念…………………………………………………(17

(三)发展原则…………………………………………………(18

(四)发展目标…………………………………………………(19

三、培育高质量乡村产业体系…………………………………(22

(一)做强现代种养业…………………………………………(22

(二)提升农产品加工流通业…………………………………(23

(三)拓展乡村特色产业………………………………………(25

(四)做活乡村休闲旅游业……………………………………(27

(五)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29

(六)发展乡村信息产业………………………………………(30

四、实施十项重点工程…………………………………………(33

(一)创新驱动工程……………………………………………(33

(二)人才引育工程……………………………………………(35

(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39

(四)农村改革深化工程………………………………………(42

(五)物质装备能力提升工程…………………………………(46

(六)数字赋能工程……………………………………………(50

(七)绿色发展工程……………………………………………(52

(八)品牌强农工程……………………………………………(55

(九)农业企业股改上市工程…………………………………(58

(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程…………………………………(61

五、保障措施……………………………………………………(65

(一)强化党的领导……………………………………………(65

(二)强化改革赋能……………………………………………(65

(三)强化政策支持……………………………………………(65

(四)强化队伍建设……………………………………………(66

(五)强化督查考核……………………………………………(66

(六)强化氛围营造……………………………………………(67

附:常州市十大乡村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68

1.优质稻米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68

2.绿色蔬菜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79

3.应时鲜果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91

4.特色花木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98

5.精品名茶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108

6.生态畜牧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119

7.现代渔业“十四五”发展规划………………………………(135

8.农产品加工业“十四五”发展规划…………………………(148

9.农业农村电商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159

10.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167


前言

“十四五”时期是常州市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乘势而上开启高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常州市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在全省前列的关键时期。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国发?019?2号)、《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025年)》(农产发?020?号)、《省政府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在前列的意见》(苏政发?020?9号)的精神,根据《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特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坚持常州市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走在全省前列的目标定位,总结了“十三五”期间常州市乡村产业发展的成效,明确了“十四五”时期常州市乡村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十项重点工程,提出了常州市十大乡村产业发展的目标与重点,对构建具有常州特点的乡村产业体系、推动全市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指导意义

一、发展基础与形势分

(一)发展成

“十三五”期间,常州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按照?+8+3”框架体系,精心谋划,着力推进,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态势良好,成功摘得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森林城市、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整体推进型示范基地、国家水产养殖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国家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标准化示范区等国字号招牌,在全省唯一以大市为单位创成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常州市农业农村局被授予“全国农业农村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1.乡村产业发展质态趋

百亿级产业集群加速崛起。夏溪花木市场交易额突破200亿元大关,持续领跑全国同类市场,聚集商家2500余户、花木经纪人2万余名,带动本地花农15万户。作为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和全省首家上市的畜禽养殖企业,立华牧业总市值约213亿元,子公司分布?0个省,常年带?000多农户,累计为合作农户创收约7.7亿元。武进水稻所先后培育?0多个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累计推广应用4.3亿多亩次,增产稻?30多亿公斤,增加经济效?20多亿元。作为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和全国一流、华东居首的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凌家塘市场交易额突破400亿元,带动种养殖基地面积200多万亩,辐射长三角地?0多个县市。作为全国现代农机重要生产基地,全市农机重点企业年产值达?13亿元。技术国内领先、产业配套齐全的农机装备产业直接推动全市农业机械化水平走在全省全国前列,常州基本实现稻麦生产全程机械化,以大市为单位创成全国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标准化示范区。全市乡村旅游产业规模持续壮大,产业要素不断完善,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从“吃、住、行、游、购、娱”传统要素向“商、养、学、闲、情、奇”新要素扩展,年接待游客930万人次左右,实现旅游总收入超千亿元。作为“中国强化木地板之都”,横林地板产业总规模达?50亿元,产销量占国内市场40%以上,同类产品出口份额占全国65%左右,拥有终端及配套企业400余家,从业人?万余人

乡村产业发展多元化。立足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以常州市农业区域布局规划为引领,有效保护农业发展空间,形成了优质稻米、花卉苗木、特种水产、精品茶果、规模畜禽和休闲观光等乡村优势特色产业,推进了相关农产品加工和涉农市场流通服务业的发展。优质稻米产业产值约15亿元,特色高效茶叶产值约7亿元,花卉苗木产业产值约26亿元,特种绿色水产产值约80亿元,规模畜禽产业产值约60亿元,特色生态休闲农业营收及带动性收入约40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约420亿元,涉农市场流通服务业交易?00亿元左右,乡村信息产业网络销售额?4亿元

特色产业布局区域化。全市已经形成了洮滆平原花卉苗木、两湖(滆湖、长荡湖)渔业、东部时令水果、丘陵山区精品茶果和特色畜禽养殖等五大产业片区。各地都开发培育了富有地方特色的优质农产品,如溧阳的“两白一青”(白茶、白芹和青虾)、金坛的“两水一茶”(水产、水稻和绿茶)、武进的“三白一花”(太湖三白和花木)和常州农旅的“两1号一美湖”(溧阳1号公路、金坛一号农场和天目湖)等。长荡湖大闸蟹和天目湖白茶入?020年首批“江苏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戴埠镇南山农旅小镇、天目湖白茶小镇、薛埠镇茶香小镇、礼嘉镇葡萄文化小镇、嘉泽镇花木小镇、郑陆镇太湖名猪小镇和西夏墅镇草坪田园小镇等入选江苏农业特色小镇,雪堰镇、天目湖镇、薛埠镇、指前镇和孟河镇入选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建设行列。建成省级“一村一品一店”示范村23个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根据“一江二区三山四湖”的总体规划,发挥风景名胜区的带动作用,积极实施“十园百村千点万亩”精品培育工程,重点打造了溧阳北山、金坛薛埠、武进雪堰、新北梅林、天宁郑陆等休闲农业集聚区。全市共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23个、规模以上休闲农业企?44个、休闲农?8个、休闲农?53个、主题创意农?3个、休闲农业精品(示范)村29个、森林公?个、湿地公?个。金坛区获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溧阳市成功举办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大会,溧阳?号公路”成为“首批江苏省旅游风景道”。溧阳李家园村和金坛仙姑村入选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天宁牟家村、溧阳李家园村、新北梅林村和武进回民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020年,全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数达?196万人次、营收及带动性收入超38亿元

农产品市场流通不断加强。农产品市场呈现出多元化发展势头,从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模式的大型综合市场,到企业主导、自行运作的专业市场,有效带动了农业产业发展。全市有各类规模以上农产品市?3家,其中产销结合市场9家、销地市?家、产地市?家;属综合类市场6家、专业型市场7家,涵盖花木、蔬菜、水果、畜禽、水产等农业全产业链,同时覆盖全市重点农产品产业功能区。凌家塘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夏溪花木市场继续保持业界龙头地位。农业电子商务发展良好,市级农产品电商产业园开园,溧阳市入选“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020年农业电商交易额54.4亿元

品牌化发展渐入佳境。现有“两品一标”农产品409只,拥有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1件、“农字头”中国驰名商?只,溧阳市社渚镇获评“中国青虾第一镇”,“长荡湖大闸蟹”“溧阳青虾”入围首批中国农业品牌目?019年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目录,“溧阳青虾”“阳湖果品”入?020年江苏农业品牌目录区域公用品牌,3个稻米品牌和4个蔬果品牌入?020年江苏农业品牌目录产品品牌,江苏立华牧业有限公司的“雪山”品牌和江苏一号农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号农场”品?020年入选江苏首届知名企业品?0强。全市基本形成以区域公用品牌为龙头、企业产品品牌为主体、绿色优质农产品为基础的农产品品牌发展体系

绿色发展持续推进。整市推进耕地轮作休耕试点,建成行业领先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中心和处理体系,规模养殖场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率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均达96%以上。推进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工作和农膜回收利用,全市废旧农膜回收利用?5.11%。着力推进渔业高质量发展,优化水产养殖业布局,依法有序实施禁养区水产养殖退出工作,金坛区创成全省首个农业农村部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在全省率先培育一批“主体小循环、片区中循环、区域大循环、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等生态循环农业示范样板,全市认定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创建点86家、建设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园(区)3个。武进区和新北区先后承担省级生态循环农业试点项目,新北区入选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序列

2.产业发展要素支撑增

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成长。全市共培育农民专业合作?205家、家庭农?305家,创建省级以上示范?24家、省级示范家庭农?36家;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24家,其中国家?家、省?5家、市?5家;7家农业龙头企业入?019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00强榜单。金坛区成为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单位?020年,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交易额)850亿元左右,带?43万农户;培育各类社会化服务组?50个,承担了全市近80%的粮食生产作业。全面推进百名农业精英人才和农业乡土人才培养,深入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全市新型职业培育程度超过40%

物质装备水平不断提升。全市高标准农田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67.7%,高效设施农业占?3.7%,高效设施渔业占?9.4%,实施标准化池塘改?.8万亩,实现池塘增氧机械全覆盖。主要农作物机械化推进行动领跑全省,溧阳市、金坛区和武进区先后通过省级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创建考核,均被认定为全国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019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授予常州市“国家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标准化示范区”称号,承担的“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标准化示范区”项目被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列为典型案例推广。溧阳市松林农机专业合作社、常州市金种子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入选首批全国“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典型案例。溧阳市松林农机合作社被评为全省“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典型案例第一名。全市规模设施物联网技术推广应用面积占比约20%

科技创新支撑有力。坚持把科技强农作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根本途径,完善体系、搭建平台、培育主体,促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推广应用,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6%。品种创新有特色,水稻、畜禽、水产等具有育种优势,特别是水稻育种业界领先。“十三五”以来,武进水稻所共有23个品种通过省级以上审定,其中国审品?个;建有国家级生猪、家禽核心育种场3个,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畜禽种源基地,培育了雪山鸡、江南白鹅、中华绒螯蟹“诺?号”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产业技术创新有平台,获批创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现有市级以上农业企业研发中?4个、省级农业科技型企?8家,组建了以常州康乐农牧有限公司为理事长单位的省生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江苏鑫品茶业有限公司为理事长单位的省茶叶机械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江苏一号农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理事长单位的省设施有机蔬菜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以金坛江南制粉有限公司为理事长的省优质糯稻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科技推广有高度,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网络实现全覆盖,溧阳市、金坛区成为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金坛稻麦综合示范基地入选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金坛区水产技术指导站荣获“十佳全国水产技术推广示范站”

财政金融支持有力。构建财政、基金、银行、保险、担保“五位一体”的财政金融协同支农机制。放大财政效力,积极推动各类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促进功能互补、用途衔接的涉农资金集中投入,最大限度发挥涉农资金整体效益。设立乡村振兴战略专项资金,出台加快农业重大项目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引领带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释放金融活力,创设并运行规模均?亿元的农业产业发展投资基金、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基金。建立完善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农业保险市场化经营模式,充分发挥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基础保障作用,农业保险覆盖面?5%以上

3.发展举措创新成效初

聚焦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整体推进一批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建设,着力打造一批产业发展标杆,引领乡村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聚力实施现代农业?10”发展计划。实施十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建设、十大农业企业股改上市、十大农产品知名品牌培育等现代农业?10”发展计划,创成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个,立华牧业成为全省畜禽养殖类企业第一股,3家企业挂牌“新三板”,30家企业在江苏省股交中心“农业板块”挂牌(即“四板”挂牌);评选出常州市十大农产品知名品牌和五大农产品特色品牌

聚力建设“十百千万”工程。全面推进十大农产品市场提升、百家现代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千家农产品生产主体质量追溯、万亩美丽休闲农田打造等“十百千万”工程建设。凌家塘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夏溪花木市场继续保持业界龙头地位。获评国家水产养殖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和全国畜禽产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创成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场近50家,在全省率先建立跨部门、跨平台的生猪全链条肉品追溯监管平台。常州在全省率先全域创成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工作获得农业农村部“江苏样板、常州模式”的高度评价

聚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大力推?0强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培育,基本形成粮食、畜禽、茶果、水产品等加工产业集群,建成1家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7%。引导组?0多个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新北区入选“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创建名单”,天目湖镇、薛埠镇和嘉泽镇被评为“省级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获批省级农业电子商务示范单?0个,建成市级农产品电商产业园,在全省率先实现益农信息社行政村全覆盖

高标准推进美丽乡村示范项目建设。首批“两区十点”美丽乡村示范项目全面完成主体核心区建设?个示范点举办了揭牌仪式。第二批“三区十四点”美丽乡村示范项目全面启动。全?批共12个村庄入选省级特色田园乡村示范建设试点,4个村被命名为省首批特色田园乡村、数量全省第一,建成美丽宜居乡?00个,美丽乡村成为常州乡村发展的新名片

4.改革深化引领产业发

深入推进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引导农民通过土地经营权入股、托管等方式,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武进区作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承担的“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三项国家改革试点经验被新华社专题推广。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770个村完成改革任务,完成率99.2%,全?84家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完成登记赋码工作。全力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全市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完成总面?43.24万亩。持续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加快推进金坛区首批省级供销合作社服务乡村振兴示范区先行县建设试点

着力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全力打造乡村振兴基层坚强战斗堡垒,全市4A级以上村书记374人、占?0.4%,一大批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的村党组织书记正成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积极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品牌,建成461个中心(站、所),溧阳市打造的“五堂一站”等特色品牌取得良好社会反响。全?个村成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溧阳市入选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首批试点,全市村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99%,农村和谐社区建设达标率94.8%。深入推进村集体“三资三化”专项提升行动,全市59个镇(街道)全面建立会计服务站,实现村居服务全市“一张网”

不断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建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牵头、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的乡村振兴推进工作体系,将乡村产业发展的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干部的培养、配备、使用,2016年换届以来,全市累计选派192名优秀机关干部、提拔重?7名优秀村书记充实到镇(街道)党政班子,共选派45名熟悉农业、水利、交通等专业型干部进入镇(街道)党政领导班子,逐步建立起素质好、技术强、结构优的“三农”基层干部队伍

(二)存在问

种养业发展空间萎缩,农产品供给能力下降?020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40.87万亩,较2015年减?3.29万亩,减?4.22%;全市水稻种植面?9.25万亩、稻谷总产49.30万吨,分别较2015年减少了35.14万亩?4.31万吨,减幅分别为30.72%?3.03%;生猪、家禽出栏分别为29.68万头?291.53万只,分别比2015年减?4.02万头?272.92万只,减幅分别为64.54%?0.32%;水产养殖面?3.61万亩、产?3.78万吨,分别比2015年减?2.13万亩?.01万吨,减幅分别为21.76%?2.54%

经营主体不够强。农业龙头企业规模总体上偏小,缺少大型加工产业集团和旗舰企业,企业的科研创新能力相对薄弱。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参差不齐,区域间、产业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抵御市场和抗风险等能力脆弱。部分家庭农场产品特色不明显,农场主缺乏有效的市场经营能力,竞争力不强

产业层次不够高。优质绿色农产品占比不高,休闲旅游普遍存在一定的同质化现象,缺乏小众类、精准化、中高端产品和服务,叫得响、做得大的品牌偏少,品牌溢价有限。产业链条较短,一产向后延伸不充分,多以供应原料为主,从产地到餐桌的链条不健全;二产连接两头不紧密,农产品精深加工不足,副产物综合利用程度较低,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较低,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值亟待提高;三产发育不足,农村生产生活服务能力不强,产业融合层次低,乡村价值功能开发不充分

要素保障有待加强。扶持乡村产业发展的用地政策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农村土地空闲、低效、粗放利用与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用地供给不足并存。乡村产业发展规划设计人才缺乏,职业农民培育有待加强,鼓励激励科技、经营等各类人才服务乡村产业发展的保障机制尚不健全。现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以农民居多,受文化程度和自身素质制约,其经营理念、市场意识、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相对较低。绝大多数合作社和企业主体无法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资水平,对具有专业水平的高层次人才吸引力不足。财政和金融支持乡村产业发展的项目的精准性和实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科技支撑有待加强,乡村产业自主创新平台不多,产学研合作不紧密,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设备推广应用需要进一步加强

服务有效供给能力不高。公益性服务能力不强,公益性生产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技人员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农技站所服务功能有所弱化,难以满足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特别是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社会化服务体系对产业发展支撑不强,各类合作服务组织虽然在提高乡村产业效益上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在发展中还普遍存在周转资金困难、规模小、服务单一等问题。产销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仓储物流等设施还未实现全覆盖,批发市场、产销对接、鲜活农产品直销网点等设施配套不足,物流经营成本高

乡村产业发展体制机制不完善。城乡之间要素双向合理流动机制还不健全,农村资源变资产的渠道尚未打通。乡村基层建设仍存在薄弱环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配套有待优化,产业发展融资机制不完善,产业项目融资难。不同经营主体和利益主体之间还没有完全做到互惠共赢、风险共担,多主体共同推进农村产业深度融合的机制尚未形成,推进乡村产业发展的激励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发展形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乡村产业发展做出了一系列的决策部署,明确提出要以产业振兴来推动乡村振兴。乡村产业发展工作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迎来了新一轮发展机遇

重视程度前所未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要推动产业振兴,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李克强总理强调,要支持返乡入乡创业创新,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全国乡村产业振兴推进会上,胡春华副总理到会讲话,省委娄勤俭书记就贯彻全国会议精神作了专门批示,要求坚持高质量发展定位,加快构建具有江苏特点的乡村产业体系?020年全省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把发展乡村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持续推进

政策支持不断加码。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各地要在人、地、钱等方面加大对乡村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人社部、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关于进一步推动返乡入乡创业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各地要在推进乡村产业发展所涉开办手续、财政补助、贷款、培训、用工、场地、税费等方面进一步明确相关扶持政策。省政府出台的乡村产业振兴意见也提出了人、地、钱等一揽子扶持政策。省政府投资基金已设立乡村振兴投资专项子基金,首期总规?00亿元,将发挥四两拨千斤的引导和撬动作用

技术驱动日益强劲。全球新科技革命浪潮风起云涌,新一轮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方兴未艾,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在农业中广泛应用,5G、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与农业交互联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引领乡村产业转型升级?nbsp;

发展前景日益广阔。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达?万美元,城乡居民已由过去的吃饱穿暖转向多元化、个性化、健康化、品质化需求,对优质特色农产品、精神文化、休闲娱乐、乡村旅游等产生巨大的市场需求,同时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深入推进,也必将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在看到乡村产业发展良好机遇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乡村产业发展仍然面临一些挑战。主要是:经济全球化的不确定性增大。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冲击,全球供应链调整重构,国际产业分工深度演化,对国内乡村产业链构建带来较大影响。构建新发展格局对乡村产业发展提出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加快发展乡村产业,一方面可有效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扩大乡村内需,另一方面可优化乡村产业供给侧结构,释放消费群体对中高端农产品和优质乡村服务的需求潜力,更好地激活国内经济大循环。城乡发展对要素争夺依然突出。资金、技术、人才向乡村要素流动仍有诸多障碍,资金稳定投入机制尚未建立,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尚不完善,社会资本下乡动力不足,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有待进一步落实。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中产业竞争加剧。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推进,使得人才、资源、要素等得以更加顺畅和便捷的流动,“融入上海”成为各地乡村产业发展的首选目标,长三角区域区内乡村产业发展的竞争将日趋激烈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按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把握产业结构优、质量效益高、经营主体强、技术装备精、路径模式新的内涵特征,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聚焦优势特色产业,聚集资源要素,强化创新引领,培育发展新动能,构建地域特色鲜明、承载乡村价值、创新创业活跃、利益联结紧密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加快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格局,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高水平的产业支撑

(二)发展理

共享“同一个田园”发展理念。通过城乡多要素多维度的融合,集聚城乡力量,着力打造城乡人民美好生活的“共同田园”,让乡村产业成为城乡居民互信沟通、共享美好田园生活的新平台,实现农民满意、市民幸福、居民乐居,让乡村产业发展的质态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新尺度

践行“两山”发展理念。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构建基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乡村产业发展新格局,积极营造“生产性绿色空间”,全面构筑江南“鱼米之乡”的绿色生态屏障,提升乡村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能力

崇尚“三产融合”发展理念。通过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渗透和交叉重组,延伸产业链,拓展产业范围,创新产业功能,带动资源、要素、技术、市场需求在乡村整合集成和优化重组,形成乡村产业发展新业态

秉持“四大创新”协同发展理念。协同推进改革创新、科技创新、服务创新和集聚创新,提高乡村产业创新的联动性和系统性,突破乡村改革瓶颈、要素整合障碍和关键核心技术,以服务创新重塑乡村产业质态,使其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新驱动

(三)发展原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依托现代种养业、绿水青山、田园风光和乡土文化等,发展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乡村产业,更好彰显常州地域特色、承载乡村价值、体现乡土气息

市场导向、政府支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活要素、市场和各类经营主体。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引导形成以农民为主体、企业带动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乡村产业发展格局

生态优先、创新驱动。坚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加强资源环境保护,推动形成保护与开发并重、生产与生态协调发展的绿色发展方式。深化乡村改革,推动科技、业态和模式创新,提高乡村产业质量效益与竞争力

龙头引领、服务支撑。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性家庭农场和区域知名农业品牌对乡村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着力构建多元、高效、规范的乡村产业服务体系,支撑乡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融合发展、联农带农。加快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建设,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保障农民获得更多全产业链增值收益,激发乡村产业发展内生动力

(四)发展目

着力把握产业结构优、质量效益高、经营主体强、技术装备精、路径模式新的内涵特征,推动乡村产业从产量数量向产能质量转变、从结构高度相似向优势特色鲜明转变、从主要局限在一产内部向跨界融合转变,通过五年的努力,构建综合产能稳定、乡土特色产业鲜明、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契合常州乡村发展特质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走在全省前列

1.提升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强化粮食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长效管护,提升农业主导产业发展优势,推进高标准农田、高标准蔬菜基地、高标准渔池的建设和改造,大力发展生猪等畜牧业

2.实施现代农业?10”提升行动。围绕重点园区、重点企业、重点品牌,整合资源要素,持续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培育现代农业新标杆

3.提升乡村产业深度融合水平。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平台、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农业产业强镇,支持建设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开展现代农业生产性服务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促进农业与文化、教育、体育、康养、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

4.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能力。实施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提质行动,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引导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创新联农带农的利益联结机制

5.提升科技创新驱动水平。聚焦高效种植、设施园艺、规模养殖、特种水产等领域,着力加快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智能技术、现代装备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和重大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6.提升绿色农业引领能力。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和生态畜牧业,健全农业绿色技术支撑体系

具体内容

目标任务

1.提升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能

稳定粮食生产

落实主体责任,加强功能区建设,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提高粮食生产稳定度

发展生猪等畜牧业

强化主体责任,推进补栏增养,加快新建猪场建设,抓好猪瘟防控,生猪自给率达?0%以上

建设高标准农

与“两区”划定、土地整治利用及美丽乡村建设等结合,新建高标准农?0万亩以上

建设高标准蔬菜基

整体推进绿色蔬菜产业基地建设,实施适度规模菜地补贴政策,推进“精美小菜园”建设,常年菜地最低保有量稳定?5万亩左右

实施池塘生态化改

实施池塘生态改造,推进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完成池塘生态化改?0.7万亩以上

2.实施现代农业?10”提升行

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依托优势产业,集聚资源要素,完善园区体制,创成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0家,其中国家?家

推进农业企业股改上市

突出重点、梯次发展,打造资本市场的“常州农业板块”,完成股改上市和“新三板”挂牌企业数?0家

推进农产品品牌培

强化“一品一策”,挖掘品牌文化内涵,打造更多“常”字号农产品知名品牌?0大农产品品牌知名度显著提升

3.提升乡村产业深度融合水平

科学布局农产品加工业

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业,在主要农产品深加工领域培育发展1?家规模型龙头企业,省级以上生产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销售额每年增长6%以上,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3.5:1

打造特色农产品优势

进一步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推进农业强镇建设,实现农业产业集群集聚

推进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

支持各类农业主体建设仓储设施,配备分拣包装、冷藏保鲜、仓储运输、初加工等设备,解决农产品出村进城和冷链物流“最初一公里”问题

发展乡村休闲旅游

挖掘乡村旅游特色文化,推进休闲农业精品培育,全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人数达2200万人次以上

4.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能力

实施家庭农场、合作社提质行动

着力培?00家示范家庭农场和100家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更多农户参与乡村产业发展

做优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

优化政策扶持,推进龙头企业提档升级,力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130家

完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

激发农业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做好产业技术体系集成创新与示范推广应用工作,推进产业技术进步与转型升级

5.提升科技创新驱动水平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加强科研人员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强化农业科技推广普及力度,科技进步贡献率达?4%以上

推进智慧农业建设

推进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G等信息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提升现代农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水平

提升特色农业机械化水

推进特色农业宜机化建设,提升特色农业物质装备能力,特色农业机械化率达55%以上

6.提升绿色农业引领能力

发展绿色优质农产

严格投入品使用,化肥、农药施用量保持零增长,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全市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5%以上

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

推进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推进农产品生产主体质量追溯,地产农产品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左右

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

抓好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治理和资源化利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

加快农膜、农药废弃物等回收利

整体推进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工作,推进废旧农膜“五有”标准回收网点建设,基本形成农用薄膜回收网络全覆盖

抓好百家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点建设

探索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创新,提高综合利用能力,打造有特色的生态循环农业技术体系

三、培育高质量乡村产业体系

(一)做强现代种养业

现代种养业,维系着“米袋子”“菜篮子”安全,是乡村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是保障农产品供给和维持农户生计的重要支撑。在确保粮食、蔬菜、生猪、水产等重要食用农产品产能稳定的基础上,优化种养业结构,推进绿色发展、品牌发展,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主攻稳产保供,巩固提升重要农产品产能。严格落实“米袋子”省长责任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压紧压实重要农产品生产保供责任,巩固提升粮食产能。建?00.5万亩水稻生产功能区?8万亩小麦生产功能区和2万亩大豆生产保护区?1万亩油菜生产保护区任务。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45万亩左右。加强生猪等畜禽产能建设,生猪年出栏50万头以上,全市猪肉自给率保持?0%以上。水产养殖面积稳定在40万亩左右,水产品生产能力稳定?4万吨左右,保障全市水产品自给有余

主攻绿色高效,着力提高特色优势产业品质。创新产业组织方式,推动种养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延伸拓展产业链,增加绿色优质产品供给,不断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大力推广优质食味稻米,推进肥药双减;大力发展畜禽规模养殖、水产和畜禽生态健康养殖,构建农牧渔循环、种养加一体、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的绿色高效生产模式;统筹规划,科学调整种植、养殖布局和规模,集中治理好农业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到2025年,绿色优质农产品比?5%以上

主攻品牌卓越,培育做优特色产业集群。立足优良的生态环境优和水土资源、丰富的特色产业品种和厚实的产业基础,围绕名特茶叶、特色花木、应时鲜果、畜禽水产等,协同推进品种优、品质高与品牌强,集聚多元市场主体、现代科技、精干人才、资本投入等各种要素,创建一批生态茶园、精品果园、放心菜园、特色池塘等,积极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农业产业强镇”

常州市创建中的国家农业产业强

金坛区薛埠镇(茶叶、水果,2018年)、武进雪堰镇(水稻、特色水果,2018年)、溧阳天目湖镇(白茶?019年)、金坛指前镇(水稻、特色水产,2020年)

(二)提升农产品加工流通业

农产品加工业从种养业延伸出来,是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关键,也是构建农业产业链的核心。要进一步优化结构布局,培育壮大经营主体,提升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完善产业结构。统筹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推进农产品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拓展农产品初加工,鼓励和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中小微企业等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减少产后损失,延长供应时间,提高质量效益。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引导大型农业企业加快生物、工程、环保、信息等技术集成应用,促进农产品多次加工,实现多次增值。推进综合利用加工,鼓励大型农业企业和农产品加工园区推进加工副产物循环利用、全值利用、梯次利用,实现变废为宝、化害为利

优化空间布局。统筹产地、销区和园区布局。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向产地下沉,引导各类主体在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水产品主产区,建设加工专用原料基地,布局加工产能,形成生产与加工、产品与市场、企业与农户协调发展的格局,把更多的加工增值效益留在农村。推进农产品加工与销区对接,在产区和城市郊区布局中央厨房、主食加工、休闲食品、方便食品、净菜加工和餐饮外卖等加工,满足城市多样化、便捷化需求。建强农产品加工园区,强化科技研发、融资担保、检验检测等服务,完善仓储物流、供能供热、废污处理等设施,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聚集发展

促进产业升级。强化农业龙头企业科技创新能力,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深度合作,支持有研发能力的农业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加强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参与规模产业基地建设,发展订单生产,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吸纳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让农户分享增值收益。鼓励企业进村挂钩,更好地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三)拓展乡村特色产

乡村特色产业是地域特征鲜明、乡土气息浓厚的小众类、多样性的乡村产业,涵盖特色种养、特色食品、特色手工业和特色文化等,发展潜力巨大

传承弘扬乡土产业。系统梳理乡村传统工坊、乡村手工业、乡村文化、乡村能工巧匠等,建立乡土产业名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现代科技、现代设计,推动乡土产业适应现代产业发展趋势,传承传统乡土气息,彰显乡土文化。推进乡土产业进入农业园区、集中居住小区、创新创业园,搭建推介平台载体,让乡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成为富民产业。因地制宜发展小宗类、多样性特色种养,加强地方品种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培育乡土气息浓郁、市场影响力强的地方乡土特色产业

推进聚集发展。集聚资源、集中力量,建设富有特色、规模适中、带动力强的特色产业集群。建设“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依托资源优势,选择主导产业,建设一批“小而精、特而美”的“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形成一村带数村、多村连成片的发展格局。建设特色农业产业镇(园区),根据特色资源优势,聚焦1?个特色主导产业,吸引资本聚镇(园区)、能人入镇(园区)、技术进镇(园区),建设一批标准原料基地、集约加工转化、区域主导产业、紧密利益联结于一体的特色产业镇(园区)。建设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通过科技集成、主体集合、产业集群,统筹布局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等功能,串珠成线、连块成带、集群成链,培育品种品质优良、规模体量较大、融合程度较深的区域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

构建全产业链。以拓展二三产业为重点,延伸产业链条,开发特色化、多样化产品,提升乡村特色产业的附加值,促进农业多环节增效、农民多渠道增收。以特色资源增强竞争力,发展特色种养,开发特殊地域、特殊品种等专属性特色产品和适宜特殊人群的功能性食品,以特性和品质赢得市场。以加工流通延伸产业链,鼓励龙头企业建设标准化加工厂,引导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建设家庭工场、手工作坊,改造提升乡土产品。鼓励在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布局产地批发市场、物流配送中心,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建设产地仓储保鲜设施,发展网上商店、连锁门店。以业态丰富提升价值链,推进品种和技术创新,提升特色产品的内在品质和外在品相,以品质赢得市场、实现增值。开发绿色生态、养生保健等新功能新价值,增强对消费者的吸附力。注重融入科技、人文元素,发掘民俗风情、历史传说和民间戏剧等文化价值,赋予乡土特色产品文化标识。培育知名品牌,按照“有标采标、无标创标、全程贯标”要求,以质量信誉为基础,创响一批“乡字号”“土字号”品牌,扩大市场影响力

常州市省级以上特色农产品优势

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溧阳青虾优势区?019

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长荡湖螃蟹优势区、天目湖白茶优势区,2020

常州市特色农产品

溧阳青虾、长荡湖大闸蟹、金坛雀舌、天目湖白茶、阳湖水蜜桃、礼嘉葡萄、焦溪翠冠梨、溧阳白芹、金坛无节水芹、建昌红香芋、夏溪苗木、园外园牌汤团、好咾牌黄酒、红梅牌牛奶、雪山牌雪山鸡、焦溪二花脸猪、横山桥百叶、常州大麻糕、萝卜干、芝麻糖、梨膏塘、优质大米、泰村鱼圆、湟里牛肉、寨桥老鹅、戴溪青鱼、天目湖鱼头、蒋凤记卤菜、五香居卤菜等

(四)做活乡村休闲旅游业

乡村休闲旅游业是农业功能拓展、乡村价值发掘、业态类型创新的新产业,横跨一二三产业、兼容生产生活生态、融通工农城乡,发展前景广阔

注重品质提升。坚持个性化、特色化发展方向,以农耕文化为魂、美丽田园为韵、生态农业为基、古朴村落为形、创新创意为径,开发形式多样、独具特色、个性突出的乡村休闲旅游业态和产品。突出特色化,开发特色资源,发掘农业多种功能和乡村多重价值,发展特色突出、主题鲜明的乡村休闲旅游项目。开发特色文化,发掘古村古镇、乡土文化,发展具有历史特征、地域特点、民族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项目。开发特色产品,发掘地方风味、民族特色、传统工艺等资源,创制独特的乡村休闲旅游服务和产品。突出差异化,把握定位差异,依据不同区位、不同资源和不同文化,发展具有城乡间、区域间、景区间主题差异的乡村休闲旅游项目。瞄准市场差异,依据各类消费群体的不同消费需求,细分目标市场,发展研学教育、田园养生、亲子体验、拓展训练等乡村休闲旅游项目。顺应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发展民宿康养、游憩康养等乡村休闲旅游项目。彰显功能差异,依据消费者在吃住行游购娱方面的不同需求,发展采摘园、垂钓园、农家宴、民俗村、风情街等乡村休闲旅游项目。突出多样化,推进业态多样,统筹发展农家乐、休闲园区、生态园、乡村休闲旅游聚集村等业态。推进模式多样,跨界配置乡村休闲旅游与文化教育、健康养生、信息技术等产业要素,发展共享农庄、康体养老、线上云游等模式。推进主体多样,引导农户、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企业、文旅企业及社会资本等建设乡村休闲旅游项目?nbsp;

打造精品工程。建设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支持乡村旅游精品村建设,加强引导,加大投入,建设一批休闲旅游精品景点。建设美丽休闲乡村,依托种养业、田园风光、绿水青山、村落建筑、乡土文化、民俗风情和人居环境等资源优势,建设一批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的美丽休闲乡村,实现产村融合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依托美丽休闲乡村,建设健康养生养老基地。建设休闲农业示范园区,根据休闲旅游消费升级的需要,促进休闲农业提档升级,建设一批功能齐全、布局合理、机制完善、带动力强的休闲农业精品园区,推介一批视觉美丽、体验美妙、内涵美好的乡村休闲旅游精品景点线路。引导有条件的休闲农业园建设中小学生实践教育基地

提升服务水平。促进乡村休闲旅游高质量发展,要规范化管理、标准化服务,让消费者玩得开心、吃得放心、买得舒心。完善配套设施,加强乡村休闲旅游点水、电、路、讯、网等设施建设,完善餐饮、住宿、休闲、体验、购物、停车、厕所等设施条件。开展垃圾污水等废弃物综合治理,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规范管理服务,引导和支持乡村休闲旅游经营主体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提高综合素质,规范服务流程,为消费者提供热情周到、贴心细致的服务

(五)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

乡村新型服务业是适应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变化应运而生的产业,业态类型丰富,经营方式灵活,发展空间广阔

提升生产性服务业。扩大服务领域,支持供销、邮政、农民合作社及乡村企业等,开展农技推广、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烘干收储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以及市场信息、农资供应、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机作业及维修、农产品营销等服务。提高服务水平,引导各类服务主体把服务网点延伸到乡村,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城镇设立鲜活农产品直销网点,推广农超、农社(区)、农企等产销对接模式。鼓励大型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开展托管服务、专项服务、连锁服务、个性化服务等综合配套服务。支持建设“一站式”区域性农业生产性服务综合平台和综合农事服务中心,探索农业社会化服务有效形式,发展农资供应、统防统治、代耕代种、烘干收储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业

拓展生活性服务业。丰富服务内容,改造提升餐饮住宿、商超零售、美容美发、洗浴、照相、电器维修、再生资源回收等乡村生活服务业,积极发展养老护幼、卫生保洁、文化演出、体育健身、法律咨询、信息中介、典礼司仪等乡村服务业。创新服务方式,积极发展订制服务、体验服务、智慧服务、共享服务、绿色服务等新形态,探索“线上交?线下服务”的新模式。鼓励各类服务主体建设运营覆盖娱乐、健康、教育、家政、体育等领域的在线服务平台,推动传统服务业升级改造,为乡村居民提供高效便捷服务

(六)发展乡村信息产

随着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创新与应用,数字经济不仅正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而且已加速向农业农村广泛渗透,为乡村信息产业发展为提供了良好契机

完善乡村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加强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打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安全适用的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农村光纤宽带、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发展,提?G网络覆盖水平,探索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加快推动农村水利、公路、电力、冷链物流、农业生产加工等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推进智慧水利、智慧交通、智能电网、智慧农业、智慧物流建设。充分运用各部门在农村的已有站点资源,统筹建设乡村信息服务站点

发展乡村数字经济新业态。加快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步伐,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农村各领域各环节深度融合应用,推动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推动信息化与农业装备、农机作业服务和农机管理融合应用。推进农业生产环境自动监测、生产过程智能管理,探索农业农村大数据管理应用,积极发展精准农业、智慧农业。因地制宜培育创意农业、认养农业、观光农业、都市农业等新业态

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培育农村电子商务主体,引导各类电子商务主体到乡村布局,构建农村购物网络平台,依托农家店、农村综合服务社、村邮站、快递网点、农产品购销代办站等发展农村电商末端网点。改善农村电子商务环境,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完善乡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加快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加强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扩大农村电子商务应用,加快互联网技术应用与推广,促进商品在农村市场的双向流通。鼓励发展线上服务、线下体验以及现代物流融合的新零售模式

探索乡村数字治理新模式。促进信息化与乡村治理深度融合,补齐乡村治理的信息化短板,提升乡村治理智能化、精细化、专业化水平。探索“互联网+党建”、智慧党建等新模式,探索建设“网上党支部”“网上村(居)民委员会”。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推进涉农服务事项在线办理,促进网上办、指尖办、马上办,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

完善“三农”信息服务体系。聚焦农民生产生活实际需求,积极采用适应“三农”特点的信息终端、技术产品、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提升精细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务水平。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推动远程医疗延伸到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依托信息化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下沉,协同推进教育、生态环保、文化服务、交通运输、快递物流等各领域信息化,推动智慧广电公共服务建设,深化信息惠民服务

根据上述要求,结合常州市实际,对优质稻米、绿色蔬菜、应时鲜果、名特茶叶、特色花木、生态畜牧、现代水产、农产品加工、农业农村电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十四五”发展进行了具体规划(附件),提出了发展思路、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

四、实施十项重点工稊/span>

(一)创新驱动工稊/span>

1.主要目

围绕种子种苗研发、种质资源保护、集约化种养殖、农产品精深加工、生态循环农业、现代农业装备、智慧农业等产业领域,高水平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个、国家农业科技示范综合展示基地1个、省级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共性关键技术创新团?个、涉农高新技术企?个、省级以上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3个,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体系,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至74%

2.主要内

加强乡村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聚焦乡村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以产学研合作为主要抓手,以企业为主体,以园区基地为平台,以推广应用为重点,多层技术平台并用。与国家、省级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相衔接,建设高水平的市级乡村产业技术体系。通过“特色优势产?科研院所”的合作机制,做到每个特色产业都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姻,为特色优势农业发展插上“科技翅膀”。鼓励各地创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农业科技企业、农业科研院所等创新平台。高水平建设武进水稻研究所,使其成为长三角地区水稻新品种“育繁推一体化”的创新高地。继续支持立华牧业、诺亚方舟公司等企业与相关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全产业链技术创新,通过产学研合作促进乡村产业技术创新走在前列

引导和支持企业(合作社)开展技术创新。支持企业承担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推广项目。支持企业(合作社)组建国家、省、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及其地方创新团队。鼓励支持重点企业联合建立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增强产业关键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引导和支持企业(合作社)加强数字农业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积极开展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农业应用研究与示范。引导和支持企业(合作社)开展相关农业标准的制订修订,努力使企业(合作社)成为乡村产业技术创新的关键支撑力量

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按照“整合资源、注重实用、填平补齐、整县推进、先建后补”的原则,以保障公益性农技推广职能履行为目标,加快引培一批高水平农技推广青年人才。大力实施针对现有农技推广队伍的素质拓展与提升计划,支持农技人员在职研修,不断提升“有先进服务手段、有优良专业人员、有规模示范基地、有严格责任制度、有稳定财政保障”的“五有”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服务中心的建设水平

深化农科教企联合协作推广。积极支持农业科研单位、农业院校、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参与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促进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推进农业科研教学单位与地方、科技与产业、专家与示范户深度对接,建设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促进乡村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发展。鼓励科研、教育、推广单位科技人员开展乡村产业科技服务。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采取成果转让、技术入股、合作研发、创办科技型企业、有偿技术承包和技术服务等方式创新创业

建设乡村创业创新园区。按照“政府搭建平台、平台聚集资源、资源服务创业”的要求,将现有各类农业园区建设成为“园中园”式的乡村创业创新园区,集聚土地、资金、科技、人才、信息等资源要素,创建一批重点面向初创期“种子培育”的孵化基地

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依托省农业农村厅“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农技耘APP”,将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农技推广部门、社会化服务组织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机整合,促进农业科技供需对接,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米”。依托省科技厅“江苏省农业科技成果交易平台”,启用科技创新、成果研发、熟化展示、转化服务、孵化交易等一系列功能,加大成果宣传推广力度,充分挖掘市场需求,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二)人才引育工

1.主要目

适应乡村产业发展的需要,大力度推进人才优先发展,构建乡村人才振兴的政策框架和政策体系,创新引才、用才、育才体制机制,形成上下贯通、协同配合的良好工作格局。力争到2025年,全市引进和培?0名以上高端领军人才?00名以上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重点抓好以下五支人才队伍建设:

产业领军人才。建设一支善于利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渠道开发乡村资源,引领带动现代农业、乡村旅游、乡村服务业、农村电子商务等产业发展的紧缺领军人才队伍

经营管理人才。建设一支善于推进规模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服务业发展,以致富带头人、新型职业农民、农村生产能手、农业职业经理人、旅游从业人员、电商发展人才为主体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专业技术人才。建设一支善于推进乡村现代化建设,在技术推广、产业规划建设、生态环保等领域具有专业技能素养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乡土文化人才。建设一支善于传承发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以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手工艺人等为主体的乡土文化人才队伍

乡村治理人才。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以村(社区)两委班子、大学生村官、村务工作者、驻村工作队为主体,村民小组长、新乡贤、老党员、老干部等广泛参与的乡村治理人才队伍

2.主要内

加大“龙城英才计划”农业乡土人才选拔培养力度。通过政策激励机制,加强对“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的选拔、培养和使用,支持乡村工匠、文化能人、手工艺人等能工巧匠创办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创响“乡字号”“土字号”乡土特色产品,造就一批带领技艺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的“三带”乡土人才

积极开展“乡贤回归”行动。充分调动乡贤情牵故土、反哺桑梓的积极性,通过搭建联络平台、组织宣传引导,促进在外乡贤返乡创业,形成“引回一个、带动一批、辐射一片”的磁场效应。完善乡贤回乡创业财政、金融、用地等一揽子扶持政策体系,形成有利于乡贤回归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为乡村产业振兴凝聚最广泛的乡贤力量。注重从回乡创业乡贤中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现代农业龙头企业家,助力乡贤更好地反哺家乡,使其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领头雁”

探索乡村人才“订单式”校地联合培养。学习借鉴成功经验,委托相关高等院校,采取“定点招生、定向培养、协议就业”的方式,采用“三双两段制”(双课堂制、双导师制、双论文制及“学校科研系统训练和乡土适应性实习”两个阶段)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切合常州市乡村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

创新乡村产业人才引进机制。积极搭建各类乡村人才引进的平台,积极推动在外乡贤、返乡大学生、退伍转业军人、本地企业家等各类人才投身乡村产业发展,夯实乡村振兴的人才基础。进一步完善农村引进人才的政策,以更优惠的政策让乡村产业人才扎根乡村。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机制,吸引支持专家学者、技能人才、企业家等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投资兴业、挂职兼职等灵活多样的机制,到乡村施展才华

加强乡村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依托现有服务机构,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招投标等方式健全服务功能,整合社会资源,为创新提供综合性服务。充分发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开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技术推广、市场拓展等行业服务以及政策、资金、法律、知识产权、财务、技术等专业化服务。充分利用电话、网络、微信、微博等,开通服务热线,开展信息引导。鼓励举办农民创业创新大赛、论坛、沙龙、大讲堂、训练营等各类公益活动

加强创业培训指导。建设乡村创业创新导师队伍,为乡村创业创新提供创业项目、技术要点、政策运用、市场营销、品牌培育等指导服务。依托创新创业园区(基地)、孵化实训基地和网络平台等,通过集中授课、案例教学、现场指导等方式,创立“平?导师+学员”服务模式。根据需要,开展“一带一”“师带徒”“一带多”等精准服务。开展创业能力提升培训,让有意愿的乡村创业创新人员均能享受免费创业培训

优化乡村人才培育机制。坚持把能力、业绩和品德作为评价乡村人才的主要依据,不断完善乡村产业人才评价机制。推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全员聘用的选拔任用机制,把各类乡村产业人才配置到最容易发挥才干的岗位。对做出贡献的农业人才,进行物质或精神奖励。同时,在健全养老、医疗、住房等社会保障制度过程中,要针对乡村产业的特殊性,对乡村产业人才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以增强乡村产业发展事业的吸引力、凝聚力

(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

1.主要目

加快扶持一批管理规范、运营良好、联农带农能力强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一批专业水平高、服务能力强、服务行为规范、覆盖农业产业链条的生产性服务组织,打造一批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农民合作社为纽带、以家庭农场和农户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增强乡村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025年,培育专业化、市场化、规范化水平高,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好的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00家。培育制度健全、运作正常、管理规范、带动能力强的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100家。建设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30家,农业龙头企业完成股改上市和新三板挂牌?0家以上。鼓励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建立形成关联紧密、分工明确、链条完整、利益共享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30家左右

2.主要内

推动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坚持规范发展,推动农民合作社运行管理制度更加健全、民主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合作社成员权利得到切实保障。鼓励农民合作社利用当地资源禀赋,提高标准化生产能力,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壮大优势特色产业。积极引导家庭农场组建或加入农民合作社,开展统一生产经营服务。支持农民合作社依法自愿组建联合社,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提升农民合作社发展实力,支持合作社购置设备设施和分行业组建联合社,提升统一服务能力。创新财政扶持机制,开展为合作社购买会计、信息、法律等服务试点。允许供销合作社以财政支持综合改革专项资金代持入股农民合作社或联合社

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全产业链”和“全价值链”集成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走质量型、效益型、差异化竞争型发展之路。推动企业做大做强,深入实施农业龙头企业运行质量提升行动,加快培育领军型、旗舰型农业龙头企业。引导企业实施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产业研究院、科研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建设现代物流体系,健全农产品营销网络,引导资源要素向优势龙头企业聚集。做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认定和运行监测工作

加快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设。引导龙头企业发挥产业组织优势,以“公?农民合作?家庭农场”“公?家庭农场”等形式,联手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供销合作社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支持农民合作社围绕产前、产中、产后环节从事生产经营和服务,引导农户开展专业化生产,使合作社成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粘合剂”和“润滑剂”。引导家庭农场与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开展产品对接、要素联结和服务衔接,实现节本增效。引导联合体各成员在充分协商基础上,制定共同章程,明确权利、责任和义务,提高运行管理效率

大力扶持家庭农场。扶持农业大户兴办家庭农场,鼓励青年农民、大学生创办家庭农场。引导鼓励土地、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向家庭农场集中。积极引导家庭农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强化针对家庭农场的指导服务,对家庭农场经营者进行职业培训,提高其劳动生产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积极开展各级各类示范家庭农场创建活动。引导家庭农场领办或联合组建农民合作社,依托合作社降低农资采购成本、拓宽农产品销售市场等,提高家庭农场的经营效益。引导家庭农场集聚集群发展,支持“家庭农?”(合作社、龙头企业、农业园区、社区、电商)等经营机制创新试点,鼓励发展区域性家庭农场服务联盟,做到生产在“家”、服务在“社”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在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专项资金的同时,设立本地财政专项资金,用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符合规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实行社保补贴,为符合条件的新型职业农民提供融资服务,破解融资难问题,引导推动金融资本投入乡村产业发展。持续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经营能力和发展实力,努力打造一支懂技术、会创新、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建立健全政策支持体系。建立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专项资金,重点在评定升级、挂牌上市、加工能力提升、基地建设等方面支持龙头企业和联合体,重点采用购买服务、大型设备购置补贴等方式扶持示范性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通过以奖代补、购买服务、项目扶持等方式,引导各类主体延伸产业链,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金融信贷支持,建立健全农业信贷担保体系。落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产、供、加、销各个环节的税收优惠政策,提升政策落实的质量和效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一步强化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用地、用电、用水等方面的支持

(四)农村改革深化工

1.主要目

继续突出重点,深化农村改革试验,创新体制机制,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深化城乡融合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金融制度改革、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等,提高农村改革的系统性和协同性,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的综合效应,激活各种要素,盘活资源,引领乡村产业发展

2.主要内

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多途径发展乡村产业。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根据本地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积极开辟资产租赁、企业股份、农业开发、生产服务、联合发展等多种发展路径,推进农村产业融合,拓宽集体经济发展形态路径,壮大集体经济。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未承包到户的集体“四荒”地(荒山、荒沟、荒丘、荒滩)、果园、水域等资源,集中开发或者通过招投标等方式,发展现代农业项目。利用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等资源,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在符合规划前提下,探索利用闲置的各类房产设施、集体建设用地等,以自主开发、合资合作等方式,发展农村电商、农业社会化服务等相应产业。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创办合作农场,或为农户和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生产性服务。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创意农业、农产品电子商务等乡村新产业、新业态

创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机制。支持集体经济组织整合利用集体积累资金、政府帮扶资金等,通过入股或者参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村与村合作、村与基层供销社合作、村企联手共建等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有条件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基层供销合作社可以开展综合合作试点,向社员提供综合服务。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建立和完善资产经营管理、资产保值增值、责任考核和风险控制等制度,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之间通过抱团发展、与各类经济实体联合合作,创新集体资产运营机制,探索聘用职业经理人实行公司化、集团化管理,提高集体经济市场化运营水平。积极探索建立乡村闲置资产托管中心,在更大范围配置搞活农村集体资产。组织农户自愿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方式,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区在征收征用农村集体土地时,根据情况安排一定数量的建设用地给被征地的集体经济组织,用于发展二三产业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建立城乡统一、主体平等、产权明晰、合理有序的建设用地市场,切实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切实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及集体收益分配权,确保农民分享改革红利。突出业态和模式创新,加快建设特而强、聚而合、精而美、新而活的特色小镇,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促进单向城市化到城乡融合发展的转变。高水平建设包括金坛区、溧阳市在内的“江苏宁锡常接合片区”(国家首批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实现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的制度性通道基本打通,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移制度基本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全面形成,城乡普惠的金融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农村产权保护交易制度基本建立,城乡融合引领乡村产业发展更强劲

持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认真总结武进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形成的制度性成果,充分发挥试点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切实加强承包土地流转服务和风险防控,引导承包土地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丰富承包地“三权分置”的有效实现形式。支持武进区、新北区分别高水平实施以“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 闲置农房盘活利用”为主题的新一轮省农村改革试验区和改革试验任务,围绕宅基地“三权分置”,结合发展乡村旅游、返乡下乡创业创新等,探索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有效途径,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和农房

加强农村金融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农村金融创新发展,着力解决涉农主体融资难题。加快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稳步扩大担保规模,严控担保费率和银行利率,降低乡村产业发展的融资成本。鼓励引导涉农企业直接融资,完善涉农上市后备企业名录,加大上市培育力度,推动涉农企业扩大融资范围,提升直接融资比重。充分发挥农村商业银行金融供给主渠道作用,促进农村小额贷款公司规范运作,惠及更多的金融主渠道难以覆盖的小微企业和涉农经营主体。围绕“提标、扩面、增品”,大力推动农业保险经营模式转变、产品升级创新,有效化解自然灾害类风险,切实提高农业保险水平。完善农村产业金融的配套服务机制,促进投融资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

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完善体制机制,拓展服务领域,努力成为农民生产生活生态服务综合平台。围绕区域农业主导产业,推进建设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发展区域型无人机飞防、农机联合作业、粮食烘干、庄稼医院等农业生产服务联盟组织,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广大小农户提供全程产业链服务。实施供销合作社培育壮大工程,鼓励支持基层供销社、社有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加强联合合作,引导推动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基层供销社“村社共建”美丽乡村,发展农业产业化综合体。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城乡双向流通主体的作用,打造农产品营销服务综合体。盘整盘活供销合作社资产资源,搭建农产品销售公共服务平台,培育农产品区域公共营销品牌,建设冷链保鲜仓储物流基础设施,带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品牌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推进农业与教育、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创新农村合作金融服务,推进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加快设立供销合作社合作发展基金,支持乡村产业发展项目建设

(五)物质装备能力提升工

1.主要目

坚持政策引导、政府支持、主体建设的导向,以强化发展基础、改善生产手段、促进增产增收为目标,通过集聚相关资源,整合相关资金,以改进农田基础设施、农业生产设施、农机装备设施为重点,着力提升农业生产的集约化、设施化、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防灾抗灾能力。到2025年,新建高标准农?0万亩以上,完成百亩连片养殖池塘生态化改造。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其中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稳定在97%以上,设施农业、畜牧养殖、水产养殖、果茶和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率总体达到65%左右。农机装备数字化转型取得重要进展,智能农机装备加快应用,精准化生产、智慧化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2.主要内

?)进一步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

突出集中连片规模建设。顺应适度规模经营、宜机化作业、标准化生产、优势产业发展需要,因地制宜规划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推进宜机化农田建设,注重农田农机与沟渠路树结合、桥涵闸站配套。坚持集中连片、规模开发、整体推进,推荐基础条件好、积极性高的地区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化整体推进试点示范,积极开展以村为单元、乡镇为单位的高标准农田示范乡镇创建。积极向上争取各类土地治理项目,并做好各类各级项目的衔接,每年选择一定数量的镇村实行整体推进,连片治理

突出耕地质量建设。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开展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工作,促进耕地资源永续利用。针对耕地质量现状和耕地健康障碍因子,示范推广耕地地力提升绿色技术,加大土壤退化等区域耕地治理,加强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与治理修复,提高耕地土壤环境质量。探索合理耕作制度,实行用地养地相结合,加强后续培肥,防止地力下降。开展耕地地力提升示范区建设,建立健全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加强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监测点建设

突出协同整合推进。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设计,有效改善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生态环境。加强农田生态和林网防护建设,实施水土保持,开展废沟塘整治,建设生态沟渠,大力应用生态环保新材料新技术。充分利用现有沟塘,建设生态缓冲带、地表径流积蓄和再利用设施,实现尾水生态净化,促进农田污染物消解。推广水肥一体化节水灌溉,提高水肥利用效率

?)进一步提升农业设施化水平

提高园艺作物设施装备水平。推进设施布局标准化,以单栋和连栋塑料大棚为主,适度发展遮阳棚、防雨棚、防虫网室,推广标准化设施。推进设施建造宜机化,制订修订适宜常州市的标准化温室设施结构与建造的标准,明确满足农机作业条件的空间结构、出入口、内部通道等方面标准。加快老旧种植设施的宜机化改造,依照农机通行和室内作业条件,改造出入口、骨架、耳房、缓冲间、室内通道等,创新宜机化种植模式,满足设备安装运转、机械通行作业需求。提升产后处理设施水平,完善采后商品化处理设施,加强蔬菜生产基地冷链设施建设

加强畜禽养殖设施改造。以生产自动化、环境清洁化、养殖高效化为方向,支持规模畜禽养殖场实施养殖设施提升工程,加快标准圈舍改造,建设智能化监测、无害化处理、自动化投喂、集约化治污等设施,切实提升规模设施养殖水平

加快养殖池塘生态化改造。按照渔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着力推进养殖池塘尾水达标排放和循环利用,大力实施养殖池塘生态化改造工程。推广应用远程智能监测控设施,普及微孔曝气增氧等养殖环境改善设施,提升高效设施渔业发展水平

?)全面提升农机化水平

高质量推进粮食生产机械化。推动粮食生产装备结构优化升级,加大复式作业机具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等中高端先进机具的推广应用力度,促进粮食生产由产中环节向产前和产后全程机械化延伸,重点支持产后粮食加工、储存和包装,粮食烘干机热源从传统燃煤向天然气、空气能热泵、生物质颗粒等清洁能源发展,促进产业全链条装备技术集成配套,推动主要生产环节机械向高质量方向升级

推进农业生产全面机械化。设施农业加快以设施布局标准化、设施建造宜机化、生产作业机械化、设施装备智能化、生产服务社会化的为主的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露地蔬菜加快推广育苗、耕整、种植、采运等环节机械化。果茶加快推广施肥、中耕、除草、植保、采收等环节机械化。畜牧养殖以生猪、蛋鸡、肉鸡、奶牛等养殖为主要对象,加强规模化养殖设施装备配套技术规范宣贯,推进畜种、养殖工艺、设施装备集成配套,着重集成、示范和推广场内饲料饲草加工、精准饲喂、智能环控、养殖信息监测、疫病防控、场内畜禽转运、畜产品智能化采集处理分级、高效粪污资源化利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和种畜禽生产性能测定等先进机械装备,大型养殖场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生产。水产养殖加快推广清淤、投饲、增氧、水质调控、捕捞、水草刈割、施药等环节机械化。农产品初加工加快推广清选、包装、保鲜等环节机械化

推进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加快建设智能化农机作业示范基地,利用互联网、云平台?G、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打造农机智能化、信息化融合样板区,建设耕种(养)管收生产环节全覆盖、机库田间转移作业全自动、自动避障遇况停车保安全、生产过程实时全监控、智能决策精准作业全无人的“五全”标准示范基地。到2025年,建成粮油业、畜牧业、水产业、园艺业智能农机示范基地?个以上。推进“互联网+农机管理服务”,支持农机化管理服务综合信息系统建设,推广机具二维码识别,加快构建涵盖推广、监理、安全生产、作业监测、维修诊断、远程调度等内容的农机化管理服务“一张网”

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培育壮大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扶持发展一批具有实力的农机合作社向社会化服务组织转型,促进服务规范化、标准化。到2025年,全市建成100家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标准化示范农机合作社。推动农机服务组织开展横向联合与纵向协作,成立农机合作社联社、区域性农机服务中心等,实现机具共享、互利共赢。推进农机服务机制创新,加快建设“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推动农机服务模式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相适应,支持开展蔬菜生产农机社会化服务试点,鼓励农机社会化服务从粮食生产向园艺作物生产、农业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领域拓展延伸

(六)数字赋能工

1.主要目

?025年,建成1个市级智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建立1个农业数据中心。扶持建设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0个、智慧农业示范园?0个,打造智慧农业示范村10个,基本形成乡村智慧物流配送体系,智慧农业发展水平走在全省前列

2.主要内

完善建设农业大数据中心。在实现多方农业信息资源和系统数据融合与共享的基础上,建立常州农业数据信息资源中心。通过一体化的数据采集、数据资源管理和信息服务的业务服务平台,将不同来源、不同类型、不同应用的数据进行规范、整合,形成智慧农业数据资源体系,并对外提供统一的数据共享和信息服务,不断拓展和提升数据的智慧化应用

积极开展农业物联网技术示范应用。组织产学研单位开展物联网、精准农业、智能决策等关键技术、标准、平台和产品研发,建设一批农业物联网技术研发与应用创新平台。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主体,建设大田种植、设施蔬果、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等物联网示范基地。依托各类现代农业园区、农业产业强镇等开展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建设智慧农业示范园区

打造智慧农业示范村。围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结合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一村一品”示范乡镇建设,通过信息进村入户将现代信息技术充分融合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建设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特征和社区功能的农业特色“互联网”示范小镇。推动智慧农业与互联网、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的智慧农业示范?0个

建设智慧农业服务体系。深入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优化提升农村社区网上服务,充分发挥益农信息社的功能,完善社会服务管理。引导各类社会主体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开展市场信息、农资供应、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机作业、农产品初加工、农业气象“私人定制”等领域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促进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便民化。建设一批农民创业创新中心,开展农产品、农村工艺品、乡村旅游、民宿餐饮等在线展示和交易对接,实时采集发布和精准推送农村就业创业信息?nbsp;

建设智慧乡村流通服务体系。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加强农产品加工、包装、冷链、仓储等设施建设。推进全省新型乡村助农服务示范体系建设,推动农村物流配送体系规模化、专业化、信息化。建设绿色供应链,推广绿色物流。深化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完善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持续助力农村产品进城。大力培育一批信息化程度高、示范带动作用强的生产经营组织,培育形成一批叫得响、质量优、特色显的农村电商品牌

(七)绿色发展工

1.主要目

?025年,形成产业生态布局、生产清洁可控、废弃物循环利用、产品优质高效、田园整洁优美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化肥和农药使用持续减量,畜禽养殖排泄物及死亡动物、农作物秸秆、农药废弃包装物及废弃农膜基本得到资源化利用或无害化处理,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到75%以上

2.主要任

构建绿色农业产业体系。坚守生态保护、城镇开发边界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三条红线”,严格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永久基本农田特别是粮食生产功能区。严格执行畜禽、水产养殖功能区划,推进布局生态化、产业生态化,大力推广农业生态循环模式,推行生态养殖、绿色增产,促进产业循环、农旅互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实现农业全产业链绿色化发展

夯实农田控源治污体系。全面落实养殖、屠宰企业污染治理主体责任,强化规范化监管,健全规模养殖场污染防控体系,实现养殖粪污全收集、全处理、全达标。构建精准测土、科学配方、减量施用机制,探索建立化肥最高使用限量制度。加强病虫害预测预报、统防统治、绿色防控,加快高效生态环保农药替代,规范限量使用饲料添加剂,减量使用兽用抗菌药物。全面推行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机制,建立完善废弃农膜和肥料包装物回收处理体系。加强农田面源污染监测和规模化养殖污染物排放监测,在主要流域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示范工程建设,逐步开展农田、鱼塘氮磷生态拦截系统建设,建立健全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网络

构建物质循环利用体系。立足县域统筹,根据农业废弃物总量、分布及环境容量,合理布局,培育提升农业废弃物收集、利用、处理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推行生态循环生产方式,深化农业主体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县域大循环三级循环体系。大力推广农牧结合、粮经(水旱)轮作、稻鱼共生、林下复合经营等新型农作制度。完善农牧对接机制,加强养殖主体、种植主体、农业废弃物利用与处理主体、社会化服务组织之间的循环对接,建立健全政府推动、主体运行、财政补贴、监督管理有机结合的链接机制。坚持疏堵结合、用禁互促,大力推进秸秆、尾菜和农产品加工副产物资源化利用,严格依法落实秸秆禁烧制度

构建绿色农业技术支撑体系。支持切合常州优势特色产业绿色发展关键技术的研发,提高农业绿色技术的有效供给。以农业“两区”为主平台、以粮食生产和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加快推广绿色投入品、生态养殖、废弃物利用、肥药减量增效和集约化、智能化生产技术,以及绿色产后增值技术、绿色乡村综合发展技术与模式等

优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体系。巩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的成果,高水平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追溯、监管“三平台”,大力发展“两品一标”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主体全面实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管理。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防控管控,强化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预警,加大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执法检查力度,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优化农业绿色发展的政策体系。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建立完善法律约束、责任明确、上下联动、示范引领、监管有力、主体自觉的绿色农业治理体系和推进机制。完善绿色生态为导向的补贴政策和区域农业资源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支持政策,形成项目补助、生态补偿、技术补贴相叠加的组合政策,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科学精准高效地开展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实现标准化绿色化品牌化生产

(八)品牌强农工

1.主要目

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以“扩大品牌总量、提升品牌质量”为主线,紧紧围绕全市优势和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需要,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按照“集中力量、整合资源、强化培育、扶优扶强”的思路,聚焦稻米、茶叶、畜禽、蔬果、水产等特色优势产业,培育一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市场知名度、带动特色产业发展、传承乡村文化,覆盖市级、县级不同区域的“常”字头精品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集群。引导并支持企业培育、创建、整合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构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品牌体系。到2025年,全市培育成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农产品品?0个,品牌价值提?0%

2.主要内

?)夯实品牌创建基础

扎实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深入实施以质取胜战略,着力推进“两品一标”的认证和管理,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健全覆盖农产品产地环境、生产过程控制、采收储藏运输、农业投入品使用、农产品分等分级、产地准出和质量追溯、包装标识等方面的农业标准体系,做到全过程标准化管理,提升农业标准化水平

强化农产品质量过程监管。推行质量安全监测,制定实施产地环境、产品质量监测计划,扩大抽检覆盖面,将检验结果作为品牌价值评估的重要依据。完善农产品追溯制度,强化农业投入品管理,全面落实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全程质量可追溯

?)加大农产品品牌培育力度

增强品牌培育意识。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品牌化发展意识,主动适应市场化、信息化和消费升级的要求,培育发展自主品牌。按照 一品一策”思路,精心制定品牌培育推广方案,开展差异化、针对性的品牌创建。鼓励农业龙头企业整合资源,创建知名品牌和高知名度商标。积极探索跨县域品牌创建和生态经济品牌化标识化的新途径

培育发展各类农产品经营主体。积极发挥农产品行业协会、农产品经纪人协会和合作经济组织作用,鼓励农产品企业抱团发展,促进农民合作社(合作联社)规范提升,推进家庭农场集群集聚,形成协同打造品牌农业建设的利益共同体。推动农产品行业协会开展行业自律,强化协作,推进联合联盟发展。扶持一批有能力、有担当的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企业作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主体走向终端市场

加大农产品品牌保护力度。对已具有一定品种和科技优势的品牌,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和品牌营销策划力度,充分发挥品牌带动效应。加强行业指导和质量监管,统一生产标准、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切实改变小、散、杂的现状,避免同行业恶性竞争。加强地理标志商标注册和保护工作,挖掘品牌区域特色及文化内涵,积极组织申报符合条件的农产品地理标志商标

?)创新农产品品牌推介方式

做大做强推介平台。发挥好各类农产品展示展销平台作用,加大品牌农产品展示展销力度,增强品牌影响力,提升品牌美誉度。鼓励支持行业协会、农业龙头企业在长三角大中型城市设立常州优质农产品直销店,在大型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设立营销点,突出区域品牌宣传推广。大力拓展电商渠道,在知名电商平台开设区域综合性农产品销售电子商铺。探索旅?农产品营销模式,开发一系列特色旅游农产品。支持品牌创建主体组建产销联盟,协作拓展国内外市场,形成互利共赢格局

创新品牌运营传播手段。推进品牌塑造,充分挖掘全市农产品品牌的历史渊源、区域特色、民俗文化等特征,赋予生态、安全、优质、健康的品牌态度和价值主张,着力培育“常”字号公共营销服务品牌,塑造“常”字号品牌农产品的形象和内涵。创新品牌策划推广手段,统筹设计宣传口号、产品包装、品牌形象,组织品牌推介活动,扩大宣传声势,提升品牌农产品的知名度,增强消费者对常州品牌农产品的消费信心,引导生产经营者发展壮大农产品品牌

(九)农业企业股改上市工

1.主要目

?025年,全市力争完成股改上市和新三板挂牌企业超过10家,其中溧阳2家、金?家、武?家、新?家、其他辖?家。全市在江苏省股交中心农业板块挂牌企业超?0家,着力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产业影响力的股改上市和挂牌公司群体

2.主要内

促进农企健康发展。引导企业强化内部整合,进一步做好市场细分和产品定位,集中优势资源发展主业、做强主业,引导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引导企业加强纵向联合,农业龙头企业要发挥资金、技术、人才、研发、营销、品牌等优势,联合产品上下游及相关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殖大户,建强产业化联合体。引导企业加快技术与管理创新,加大研发投入,重视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先进技术和装备,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引导企业规范管理,健全议事规则,优化制衡机制和激励机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董事会集体决策等制度要求,加快建立健全符合资本市场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

加快股改上市步伐。按照“做大基数、做优品质”的要求和“资产证券化、资本市场化”的基本思路,瞄准净资产数量大和经济效益较好的农业企业,引导其统筹处理好历史遗留问题,持续加快股份制改革步伐和进度。建立健全农业企业股改上市工作协同、信息交流、情况通报等机制,建立重点农企上市资源培育储备机制,落实支持股改上市挂牌各项政策,积极推动农业企业在国内沪深市场上市和“新三板”挂牌,促进农业企业在国(境)外上市与国(境)外转境内融合发展,通过资本市场实现资源整合、要素互通,提升核心竞争力

用活用好资本市场。鼓励已挂牌上市公司通过定向增发、发行可转债、借壳分拆、质押融资等形式,进一步打通更多融资渠道,整合产业链,导入创新成果和商业模式,围绕主业做大做强,打造标杆企业,带动特色产业集群发展。鼓励挂牌上市公司持续开展资本运作,用好多种并购方式,并购国内外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市场,持续提升企业产业链竞争位置和发展能级,不断做强企业产业规模、整体业绩和估值水平

持续优化融资环境。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推动农村金融制度创新,丰富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提高金融为农服务能力。巩固扩大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基金,充分发挥政府投资母基金的杠杆作用,撬动社会资本、全融资本协作投资,积极组织农企资本对接活动,引导产业发展基金优先扶持意愿股改上市的农业企业。巩固提高农业担保服务能力,不断深化财政、基金、银行、保险、担保“五位一体”的财政金融协同支农机制,扩大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规模,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服务模式,探索实施商业性保费补贴政策,充分发挥“常州农业担保联盟”的作用,积极开发农业信贷担保金融产品,健全具有常州特色的农业担保服务体系

分类施策梯次培育。按照梯次发展要求,着力推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地方支柱农业产业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挖掘推动一批主业突出、业绩优良的重点农业企业上市挂牌,聚焦战略新兴农业产业,培育一批适合科创板、创业板上市和新三板挂牌的农业企业资源。对接全市上市后备企业培育“苗圃计划”,争取更多在省股交中心农业板块挂牌的农业企业进入培育计划。引导农业企业参加全市“龙城资本创新企业家高级研修班”和“龙城资本创新首席讲坛”等培训计划,提高农业企业家对资本市场的认识,为农业企业股改上市营造良好环境基础

强化宣传引导。上下协同发力,用好各类媒体资源,通过召开推进大会等形式,加强对农企股改上市工作的整体宣传力度,在农业企业中营造想上市、争上市、谋上市的工作基础。广泛宣传农企股改上市相关政策意见,积极推广资本市场运作方法,帮助农业企业转变发展理念,明晰上市要求,理顺工作流程,增强借力资本市场的信心和决心。组织开展农企股改上市专题业务培训和辅导,提升农业企业家对资本市场的认识水平和运作能力。强化观摩交流,利用农业企业挂牌上市的契机,组织赴沪深交易所、全国股转公司等进行现场观摩和实地考察

强化服务保障。发扬“支持企业天经地义、服务企业关爱有加”的“店小二”精神,积极搭建农业企业与中介服务机构的有效对接平台,放大已挂牌上市企业的示范带动效应,加快形成“政府推进上市、企业争取上市、各方服务上市”的良好氛围。要建立重点企业领导挂钩联系服务制度,定期开展走访调研,了解挂钩企业股改上市进展情况,掌握企业在股改上市过程中遇到的情况和问题,建立起信息交流反馈机制,帮助企业纾困解难。要做好重点后备企业的动态监测,扎实做好拟挂牌上市企业信息登记和名录管理,结合挂钩服务、调研指导等及时掌握企业生产发展的动态变化,有针对性地帮助企业梳理历史沿革、主体资格、关联交易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做好反馈意见答复、上市辅导验收等即期工作,确保按照时间节点序时推进各项工作

强化政策扶持。帮助落实《关于引导社会资本更多更快更好参与乡村振兴的意见》(苏政办发?018?09号)和《关于加快推进企业股改上市加速有效创新资本形成的若干政策意见》(常政发?020?7号)文件中有关扶持政策。对完成股改的农业企业,在担保费用、贷款利息、保险保费等方面施行综合扶持政策,在龙头企业申报认定和提档升级时予以优先推荐

(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

1.主要目

?025年,全市创建1个以上(?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新增3个以上(?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0个以上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形成国家级农业园区为龙头、省级农业园区为骨干、市级农业园区为基础的梯次推进发展格局,加快构建优势更突出、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

2.主要内

突出产业强园,着力培育优势主导产业。围绕推进乡村产业振兴,聚焦优势特色产业、乡村服务业、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和产业化、绿色化、品牌化“三业三化”,全力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高地。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优化布局,科学确定园区建设数量、层级、规模,形成多点开花、特色各异、优势明显、规模适度的农业园区建设格局。因地制宜培育壮大区域优势特色产业,进一步提升产业层次,以发展壮大一批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为突破口,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优化升级;进一步拓展产业内涵,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核心,培育服务“三农”的乡村服务业和服务城镇居民的新产业新业态。科学确定产业发展目标定位,明确产业发展着力点、时间表和路线图,聚力补短板、破瓶颈。聚焦产业发展主线,围绕服务产业、支撑产业、做优产业、做强产业来统筹安排建设项目,分产业、分层级、分阶段组织实施,着力打造高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和区域公用品牌,将农业园区建成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引领区和乡村产业振兴的先导区

突出科技兴园,着力提升设施装备和技术水平。加强园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水、田、路、电、管等多网配套。加强物联网应用,推进农机装备更新升级,推广设施棚架、水肥一体化、温湿调控等先进适用生产设施,强化烘干、储藏、保鲜、冷链、废弃物处理等产后处理配套设施建设。推进生产经营的数字化改造,加快园区电子商务平台及配套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现代农业流通体系。立足为入园经营主体提供“一站式”多方位服务,强化科技展示、信息服务、农民培训、质量监测、仓储物流、品牌销售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强化科技支撑,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特别是省级以上科研院所与农业园区及新型经营主体加强技术合作,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协同创新与服务体系

突出生态立园,着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大力推进规模化、绿色化、标准化生产,进一步改善园区生产、生活、生态环境,将农业园区打造成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践行农业绿色发展、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的“绿色发展、生态宜居”示范区。积极开展农业园区环境整治和污染治理工作,建立农业生产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机制。大力推广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利用模式,加大绿色种养技术推广应用,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建立耕地养护和节约高效用水制度,健全农业投入品减量制度和农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制度,全面推行“一控两减三基本”。大力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引导各类经营主体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积极开展“两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增强绿色优质农产品的供给。推进农业园区与美丽宜居乡村、特色田园乡村、旅游景区等联动建设,发展休闲观光、创意体验、科普教育、健康养生等新产业新业态

突出创新活园,着力优化园区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管理服务机制,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明确政府、园区管委会、经营主体各自职责。政府重点开展规划引领、政策支持和指导服务等,管委会重点开展园区运行管理服务,经营主体自主决策、自主经营。创新社会化服务机制,积极培育经营性社会化服务组织,稳定和加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立完善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贯穿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综合配套服务体系。创新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机制,大力引进和培育经营理念新、产业功能全、综合实力好、带动能力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各类主体间开展合作与联合,建立家庭农场联盟、农民合作社联合社、产业协会联盟、产业化联合体等,提升发展规模和质量。创新联农带农机制,进一步完善各类主体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稳定利益联结机制,优化农民深度参与二三产业发展,支持农民以产权、资金、劳动、技术、产品为纽带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构建农户分享全产业链利益的保障机制

五、保障措於/span>

(一)强化党的领寻/span>

全面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严格遵循党的农村工作基本原则,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市(区)委全面负责、各镇(街道)党委抓落实、村(社区)党组织具体实施的农业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发挥市(区)农业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统筹协调、考核监督等作用,研究协调“三农”重大问题。建立市(区)领导挂钩联系农业农村工作常态化机制。加强市(区)委农村工作机构建设,配齐配强工作力量,切实履行决策参谋、统筹协调、政策指导、督导检查等职能,确保实现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二)强化改革赋

持续深化农村改革,加大制度供给,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激发乡村产业发展新活力。重点抓好所承担的国家和省农村改革试点各项改革任务,总结梳理已有的改革试点经验,学习其它地区改革探索的经验,叠加推进常州市乡村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赋能常州农业农村现代化

(三)强化政策支

深入推进财政、基金、银行、保险、担保“五位一体”的财政金融协同支农政策机制。把乡村产业发展作为财政重点保障领域,确保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确保财政投入与乡村产业振兴的目标任务相适应。优化财政供给结构,推进行业内资金整合与行业间资金统筹相互衔接配合,增加地方自主统筹空间,完善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认真落实促进乡村产业发展有关用地保障的政策,促进乡村土地节约集约和资源高效利用

(四)强化队伍建

坚持严管与厚爱结合、约束与激励并重,加强“三农”工作干部队伍的培养、配备、管理、使用,推动农村工作干部真正深入群众、真心依靠群众、真情关爱群众、真诚服务群众,锻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实施“三农”干部培训计划,全面提升领导干部做好“三农”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推进乡镇干部队伍专业化,提高乡村干部本土化率。把到农村一线锻炼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加强从政治上、工作上和生活上的关心关爱,形成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产业一线流动的用人导向

(五)强化督查考核

建立健全乡村产业振兴实绩水平督查考核制度,将乡村产业发展情况作为重点工作考核,纳入有关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实现考核结果与项目安排、评先评优等挂钩,推动责任逐级落实到位。发挥市(区)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议事协调作用,切实加强日常调研督查,及时通报乡村产业发展情况,有力协调解决问题、及时促进整改提升

(六)强化氛围营

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作用,大力宣传乡村产业振兴的重大意义和政策措施,引导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和广泛参与乡村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推动各相关职能部门切实加强政策推介和指导服务,帮助各类参与主体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大力营造全面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良好环境。注重培育打造先进典型,及时总结推广乡村产业振兴中的成功经验和生动实践,切实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陃/span>

常州市十大乡村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刑/span>

1.优质稻米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刑/span>

一、发展现犵/span>

稻米产业是常州市的农业优势产业,水稻种植水平一直处于省内领先位置,曾经创下水稻单产全省“十三连冠”的骄人成绩。近年来,全市积极推进水稻种植绿色化、生产机械化、服务社会化、经营产业化,努力实现从“卖好稻”向“卖好米”的转变,推进稻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1.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编制了水稻生产“育秧、耕、种、施肥、植保、收获、烘干、秸秆还田”八大环节全程机械化技术规程,集成了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各环节技术、标准化生产模式及机具配套方案,并以常州市农业地方标准发布;扎实推进水稻生产八大环节全程机械化生产标准化示范,荣获“国家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标准化示范区”称号。金坛区、武进区和溧阳市先后被列为江苏省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并都被认定为全国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全市拥有国家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6个,江苏省农机合作社示范?0个

2.水稻生产优质化绿色化深入推进。大力推动水稻生产从“高产”到“优质”的转变,大力推广以“南粳”系列、“武运粳”系列等为代表的优质水稻品种?020年全?9.25万亩水稻种植面积中,优质食味水稻面积占比?1.7%。加大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扶持力度,加快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全市水?0亩以上规模化种植面积48.74万亩,占水稻总面积的61.5%。大力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市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2%,有效降低了肥料使用量,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大力推进病虫害绿色防控,集成推广抗耐病品种、适期播种、药剂浸种、无纺布覆盖育秧、带药移栽、应用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专业化统防统治等一批成熟技术模式,绿色防控产品使用面积占比82.2%;大力推进综合防治,水稻综合防治技术覆盖率99%,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5.5%

3.水稻产业科技创新持续发力。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良种繁育创新团队入选首批江苏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有江苏(金坛)现代农业(稻麦)科技综合示范基地和江苏(武进)现代农业(稻麦)科技综合示范基地,其中金坛现代农业(稻麦)科技综合示范基地2020年入选“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武运粳23号?4号?7号被江苏省种业协会评为“江苏好品种”,武运?0号荣获第四届江苏省粳稻优质米食味评比一等奖,皖垦粳11036荣获第二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粳稻)金奖。金坛江南制粉有限公司牵头组建由南农大、江南大学等24家单位组成的优质糯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涵盖优质糯稻品种培育、科教管理以及产供销等环节,助力优质糯米产业高质量发展。常州金坛区黄金村联合相关农业科教单位于2019年组建了优质稻米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4.稻米产业化经营不断创新。全市现有金坛江南春米业有限公司、常州金坛江南制粉有限公司、海斌粮食作物专业合作社?0多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常州市金坛江南春米业有限公司、常州金坛江南制粉有限公司、常州万绥粮油有限公司等荣获常州市“联农带农”十佳农业龙头企业称号。组建了常金优质稻米产业联合体、沁雪粮食产业联合体和江南春优质稻米产业联合体等3个大米产业联合体。金坛黄金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常州东南有机稻米种植专业合作社等稻米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社,采取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和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方式,发展优质品牌大米,成为通过稻米品牌发展带动强村富民的典型。金坛区创立了“农业高等院?基层农技推广部门+龙头企业(合作社)订单生?农资统一供应+种粮大户”的稻麦产业“五位一体全产业链”订单生产模式,优质水稻订单种植面积7万多亩

5.稻米品牌发展初现成效?018?0家稻米企业产品如“溧湖大米”“夏墅大米”“蘇牌大米”“黄金村软米”等入选常州市农产品品牌目录制度,其中溧湖大米和蘇牌大?个稻米品牌成功入选常州市十大农产品知名品牌和企业产品品牌进行重点培育。获 “江苏好大米”十大品?个、十大创优品?个、金?个、银?个,获奖等次与数量位居全省前列。金坛区朱林镇黄金村软米获全国“一村一品”称号。全?个稻米产品商标获江苏省著名商标认定,认证绿色食品20个

6.稻米产业高质量发展平台增加。金坛区指前镇、新北区孟河镇、溧阳市上兴镇、金坛区朱林镇和溧阳市南渡镇?个镇先后获评江苏省“味稻小镇”,以优质稻米为主导产业的武进区雪堰镇和金坛区指前镇先后获批创建全国产业强镇,以优质稻米为主导产业的3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新北、武进、溧阳)被遴选创建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

面临的主要问题:

1.水稻种植效益走低。由于水稻最低收购价大幅下调和水稻生产成本的不断增加,水稻种植效益持续走低。部分地区稻谷收购优质与优价挂钩不明显,影响农户种植优质水稻的积极性。部分大户虽然采取了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但由于市场销路不畅、缺少品牌或品牌影响力不高等原因,不少优质稻米滞销,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户的种植效益

2.综合性状好的优良食味主导品种不够多。目前生产上应用面积较大的以南粳5055、武运粳23号、武运粳31号等品种为主,新的突破性品种不多,适合不同消费全体、满足中高档消费需求的优质稻米主导品种丰富性不够

3.绿色增效技术推广到位难度大。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受市场价格和种植成本等影响,盈利总体微薄,投入减少,种植粗放,不利于绿色增效技术的推广应用。部分规模农场和合作社等技术和机械装备跟不上,延误农时,措施落实难到位

4.社会化服务需要进一步加强。适应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服务主体培育需要进一步加强,服务组织、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等的标准化待进一步提高,稻米绿色生产、加工和流通等环节服务需要不断加强

5.稻米产业链有待进一步延伸。着重于生产环节的技术研究与推广,加工、销售环节涉及比较少,稻米精深加工不足,普通大米仍占市场主体,高附加值产品偏少,各类胚芽米、富硒米、营养强化米、平衡膳食米、方便米饭等,发展较慢

6.稻米精品名牌少。稻米加工企业或销售商普遍规模较小,在市场开拓、广告策划、品牌创建等方面缺乏科学规划和强有力措施,大米品牌日趋增多,但尚未培育出消费者普遍认可的区域公用大米品牌,代表常州大米形象的精品名牌偏少

二、发展思路与目

1.发展思路。按照“优质化、规模化、机械化、绿色化、品牌化”的思路,稳固水稻产能,瞄准稻米市场中高端需求,以优化布局、优化品种和优质生产为基础,聚集组织资源、技术力量和项目资金,充分发挥发展优质稻米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建设优质水稻生产基地,推广优质水稻品种和配套的高质绿色高效安全生产技术,培育具有较大规模、能有效带动广大农户致富的稻米加工企业,完善与优质稻米产业相关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培育中高端优质稻米品牌,推进优质稻米生产社会化服务、规模化种植、绿色化生产、智能化作业、精致化加工、品牌化发展,大幅度提高“常州大米”在国内外稻米市场的知名度,奋力推进稻米产业高质量发展走在全省前列

2.发展目标。“十四五”期间,水稻种植面积稳定?0万亩左右,水稻亩产能稳定?00公斤以上,到2025年,优质食味水稻面积占比达到65%以上,规模化经营占比达到60%以上,机械化水平稳定?0%以上;创建常州稻米区域公公品牌和一系列企业(合作社)品牌,稻米品牌化销售比重达?0%以上

三、发展布局

水稻生产主要布局在溧阳、金坛、武进、新北等辖市区。溧阳水稻主要规划布局在该市中西部及北部、东部平原地区,包括上兴镇、社渚镇、南渡镇、竹箦镇、别桥镇、天目湖镇、戴埠镇、溧城镇、埭头镇以及上黄镇的部分区域。金坛水稻主要布局在中部平原圩区,包括直溪镇、薛埠镇、朱林镇、指前镇以及金城镇部分区域。武进水稻主要布局在南部、东部乡镇,包括前黄镇、雪堰镇、礼嘉镇、南夏墅街道、洛阳镇以及常州经开区的横山桥镇、遥观镇、横林镇等区域。新北水稻主要布局在西北部,包括孟河镇、春江镇、西夏墅镇、奔牛镇、罗溪镇

重点打造金-溧水稻生产核心带,以及溧阳东部、武进南部、新北西部等四个水稻生产集中区。其中,?溧水稻生产核心带为全市粮食生产主产区,主要分布在溧阳、金坛中部平原圩区,沿扬溧高速公路以及S239线南渡段、社渚段沿线分布;溧阳东部水稻生产集中区位于溧阳天目湖镇东部、戴埠镇北部、溧城镇东部、埭头镇、上黄镇等区域;武进南部水稻生产集中区位于武进常合高速以南,包括前黄镇、雪堰镇、礼嘉镇、洛阳镇以及常州经开区等区域;新北西部水稻生产集中区位于新北西部区域,集中分布在孟河镇、春江镇、西夏墅镇、奔牛镇、罗溪镇等德胜河以西区域

四、发展重

1.建设高水平水稻品种创新平台和良种产业化基地。进一步加大改革创新,优化体制机制,为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建设高水平的研究团队和研究平台建设提供“特区”政策,弘扬和传承武进水稻研究所精神,进一步做强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培育出更好优质多抗水稻新品种,使其成为常州稻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持久“核芯”。加快水稻良种产业化发展步伐,拓展优质稻米产业新的增长点。优先扶持建设规模化水稻育种和良繁基地,培育与其相配套的种源农业企业,建成良种选育、基地化生产和市场营销一体化经营运作体系,服务常州乃至长三角稻米产业高质量发展

2.持续推进水稻生产智能化与机械化融合。进一步优化装备结构,实现高水平的机械化;构建更加完备的水稻机械化生产标准体系,实现农机农艺标准深度融合,高质量创建国家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标准化示范区;立足常州水稻高产栽培和工业制造优势,大力开展农机智能装备的试验、示范和推广,探索建设“智慧农机”管理系统平台,实现装备智能化、作业精准化、管理数据化、服务在线化,以信息化、智能化提升水稻种植机械化质量和水平,引领智能机械化高质量发展

3.大力推广水稻绿色高质高效技术。推广应用“优质、高产、多抗”水稻新品种,进一步提高优良品种覆盖率。以提质增效为核心,积极示范推广“水?N”种植模式,提高种稻复合收益。加快推进智能化集中育秧、机插侧深施肥除草、生物控害等一体化技术示范应用。加大力度扶持生物农药、绿色防控产品、生物肥料、有机肥、土壤调理剂、水溶性肥料等新型绿色物化产品推广应用,进一步降低化肥、农药投入强度。提高水稻田生态补偿的标准,更好发挥生态补偿对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生产的激励作用。高水平建设以稻米为主导产业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和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省级“味稻小镇”、部省级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生产示范片。全市每年创建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片20个,其中1000以上的示范片15个以上,5000亩以上的示范?个以上

4.持续提高水稻生产规模化、经营组织化水平。鉴于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的粮食生产合作组织(合作社)、家庭农场是未来水稻生产的新主体,要继续大力培育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水稻生产经营主体,构建一般农户集约化生产、新型经营主体规模化经营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为特征的现代稻作经营体系。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积极鼓励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向新型水稻生产经营主体有序流转,重点支持土地经营规?00-300亩的家庭农场。采取财政扶持、信贷支持等措施,推广“订单种植”“代种代管”等粮食生产经营组织模式

5.提高稻米产业专业化服务能力。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发挥统一经营的功能,为稻农提供生产性服务。鼓励农民合作社利用贴近稻农、聚焦稻米产业发展优势,向成员提供各类产中作业和产销服务,发挥纽带作用。引导龙头企业通过优质稻米基地建设和订单方式为农户提供全程服务,发挥产业链的服务带动作用。引导专业化服务组织根据不同经营主体的实际需求,发展单环节托管、多环节托管、关键环节综合托管和全程托管等多种托管模式,为农户提供保姆式、集成式服务。支持专业服务公司利用资金、技术和机制优势,为农户提供专业化技术服务。充分发挥供销社农资供销网络作用,延伸服务链条,拓展服务领域。加强对优质稻谷烘干、储藏、加工等产后环节以购买服务等形式进行扶持

6.大力提升稻米加工水平做强稻米品牌。加强品牌创建整合,培育地产稻米精品,扶持做优地域特色突出、产品特性鲜明的优质软米、长粒香、水磨糯米粉等区域特色产品与品牌,全力打造区域大米公共品牌。通过创意包装、文化挖掘讲好“常州大米”的故事。培育壮大集水稻生产和稻米加工于一体的稻米产业联合体,力争孵化出新的“领头”龙头企业。加大扶持与整合力度,培育引进一批有资金实力、有科技含量、有市场网络的稻米加工龙头企业,提高稻米加工能力,提升加工档次和加工水平。积极推进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企对接和农产品电子商务建设,促进稻米产销衔接。加强品牌培育创建,组织系列品牌创建推介活动,组建稻米产业化联合体,形成模式共创、基地共建、市场共享的格局。加大“品?产地”开发力度,通过申请品牌地域保护、加强广告策划等,加强消费观念宣传与引导,打造优质稻米知名品?拓宽产品营销渠道,不断提高常州稻米在长三角中高端市场的竞争力

五、保障措

1.加强组织领导。要充分认识加快推进稻米产业高质量发展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加稻农收入等重要意义,把推进稻米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全市乡村产业与现代农业发展的“头号工程”摆上重要工作位置,构建工作推进领导机构,细化责任分工,确保工作落实。市农业农村局成立稻米高质量发展工作协调小组,由局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处室为成员单位,统筹推进稻米产业发展。各辖市区也要建立相应工作机制,明确责任主体,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加强政策扶持。积极争取各级财政,加大对稻米产业发展的投入力度,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整合优化资金支出结构,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撬动作用。统筹使用农业产业化引导、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农业综合开发、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等项目资金支持稻米产业发展。优化水稻田生态补偿政策,充分发挥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与涉农基金作用,创新信贷、保险等金融产品与服务等,吸引社会资本共同参与,为加快推进稻米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资金保障

3.加强服务指导。从生产全过程、产业全链条的角度,加强对稻米产业发展的指导服务,进一步聚焦服务对象,加强对从事稻米生产经营的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或村组集体的指导服务,树立一批稻米产业强村富民典型,通过观摩交流、网络宣传、媒体报道等,扩大示范效应,发挥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

2.绿色蔬菜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刑/span>

一、发展现犵/span>

1.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基本稳定,产值略有增加。“十三五”期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增长?020年播种面积为43.17万亩、总产?3.15万吨、总产?8.56亿元,分别比2015年增?.74%?.66%?1.76%?019年全市大中棚以上设施蔬菜种植面积13.57万亩,比2015年减?.28%?019年全市露地、小棚、大中棚、智能温室蔬菜播种面积分别为22.69万亩?.84万亩?3.49万亩?.08万亩,分别占蔬菜播种面积58.03%?.26%?4.5%?.21%,以露地种植和大中棚种植为主

2.“三新技术”引试推广速度加快,蔬菜质量安全水平高。“十三五”期间,全市创建1个部级园艺作物标准园、申报创?3个省级园艺作物标准园,其?0个通过验收。通过“三新技术”的引试推广,一批老菜园得到改建或扩建,推广应用了津优4号黄瓜、粉悦番茄、金冠青菜等一批优良品种和人工授粉、疏花疏果、喷滴管、秸秆生物反应堆、杀虫灯、色板、昆虫性诱剂诱杀及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治虫等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和水肥一体化等新模式,优质绿色蔬菜比重不断提高?019年蔬菜农残抽捡合格率?7%

3.“两品一标”认证持续推进,品牌建设取得新成果。全市各地积极开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申报及产地认证工作,截?020?2月,全市通过认证绿色蔬菜产业基地面积?6708亩,占全市蔬菜面?5.44%;通过认定绿色产品47个(其中溧阳?个、金坛区1个、武进区10个、新北区22个、天宁区1个、钟楼区4个,经开?个),拥有有机证?张(金坛2张、武?张、钟?张);“溧阳白芹”“建昌红香芋”“金坛无节水芹”等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溧阳白芹”“易家甸园白芹”“壹号农场蔬菜”“健倡牌红香芋”等入选江苏农产品品牌目录2018年名单,“溧阳白芹”和“健倡牌红香芋?018年被认定为常州市农产品特色品牌,“金坛红香芋”通过国家质检总局生态原产地保护评定,并成功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4.蔬菜流通销售方式多样。建有凌家塘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横山桥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苏浙皖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大部分种植大户及企业采用批发市场销售模式。此外,还涌现了以后稷农业、菜根香为代表的企业自用为主,剩余部分市场销售为辅模式;以壹号农场、临溪农业为代表的有机蔬菜生产企业将所产蔬菜直接供应给消费者或集体单位的直供模式;以小菜园发展中心为代表的主要通过自营蔬菜平价店及网络进行销售为主的直销模式;以壹号农场、笙绿农业为代表的蔬菜生产企业,部分采用网上订购,送货上门的网上营销模式;利用超市进行销售的农超对接模式

5.“精美小菜园”成为蔬菜产业发展的新模式。自2018年开始,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创新设置“精美小菜园”项目,有效激活了农村闲置资源,在全市布局建设了一批形象美、设施全、产品好、体验强的“精美小菜园”,并建立了“农户分?单位认养+乡村驿站+电子商务+城市社区”的运营模式?020年底,全市以村集体为主体建设的小菜园数量已超?00个,在省级美丽乡村内打造了20亩以上的规模菜地34个村,辐射带动周边农户、企业(园区、基地)自发建成精美小菜?000多个,有效地保障优质地产菜的供应,进一步丰富了常州“菜篮子”工程,项目经验在“学习强国”中宣传推介

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蔬菜生产基础设施仍较薄弱。目前,全市蔬菜生产基地主要以钢架大棚为主,其他设施如连栋大棚、全网式防虫防鸟网、灭虫灯等投入较少;散户蔬菜基地,还是靠种植户自行投入进行蔬菜生产。钢架大棚偏少,且搭建不标准,配套排灌设施几乎没有。同时蔬菜生产设施化比重不高,冷链贮藏运输设施短缺

2.组织化、规模化水平不高。蔬菜专业合作社、蔬菜生产企业、家庭农场等现代经营主体和规模化基地有了较快发展,但总体上蔬菜产业仍存在生产单元多、规模小、特色不明显等问题,组织化、专业化程度较低。据统计,全?00亩以上蔬菜规模种植企?合作社总数?7户,面积10806亩,仅占全市蔬菜种植面积?.75%。现阶段专业合作社综合实力较弱、利益联结机制和社会化服务机制不健全、社会化服务能力不足、示范带动作用不强,具有较强实力的蔬菜产业龙头企业数量偏少

3.机械化水平较低。由于蔬菜种类多,可供选择的农机种类有限,机器通用性及配套衔接较差,农机农艺结合尚弱,农机技能人才缺乏等因素,导致蔬菜“机器换人”技术创新不强、机械种类不多、生产利用率不高。目前,蔬菜生产全过程中产前的整地、起垄、翻耕等农机使用率相对较高,而产中的移栽、整枝、收获等农事操作主要以人工为主,产后的分级、清洗、包装等环节农机使用率也不高

4.成本上涨、效益下滑。蔬菜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价格大幅上涨带动生产成本剧增,而产需基本平衡与季节性、区域性、结构性过剩并存的供求关系,使得蔬菜价格不可能与成本同步上升,导致利润空间压缩,生产效益下滑。随着农村劳动力的不断转移,蔬菜生产“劳力荒”“劳力贵”现象日益加剧,人工成本快速增加,导致收益增幅不明显甚至呈下降趋势。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工成本、扭转效益下滑等已成为蔬菜产业稳定发展的当务之急

5.产品竞争力不强。现阶段蔬菜生产经营主体优质精品意识尚不够强,产品分级包装等商品化处理水平不高,导致优质精品比例偏低。一些规模基地特色不明显,主导品种不突出,同质化竞争现象较为普遍。蔬菜品牌小、散、弱,缺少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影响市场竞争力

6.质量安全隐患依然存在。目前,蔬菜生产仍以小规模农户为主,加上蔬菜品种多、种植茬口和栽培方式多变,深入推进标准化生产难度较大,超范围、超剂量使用农药,随意混用农药等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违禁农药的地下流通销售屡禁不止和常规农药擅自添加禁限用农药等情况尚未杜绝,农药残留超标和禁限用农药使用仍是蔬菜质量安全的主要隐患

二、发展思路与目

1.发展思路。以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绿色发展为指引,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为主线,坚持稳量、提质、增效、提绿工作思路,以“精美小菜园”建设为抓手,统筹推进“菜篮子”工程绿色蔬菜保供基地和特色蔬菜生产基地的建设,以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提升品质为重点,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着力建设完善蔬菜生产设施装备体系、品种技术展示推广体系、产品质量保障体系、多元高效营销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蔬菜产业降成本、补短板、创品牌、增效益

2.发展目标。“十四五”期间,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度达98%以上,全市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43万亩左右,实现年产商品蔬?5万吨,年创产?0亿元;蔬菜自给率?0%以上,其中叶菜自给率?0%以上;建?.8万亩以上“菜篮子”工程绿色蔬菜保供基地,基地内蔬菜集约化育苗覆盖率达50%以上,适度规模经营比重?0%以上,设施蔬菜占比达70%以上;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稳定?8%以上;产品商品化处理率提高到80%,产品品牌化率提高到60%,打造区域公共蔬菜品?-2 个

三、发展布局

重点在溧阳溧城、金坛朱林、武进横山桥、新北孟河和西夏墅、钟楼邹区、天宁区等布局建设高标准蔬菜基地

四、发展重

1.建设高标准蔬菜基地。一是抓好“菜篮子”工程绿色蔬菜保供基地的规划与保护。基地规划选址要充分考虑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水源地保护区等政策规定,对接国土空间规划、乡村振兴规划、“两区”划定成果等,主要利用一般耕地、冬闲田、丘陵山地等土地种植蔬菜,促进粮食与蔬菜生产协调发展。二是抓好蔬菜基地的高标准建设。加强菜园基础设施建设,优先解决灌溉排水、田间道路、电网配套等基本生产条件,加快建设宜机化菜田,积极发展膜下滴灌、微喷、水肥药一体化等高效节水灌溉,逐步完善菜田氮磷生态拦截沟渠系统,建成高产稳产、抗灾能力强的高标准蔬菜生产基地。坚持优先服务本地市场原则,引导种植适销品种,大力推广绿叶蔬菜和特色蔬菜的周年茬口高效种植模式,加快突破越夏、越冬生产瓶颈制约,从数量、质量、结构上满足消费者需求,促进“菜篮子”供应均衡稳定。三是加快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在重点蔬菜基地建设集约化育苗、田头预处理设施,完善育苗、清洗、分级、包装和小型冷藏设施,提高产品商品性能,增加附加值,调节上市档期,促进产销衔接

2. 推进精美小菜园建设。按照园地选择科学、规划设计新颖、整体形象优美、种植布局美观、设施设备完善、生产管理规范、质量管理严格的标准在全市范围内推进精美小菜园建设,有效激活农村闲置的土地和人力“两闲资源”,优先种植本地特色蔬菜品种,提高高品质时令蔬菜的保供能力。一是强化小菜园种子种苗商品化生产供应。围绕结构调整需求,抓好地方特色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培育一批适应露地栽培、保鲜运输、轻简栽培和机械化的新品种。二是强化小菜园设施装备应用。按照小菜园机械管理、合理轮作、高效产出的要求,科学设置蔬菜生产田块和设施,完善基础装备。改造提升现有小菜园的蔬菜设施,进一步推进小菜园设施构型标准化。三是强化小菜园的全产业链提升。积极对接市场需求,加快配置相应的预冷设施等以及清洗、分级、包装等设备,引导支持生产基地开展分等分级与包装标识。创新蔬菜产品流通模式,大力推广大客户认养、直营直销、电子商务、一分地推广等模式。依托美丽乡村的产业特色和生态环境,在小菜园科普教育、休闲观光和文化传承等方面拓展功能

3.推进蔬菜绿色高效生产。加强蔬菜全程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研究,抓好地方特色蔬菜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推进绿色蔬菜全产业链标准集成应用。支持宜机化、标准化、智能化生产设施更新换代,积极扩大蔬菜复种,实现多茬口种植保供。示范推广高效专用农机装备与技术,建设特色农业机械化标准示范园,促进蔬菜生产农机农艺融合。支持开展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绿色防控示范区等创建,示范推广尾菜、菌渣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地膜减量替代技术以及稻菜、湿(旱)、菌菜等轮作模式,进一步推动化肥和化学农药减量增效,率先实现废旧农膜、色板和农药、肥料包装废弃物等回收处置全覆盖,打造清洁菜园环境

4.强化生产和服务主体培育。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扶持、产业服务等措施,推动适度规模经营主体的发屔 抓好从业人员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培训,提升其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促进各类主体联合抱团经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屔 鼓励引导规模主体实行全产业链运行、专业化服务外包的现代蔬菜产业管理模式,使其成为产销一体化现代经营主体。进一步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蔬菜产业中的生力军作用,提高基地内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覆盖面。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合作社内专业大户流转,涉农补贴重点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广泛开展合作社社员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培训。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向合作联社转变,由生产合作向产销合作延伸,提高农资统供和营销水平。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蔬菜精深加工,鼓励开发功能产品。依托产业特色和生态环境,在科普教育、休闲观光和文化传承等方面拓展功能。大力培育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主体,引导其广泛参与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着力解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加快扶持一批农机、植保、施肥等专业化服务组织,壮大服务队伍,扩大服务内容,开展土地耕整、病虫统防统治、肥料统配统施、商品化处理、储藏保鲜等区域化服务,满足蔬菜规模主体对生产性服务的需求

5.加强蔬菜科技自主创新与集成推广。大力开展蔬菜“三新”技术的自主创新与集成推广。一是在生产技术上,加强蔬菜设施周年生产关键技术、设施连作障碍防治、夏秋叶菜安全抗逆栽培、食用菌栽培基质循环利用技术的引试推广。二是开展新品种示范和实用配套技术研究,推进蔬菜集约化育苗,加快优质品种推广步伐,力争到2025年,全市集约化育苗比例达?0%以上。三是在生产模式上,合理安排品种布局和茬口,试验示范草莓─食用菌等立体种植模式,推广水?设施蔬菜、水生蔬?旱作蔬菜、食用菌+蔬菜等轮作模式以及“猪-?菜”等循环农业模式,将不同新品种、新设施、新农机、新技术模式组合形成生产技术体系,总结推广一批园艺高产高效技术组合。四是推进先进适用机械集成应用。借鉴全市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高水平发展的经验,大力推进新型蔬菜生产机械引进、试验与应用,重点发展具有节水、节肥、节能特点的微耕、水肥一体化灌溉、植保机械,示范推广蔬菜播种育苗、移栽机械,加快研发蔬菜采摘机械,加快发展蔬菜产后处理与加工机械,建设田头预冷、整理分级车间、冷藏库(柜)等设施设备,增强蔬菜周年生产能力和市场调剂能力。五是加强对地方特色蔬菜品种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发展地方特色蔬菜

6.强化蔬菜基地产销对接。进一步拓展以凌家塘、苏浙皖边界、横山桥等为主的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规模,建立和完善生产基地与农产品市场之间的直通服务功能和运作体系。大力推广门店专卖模式,支持蔬菜基地在城市开设直营店、连锁店、直销窗口和自营超市,在社区或街道开设蔬菜销售门店、车载菜市场或周末直通车。推广定点配送模式和农超、农餐、农校、农企、农批对接等产销衔接模式,建立基地与超市、酒店、学校、大型企业、批发市场等单位长期稳定供销关系。加快“电商拓市”,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开展网上销售,探索实体店和网店有机结合的营销模式。加大蔬菜生产标准化示范区创建,推进蔬菜产品和产地的整体认定力度,放大“溧阳白芹”“最具影响力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示范效应,加大对“金坛无节水芹”“建昌红香芋”等传统地方特色蔬菜的生产支持和品牌培育

7.强化蔬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做好蔬菜基地的环境质量监测工作,加强对基地土壤及灌溉水等环境要素的动态监测,及时掌握产地环境质量。鼓励经营主体开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试行蔬菜产品达标合格证制度,推动基地和产品信息与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对接,建立覆盖蔬菜生产流通环节的全程质量追溯体系。加强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实行全程质量安全管控制。创制完善的蔬菜产品质量监管制度,严格管控蔬菜全产业链各环节的质量安全风险,建立全程可追溯的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和品牌化直销、配送渠道,带动蔬菜产业向优质安全生态高效层级跃迁

五、保障措

1.加强组织领导。市、市(区)、镇(街道)等政府将蔬菜基地规划与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将蔬菜质量安全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组织协调,明确工作责任,落实政策措施。市、市(区)农业农村局成立蔬菜生产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工作保障机制,统筹推进蔬菜生产基地建设

2.加大扶持力度。积极整合相关财政支农资金,通过项目补贴、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形式,将蔬菜生产基地作为扶持重点,加大对蔬菜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生产技术推广应用、蔬菜标准园创建、蔬菜生产经营主体、蔬菜生物农药及投入品质量抽检和蔬菜产品质量监管等投入力度。积极开展政策性蔬菜目标价格保险试点,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优化财政补贴政策,提高农民种菜积极性

3.强化服务引导。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蔬菜基地,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重点抓好对技术骨干、种植大户、合作社内农民的培训和技术指导。支持技术推广单位与蔬菜基地深度结合,系统开展技术服务,健全蔬菜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立健全高效灵敏的蔬菜产销信息体系,及时掌握蔬菜生产与销售动态,指导蔬菜生产与经营,增强调控的主动性和市场风险应对能力。加快发展蔬菜生产专业化服务,因地制宜建设育苗中心,推动蔬菜育苗向专业化、商品化、产业化方向发展,着力开展种苗统育统供,加快蔬菜良种推广。支持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病虫害统防统治服务

4.强化督促检查。科学确定各市(区)蔬菜生产保供任务,明确工作责任。加强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的考核管理,每年对各市(区)菜地最低保有量、蔬菜基地建设与保护情况进行检查通报。通过定期巡查、现场观摩等方式,实行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加强督促检查


3.应时鲜果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刑/span>

一、发展现犵/span>

1.发展概

“十三五”期间,全市果树种植面积18.5万亩左右,产量约13.4万吨,产值约11亿元。其中桃、葡萄、梨等水果面积约11万亩,占鲜果面积?5%左右,产量约11万吨,产值约9亿元(桃4.7万亩,产量约4.2万吨,产值约3.5亿元;葡?.29万亩,产量约4.3万吨,产值约3.5亿元;梨1.82万亩,产量约3万吨,产?亿元);草莓种植面积稳定?.5万亩左右,产?000吨,产?亿元;枇杷、杨梅、猕猴桃、蓝莓、火龙果、樱桃、柿等小品种水果面积1.2万亩左右,由于面积小,总产不高,本地市场基本能够消化,因此亩效益比较稳定

2.主要成

?)果品质量在各类评比中获得充分肯定。获国家级金?个、江浙沪地区金奖1个(2018年武进区雪堰丰香果园家场的“金霞油蟠”获全国赛桃会金奖、江浙沪“凤桥杯”赛桃会金奖),获江苏省“神园杯”优质水果评比金?9个、银?4个,获“中山杯”优质葡萄评比金?个、银?个,获江苏省葡萄产业技术体系优质葡萄评比金?个、银?个,获江苏省桃产业技术体系赛桃会优质桃果大赛评比金奖13个、银?8个,获江苏省梨产业技术体系极早熟优质梨大赛评比金?个,银奖7个,获江苏省“紫金杯”优质草莓评比特等奖1个、金?2个、银?5个,获江苏省优质杨梅评比金奖4个、银?个、最佳风味奖2个,获江苏省精品柑橘评比特等?个、金?个、银?个,获奖数量和档次位居全首前列,全市优质水果率达80%以上

?)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取得新成效。通过实施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项目“果园耕地质量提升综合技术的研究与示范”,在全市示范推广“土壤调?增施有机肥或生物菌肥+生草或绿肥”果园土壤综合改良技?万多亩;通过实施江苏省现代农业(桃)产业技术体系绿色防控创新项目,示范推广桃、梨果树梨小食心虫迷向防控面?万多亩,试验示范桃蛀螟迷向、诱虫带诱虫、瓢虫防蚜、捕食螨防红蜘蛛、生物农药、生物菌有机肥等新型绿色生产技术。常州市园艺技术推广站起草的《桃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通过了常州市农业地方标准认定,由常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019?2?0日正式发布实施

?)绿色创建工作成效显著。按照部省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要求,大力集成推广“清园控?综合诱杀+生化调控”、水肥一体化、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等技术模式,全市创建水果类省级园艺作物标准园11个、省级绿色防控示范区5个,在政府采购发放诱虫板、性信息素、杀虫灯等绿色防控产品的基础上,积极示范推广应用“清园控?综合诱杀+生化调控+科学用药”病虫害综合绿色防控技术的果园?0%以上

?)优势品牌带动作用提升。“十三五”期间,涌现出了一批带动作用明显的优势品牌,如武进区区域公用水果品牌“阳湖”水蜜桃、葡萄、梨,企业产品品牌如“雪堰水蜜桃”“科丰葡萄”“苏常鲜葡萄”“常溪蜜梨翠冠梨”“查家湾梨”“优鲜到家果蔬”“绿房子草莓”等,全市通过品牌带动销售的水果面积占种植面积达35%以上,较“十二五“期未提升了5个百分点以上

3.主要问

?)规模偏小、组织偏弱。目前全市水果生产以小规模种植,分散经营为主,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家庭农场经营为辅,平均生产规模偏小。果农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突出,抗市场风险能力不强

?)品种单一、上市集中。目前全市桃、葡萄、梨等水果面积占比高,且由于基本都是?0多年来前发展起来的,品种比较单一,与现在的优良新品种难以抗衡,同时由于上市时间集中,短期内市场难以消化,销售压力比较大

?)档次不高、品牌不强。果农在水果种植上普遍存在重速度、轻风险,重产量、轻质量,重生产、轻市场等问题,导致大部分果品档次不高、市场接受度低。虽然通过多年努力,全市水果先后出现了十多个时令鲜果著名品牌,但真正品牌响、知名度高、影响力广的品牌并不多,水果品牌影响力不足、竞争力不强

?)果园土壤退化,品质下降。大部分果农在生产过程中,不注意果园土壤的保护和改良,长期高强度化肥投入,导致土壤酸化、板结、团粒结构破坏等退化严重,果树抗病抗逆能力和果品质量下降

二、发展思路与目

1.发展思路。以积极创建“两品一标”认证和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和绿色防控示范区为导向,整合现有果园资源,通过优化布局、改良品种、打造品牌、强化营销,培育发展果品加工业和休闲果园采摘业,逐步把水果产业培育成产业水平高、增收效果好的优势产业

2.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市果树面积稳定?5万亩左右,产量达11万吨以上,产?亿元左右

三、发展布局

重点建设以武进东南部雪堰、洛阳、礼嘉、前黄等以水蜜桃、葡萄为主的水果产业核心带,以天宁区郑陆镇查家湾、翟家村等以焦溪翠冠梨为主的东北水果产业带,金坛城东金城、尧塘、西部薛埠、溧阳北山竹箦、上兴等金溧丘陵山区水果集中带,以天目湖、戴埠两镇为主的天目湖生态水果集中区

重点建设武进区雪堰镇、礼嘉镇、洛阳镇,天宁区郑陆镇和溧阳市上兴镇等万亩以上的水果种植重镇;建设溧阳竹箦镇、天目湖镇和金坛薛埠镇、金城镇?千亩以上的水果种植大镇

四、发展重

1.进一步完善生产布局与基础建设。根据生态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原则,进一步优化产业格局,在巩固武进东部和天宁郑陆现有时令水果集中产区基础上,充分依托丘陵岗地资源开辟新兴水果优势产业集聚地,形成武进东部和天宁郑陆时令水果、金溧丘陵山区特色茶果两大特色产业带。进一步优化果树品种结构,稳定水蜜桃、葡萄和梨等三大传统优势水果,合理调整早、中、晚熟品种结构,丰富果品季节多样供应。完善果树种植区道路、排灌系统、节水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发展施肥、产品收获、病虫害防治、产品储藏等设施,提高农机具在水果生产中的运用水平

2.进一步提升科技支撑水平。注重加强优良品种的引种、育种工作,培育和生产适应常州自然条件,具有优良特性、抗性的品种,积极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加快果树优新技术推广,重点推广矮化密植、树形改造、设施栽培、高接换优及无公害标准化栽培等关键技术,提高果品生产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建立健全病虫防治体系,强化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手段,提高果树病虫害防控能力

3.进一步加强设施栽培推广力度。以节本增效、优质安全为目标,进一步加强水果设施栽培推广力度。加快推广防雾滴耐老化功能棚膜、遮阳网、防虫(鸟)网等新型覆盖材料和杀虫灯、粘虫色板等绿色植保设备,喷滴灌、水肥一体化等节水灌溉设备,示范应用设施环境自动化调控设备及物联网技术。加快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在重点果品基地建设集约化育苗、田头预处理、清洗、分级、包装和小型冷藏等设施,提高果品商品性能,增加附加值,调节上市档期,促进产销衔接

4.积极延伸果品产业链条。培育壮大一批竞争力强的果业龙头企业,扶持建设一批果品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不断完善龙头带基地、公司连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推进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营销进程。支持溧阳市万得福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溧阳市白露山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新北区怡泰食品有限公司等现有的龙头加工企业,引导潜在的有发展果品加工业意愿和条件的主体积极发展果汁、果酱、果酒等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强水果批发市场建设,加强贮藏、运输、包装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发展果品连锁、超市、配送经营,支持果业龙头企业到城市开办果品超市,逐步把网络延伸到城市社区

5.积极实施水果品牌战略。加大果品“两品一标”的开发和推进力度,提高果品质量水平和市场公信力。加强采后商品化处理环节建设,运用保鲜技术科研成果,积极发展中高档包装,实现采后商品化处理过程自动化,积极拓展中高端市场。加大品牌外宣力度,充分整合现有的“雪堰水蜜桃”“焦溪翠冠梨”等品牌资源,通过各种新闻媒体、信息网络和推介活动等做好品牌宣传工作,积极组织优质果品参加各类农产品展示会,组织开展各类花果文化节庆,挖掘花果文化内涵,发展观光、采摘等休闲农业,进一步提升水果品牌形象

五、保障措

1.强化质量安全管控。政府在惩治违规用药和规范产品分等分级方面发挥牵头作用。建立健全检验检测体系,支持水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农产品质检站,形成标准统一、职能明确、运行高效、上下贯通、检测参数齐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积极建立全程质量追溯体系,逐步形成产地有准出制度、销地有准入制度、产品有标识和身份证明,信息可得、成本可算、风险可控的全程质量追溯体系

2.强化科技创新支撑。积极鼓励本地水果生产企业与科教研单位在水果新品种培育、新技术创新、新模式开发等方面加强合作,培育和引进优质、多抗、丰产、适于本地生态条件(保护地和露地、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用途(鲜食、贮藏、加工)的优良新品种,推广应用省工、节本、增效新技术和互联合作、全程服务、产业经营、产销对接、信息共享等生产经营新模式。鼓励扶持水果生产企业加强生产、检测、加工、贮藏能力建设,制定繁育、生产、分级、包装、贮运等各个环节的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开展相关技术的集成与示范。力?年内,良种覆盖率90%以上,标准化栽培技术普及率80%以上,设施化栽培比重40%以上

3.强化投入保障力度。依托省级园艺品种创新与种业发展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果园标准化创建等,加大果园基础设施投入,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到水果产业,同时结合区位优势、资源禀赋,鼓励发展果园休闲观光农业,提高果园经济效益


4.特色花木产业“十四五”发展规

一、发展现犵/span>

常州花卉苗木生产自上世纪70年代起步、上世纪90年代崛起,花卉苗木产业在持续发展中壮大,在结构调整中提升,在市场竞争中转型,综合效益、发展水平均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有力地推动了生态建设、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成为典型的绿色产业、富民产业、美丽产业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市场主体不断壮大。全市在田花木面?1万亩,设施栽培面?.6万亩,其中温室面?182亩,全年花木销售产?6亿元,花木种植品种达1200余个,花木生产水平位居全省前列。拥有花木企?500多个,大中型花木生产企业334个、花木从业人?6.68万人、花卉市?个、花?.3万人、花木经纪人1.4万人、花木专业合作经济组?10个,专业技术人?40余人,从业人员逐年增加

?)产业集聚度不断提高,特色产品日益显现。全市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连片集中,初步形成了规模化、区域化的生产格局,已形成了两大花木经济板块,其中以武进区嘉泽镇、湟里镇、金坛区尧塘为中心的花木主产区,连片花木种植面积?5万亩,是全省最具特色、规模最大的花木产区之一;茅山和天目湖丘陵山区新兴花木生产区,面积约3万亩,形成了区域内连片集中、规模发展的趋势。嘉泽的红叶小蘖、红花檵木、夏溪的大叶樟、马褂木、湟里的垂柳、合欢、花灌木、东安草坪等特色品种全国闻名。近年来花卉苗木种植品种已呈现多样化,乔、灌、草、花齐全,呈现观赏苗木、盆栽花卉、盆景、花坛植物、鲜切花、观赏草坪同步发展的良好态势,并向“名、特、优、稀”方向发展

?)市场营销逐步完善,品牌意识逐步加强。全市花卉苗木产业发展逐步形成了以生产基地为依托、经纪人为纽带、公司为龙头、市场为窗口的产供销一体化格局?020年夏溪花木市场交易额突破200亿元,外联全?0多个省市,集产供销于一体,是苏、浙、皖、沪、闽等十多个省市花木交易和集散中心,成为全国苗木交易量最大的花木市场之一,是华东地区苗木价格的“风向标”,也是CCTV·财经频道中国经济观测点。全市花卉苗木产业较早在全国形成了产销一体化的现代经营模式,有一支市场开拓力强、信息渠道广、人数超过万名的本地花木经纪人队伍,足迹遍布全国各地,使本地的花木品种、园林工程声誉鹊起,享有极高的知名度

?)发展理念不断创新,引领产业发展新业态。夏溪花木市场针对苗木板块提出了“引领产业”发展理念,在持续举办花木节和园艺展的基础上,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帮助本地花木从业者无缝对接大型生产企业、园林设计单位等,引导苗农花农从“以量取胜”向“以质取胜”转变。夏溪花木市场对花卉园艺板块提出了“引导消费”理念,通过“走出去引进来”,汲取国内外园艺理念,探索并实践了“实景”这一引导花卉园艺板块创新发展的“利器”,推动花木产业的突围与创新。目前,国内一批造园水平高、专业影响力大的园艺设计师带着设计理念和想法聚集到夏溪花木市场,开辟了东篱草堂、拾芳园、河马花园等十多个风格各异的园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集聚效应,促进由卖苗木花卉开始向卖创意、卖设计转变

?)融合发展多姿多彩。花卉苗木产业在产品供给的同时,对花木区域的生态、环境、景观等元素加以整合,精心设计和打?个具有休闲观光旅游功能的花木基地,发展服务大市场、发挥多元化功能作用的花卉苗木产业。加大品牌推介力度,通过举办农民丰收节、花卉嘉年华等品牌展会,形成以园艺产业基地、市场、展区为核心的一站式园艺科技文化休闲旅游目的地,吸引社会投资引领本地园艺精品化、创新化发展。园林绿化工程和花木卉精深加工稳步增长,花艺服务业、特色花木旅游、花木电子商务等新业态迅速成长。花文化蓬勃发展,依托“互联网+”等新技术形成的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花?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快速增长。花木电子商务蓬勃兴起,赏花经济发展迅速,苗旅、花旅融合项目渐成时尚,各地纷纷以花为媒举办各类花木节庆活动。园艺中心、花木超市、花园中心等家庭园艺市场不断壮大,网店、微商、电商等网络营销快速发展,构建了多元化的花木产品营销业态

面临的主要问题:

?)供求结构性矛盾日趋突出。绿化苗木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面临着苗木产能过剩的严峻挑战,盆栽植物和鲜切花生产面积小,配套资材发展滞后。虽然近年来加大了结构调整力度,但仍未改变“一苗独大”的格局,绿化观赏苗木占花卉苗木产业?6%

?)市场竞争力有所减弱。花卉苗木企业在拓展中西部绿化市场时,出于土地和运输等成本差异的考量,以及外省某些优惠政策的吸引,往往会在外省兴建苗木种植基地。大量的生产基地外移,提升了中西部地区生产技术水平,缩小了本地花卉苗木产业的竞争优势,加上用地、劳务、运输等生产运营成本的不断增加,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花卉苗木产业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市场竞争主体不强。常州花木产业大都由规模较小的企业组成,专业化程度不高,大型龙头企业偏少,特别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开拓能力的大型专业化龙头企业较少,花木产业整体是一个单纯的生产+销售的松散集合体,而非有机组合体,在千变万化的市场中经常处于劣势,难以形成合力来主动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生产发展隐含着很多不确定性和市场风险

?)创新发展和技术支撑能力不足。花木产业发展的技术投入主要依靠民营企业的多年积累和花农的传统经验知识,专业技术人员不足,导致了科技支撑能力较低、产业水平提升缓慢,尚未建立一条贯穿花木全产业链的研发、深加工、销售体系,也未能形成较为健全的创新技能和技术服务体系,在品种、种苗、技术、信息、流通等环节上,指导与服务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要

?)生产方式传统粗放。生产主要环节仍以人工作业为主,基础设施较差,生产手段落后,无法适应大规模的标准化生产,恶劣天气状况下容易受灾。标准化生产、设施化栽培、机械化作业、组织化经营程度较低,在生产成本日益增加的情况下,花木生产效益不断下滑

?)产业发展分散,未形成合力。常州市武进区和金坛区均重视发展花木产业,武进区的嘉泽镇、湟里镇和金坛区的尧塘镇花木产业发展优势较为明显。受行政区划的阻隔,花木产业相关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项目无法按照效益原则进行配置,在各自的行政区内自成体系、各自分离的发展,一种产业片区横跨两个行政辖区,导致产业发展集聚受行政壁垒影响,政策、技术、销售等方面难以形成合力,无法实现资源的共享共建,反而加剧了地区间的恶性竞争,弱化了常州花木的品牌效益,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常州花木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升

二、发展思路与目

1.发展思路。实施提质增效的结构升级战略,实现花木生产由中高速增长向中高端提升转变;实施开放辐射的市场升级战略,实现花木市场由块状型经济向总部型经济转变;实施多元融合的产业升级战略,实现花木产业由生产链主导向产业链融合转变,推进新一轮设施提升、全产业链构建、产业功能拓展和品牌提升,促进特色花木产业的持续高水平发展

2.主要目标。到2025年,全市花卉苗木总面积稳定在40万亩左右,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苗木、花卉的产值比重由8 ?调整??;设施花卉苗木生产面积力争发展到13万亩以上,其中高档智能温室面积增?%;花卉苗木总产值达?0亿元以上;夏溪花木市场年交易额力争跨?00亿元台阶

三、发展布局

主要布局在以武进嘉泽、金坛尧塘为中心的洮滆平原、溧阳北山和金坛茅山地区,巩固洮滆、茅山两大花木板块以及常州城北、城西两大片区。重点建设武进区嘉泽镇、湟里镇为花木强镇;建设金坛区尧塘镇、薛埠镇和溧阳市上兴镇、竹箦镇等花木重镇,花木面积3万亩以上;建设金坛区金城镇、新北区春江街道、奔牛镇和钟楼区邹区镇等花木大镇,花木面?万亩以上

四、发展重

1.建设高标准花木基地。着力完善和提升现有的现代花木基地的基础设施、机械设备和经营管理水平,发挥更大的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鼓励结合原有的生产基地,改(新)建各类花木公园、花木主题园、文化园等,促进种植、加工、旅游、休闲等多业态融合,延伸产业链,满足居民新的消费需求。鼓励设施化生产、机械化作业,推动“机器换人”,缓解农业劳动力短缺困境。积极推广基质与容器栽培技术、无土栽培技术、整形修剪技术、喷滴灌技术等。通过设施设备的大范围应用和栽培技术的不断提升,推进耕作、播种、植保、移植、修剪等主要生产环节的机械化作业,实现花木由露天生产、手工作业向设施生产、机械作业转变,稳定提升产品品质,提高产品结构中精品苗和精品花占比。以观赏苗木和盆栽花卉为主,以新品种的引进和开发、种苗的繁育和推广、新技术的集成和应用为切入点,大力推进品种结构调整和产品品质提升

2.做强花木服务业。确立“用户至上”理念,提供花木产品个性化服务,抓好按需服务、现场设计服务、植物种植绿化服务、园林绿化服务、植物养护服务和花木租赁服务等。加强对花木服务业的规划引导与政策支持,积极发展以花木为依托的休闲旅游、婚庆礼仪、家庭园艺等现代服务业,协同带动花卉资材、物流、餐饮、电商等产业发展,积极推进花木文化创意园建设,实现花木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无缝嫁接。加快发展花木批零贸易、配套物流、花木资材、花卉租摆、花艺服务等配套服务产业,丰富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3.发展花木电子商务。充分利用“淘宝特色馆”等知名电商的农产品网络销售平台,拓展花卉网络零售业务,鼓励花木企业、专业合作社、花农、花店利用个性化网页、微博、微信等渠道,开展网上直销促销活动。引导花木龙头企业、品牌流通企业开设第三方电商平台旗舰店,培育花木产品网络销售品牌。积极发展网上批发、大宗交易和产销对接等电子商务业务,加快花木电商平台、网络花店和APP建设,推动花木生产流通企业自建或依托知名电商平台建设区域性电商专区,开展网上批发、网上配送,支持花卉批发市场建设网上现货交易平台,形成线上与线下交易相结合,构建多层次、多模式的花木网上销售渠道

4.实施花木名企打造工程。积极培育涉及设施栽培、精深加工、花艺资材、规划设计、绿化施工、商贸物流、电子商务、创意文化、休闲旅游等新型业态的花木企业,努力打造创新水平高、带动能力强、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大型龙头企业。积极支持花木企业通过品牌嫁接、资本运作、产业延伸等途径联合重组,鼓励有条件的花木企业通过中小企业板、创业板上市挂牌交易。着力培育一批科技含量较高的花木龙头企业和示范基地,快速推进品牌战略的实施。鼓励中小型花木种植户更新管理理念、改进基础设施、发展多种经营,打造小而美的家庭花木场

5.推进花木产业与乡村旅游深入融合发展。确立? + 1”(生产、生态、生?旅游)理念和“花卉苗木产业和旅游观光”双链互动理念,统筹考虑花卉苗木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整体发展。充分挖掘花木资源的景观、艺术、人文内涵特色,注意保护、挖掘,提升花卉苗木产品品位,努力塑造区域个性特色。以花木生态环境为平台,结合苗圃(园艺中心)建设、生态旅游、休闲体验、植物科普、文体康养等综合改造,实现苗木产销和文旅业态相结合的运营模式,从单纯卖花木向卖景观、卖生态及文旅IP运营延伸,在获得苗木销售收人的同时,获取旅游及衍生品收益,并带动当地民宿餐饮服务和农户增收致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五、保障措

1.加强产业组织领导。充分认识加快花木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把发展花木产业摆上重要工作位置,建立花木产业发展领导机构,明确工作职责,落实专职人员,确保花木产业发展工作有序。设立花木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负责花木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综合协调和监督检查等工作,与发改、科技、财政、金融、自然资源等部门合力推动花卉苗木产业的发展。加强调查研究,做好产业发展预测预警,及时掌握产业发展动态,引导企业和花农以市场为导向,压缩过剩的产品、增产适销对路的产品,进一步调整产品结构、优化产销对接,避免大起大落

2.完善产业扶持政策。制定和完善促进花木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在行政审批、投资、金融服务等方面为花卉苗木企业创造有利环境,落实花木企业用地、设施、税收、融资、投资、人才培养和引进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积极探索推进花木政策性保险、抵押贷款,建立科技成果激励机制,保护和鼓励创新,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加强与科技、发改、财政、金融、农业等部门的衔接,用足用好已有的产业支持政策

3.创新发展机制。建立协同创新机制。依托花木产业技术联盟,构建花木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立基于互联网的科研虚拟协作网络,推动花木科技资源共建共享。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大力推进花木股份合作制,积极探索土地股份众筹众创,鼓励农户与企业建立紧密型合作机制,让花农共享经营收益,破解土地流转难题,促进花木产业规模经营。创新跨界行政合作机制。本着“资源整合、利益共享”的原则,综合利用区域资源,通过对不同行政区资源的整合利用,统一规划建设产业空间,建立花木产业合作共同体,提高规模效益和降低成本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高层次花木科技、经营管理和市场开拓人才的引进力度,吸引国内外高层次花木人才到常州创新、创业。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吸引一批擅长资本运营、生产经营的花木企业家,引培一批花木专业经纪人和生产经营型人才,为花木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保障

5.优化投融资环境。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充分运用好市农业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和乡村振兴发展基金,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加大对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支持

5.精品名茶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刑/span>

一、发展现犵/span>

茶产业是常州市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十三五”以来,全市茶产业紧紧围绕“茶树良种化、茶园生态化、生产标准化、加工清洁化、产品品牌化”的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项目为抓手,以产业育品牌,以品牌拓市场,推动茶产业可持续发展?020年底,全市茶园面?1.8万亩,其中开采茶?0.3万亩、设施茶?.7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6.9万亩;茶叶总产?608吨,其中春茶产量1900吨,名特茶产?00吨;茶叶总产?.05亿元,其中春茶产?亿元,名特茶产?.64亿元。全市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的茶叶基?6个、茶园面?.3万亩,年产绿色茶?39吨;通过有机产品认证的茶叶基?1个、茶园面?.7万亩,年产有机茶?500吨。溧阳市天目湖镇和金坛区薛埠镇先后进入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创建行列

1.良种茶推广力度大。金坛、溧阳出台了《关于扶持发展无性系良种茶的实施意见》,激发了广大茶农换种和拓植无性系良种茶的积极性,全市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万亩,良种茶比重占全市茶园面积比重达?3%。各大茶园不断引进全国各地多种适应常州地区生长的茶树品种进行种植推广,如龙井长叶、白?号、中?08、黄金芽、龙?3、福鼎大白茶等,主要以生产绿茶类以及绿茶深加工产品为主,红茶类加工占有份额逐渐增加

2.加强生态茶园建设。大力创建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集成了“四诱”及声控等理化诱控技术、天敌防控技术、生物农药替代技术,清洁田园等生态控害技术,示范区绿色防控主推技术到位率和生物物理等非化学农药的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均达100%,病虫害防治效果?7.67%。积极推行肥水一体化、喷滴灌覆盖、有机肥替代化肥等绿色肥水管理新技术。金坛区入选全?00个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示范县(市、区),探索集成了“有机肥+配方肥”“有机肥+水肥一体化”、肥料机械深施、茶园秸秆覆盖、茶园套种绿肥等技术模式?020年,金坛区茅山茶海和溧阳市新概念生态茶园入选江苏“十大生态茶园”

3.标准化生产推进快。在成功创建省级茶叶标准化示范区的基础上,以茶叶科技入户工程为载体,加快提升全市茶叶标准化生产水平。金坛、溧阳均以优异成绩通过了国家级茶叶标准化示范区考核验收。全市共制订茶叶生产省级地方标准37个、市级地方标?个、企业标?37个

4.机械化管理水平高。规模茶企全部实行机械化制茶,金坛茅麓茶场、鑫品茶业、溧阳玉莲茶场先后引进了名茶色选机械、绿茶自动化生产流水线,不仅提高了茶叶品质,而且大大提高了制茶效率。茶田微耕、茶叶修剪、茶叶采摘、产品包装机械创新与推广走在全省前列。全省首台大型自走式采茶机已投入使用,每天的采叶量相当于100个熟练采茶工的日采叶量之和?018年,江苏省茶叶机械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金坛区成立。联盟在茅山茶海南海建设500亩适合机械化作业的茶园,在金坛、丹阳开展茶园机械化采摘试验,并在茶园耕作管理机械研究中取得一些进展

5.茶叶新产品开发多。茶产业在主打“金坛雀舌”“茅山青锋”“天目湖白茶”等茶产品的同时,也小规模的生产银毫、碧螺春、红茶、乌龙茶、黄金茶等茶产品。随着茶叶衍生产品和深开发力度的加大,超微粉茶、降糖茶、?氨基丁酸茶、低咖啡因茶、焙茶等产品实现批量生产,成为常州茶叶经济的新增长点

6.产品市场影响力强。常州市?018年开始实施十大知名农产品品牌建设项目支持,通过市、区、企业通力合作,加大对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金坛雀舌”“天目湖白茶”品牌的培育宣传工作。欣龙生态园的“南山韵龙”“天目欣龙”白茶、新概念的“竹塘小寨”白茶都被溧阳市农业农村局局授权许可使用“天目湖白茶”地理保护产品标志?019年,金坛区茶叶协会积极申报“金坛雀舌”地理标识保护运用项目,进一步扩大对“金坛雀舌”品牌的保护力度。通过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各类农业博览会、茶叶开采节、线上直播等活动进行品牌宣传,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类茶叶评审活动,且名列前茅,为常州茶叶打开“绿色通道”。凭借“金坛雀舌”“天目湖”品牌,着力提升常州茶叶的品牌形象,做到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共同建设,精准定位消费市场和消费人群

7.茶旅融合发展加快。积极探索茶文化与茶旅游有机结合的模式,目前集生产、观光、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金坛西部丘陵山区、溧阳南部丘陵山区的一批如茅山茶博园(鑫品)、溧阳玉枝特种茶果园艺场等休闲观光茶园渐成气候,有效延伸了茶产业链,提升了综合效益。特别是金坛鑫品茶业公司的茶艺表演从业余走向了专业,在省内外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溧阳已连续举办?4届茶叶节,成为“以茶为媒、融合发展”的标志。通过整合茶资源释放茶文化优势,“溧阳茶舍”精品民宿已作为引领全域旅游特色产品的重要标杆。天目湖镇依托白茶产业,建设集白茶产业、茶艺文化、茶道养生、茶园休闲、茶叶交易为一体的全国生态茶园创意体验区和全国茶文化旅游目的地,2018年获批江苏省茶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先导区?018年,金坛区由鑫品茶业、御庭春茶业至华夏宝盛园,由茅山茶博园、茅山茶海至半边山下的复合式茶旅线路入选全?0条精品茶旅线路名单;2020年,溧阳怡然自在、品味南山,徜徉曹山、诗梦田园和金坛雀舌茶乡研学之旅等入选江苏省“十条精品茶旅线路”

面临的主要问题:

1.同域品牌竞争的挑战。相邻的浙江省湖州市规划打造“浙北茶谷”,?022年茶园面积稳定在42万亩左右,力争产值突?0亿元、茶产业全产业链价值突?50亿元。湖州市安吉县规模茶园超17万亩、年产量1890吨、产?5.31亿元,“安吉白茶?020年区域品牌价?1.64亿元,位列茶叶区域公共品牌第6名。“金坛雀舌”“茅山青锋 “天目湖白茶”虽然注册了区域公用品牌,但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缺乏合力,导致本地茶质量标准不一。加上外省机制扁形茶假冒“金坛雀舌”“茅山青锋”茶现象屡见不鲜,普通消费者难以甄别,直接影响了品牌茶叶附加值的提升,导致本地茶的销售价格、种植效益不如周边茶叶品牌运作好的地区

2.生产成本持续上升和谁来种茶的困扰。生产环节劳动力短缺,采茶成本逐年上升。同时,物质投入成本也是逐年提高,导致茶叶生产成本持续上升,再加上财务成本、包装、运输成本压力,生产成本控制更是困难重重。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加速和劳动力成本攀升,“谁来采茶”问题日益凸显,茶叶生产机械化水平、农机农艺融合度还有待提高

3.茶企自身素质的挑战。多数茶叶企业规模散小、管理水平不高、人才缺乏、创新不足、竞争力不强已成为制约产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缺乏“航母型”企业来更有效地连接茶企、茶农与市场。大多数茶企业在营销方面停留在原始的自产自销、产地销售和熟人销售模式上,缺乏代理销售、连锁销售、网络销售等专业化的产销联接机制

4.行业门槛逐步提高。茶叶属于食品范畴,跨越一、二、三产,从基地种植到加工、销售,仅强制认证的就有QS认证、计量检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等。企业为提高市场竞争能力,还需办理“两品”认证、ISO9000认证、GAP认证、HACCP认证等,给茶企发展带来负担

二、发展思路与目

1.发展思路。以“高效生态、特色精品”为目标,发挥茶产业资源与特色优势,强化政策扶持、市场引导、品质提升、科技支撑、精深加工、主体培育、品牌引领和文创促进,着力推进“机器换人”“电商换市”、精深加工和全产业链建设,加快构建茶树良种化、茶园生态化、生产机械化、经营组织化、加工规模化、产业品牌化和茶产业、茶生态、茶经济、茶旅游和茶文化有机融合、协调发展的现代茶产业体系

2.发展目标。到2025年,常州茶园面积稳定?1万亩左右,产量稳定在2800吨,产值稳定在6.8亿元;建成部、省级茶叶标准园?个,无性系良种茶比重达?0%;整合做?-3个茶叶区域公用品牌,高水平建?个茶叶产业强镇;培育形成年销售额1000万元以上茶叶龙头企业15家;引导建设一批创意独特的茶馆、茶庄、茶博园与茶主题公园

三、发展布局

重点培育茅山生态茶业示范区、天目湖茶业核心区、溧阳茶业集中区三个区域,实现三区域齐头并进。其中茅山生态茶业示范区以金坛市薛埠镇为核心,以生态茶园经营、茶文化展示、茶休闲体验为特色,规划面积3.5万亩;天目湖茶业核心区以溧阳市社渚、天目湖、戴埠三镇为主,以茶旅游与山水文化结合为特色,规划面?.8万亩;溧阳茶业集中区以溧阳市上兴镇为核心,规划面?.4万亩

溧阳市天目湖镇和金坛区薛埠镇均为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创建点,茶园面积均在3万亩以上,戴埠镇、社渚镇、上兴镇等茶园面积均?万亩以上

四、发展重

1.着力加快建设高效生态茶园体系。以生态环境优良、基础设施完善、品种结构合理、良种良法配套、适应机械化作业和标准化管理为基本要求,支持标准茶园建设。通过增加套种植被,配套灭虫灯、生物激素等病虫害防治设备,推进生态、有机茶园建设,打造绿色生态茶产业。继续提升茶树良种化普及和新品选育。加强新品种推广工作,健全配套良种繁育体系,加快良种茶苗繁育速度,确保茶园管理建设,满足茶叶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牵头组建的省茶叶机械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作用,积极探索茶叶生产“机器换人”技术,大力推广先进适用茶机,开展茶园耕作、培管机械、采摘等农机与农艺结合模式融合试验示范推广,实现茶园机械化耕作、施肥、修剪、植保、采摘的高效机械化作业新模式,加快“机器换人”步伐。加强茶园培管用肥、病虫害防治、茶区周边生态维护等环节,全面加强茶叶质量安全控管,提高茶园单产产量。全面推行茶叶标准化生产和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强化质量安全监管

2.着力完善茶业一二三产业融合体系。把握未来茶产业“个性化”“年轻化”和“大众化”的消费趋势,加快开发速溶茶、特色茶、茶饮料等系列茶产品,加快生产茶多酚、茶碱、茶黄素等高精尖产品,加快扶持由“喝茶向吃茶和用茶”跨越,提升茶产业附加值,推进产业化经营水平。支持龙头企业应用现代加工技术,提取茶叶功能成分并加工成饮料、食品、保健品、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日化用品等终端产品,发展茶叶精深加工,着力占据产业链制高点,提高茶叶资源利用效率。支持标准化名茶厂创建,推进茶叶加工现代化改造,提升名优茶加工水平和生产能力。加快打造“茶旅结合”休闲游产业。围绕茶主题、依托茶资源,以茶基地为载体,以旅游体验为核心内容,以“茶业在旅游体验中增值,旅游通过茶产业添彩”为发展目标,设计茶旅路线,开发茶旅产品,打造旅游茶叶观光带,做强“溧阳茶舍”品牌,形成茶旅经济链。积极推进特色茶镇建设。大力推进茶产业与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品牌会展融合发展,通过集聚名茶产业、人文历史、休闲度假、观光体验、健康养生、文化宣传、美丽乡村建设等资源,引导建设茶庄园、茶博园、茶主题公园,高水平建设天目湖、薛埠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强镇

3.着力做强茶叶区域公共品牌。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原则和“一个公共品牌、一套管理制度、一套标准体系、多个经营主体和产品”的思路,加快建立健全品牌运行管理制度,做大做强区域公共品牌,加强品牌管理和维护。通过培育天目湖玉枝特种茶果园艺场、天目湖田家山茶果场有限公司、溧阳市凌峰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龙头茶企,进一步打响“天目湖白茶”“天目湖黄金茶”等产品品牌。通过培育江苏方麓茶场有限公司、常州市露源生态茶业有限公司、常州市金坛区鑫雨良种茶厂等龙头茶企,进一步打响“金坛雀舌”“茅山青锋”“常州黄金芽”等品牌。建立茶产区统一产品标准应用和管控机制,建立茶证明商标使用管理网络服务平台,提升茶品牌管理能力;推进茶证明商标规范使用,依法有序拓展茶地理标志保护区域,加大打假维权力度。引导支持社会资本参与茶品牌建设,积极引导建立区域性品牌联盟。继续通过举办茶博会、在全国性主流媒体开展公益宣传等途径,加大品牌推广力度,扩大品牌影响力

4.着力构建茶叶现代营销体系。引导营销理念由“产销一体”向“专业营销”转变。将过去长期坚持的“产销一体”营销理念扭转为“专业营销”,强化专业的市场细分,强化市场带动。建设一批规模大、档次高、辐射广、带动力强的茶叶专业市场。引导营销主体由“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转变。重点鼓励茶叶协会发展,加大组织、教育、培训、品牌推广、质量自律等工作的力度,提升茶品牌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引导营销模式由“单一营销”向“立体营销”转变。实施多元化、立体化营销战略,努力扩展销售渠道。重点鼓励新型茶业商业模式创新与设计,实施线上线下结合,促进茶叶电子商务规范发展,加快实现实体店功能转型。支持开设品牌专卖店、连锁营销、电子商务和现代茶馆茶楼等经营网点,提升营销设施设备,加强品牌推广,逐步构建茶叶现代营销体系

五、保障措

1.加强组织领导。相关市(区)成立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分管领导任组长。农业农村局发挥牵头协调工作,提升产业规划指导、政策引领、工作协调和行业管理水平,加强标准化基地建设、加工企业培育引导、市场开发培育、公用品牌管理提升等,持续提升茶产业竞争力。市场监管局加强加工企业管理、加工质量监督、企业诚信建设、市场秩序维护工作,依法打击制假售假行为,维护好生产经营秩序和安吉白茶品牌形象。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加强用地保障,提高茶加工产能,开发茶业多功能。其他部门加强配合联系,形成工作合力,共同促进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2.强化人才和科技支撑。进一步与高等院校和茶叶研究机构紧密合作,深化产学研合作,培养集产、学、研、销为一体的茶产业人才。加强茶产业管理与科技推广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省茶产业技术体系、茶产业协会等平台作用,推进茶产业技术的自主创新和成果产业化,强化科技支撑。重视后备人才队伍培养,重点加强企业家、种植技术人才、职业经理人、营销人员、加工工匠、品牌策划管理、茶艺师、评茶师等重点人才和紧缺人才的培养

3.加大资金投入。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重点支持龙头企业扶持、区域公用品牌保护、品牌宣传推介、美丽茶园建设等工作,全力促进茶产业传承发展。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鼓励支持社会资金参与产业发展,逐步建立和完善扶持产业发展的多元投入机制

4.加强宣传推介。以举办茶叶节庆活动为平台,主动邀请、积极配合媒体宣传推介常州茶产业,树立茶产业发展优秀典型,不断扩大常州茶叶品牌的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

6.生态畜牧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刑/span>

一、发展现状与形势分析

1.发展成

常州市积极发展生态畜牧业,一手抓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和资源化利用,一手抓畜禽结构调整提质增效,加快推动畜牧业绿色发展,全市畜牧业转型升级取得了重要进展?019年,全市畜牧业总产?7.4亿元,占农业总产?.5%,年末全市存栏生?.27万头、家?42.7万羽、奶?03头、羊1.36万只,全年出栏生?4.84万头、家?055万羽、肉?.64万只,全年肉类产?.44万吨、禽?.13万吨、鲜?.01万吨。按猪当量测算,全市畜禽养殖呈现“畜少禽多”的发展格局,家禽养殖比重超?5%

?)规模养殖快速发展。按照“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的要求,合理运用市场调节和行政推动的管理手段,全市持续推进规模养殖场建设,散养户逐步退出,畜牧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规模养殖比重不断提高?019年底,全市拥有年出栏万头以上的规模猪?个,出栏量占总量?4.8%,较2015年提高了10.2个百分点。受益于国家和省、市加快恢复生猪生产的重大政策利好,2020年全市生猪养殖业加快恢复,全市签约万头以上规模养猪场新建项目7个,设计产能单体规模多为5万头以上,最大达15万头;存栏万羽以上的蛋鸡养殖?7个,存栏量占总量?4.7%,较2015年提高了4.8个百分点;出?万羽以上的肉禽养殖场236个,出栏量占总量?4.9%,较2015年提高了23.9个百分点

?)良种繁育体系加快健全。地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持续深化,建成米猪、二花脸猪保种备份场,“三猪”遗传资源均采取了基因保种措施,实现活体、组织素材保种的“双保险”。“十三五”期间,全市推广“雪山鸡”配套系13.61亿羽,累计推广达25.31亿羽;新育成肉鹅新品种“江南白鹅”,并通过国家级家禽新品种(配套系)审定,四季禽业成为全亚洲规模最大的种鹅场?019年底,全市拥有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2个(全省?个)、国家肉鸡核心育种场1个、国家肉鸡良种扩繁基?个、地方品种猪原种?个、祖代曾祖代种禽?个、父母代种畜禽场14个,形成了以优质瘦肉型生猪、雪山鸡等优质鸡为主导的畜牧业生产体系,具备了年产种?万头、苗?0头、种?30万羽、优质苗?亿羽的生产能力,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畜禽种源基地

?)设施化水平快速提升。按照“养殖设施化,管理信息化”的要求,以“互联网+”为契机,畜牧业设施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机器换人”方兴未艾,畜牧业和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加快,自动喂料饮水、畜禽舍环境智能控制、自动集蛋、防疫消毒、畜禽粪便机械化清运、粪便发酵处理等先进设施推广应用日益普及。建成全域一体化、全程智能化动物卫生处理体系。畜牧业信息化建设加速,溧阳市、武进区以县区为单位实现规模养殖场远程监控全覆盖,全市所有畜禽屠宰企业、无害化处理收集点全部实现视频远程监控。畜牧业管理信息手段得到长足发展,畜牧养殖场登记备案、畜牧生产报表、动物防疫、畜禽屠宰、动物检疫监管、粪污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等日常管理工作均实现信息化和系统化,畜牧兽医行业管理效率大幅提升

?)产业化经营加速推进。畜牧业育繁推、产加销一体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势头迅猛,形成了一批“公?农户”“公?合作社”“公?基地”等形式多样、互惠双赢、利益共享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立华牧业、三德利牧业两个龙头企业带动肉禽养殖场户611户,常年饲养家禽3900万羽,产业集中度?5%。全市已初步形成畜牧养殖、兽药饲料加工、畜产品流通加工和畜牧业服务业等四大产业,培育发展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38家、兽药生产企?家,2019年生产饲料产?4.5万吨,拥?1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其中国家?家、省?3家,立华牧业成为江苏本土畜禽养殖企业上市第一股,培育发展了兽药经营、动物诊疗等畜牧业服务主?37家。凌家塘、苏浙皖边界市场畜产品物流辐射功能显著,年交易畜禽产?万多吨

?)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和资源化利用取得新成效。以生态平衡、绿色发展为导向,扎实推进?63”专项整治行动,实施畜禽养殖污染分区管控,推进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全市按照环保督察的要求,禁养区内的规模畜禽养殖场已全部关停或搬迁,坚决关停治理不达标的畜禽养殖场,保留规模畜禽养殖?99家。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和资源化利用,以肥料化利用为主攻方向,采用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利用、收集加工有机肥、发酵罐、沼气工程等方式,有效促进了粪污治理和资源化利用?019年全市治理率?9.8%。全市粪污资源化利用?0.41万吨,资源化利用率达96.8%。实现规模畜禽场粪污资源化利用。加快推进美丽畜牧业建设,着力打造养殖污染治理升级版,建?个美丽牧场

2.发展机

?)乡村振兴为畜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作为上连种植业、下接加工业,具有承农启工重要作用的中轴产业,畜牧业在乡村振兴中大有可为。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等重点,推动畜牧业沿着绿色发展的轨道,加快高质量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加快形成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的可持续新格局,必将产生更多的需求和更多的创新创业机会,也将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村流动,促进一批优质养殖企业和品牌企业崛起,加快推进畜牧业规模经营、标准化养殖和绿色化发展

?)消费需求升级为畜牧业发展带来新拉力。由于消费结构升级,广大城乡居民对饮食中肉、蛋、奶等畜禽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不仅要吃得饱,更要吃得好,吃得安全放心;不仅要有数量,还要有质量,更要上档次、有品味,对优质、特色、绿色畜禽产品消费需求将明显增加。尤其在“互联网+”、乡村旅游热等背景下,消费热点和消费模式的转变使拓展畜牧业发展空间的带动力更大

?)科技革命兴起为畜牧业发展增添新动力。近年来,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尤其是以互联网、牧联网等为代表的信息化技术迅猛发展,为畜牧业转型发展带来巨大推力,开启了畜牧业发展的新时代,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畜牧业实现自动化、规模化、数字化增添了新动能。同时,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普及和应用,必将对畜牧业生产、加工、流通、销售、消费等各环节,以及政府部门的监管与服务方式转变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

?)农业农村现代化为畜牧业发展赋予新使命。纵观全球,农业发达的国家,无一例外都是畜牧业发达的国家;一般而言,在种植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优先发展产业关联度高、比较效益好的畜牧业,是一个普遍规律。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就必须进一步拓展畜牧业发展新空间,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药化肥减控、土壤地力改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关键目标的实现上,发挥畜牧业不可替代的作用,实现畜牧业与种植业的协调发展

3.问题与挑战

?)畜牧业发展空间受限。常州人口稠密、村庄密布,濒临太湖、长江等重要水体,河湖水库星罗棋布、水网纵横交错,环境敏感区多、人口集中居住点多,加之受基本农田保护、群众诉求等因素的影响,发展畜禽养殖土地制约较为突出。畜牧业发展用地规划相对滞后、用地审批难,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未明确具体的畜牧用地指标和位置,新建畜禽养殖场用地审批难,导致畜牧业发展用地难以落地。同时,畜牧业用地退出机制也不健全,随着城镇扩张,部分畜牧用地被征用,由于目前没有畜牧用地占补平衡机制,用于发展畜牧的土地空间逐渐缩小

?)产业发展能级不强。对于养猪业,虽然养殖规模化水平较高,但养猪场户市场地位并不高,养猪生产组织化程度不高、议价能力也不强,常态情况下生猪销售仍然受制于猪贩子、经纪人等。对于肉禽养殖业,虽然集中在立华、三德利两大龙头企业,但肉禽屠宰特别是加工严重滞后,冰鲜上市、品牌销售不能适应产业升级和消费迭代的要求;畜产品加工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带动能级不强,市场占有额、品牌美誉度还亟待加强

?)产业发展风险仍然较高。一是部分畜禽养殖场,特别是立华、三德利等两大肉禽龙头企业的合作农户,鸡舍等养殖设施和装备条件滞后,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在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形势下,内防反弹、外防输入,重大动物疫情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外堵内防压力巨大。三是畜牧业投入品质量良莠不齐,非法使用添加剂以及药物残留等造成的质量安全隐患依然存在,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任重道远。四是畜牧业风险保障机制不够健全,畜禽保险覆盖面有待进一步提升,保险保额与商品价值仍有不少差距

?)生态循环任重道远。随着常州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和城镇化开发建设的不断推进,部分规模养猪场逐步邻近交通干道、靠近村镇(园区),逐步远离农区农田。同时,伴随种植业、养殖业主体经营规模的扩大和专业化分工的推进,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经营主体逐步分离,形成“种田不养殖、养殖不种田”的格局,部分养殖场存在种养脱节的问题。加之,畜禽养殖与场周土地消纳不匹配,粪污集中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人工成本和运输成本偏高等因素,进一步加剧了这种矛盾

二、发展思路与目

1.发展思路。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建设行动,按照“生态立牧、质量强牧、科技兴牧、依法治牧”的总体要求,以高质量绿色发展为主线,突出生态环保、质量效益、科技创新、精准管理,加快新型主体培育和品牌创建,大力推进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特色化、产业化和绿色化发展,着力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率先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2.发展目标。以保供给、保安全、保生态、促发展“三保一促”为基本目标,着力建设一批畜产品和投入品生产基地、着力完善动物防疫体系和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机制,力争到2025年,全市畜牧业生产方式更加清洁、科技装备更加先进、产品供给更加安全、产业效益更加突出、组织体系更加健全、畜产品应急保障能力更加可靠,全市生猪出栏量稳?0万头以上,猪肉自给率?0%,出栏家?000万羽以上,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5%以上,全市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率?00%、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9%以上,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不发生重大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基本形成现代畜牧业生产体系

三、发展布局

生猪产业:着重以2020年恢复生猪生产所引进建设的规模化养猪项目为基础,该批项目主要分布在农业园区,种养配套基础条件优越,基本形成“田中有场、园中有场”的布局。主要分布在西部?溧丘陵板块(结合茶果,以金坛薛埠、朱林、金城、直溪、指前,溧阳社渚、上兴、竹箦为主)、溧阳南部板块(溧阳东部水稻集中区和溧城镇菜篮子基地,以溧阳社渚、戴埠、溧城、埭头为主)、武进嘉泽板块(结合花木,以武进嘉泽、湟里为主)、常州城西园区板块(结合城西蔬菜花木和菜篮子基地、新北西部水稻生产集中区,以新北奔牛、西夏墅、孟河和钟楼邹区为主,布局中心在省级新北农业产业园区、钟楼农业产业园区)、常州城东板块(结合城东蔬果、城南水果、武进南部水稻生产集中区和菜篮子基地,以武进区礼嘉镇、洛阳镇、天宁区郑陆镇为主)等五大养殖区

优质鸡产业:主要以金坛区直溪、朱林,溧阳市竹箦、社渚,武进区湟里、嘉泽,新北区奔牛、罗溪等8个乡镇为主,形成年出栏优质商品鸡3000万羽的规模

优质鹅产业:主要以溧阳西部竹箦、上兴、社渚、南渡和金坛区薛埠、直溪等6个乡镇为主,形成年出栏优质肉?00万羽的规模

奶牛产业:主要布局在溧阳竹箦、社渚和金坛金城等地区,形成2000头奶牛养殖规模

优质肉羊产业:主要以溧阳竹箦、南渡、社渚和金坛区朱林、直溪等5个乡镇为主,形成年出栏优质肉?万只的养殖规模

四、发展重

1.调优产业布局结构。坚持“突出市场导向、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统筹考虑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进一步调整畜牧业结构,加快形成与市场需求基本匹配、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与周边区域差异发展、体现常州比较优势的畜牧业结构。一方面,优空间布局,推动在农业园区、种植密集区布局畜禽养殖,促进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另一方面,调产业结构,巩固提升生猪生产,今明两年重点加快规模化、集约化养猪基地建设,全市基本形成以立华股份、新希望六合、正邦集团、枫华牧业等重点养猪基地;做精做强优质家禽业,重点依托立华股份、三德利牧业两大龙头企业,进一步加大优质家禽品种的推广力度,推动全市家禽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品牌化经营升级;顺应乡村旅游消费需求,利用林地果园空间,适当发展一些田园放养的“跑步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适度发展草食畜牧业,围绕“奶瓶子”重点建设一鸣乳业金坛休闲奶牛牧场项目,支持一鸣乳业、红梅乳业稳步发展。同时,以西部丘陵山区为重点,适度发展肉羊等节粮型食草动物;探索特色养殖业,在蜜源植物资源丰富的丘陵山区,支持蜂产业发展,打造甜蜜的事业;积极推动“三猪一鸡”产业化开发;鼓励发展应用于医学模型、生物制药等高科技产业的实验动物养殖

2.壮大市场主体。一是进一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围绕全产业链经营,前延后伸,拓展种养加销、育繁推一体化发展的全产业链经营,提升综合竞争力。支持龙头企业带动中小养殖场户扩规模、提档次、上水平。推进畜禽养殖企业与饲料、兽药生产企业或畜禽屠宰加工、畜产品销售企业按市场机制开展联合协作,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二是持续推进美丽牧场建设。按照“场区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先进、生产过程清洁、产出安全高效、资源循环利用、环境绿化美化”的标准,持续推进美丽牧场建设,致力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美丽牧场、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场,支撑畜禽养殖提档升级。三是加快培育和发展畜牧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结合畜牧业投入品经营、畜禽流通、畜产品加工以及技术服务需求,大力发展覆盖产前产中产后的畜牧业服务业,重点扶持培育动物防疫、兽医诊断、检验检测、畜产品储运加工、粪污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等专业化服务组织,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专业化服务

3.加强种业建设。进一步彰显常州在“国鸡”育种制种领域的优势地位,主要是依托立华股份,进一步健全家禽育种基因库的建设,加快优质“国鸡”品种的推陈出新。其次,切实加强地方畜禽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对 “三猪一鸡”采取“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办法,对二花脸猪,重点是建好保护区,积极稳妥推进二花脸猪产业化开发,适度壮大产业规模;对米猪、红灯笼猪,着重是争取支持、创造条件,另行规划建设保种场,保种扩群;对溧阳鸡,要顺应乡村旅游需要,引入市场机制,依托龙头企业力量,整合开发资源,切实加大溧阳鸡的开发和推广力度,努力让游客宴上既有“天目湖鱼头”、也有“溧阳鸡”,让溧阳鸡蝶变成为振兴乡村、致富农民的“金凤凰”。支持立华牧业、枫华牧业等国家畜禽核心育种单位,深化科技协作,推进育种创新,积极应用现代育种新技术、新方法,加快畜禽种质创新步伐。加强育种、扩繁基地建设,进一步提升以畜禽原种场、曾祖代场为核心,畜禽扩繁场为骨干,与区域生产布局和市场需求相适应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

4.提升设施装备。全力推进畜牧业生产“机器换人”,以智能化、设施化、自动化、生态化为重点,继续推进畜牧业设施设备改造升级。推行自动化精准环控系统,推广应用畜禽圈舍自动通风、温控、空气过滤和环境因子监测等设施设备,实现饲养环境自动调节;推行畜禽精准饲喂管理系统,推广电子识别、自动称量、精准上料、自动饮水,以及发情监测鉴别设备,实现分阶段饲养和精准管理;推行机械化自动产品收集系统,推广自动集蛋、清洗、包装设备,降低人工成本,提高劳动效率;完善提升粪污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体系,推广节水养殖、自动清粪等设备设施

5.强化科技创新。坚持科技引领,突出创新驱动,围绕做强生猪、家禽等主导产业,围绕品种、技术、装备、模式等产业科技链,走政产学研联合协作的路子,依托产业技术体系,强化技术攻关、集成、示范与推广应用,依靠科技提效率,依靠科技增效益。依托立华股份总部建设的契机,聚合力量,打造畜牧科技研发中心,重点加强“楼房养猪”、饲料营养、动物疫病净化和防控、生态健康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畜禽养殖装备、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研究与创新

6.强化疫病防控。防好重大动物疫病,是保障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的生命线。重点是建立健全上下联动的动物疫病防治体系,加强兽医队伍建设,提升养殖主体防控能力,完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长效机制,强化免疫、监测与预警预报,扎实推进动物疫病净化、非洲猪瘟“无疫小区”等创建工作,扎实做好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构建高水平动物疫病防控体系

7.推进绿色发展。重点实现由“治”向“用”的转变,加大力度推动种养对接,科学还田利用,变废为宝。重点是落实畜禽养殖场、屠宰企业的主体责任,督促业主依法履行养殖污染治理等职责,指导畜禽养殖场、屠宰企业与时俱进采用先进的治污技术和模式,避免畜禽养殖污染环境。支持已建养殖场按农地配套标准流转周边耕地实行规模种植,或与周边规模种植户建立粪肥消纳关系,实现畜禽粪污就近利用。对建设规模养猪场的农业园区,立足生态循环、绿色发展,建设完善沼液资源化利用田间贮液池、输送管网、喷灌等设施建设,为粪肥还田利用创造条件。重中之重是合力推进好以兴华牧业为龙头的新北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建设

8.强化产业链建设。以全产业链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畜产品加工储运、电子商务、休闲体验等二三产业发展,促进畜牧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重点推进立华优质鸡产业链,加快线上线下业务开展,打通生产到消费的直接通道。推进一鸣乳业链发展,以乳品加工为龙头,建设一鸣休闲奶牛牧场,创建牧旅融合典型,拓展城市“一鸣”奶吧。在畜禽屠宰上,启动众恒生猪屠宰场异地重建工程,推行生猪屠宰标准化管理,推进家禽牛羊集中屠宰。在兽药饲料生产上,重点推进兽药生产新版GMP建设和验收工作,强化饲料生产企业提档升级,提升兽药饲料生产水平。在动物诊疗服务上,以实施市养犬管理条例为契机,加强动物诊疗行业监管,强化执业兽医培训教育和技术更新,推行动物诊疗机构分级管理。在品牌建设上,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持续加大“雪山鸡”等畜牧品牌的宣传推广力度,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美誉度

9.强化质量安全建设。深化巩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建设成果,压实企业主体责任,落实部门监管责任,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宣贯,加强畜牧业投入品管理,推进兽用抗生素减量化使用,规范畜禽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加强畜产品质量和兽药残留的抽样检测,构建完善畜产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加大违法行为查处力度,健全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同时,切实加强行业的安全生产管理,确保安全发展、生产安全

五、保障措

1.加强组织领导。充分认识畜牧业发展在推动农业农村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作用,提升畜牧业发展在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建立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发展改革、财政、自然资源和规划等多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在环境影响评价和审批、用地落实、技术攻关和财政金融扶持等方面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加大宣传力度,总结推广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增强养殖主体生态环保、质量安全意识,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支持畜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促进全市现代畜牧业更好更快发展

2.完善政策扶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重点扶持美丽牧场创建、家庭牧场发展、粪污资源化利用、监管体系建设、信息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平台建设和新品种选育、新技术推广等,引导屠宰企业升级改造、代宰转自营,推进冷链配送、品牌经营。加大金融扶持力度,运用信贷、贴息等多种金融工具,引导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支持畜牧业发展。完善畜牧业保险政策,扩大畜牧业自然风险保险落实,探索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增强抗风险能力。完善规模养殖设施用地政策,将以畜禽养殖废弃物为主要原料的规模化大型沼气工程、有机肥厂、集中处理中心等工程项目的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年度用地计划中优先安排。对农牧结合家庭农场、集约化规模养殖场,优先予以用地保障。鼓励规模养殖场通过养殖工艺设施改造、高标准现代化牧场建设等,扩大养殖规模,不断提升生产能力

3.加强依法治牧。运用法律、经济、信用、监管、服务等手段,督促畜禽养殖、屠宰、经营等主体依法履行养殖污染治理、畜牧安全生产、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畜产品质量安全等主体责任。指导督促新建扩建规模畜禽养殖场依法落实用地、环保、防疫等有关审批备案手续,依法加强监管。依法规范畜牧兽医服务市场准入,建立健全官方兽医和执业兽医继续教育培训机制,提高畜牧兽医服务队伍素质。加强畜牧兽医行政监管执法队伍和执业兽医、乡村兽医、防疫“网格员”、质量安全协管员队伍建设,夯实现代畜牧业发展的人才队伍支撑

4.强化产业指导。构建畜牧产业预警和信息服务体系,加强畜产品价格监测和产销预警,提升产业信息服务系统的宏观分析和产业指导。探索建立畜牧行业准入和退出机制,科学确定区域养殖控制总量和各个养殖场的限养数量,指导养殖场按照承载能力控制养殖规模。积极探索和推广分行业、分畜种、分规模的科学、高效、环保型饲养管理模式,提高畜牧业生产管理效率和水平。鼓励支持“常字号”养殖企业“走出去”,在周边地区建设畜禽规模养殖场,并将产品回运销售,巩固支撑常州畜产品市场供给

7.现代渔业“十四五”发展规刑/span>

一、发展现状与形势分析

1.发展现

“十三五”以来,常州渔业全面贯彻实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渔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突出“强基础、转方式、调结构”,不断提升渔业设施化、园区化、信息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全市现代渔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十三五”以来,常州渔业继续保持稳中有进的发展总基调,2019年全市水产养殖总面?3.6万亩,其中河?5.5万亩、青虾主?.6万亩;水产品总产量为13.8万吨,全市水产品供给总量继续保持了自给有余;全市实现渔业经济总产?58.9亿元,其中渔业一产产?7.8亿元,渔业经济继续位列全市各大农业产业之首

?)结构调整提档升级。常州渔业深入贯彻实施新发展理念,初步实现了高质量发展。一是产品结构不断优化。推广了“太湖一号”青虾、“长江一号”和“长江二号”河蟹、全雄黄颡鱼等优良品种,引进并人工繁育了匙吻鲟、沙塘鳢、美国鲥鱼、梭鲈、大鲵等10多个名优品种,全市特种水产养殖面积占比达?1%。二是休闲渔业继续扩大?019年全市休闲渔业基地增加到812处,年均接待游客?12万人次,年营业额8.8亿元。形成了金坛“长荡湖水街”、武进“太湖湾太滆渔村”等一批在周边地区有影响的休闲渔业品牌

?)高效设施渔业强势推进。按照《常州市百亩以上连片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专项规划(2016?020年)》《常州市养殖池塘生态化改造实施方案(2019?022)》,大力推进池塘标准化、生态化改造。“十三五”期间,全市共新建和改造标准化、生态化池塘6.8万亩,高标准池塘建设累计?2.6万亩,占池塘总面积的79.5%;其中微孔增氧面?8.5万亩,加上鱼池等各类增氧机,基本实现养殖池塘增氧设备全覆盖。工厂化、工业化循环流水养殖方兴未艾,水质在线监测等物联网设备扩大了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到2019年底,全市高效设施渔业发展到21.1万亩,占48.4%,高效渔业占比位列全省第二

?)生态健康养殖稳步推进。大力推进标准化水产健康养殖,建立了河蟹、青虾、“四大家鱼”和团头?个核心渔业标准化示范区;构建了国标、行标、地标相配套,以环境、苗种、生产技术规程、投入品、产品质量和包装运输6个环节为重点、具有常州特色的水产养殖技术标准体系。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进水产生态健康养殖和水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溧阳市、金坛区被列为江苏省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市(县),地产水产品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常州市创成“国家水产养殖综合标准化示范区”,金坛区成为全省首个全国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县

?)区域性品牌日益彰显。常州渔业不断强化渔业品牌建设。溧阳市社渚镇重点围?.5万亩青虾养殖的良种、饲料、技术规程、交易市场以及青虾加工等要素打造产业链,推动产业提升,该镇创建的省级青虾养殖标准化示范区于2016年顺利通过考核验收,被中国渔业协会认定为“中国青虾第一镇 “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溧阳青虾”被认定为全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金坛区加大“长荡湖”品牌整合力度,按照“统一品牌、严格管理、自愿加入、共同维护”的原则,精心谋划、多措并举,开展网上订购、产地直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经销模式,不断扩大销售半径,先后在澳门、北京、上海等地举办“长荡湖”大闸蟹品牌推介会,进一步扩大“长荡湖”大闸蟹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溧阳青虾”“长荡湖大闸蟹”入围首批中国农业品牌目?019年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目录

2.发展形

?)机

一是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带来的机遇。“十四五”时期,长三角地区将加速区域一体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消费水平全面提升,从而带动渔业高质量发展。常州位于长江三角洲核心地区,为渔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二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带来的机遇。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必将推进国内农产品消费升级转型,为名特优水产品消费市场扩大和水产品加工业发展带来了机遇。三是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乡村振兴带来的机遇。随着长三角地区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加快,必将促进渔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带动渔业产业升级和渔区社会繁荣,吸引和提升居民对优质、安全、营养、绿色等多样化水产品需求,加速风味特色水产餐饮、渔区旅游观光、渔民习俗文化体验等休闲渔业发展,从而为渔区振兴提供动力

?)挑

一是百年未有之世界大变局带来的挑战。随着新冠肺炎流行,世界经济发展趋缓甚至衰退,加大了渔业开拓国际市场的难度。二是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带来的挑战。改革开放以来渔业快速发展,水域资源潜力得到了充分挖掘,甚至挤占了其他农业产业发展空间。同时,随着国家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全面加强,水产养殖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资源环境压力。三是城市化带来的挑战。城市化推动了二、三产业的发展,大量高素质农民转移到城市,影响了渔业从业人员素质。四是水产疫病流行带来的挑战。集约化水产养殖业发展带来了日趋频繁并加重的水产病害流行,在“十三五”时期水产病害损失呈现上升趋势,严重威胁渔业可持续发展。五是自然灾害的挑战。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呈现日益频繁并加重的趋势,对渔业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发展思路与目

1.发展思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高质量水产品和优美渔业生态环境需求为中心,以推进现代渔业绿色发展为主线,进一步调整优化渔业产业区域布局,推进渔区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加快渔区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形成资源节约、设施先进、产业兴旺、产品优良、环境美丽的现代渔业发展新格局,全力打造现代渔业绿色发展示范先行区,推动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走在全省前列

2.主要目标。(1)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到2025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稳定?0万亩。重点渔区产业基地全面实施标准化、生态化改造,实现高产稳产高效,防洪能力达?0年一遇,水产品生产能力稳定在14万吨左右,保障全市水产品自给有余。(2)产业结构全面升级。到2025年,特种水产在水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特水养殖面积占养殖总面积的80%以上,特水产值占渔业总产值的85%以上。休闲渔业充实内容、扩大规模,休闲渔业产值发展到10亿元以上。(3)渔业效益提档升级?025年,全面推进渔业设施化、信息化、生态化、产业化,渔业效益全面提升,基本实现渔业现代化,水产养殖亩均效益5000元以上

三、发展布局

1.产业调整思路

根据常州水域环境资源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理清渔业高质量发展思路和建设重点,使全市渔业发展重点更加突出,区域特色更加明显,产业优势更加显著

一是做强河蟹产业。稳定养殖总面积,大规格优质品牌蟹?0%以上。大力推广?55”河蟹生态混养技术,提升品质、增大规格、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经济效益

二是做大青虾产业。在溧阳社渚及其周边地区扩大青虾主养模式,本地品种提纯复壮,积极推广优良品种,同时扩大河蟹池混养青虾规模,扩大溧阳青虾品牌影响

三是开发休闲渔业。利用地处长三角城市群的优势,依托长江及长江天然鱼类、沿湖和山区水库等原有养殖水面,以独特地形地貌、特色产业、优美生态环境和渔业渔民文化风俗为依托,完善交通、餐饮、旅游观光和其他娱乐设施,将休闲、旅游、观光、度假、娱乐与渔民生产生活有机结合,在“水”字上做文章,在“鱼”字上寻情趣,在“吃”字上创特色,在“玩”字上增效益,扶持建成一批集渔业生产、生态景观、文化娱乐、观光体验、旅游度假等于一体的休闲渔业基地

四是发展增殖渔业。渔业是多功能的产业,水产动物既是优良水域生态环境享受者,也是优良水域生态环境体现者,还是优良水域生态环境创造者。大力发展增殖渔业,积极开展长江和通江湖泊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倡导“以渔养水、以渔净水”生态理念,积极开发和利用鲢鳙鱼、鲤鲫鱼、鲴类、螺蚌类等滤食性水产动物的环境净化功能,通过繁殖保护、增殖放流等途径,扩大应用范围和生产规模。坚持生态优先,加快湖区水域生态修复,推动湖泊等大水面实施以“定时间、定品种、定数量、定规格”为核心的负责任捕捞,实现湖区放捕平衡

五是稳步发展稻田综合种养。稻田渔业保水保土、稳粮增渔、调节气候、净化水质,是具有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多样性的高效农业人工湿地。发挥“鱼米之乡”稻田资源优势,推广稻鱼、稻虾、稻蟹共作等生态农业新模式,稳步发展稻田渔业,提高稻田综合效益

六是突破水产品加工流通业。积极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提高水产品附加值,提升水产品加工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积极扶持水产品批发市场、连锁超市和渔业经济合作组织开展“渔批零对接”“渔超对接”“渔社对接”等形式的产销对接。推进渔业“互联网+”电商销售市场建设,建立和完善水产品网上销售平台。大力建设水产品产销全冷链物流体系,提升水产品保鲜贮运能力

2.空间布局

认真贯彻落实《常州市水域滩涂养殖规划》划定的水域滩涂养殖功能和《常州市养殖池塘生态化改造实施方案(2019-2022年)》明确的目标任务,按照全市“一圈六区”(即:长荡湖渔业经济圈和滆湖、太湖、天目湖、天荒湖、前马荡及沿江城郊六个渔业经济区)渔业板块资源禀赋特点和产业基础,提升渔业产业集群优势,发展区域特色渔业

?)长荡湖和天目湖“两湖”生态渔业区

功能定位:充分发挥环长荡湖区域河蟹产业优势和天目湖以西的青虾主产区集聚优势,大力发展河蟹和青虾生态健康养殖,进一步创响“长荡湖大闸蟹”和“溧阳青虾”区域性品牌,加强长荡湖和天目湖饮用水源地和养殖水源地的保护,促进渔业水域生态建设

地域范围:“两湖”生态渔业区生态健康养殖总面?0-25万亩。长荡湖生态渔业区包括溧阳市上黄镇、埭头镇、别桥镇和金坛区指前镇、儒林镇、尧塘街道、西城街道、金城镇等。天目湖生态渔业区包括溧阳市社渚镇、天目湖镇、戴埠镇、溧城镇和天宁区郑陆镇等

?)环滆湖和前马荡集约化特色渔业区

功能定位:以市场主导向,提升渔业水域资源理开发利用集约化水平,在稳定“四大家鱼”、团头鲂、异育银鲫等常规品种养殖规模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黄颡鱼、鳜鱼、翘嘴红鮊、长吻鮠等特色品种养殖,打造名特优水产品品牌。积极发展池塘循环水养殖、工厂化流水养殖等设施渔业,扶持淡水水产品加工业发展,保障全市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

地域范围:两大集约化特色渔业区养殖总面?5万亩左右。滆湖集约化特色渔业区包括武进区前黄镇、湟里镇、牛塘镇、南下墅、嘉泽镇。前马荡集约化特色渔业区域包括溧阳中部的上兴镇、南渡镇、竹箦镇,金坛西北部的直溪镇和薛埠镇和常州经开区的横山桥镇

?)沿江、环太湖都市化现代渔业区

功能定位:充分发挥沿江和临近城市的区域优势,重点发展以休闲垂钓为核心,集休闲垂钓、观赏游乐、科普展示、文化体验等各具特色的都市休闲渔业,进一步拓宽渔业产业功能,拉长渔业产业链条,提高渔业附加值。积极发展长吻鮠、河豚、刀鱼等“江鲜”、“湖鲜”等特水养殖

地域范围:沿江、环太湖都市化现代渔业区养殖总面?万亩左右。新北都市化现代渔业区包括春江镇、罗溪镇、奔牛镇、西夏墅镇、孟河镇,环太湖都市化现代渔业区包括武进区雪堰镇、礼嘉镇、洛阳镇和钟楼区邹区镇

四、发展重

1.池塘生态化改

按照江苏省标准化池塘改造要求和《常州市养殖池塘生态化改造实施方案(2019-2022年)》明确的目标,结合池塘循环水工程,以建设“良种化、设施化、信息化、生态化”现代渔业园区和示范基地为重点,加快池塘标准化、生态化改造,配套建设排灌设施、尾水净化处理设施,全面推广微孔增氧及其他水质调控设备,完善水质监测、病害防治检测等配套设备,研究应用物联网及其他人工智能技术,试点建设智能渔场,提高渔业信息化水平。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池塘生态化改造,全面完成全市水产养殖主要集中区域池塘生态化改造

2.水产种业建

优良品种及苗种是渔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十四五”期间,将全面加强水产良种保护与繁育体系建设。一是搞好本地优质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和驯化利用,积极引进名优新品种。二是加强水产原良种场建设,搞好现有原(良)种场改造和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提升水产良种繁育场硬件实施,扩大水产原良种苗种生产能力,达到设施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繁育规模化,全面提高全市水产良种覆盖率。三是积极选育优良品种。在现有河蟹良种选育工作基础上,继续做好“长荡湖1号”和“诺?号”等河蟹良种选育,并实现产业化,促进河蟹产业健康发展。四是严格执行水产苗种生产许可制度,加强水产苗种执法管理,强化水产苗种质量检验检疫,促进水产苗种质量的全面提高

3.渔业品牌建

现代渔业竞争是质量竞争,更是品牌竞争。一是全面推进渔业标准化。进一步完善全市水产养殖标准体系,加大标准宣贯力度,全面推进渔业标准化,建立一批标准化示范基地,以标准化带动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二是建立健全水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立水产动物疾病预测预报体系,强化水产病害预防,推进执业兽(渔)医和水产养殖用药处方制工作,建立水产养殖用药目录,打击非法用药。三是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强对水质环境、苗种、饲料与饲料添加剂、渔药和水产品的动态监测,产地标识管理制度、市场准出和质量可追溯等制度,确保地产水产品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四是加强品牌建设。在全面提升水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的基础上,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注册商标,培育品牌,利用现代媒介扩大宣传和推介,并积极参加国家和省组织的展会活动,将“长荡湖大闸蟹”和“溧阳青虾”打造成全国有影响的知名渔业品牌

4.渔业生态养

全面加强渔业水域资源和环境保护,严格执行禁渔区、禁渔期制度,切实做好长江干流、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四湖”等重点水域禁捕和资源保护工作,加大长江、长荡湖、天目湖等重要水域土著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力度,开展丰富多彩的渔业环境与资源保护主题宣传活动,提高公众生态环保意识,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渔业资源增殖保护活动。建立健全水产养殖水源地监测保护制度,积极研究开发湖泊水库净水渔业、水产生态健康养殖、循环渔业等生态渔业模式,试验示范利用生态活水养殖名贵水产动物及其原位净化养殖尾水技术,建立养殖尾水达标排放监测、评价和管控制度,防止渔业水域环境污染

5.新型经营主体培

渔业是自然过程与社会经济紧密结合的自然经济过程,要求生产经营者具有高度责任感。要适应城市化、信息化和渔业现代化发展要求,加强渔业新经营主体建设。一是培育新型职业渔民。加强示范引导,树立发展标杆,鼓励水面向养殖大户、家庭渔场集中,重点支持养殖面积50?00亩的家庭渔场。二是规范渔业合作组织发展。鼓励渔民兴办多种类型渔业专业合作社,按照《专业合作社法》引导其规范运作,并落实扶持合作社发展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引导合作社发展提供咨询、分析和策划,完善其自我发展机制。三是培育壮大渔业龙头企业。发挥渔业龙头企业对产业发展和渔民致富的带动作用,建设一批有规模、有品牌、有竞争力、有带动能力的“四有”渔业龙头企业

五、保障措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大渔业高质量发展扶持力度,推动现代渔业转型升级。重点支持生态化渔池改造,将养殖池塘生态化改造纳入农业基础设施统筹推进;大力扶持水产种业,提高水产良种覆盖率。根据产业发展和渔民需求,逐步将常规鱼类、河蟹、青虾等主要养殖品种纳入农业政策性保险品种,扩大试点范围,完善运行机制,优化理赔流程,提高服务水平。建立多元化渔业融资渠道,通过信贷融资、招商引资、合作众筹等多种方式,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渔业高质量发展,形成政府引导、社会投入为主的良性发展机制。完善财政扶持政策,大力支持现代渔业产业园、渔业特色镇和产业集群基础设施建设

2.强化渔业依法管理。加大以《渔业法》为核心的渔业法律法规规章宣传力度,提高渔业依法行政水平,促进渔业规范化管理。严格按照《常州市水域滩涂养殖规划》划定的水产养殖功能区,推进水域滩涂养殖权确权颁证,建立健全水产苗种管理制度、水生动物检疫制度、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水域生态保护制度,努力维护渔业生产秩序和渔民合法权益。加强渔政队伍建设,提升执法装备水平,构建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渔政执法体制。加大渔政执法力度,并完善渔业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加大对破坏渔业资源环境、危害水产品质量安全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

3.健全社会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产前、产中、产后相协调的渔业社会服务体系,围绕主导产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加强产学研、校所企紧密结合,建设高素质渔业创新团队,建设一批渔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示范推广一批具有常州特色的生态健康高效养殖技术,建立主要水产养殖品种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了物联网信息化、智能化服务全覆盖,促进创新主体与应用主体的融合发展,适应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建立与渔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乡镇水产服务队伍,认真组织职业渔民、专业劳动力和休闲渔业从业人员业务培训,以高素质渔民促进渔业高质量发展。抓好水产病害测报体系、渔业环境监测体系、水生动物防疫检疫体系和水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提升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紧抓“互联网+”的发展契机,尊重群众意愿和创造热情,加快“互联网+”与渔业产业的融合发展。通过聘请资深专家教授、知名电商平台讲师和成功创客授课,努力将懂电脑、会网络、接受能力强的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和年轻村官,培养成既懂水产养殖又精通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通过电商等新媒体平台,增加销售渠道,扩大销售市场和渔业品牌影响,促进了渔业转型升级

8.农产品加工业“十四五”发展规刑/span>

一、发展现状与形势分析

1.发展现

“十三五”以来,常州市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推进战略,农产品加工业在财政、金融支农政策叠加效应下,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技改固定资产投入明显增加,质量效益持续改善,产能利用率不断提高,产业融合发展趋势明显,总体呈现稳中向好态势

一是产业体系逐步优化。随着农产品总量增加、品种丰富和消费升级,全市逐步形成了以粮油产品、畜产品、水产品、蔬菜、水果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了以南顺、江南制粉等企业为龙头的主食产业链,以太湖雪堰、长荡湖水产等企业为龙头的水产产业链,以立华、三德利等企业为龙头的畜禽加工产业链和以怡泰、玉蝶等企业为龙头的蔬果产业链

二是区域产业集群效应凸显。依托特色产业区域化布局,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的集群集聚发展。金坛形成以“苏牌”大米、“沁雪牌”水磨糯米粉的种植业产销一体化,以畜禽养殖加工为龙头的畜牧业产销一体化,金坛市金西农产品加工集中区被认定为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溧阳形成以“天目湖”为品牌的农业产加销一体化,在种植业、林特产生产上形成系列加工产品;武进区形成了以津津乐、蒋记等为龙头的食品生产加工产销一体化,以申新米业、双权米业、雅铺酿酒等企业为龙头、带动优质粮油基地发展粮食产业化

三是特色品牌增多。积极实施品牌推动战略,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培育和制造品牌产品,农产品加工业企业品牌效应日益凸显。“大娘水饺”“玉莲”“玉枝”等3个食品产品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天目湖白茶”“溧阳白芹”成为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6种产品曾获省著名商标?5种产品获江苏名牌或江苏名牌农产品

四是带动辐射增强。全市各级农产品加工企业以基地建设为核心,通过订单农业、保护价收购、股份合作、二次分配等多种联结方式,与农户建立分工协作、利益共享的合作关系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振兴乡村产业,对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总体上,加快常州市农产品加工业的高水平发展需要着力解决以下问题:

一是加工企业“两难”现象突出。一是用地难。农业用地、工业用地两不靠,专用原料基地和初加工设施用地难以拿到指标。二是收购资金融资难。加工企业前建基地、后连物流,一次性收购原料常年加工,流动资金压得多,抵押物不多,贷款特别是季节性收购资金贷款难

二是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偏弱,加工规模偏小。虽然经过近几年的培育和发展,全市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企业已有近1000家,但与国内外先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相比,存在规模偏小、档次较低、名牌产品不多、精深加工产品较少、知名品牌更少等问题

三是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度不高。农产品加工企业相存在单体规模偏小、分散经营较多,抱团、连片发展不够,集群集聚发展程度不高现象。全市经省级认定的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只有金坛市金西农产品加工集中区1个,且规模不大,尚在起步阶段

四是产业化体系不完善。农产品加工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环节连接不足,尚未完全构建起产加销一体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化体系。产前缺乏适宜加工的专用品种和高品质的加工原料,产中以分级处理、包装、腌制等初级加工为主,缺少高水平的第二、三次精深加工,农产品增值幅度不大;产后流通渠道开拓不够,品牌影响力不足,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

五是技术装备水平不高。全市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大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未建立专业的研发机构,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装备水平相对落后,存在生产效率较低、耗能高、污染处理落后等问题。农产品加工机械装备信息化、自动化应用不够

六是产加销连接机制不完善,企业和农户之间利益连接不紧密。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是简单、松散的买卖关系,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利益共同体。原料生产的品种品质结构不适应加工要求,分散生产与集中加工的矛盾突出

2.发展形

?)发展机

政策机遇。党的十九大提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强调“促进种养加销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015?3号)和《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国办发?016?3号)。江苏省也陆续出台了相应的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文件。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市场机遇。常州市地处长三角区域中心,农产品消费市场能级高。随着新型城镇化加速发展和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开启,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长,生活方式和消费结构进一步升级,对农产品的需求趋于多样化、优质化、个性化、便捷化和高端化,消费者对安全农产品和品牌农产品消费的青睐程度明显提高,为农产品加工向多功能、高附加值方向转型升级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空间

?)面临挑

鲜活农产品市场销售快制约本地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由于常州市拥有优越的市场区位和巨大的消费市场,决定了常州市农业生产以保障提供鲜活农产品的都市农业功能,农产品加工转化的空间不大

市场竞争优势度不强。与农产品加工发达地区相比,常州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在技术装备、科技创新、市场影响力等方面仍有较大的差距。与区内其它工业产业相比,农产品加工业也缺少竞争优势

企业经营成本逐年提升。农产品加工行业利润率较低,属于价值增量比较低的基础性行业,生产原料季节性强、价格波动大、企业资金周转期长,加工企业融资成本、原料成本、人力资源成本、用地、用水、用电成本呈上升趋势,困扰新时期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这也是今后需要长期面对的难题

二、发展思路与目?nbsp;

1.发展思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产业兴旺”要求,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发挥常州市资源和市场优势,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扩能初加工,突破深加工,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提高、由松散布局向集聚发展转变,提高农产品加工业整体水平;优化产业布局,推动重点行业和优势行业快速发展;健全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推进农产品加工标准化和品牌化;完善企业与小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农产品加工业对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民就业增收的带动作用,为常州市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2.发展目标。“十四五”期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产地初加工产能稳定增长,精深加工取得突破。力争到2025年,农产品加工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3.4:1,培育在国内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5个以上,省级以上农产品加工品?0个以上、特色产业集?-5个

三、发展重

1.大力培育壮大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继续实施?0强”农产品加工型示范龙头企业培育计划,使它们成为全市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的排头兵。市和各辖市(区)两级整合资源,聚集优势,通过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0强”示范建设等措施,力争通过3?年的努力,打造一批颇具影响、省内外知名的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通过“财政扶持资金直补”和“财政贴息”的方式,突出扶持一批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扩能增效项目。继续推动重点农业企业股改上市计划,促进农业企业尤其是农业龙头企业实施股份制改革,加快构建现代企业制度,拓宽融资渠道,借力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力争培?0家左右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农业股改上市企业

2.大力实施主食加工业提升行动。对目前已形成一定发展规模的主食加工企业,如菜根香、大娘水姣、亿家乐、江南制粉、南顺食品、德盛食品等一批主食加工企业,引导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和新产品研发,推广、应用一批技术创新成果,促进其进一步做大做强。利用市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倾钭扶持主食加工农业龙头企业。组织主食加工企业参与高水平的产品展示展销,提高主食加工企业的知名度和外向度;组织主食加工企业参与国家和省级组织的主食加工企业的产品科技创新交流活动,提增主食加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3.着力推进特色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建设。推进金坛区金西农产品加工集中区的高水平建设,强化科技研发、融资担保、检验检测等服务,完善仓储物流、供能供热、废污处理等设施,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聚集发展,努力将金西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成科学发展、高效富民、环保生态的一流园区,提增金西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在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中所占的贡献份额。提增溧阳市天目湖区域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品牌优势的贡献份额,充分发挥“中国著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效应,引领溧阳农产品甚至全市的农产品走出去,抢占国内外市场。提高武进区横林木材加工业规模发展水平,规划提升横林地板城建设,努力推进地板加工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充分发挥“中国强化木地板之都”品牌效应,培植5-6家销售超10亿元的地板企业集团,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创新型企业,集群产销规模增至200亿元以上。鼓励不具备建设农产品加工集中区条件的辖区,采取跨界合作方式在异地共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推进农产品加工与销区对接,丰富加工产品,在产区和市郊区布局中央厨房、主食加工、休闲食品、方便食品、净菜加工和餐饮外卖等加工,满足城市多样化、便捷化需求。培育加工业态,发展“中央厨?冷链配?物流终端”“中央厨?快餐门店”“健康数?营养配餐+私人订制”等新型加工业

4.优化农产品加工产业链结构布局。加快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发展,大力发展应时蔬果、畜禽、水产等鲜活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提升生产设施和装备水平,全面提升储藏、保鲜、清选分级、包装和冷链运销等加工技术与条件,延长保存时间,减少产后损失,提高农产品生鲜入市品级。提升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鼓励产学研合作,开发或引进茶叶、畜禽、水产等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研发新产品,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引进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智能化、专业化设备,提升精深加工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推进综合利用加工,鼓励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集中区推进加工副产物循环利用、全值利用、梯次利用,实现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培育壮大一批服务生态农业的企业,重点围绕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等资源化综合利用,充分发挥生物技术作用,生产有机农业肥料等,促进绿色循环农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促进加工产品的多元化,顺应新时代消费者对加工产品的营养、健康和个性化需求,设计创制安全、方便、营养、健康的功能食品、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等新产品,着力发展加工产品的多样化。引导农产品加工产业从一般性、大众型农产品消费为主向个性化、定制型食品消费转型,满足消费升级的市场需求

5.促进农产品加工业提质增效。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加快新型非热加工、新型杀菌、高效分离、节能干燥、清洁生产、无损和在线检测等技术的应用,研发信息化、智能化、工程化农产品加工装备。大力发展农产品绿色加工,建立低碳、低耗、循环、高效的绿色加工体系。推进农产品加工业标准化发展和品牌创建,建立农产品加工全程质量标准体系,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鼓励企业开展先进的质量管理、食品安全控制等体系认证,逐步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制度,大力提升全程化质量控制能力。开展优质农产品加工品牌创建和宣传推介活动,打造一批安全优质农产品加工企业品牌。创新发展“互联网+”模式,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培育发展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现代加工新模式。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多渠道拓展营销渠道,与电商企业、批发市场、大型超市建立长期稳定产销关系,与交通运输、快递企业强化合作、完善物流体系

四、保障措

1.加强组织领导。将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延伸农业产业链、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举措给予高度重视。要根据新形势、新要求,健全农产品加工的管理体制机制,建立统一、协调、高效的工作体系

2.落实扶持政策。积极协调落实财政、税收、金融、用电、用地等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金大力投入农产品加工业。构建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政策体系,多渠道整合和统筹支农资金,进一步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的资金项目扶持。与江南银行合作创新金融服务,由江南银行采取“信贷扶持、利率优惠”的方式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突出扶持一批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充分用好常州市农业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引导金融社会资本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提档升级。将农产品加工用地列入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优先安排农产品加工集中区用地。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的前提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方式与其他单位、个人共同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认真落实农产品初加工用地政策,地方使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约指标,重点支持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发展

3.加快科技创新。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新常态下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必然选择。完善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以科技成果转化为切入点,推动科研与产业、企业结合。支持龙头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加大科研投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与科研院校建立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联盟,建立产学研基地,开展合作攻关,开发特色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新产品

4.强化公共服务。推进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对接交流、展示展销平台建设,建立健全技术推广、成果转化、人才培训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产品加工业人才培养,培育一支具有强烈事业心、经营管理水平高、热心服务“三农”的专业技术、经营管理等复合型人才队伍。建立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专家咨询库,加强政策、技术咨询等公共服务。搭建经贸合作平台,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走出去,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参与国际国内经贸合作和产品展示展销,宣传推介常州市名优新农产品和名牌产品,扩大对外影响力

9.农业农村电商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刑/span>

一、发展现状与形势分析

常州市自2014年开展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创建以来,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发展,全市农业农村电子商务也得到不断发展,成效显著

在农村电子商务方面,武进区、溧阳市和金坛区先后入选“江苏省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县”,武进区横林镇、溧阳市上兴镇、溧阳市戴埠镇、武进区雪堰镇、溧阳市竹箦镇、武进区嘉泽镇等6个镇入选“江苏省农村电子商务示范镇”;溧阳市戴埠镇南山竹海特色街区、武进区横林电子商务产业园、武进区嘉泽镇夏溪花木市场等入选江苏省乡镇电子商务特色产业园;溧阳市戴埠镇李家园村、武进区雪堰镇太滆村?1个村入选“江苏省农村电子商务示范村” 2019年,溧阳市入选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在农业电子商务方面,通过“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方式,先后建成了一批农业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农业电子商务示范镇村,以及武进夏溪花木市场、金坛长荡湖河蟹市场和溧阳社渚青虾市场等3个农业电子商务集聚区,陆续开设常州农业电商地方特产馆?018年建设的“吃在常州”电商平台,当年吸引全市640家主体入驻?019年,建成集线下互动体验和线上运营管理为一体的常州市农产品电商产业园,着力搭建农产品电商孵化平台、农业农村“双创”平台和农业农村对外合作交流平台。凌家塘商贸有限公司完成万家鲜电商培育项目,打造生鲜直供电商平台。全市农产品网上营销主体512家,各类平台开设网店和自主建设销售平台网店数?93个,建成省级“一村一品一店”示范村23个、省级农业电子商务示范单?0个?019年全市实现农业电商交易额41.72亿元

通过近年的探索和实践,常州市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涉农专业市场加快电商转型。夏溪花木、凌家塘农副产品批发等涉农专业市场积极依托电商模式,加快转型步伐。其中夏溪花木市场着力打造“花木源”“花木汇”等花木电商平台,带动了周边10万花农?万名花木经纪人共同发展。(2)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触电触网。农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及涉农企业积极因地制宜,以电商模式加快提升农副产品及深加工产品流通效率,努力破解涉农产品“卖难”瓶颈。(3)乡镇制造业产业集群加快拓展网络营销。横林地板、西夏墅刀具、孟河汽配等制造业产业集群依托自建平台及“阿里巴巴”“淘宝”等第三方平台发展电商业务。(4)农村休闲旅游电商快速发展。武进区太滆村、溧阳市李家园村等乡村旅游资源集聚区积极依托太湖湾及南山竹海等景区资源,大力发展农家乐、乡村休闲游等旅游电商

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品牌打造有待进一步加强。农业农村电商要做好,关键是要增加网店的访问量,产品品牌的打造是关键因素。多数农业农村电商还停留在初级农产品销售阶段,在产品品牌推广方面重视程度不够,特色农产品的经济价值尚未充分挖掘出来。但由于没有形成品牌效应,影响力不足,导致网上销售规模普遍偏小。同时,由于农产品品牌化建设不足、农特产品价值挖掘不足、品牌认知度低等问题,制约了农产品上行,缺乏价格决定能力

2.产业配套体系有待健全。由于农业农村电商的发展是一种新业态,相关的配套服务体系需要不断完善建设,逐步形成生产商、经销商、运营商、服务商等多主体融合农村电商生态体系。多数物流企业因农村网点分散、返程空载严重导致成本高等原因,不愿意在农村构建物流体系,即使布点,也仅停留在乡镇级,从而导致农业农村电商发展“最后一公里”问题。由于冷链物流发展滞后,受冷链物流能力有限、保鲜技术、储存能力、配送力量不足等因素影响,鲜活农产品的运输存在难度大、时效性很难保证等问题。除交易流通体系之外,产业网络联结机制和相关的配套服务还需要进一步强化

3.专业人才需要加大培育。农村电商嵌入流通和服务行业,对研发、培训、运营等复合型人才需求旺盛,不少电商专业村的网店以家庭自营为主,产品包装、网站维护、美图设计等环节的人手不足,限制了其经营规模的扩大。受城乡差距因素制约,农村电商企业普遍存在“招不来人、留不住人”的问题,导致企业产品创新少、利润低,发展后劲不足。大部分农村电商企业规模较小、薪资待遇不高,难以吸纳和留住专业人才,成为制约农业农村电商发展的关键短板

4.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有待进一步提升。电商平台对于产品标准化要求较高,特别是生鲜产品的生产作业较难做到全流程管理,因此生产环节的品质把控非常重要。但小农生产者无法兼顾质量、包装、运输等标准化环节,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现象不可避免。部分网销产品品种多,生产或种植分散,大小、形状、品质差异较大,加工工艺、包装规格也没有规范要求,难以形成统一的质量标准,不便于在大型电商平台推广销售

二、发展思路与目

1.发展思路。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决策部署,坚持把发展农业农村电子商务作为乡村新型服务业,培育和壮大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主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形成农产品进城、农资和消费品下乡双向流通格局,为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主要目标。到2025年,电子商务在农村得到综合推广应用,打造县、镇、村三级农村电商服务体系,培育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农业农村电子商务企业和品牌,全市农业电子商务年销售额达到80亿元以上

三、发展重

1.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体作用。加大对已经具备规模和实力、成长性好、创新能力强的本地农产品电子商务企业的推介力度,发挥其引领带动作用。鼓励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自身优势,打造具备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能力、物流配送体系比较完善、能够开发市场销售的农产品电商企业。引导鼓励家庭农场、种养殖专业大户、农产品经纪人等利用电子商务从事网上产品营销。借鉴推广“淘宝村”、电商小镇发展经验,推动有特色产业的镇村创新电商发展模式,培育一批农村电商示范镇、示范村,推动农业农村电商集聚发展

2.大力培养农业农村电商专业人才。以返乡高校毕业生、大学生村官、农村青年、巾帼致富带头人、退伍军人等为重点,培养农村电子商务带头人和实用型人才。引导具有实践经验的电子商务从业者回乡创业,发展一批电商网店。通过政府、优秀电商企业及第三方电商平台培训讲师开展多层次、多形式、针对性强的技能培训,提升电商技能,培养“懂电商、懂农村、懂产品”的复合型人才。加强与短视频、直播平台运营机构合作,发挥新媒体电商和内容电商带货能力,孵化农民主播,培育主播达人,打造农产品直播产业基地(产业带)

3.优化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加强农产品电商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组织管理水平,完善协作和利益连接机制,构建完整的线下新型供应链体系。建设农产品电子商务综合运营服务体系,辐射带动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加强农产品分等分级、加工包装、物流仓储、冷链等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农产品生产和商品化处理设施、设备、技术的转型升级,做好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仓储等环节的协同管理,构建企业主销、农户主种的分工协作机制,全面提升供应链管理水平,提高产农产品供应的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程度。加强品牌建设,大宗农产品要突出“优”,特色农产品要突出“特”,提高产品知名度,增强核心竞争力。鼓励发展社团电商、社交电商等新模式,推动农村电商创新升级

4.积极推动农资线上供应服务。建立完善农资电商运营模式和制度规范,支持农资生产、流通企业自建或对接电商平台,开展化肥、农药、种子、兽药、农机具等主要农资线上销售。鼓励利用农业企业、农资电商平台、供销社农资连锁店、农村邮政网点、信息进村入户平台等已有渠道,线上线下相结合,推动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入户。探索构建多元化的农资电商配送体系,试点开展区(市)域农资电商配送全覆盖。鼓励农资生产、经销企业与电商平台加强合作,为农民提供农资市场信息、农资配送、农资使用指导、农事咨询等专业服务

5.推动发展农业休闲旅游电子商务。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个性化、体验式农业电子商务。支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星级企业,美丽休闲乡村、休闲观光农业示范村,以及有较好基础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休闲农庄、农家客栈等,开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农耕体验、农展节庆、农家餐饮、民宿预定等线上营销、线下体验。加强乡村农业休闲旅游资源和服务在线化建设,鼓励开展网络营销

6.完善农业农村电商服务体系。支持电子商务、供销、邮政、物流、快递等各类社会资源加强合作,实现优势资源的对接与整合,共同推动农村物流体系建设,打通农业农村电子商务“最后一公里”。建立农产品电商孵化基地、产业园等服务机构,开展将农产品转变为网络销售商品的电商服务,帮助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农产品上网销售。组织开展农产品网络展示的文案撰写、图像影像制作,进行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宣传策划、包装设计、网络品牌建设,实施线上营销分销、代运营等各项电商服务,对接各类别电商销售渠道。开展企业注册、商标注册、生产流通许可等相关行政许可代理服务,开展加工包装、物流仓储和金融保险等配套服务

四、保障措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由市商务局、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市政府有关部门(单位)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强化部门(单位)之间的协作。各区(市)要结合各自实际,完善相应工作机制,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配套政策措施,合力做好政策落实、指导督促等工作,共同推动农村电商发展

2.强化政策保障。全面落实各级农业农村电商发展的支持政策,包括财政支持、税收减免、人才培养、扶持电商企业发展等鼓励政策。优先支持农村电子商务建设项目用地,支持建设产业园、公共仓储和配送中心。对田头集货、产地预冷、冷藏保鲜、分级包装、冷链物流、运输车辆、集散仓储、城市配送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扶持,按照相关规定,对符合条件的纳入农机购置补贴等支持范围

3.规范发展秩序。加强农业农村电商市场秩序监管,建立健全农业农村电商平台经营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体系,加强农村电子商务诚信机制建设,打击制售假冒伪劣、虚假宣传和侵犯知识产权等违法行为,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守法诚信经营,保障农村电子商务健康有序发展。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全面提升质量安全管控能力,以农产品质量和品牌保障农村电商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4.加大宣传推广。及时总结发展农业农村电商工作成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成功做法,加大推广力度。充分运用各类媒体,重点宣传农业农村电商相关培育政策,组织开展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推动社会各界关注和支持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10.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刑/span>

一、发展现状与形势分析

1.发展现

常州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逐渐从观光旅游不断向休闲度假游转型升级,进入21世纪,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在《关于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大力推进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的通知》等政策支持下,常州乡村旅游已经开始步入全面转型发展阶段。目前,全市共建?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3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9个省级主题创意农园?8个休闲农业精品(示范)村?44个规模以上休闲农业企业?11个休闲农园(农庄),休闲旅游农业年均接待人次1000万人次左右,营收及带动性收?5亿元左右

在常州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中涌现出了一些典型经验模式,其中溧阳模式最为典型。溧阳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可总结为“四位一体”模式,即“政府引导、行业指导、市场主导、民众参与”。溧阳以特色田园乡村、美丽乡村、茶园、农庄为载体,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已建成常州市级以上休闲农业园?5个,完善10条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线路,积极培育了一批大地艺术、农耕体验、农事节庆等创意农旅产品。溧阳市提出“溧阳茶舍”的概念,制定出台了《溧阳茶舍(精品民宿)等级评定标准》,鼓励发展具有溧阳茶乡特色和地域风情的主题精品民宿产品;“溧?号公路”被列入“首批江苏省旅游风景道”,构建“大环小环内联外通”的旅游公路网络,打通旅游大动脉,而且逐步向神经末梢延伸,全域旅游转向纵深发展,呈现“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新态势

总体上,常州市休闲观光农业资源品质相对较高,具备进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的条件,经合理整治、升级和整合,可望形成常州市的品牌性休闲观光产品,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成为常州市乡村产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常州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特征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起步较早,架构基本形成?006年,常州市在全省13个地级市中率先成立了市级休闲观光农业协会,并安排市级财政专项资金扶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008年,常州市编制了休闲观光农业专项发展规划《江苏省常州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总体规划?008-2025)》,明确了“一心四区”总体布局。经过近二十年探索和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从类型上看,初步形成了以农家乐为基础、休闲农庄为主体、农业观光采摘园和民俗民居村落为补充、农业科技园为引领的休闲农业发展格局。从分布上看,初步形成了以城市郊区为主体,以风景名胜区周边、干线公路附近和河湖库堰养殖区为补充的休闲农业体系架构

?)类型丰富,板块效应明显。依托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蕴、悠久的农业生产历史以及多样化的农业资源,常州市已形成了多样化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类型?020年,重点培育?个三星级以上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星级单位?个省级主题创意休闲农园。目前常州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主要形成农业观光游、乡村休闲游、农家度假游三类休闲观光农业类型,初步形成金坛市富有长荡湖、茅山地区资源特色的山水农耕休闲区,溧阳市环天目湖特色的田园农庄度假区,武进集花卉苗木、经济林果和水乡特色为一体的城郊农业游憩区,新北依托长江打造的以科技渔业为主题的科技农渔体验区,板块形态彰显,聚集区明显

?)文化特色彰显,品牌初具影响。注重挖掘乡土文化内涵,充分激发农业的文化功能,由原来单纯的休闲旅游,逐步拓展到文化传承、涵养生态、农业科普等多方面,更加注重保护和开发山水林田湖等农业农村资源并举,充分发掘资源潜在价值。目前金坛市江南农耕园、溧阳市吴楚农耕园等农业旅游点通过建设农耕馆、农业文化广场等设施景点,着力挖掘农村历史文化内涵。通过设施提升、推介宣传,全市涌现出一批有特色、有规模、有影响的农游景点,金坛区薛埠镇上阮村和仙姑村、溧阳市天目湖镇李家园村、武进区郑陆镇牟家村、雪堰镇城西回民村等乡村荣获“江苏省最具魅力休闲乡村”,溧阳市天目湖镇桂林村荣获“江苏省最美乡村”,江苏天目湖生态农业园、常州久红农业生态观光园被授予“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经过多年发展,常州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已形成一定的品牌效应

近二十年来,常州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虽业态层次不断丰富、产品结构逐步优化、管理服务日趋规范,体现了富民强村的实际成效,但对标浙江湖州、江苏南京等周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先行区,发展仍存在不足

?)精品项目不多,品牌建设亟需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同质化现象较普遍,多数项目都以果蔬采摘、餐饮住宿为主,主题农园、特色民宿、田园综合体等业态类型相对较少,挖掘农业特色和乡土记忆的休闲旅游产品相对缺乏,能够代表长三角大都市乡村发展水平的标杆项目稀缺。由于高端休闲项目相对缺乏,品牌影响力不强,同时受周边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和挤压,常州乡村休闲旅游需求的外溢效应较明显。常州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链延伸不足,整体效益有待提升

?)创新融合不足,业态培育亟需加速。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与农业产业融合不够密切,依靠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创意农业等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动能不足;与农创、文创及康养等结合不高,休闲农业多功能、多业态和多模式培育相对滞后,不能满足大城市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多元化消费升级需要。目前休闲农业产品比较单一,没有形成产业化发展格局,更没有围绕一种或一类农产品,从种植养殖开始、到加工生产系列产品、再以旅游商品进行销售,形成产业链和高附加值,实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资源配置不充分,发展机制亟需健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用地、人才、资金缺乏等矛盾,同时也存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不高、农村富余人员就业不充分、社会资本参与不广泛等问题。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中资源配置不充分,反映了发展机制还不适应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中面临的新情况和新要求,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发展机制需要完善。缺乏支持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在规划与审批、登记与管理、标准与规范等方面缺少制度安排

?)管理水平不高,服务质量亟需提高。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形态,与行业服务标准和规范相适应的相关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建立健全,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亟待提高。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项目相当部分由农民自主经营管理,管理者文创理念、经营理念和精致管理水平也有待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投资和开发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出现了重复建设、管理较乱、游客参与性不强等问题,制约着常州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

2.发展形

?)机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供发展空间。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发展,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部署,提出了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一系列方针和政策。通过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助力乡村产业兴旺,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实现生态宜居,培育乡村文化,促进乡风文明,提高乡村治理水平,增强农民对美好生活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中提出,优化乡村休闲旅游业,实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乡村民宿、森林人家和康养基地,培育一批美丽休闲乡村、乡村旅游重点村,建设一批休闲农业示范县。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发展保障

城乡融合发展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注入新的发展动力。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重塑新型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这为促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打通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建立了制度性通道,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带来了强劲动力。常州作为长三角城市群重要都市之一,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具有日益增长的需求,有利于推动常州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抓住城乡融合发展的机遇和挑战,科学规划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设施布局,发展高能级、高水平项目,完善政策和配套措施,吸引城市资源持续流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挑

常州市地处长江经济带、长三角经济带、宁杭生态经济带,位于上海经济圈与南京都市圈交叉辐射范围,处在苏锡常都市圈、锡常泰跨江融合板块和宁镇扬都市圈三大板块影响区。常州市旅游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巨变,成为江苏乃至全国“无中生有”发展旅游业的典范。但是经历十多年发展后,常州旅游业站在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对标浙江湖州、江苏南京等长三角地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先行区,常州市乡村旅游发展亟需转型与提档升级

二、发展思路与目

1.发展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践行“两山”理论,紧扣常州城市功能定位,以常州市丰富的自然资源、乡村人文旅游资源为依托,以乡村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整合常州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深入挖掘常州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社会经济价值,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力求特色,按照“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的总体要求,从农村实际和旅游市场需求出发,坚持“政府推动、农民自愿、社会联动、多方投入、市场运作”的工作方式,以休闲农业资源为基础,乡村旅游发展为重要抓手,以建设乡村旅游示范村、精品民宿为重点,以保留乡愁记忆、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旅游增收富民为终极目标,努力把常州市建设成为以农业资源为基底、以乡村特色产业为支撑,集农业观光、休闲度假、文化体验、养生康体等为一体,多功能、综合型、高品质的“长三角地区著名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目的地”

2.发展目

坚持以“精品化、特色化、品牌化”建设为重点,以推动产业发展、农民增收、消费升级为目的,不断完善休闲旅游农业空间布局,培育一批特色鲜明、主题突出的休闲旅游农业示范点,打造一批有市场影响力的休闲旅游农业产品和品牌,着力构建与常州城市定位相匹配的休闲旅游农业发展格局。到2025年,全市休闲旅游农业年均接待人次?800万人次以上,营收及带动性收入达40亿元以上

三、发展布局

结合常州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和各县(市)的区位特征,构建“一带三区”的常州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空间格局。其中,“一带”是指水乡休闲农业发展带,“三区”是指天目湖南山乡村旅游区、茅山茶文化乡村旅游区和太湖湾滨湖乡村休闲旅游区

1.水乡休闲农业发展带

规划范围:东起太湖,西止曹山,横贯常州市域,联系滆湖、长荡湖等重要节点

科学定位:打造集农业观光、果品采摘及休闲农庄等于一体的新型理想田园社区生活示范

发展思路:重点打造村居、农耕、乡音、农家菜等为全息乡村生活场景,以吸引都市休闲人群,依据现状资源分区差异化建设短途观光休闲游项目,以服务本地及长三角市民游客为主

2.三大乡村旅游集聚区

?)天目湖南山乡村旅游

规划范围:溧阳天目湖南山竹海景区周边的乡村区域

科学定位:乡村度假、乡村游乐、休闲会议及特色民宿等于一体的复合型乡居休闲目的地

发展思路:重点完善乡村差异配套,注重与景区产品的差异化互补发展。借助旅游景区来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和客源优势,吸引到天目湖旅游的游客,在形成天目湖集聚化旅游的同时,完善天目湖的旅游接待服务体系,带动周边乡村的旅游餐饮、购物、游乐等配套服务,促进周边地区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

?)茅山茶文化乡村旅游

规划范围:金坛区内茅山旅游度假区周边的乡村区域

科学定位:茶文化乡村度假

发展思路:重点利用茅山优美山水环境,结合现状的茶叶生产,融合茶文化为主体,形成若干主题茶园、茶文化村等;以茶文化为内涵,结合已有的道教文化,联动道天下-东方盐湖城景区,策划各类体验性采茶、品茶、茶文化研讨、茶道学习等活动,将茅山脚下村庄建设成为常州市茶文化乡村旅游集聚区

?)太湖湾滨湖乡村休闲旅游

规划范围:武进太湖湾旅游度假区周边的乡村区域

科学定位:滨湖乡村休闲体验

发展思路:重点依托太湖湾风景区的湖泊风光、湖鲜水产资源、城西回民文化以及常州阖闾遗址,借势无锡灵山景区等,开发环太湖湾山水休闲、水产美食、民族文化体验等乡村休闲旅游体验项目

四、发展重

1.打造十条休闲农业精品线

按照“串点成线、连片成带、集群成圈”发展要求,以集聚区提升改造为重点,集成郊野公园、美丽乡村建设以及农业资源、生态资源、文化资源等,打造常州市十条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重点包括科技农渔休闲游、城郊花木博览游、金坛综合观光游、溧阳生态乡村游等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提升行动要与实施郊野单元规划、村庄规划等有机衔接,不断完善区域内线路的组织和设施布局;着力提升沿线配套设施、配套服务体系、田园景观系统、各休闲农业经营节点品质,形成特色鲜明、品质优良、辨识度高的休闲农业精品线路,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集聚化发展和乡村旅游目的地建设提供指引

2.创建百个美丽休闲示范乡

按照村庄建设风貌突出、自然生态环境优越、农耕乡土文化浓郁、农业产业特色明显、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基础良好的示范要求,在常州全市重点创建百个“有颜值、有市值、有品质”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村,打造成为乡村美丽经济的一道风景线和高品质休闲目的地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以农业特色产业为基础,积极开展“一村一品”建设,为乡村旅游提供优质、绿色、丰富的农产品和农耕体验;要以农民为主体,积极引导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建设,完善产业发展与农民利益的联结机制;要以乡村风貌为引领,加强对示范村村庄的规划,充分发掘和保护传统村落农耕文化资源,积极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等存量资源,完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设施布局;要强化乡村旅游队伍建设和从业人员的培训,完善乡村旅游服务标准,提高旅游服务水准

3.建设千个乡村精品民

积极引导乡村民宿建设,在郊野公园、森林公园及旅游度假区周边区域,以及规划确定的保留村、乡村振兴示范村等区域,重点打造千个乡村精品民宿,重点建设特色文化为主题的民俗接待户、自然景观为主题的民俗接待户、体验参与为主题的民俗接待户以及体验参与为主题的民俗接待户,逐步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特色鲜明的乡村民宿发展格局

有序发展中高端精品民宿集群区,强化乡村民宿政策扶持、公共服务和环境营造,制定乡村民宿服务质量标准。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集体经济组织等参与乡村民宿建设经营。规范引导民宿建设,坚持以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为主保障用地需求,鼓励农户将宅基地及其上面的房屋统一委托村集体经济组织,集中租赁给经营主体用于发展乡村民宿。推动乡村民宿与农创、文创、康养等新业态的融合,促进民宿差异化发展

4.打造万亩美丽休闲农业园

按照“产业发展有主题、融合发展有成效、创业创新有模式”的目标要求,重点打造一批优质安全绿色的采摘园、以农业文化遗产和非遗文化体验为主的休闲农业园、以教育和科普体验为主的休闲农业园、以各类生态体验为主的休闲农业园以及以健康养生体验为主的休闲农业园

美丽休闲农业园项目要坚持农业、文化和旅游的有机结合,要以绿色发展为引领,大力发展循环农业;要以融合发展为基础,大力发展创意农业和体验农业;要以主题和特色为核心,大力发展主题农园、开心农场、共享农庄等生产性、观光性、体验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新业态。围绕产业发展、绿色生态、示范带动,鼓励园区提高科技支撑和经营管理水平,加强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落实标准化生产,科学规范合理安排配套设施建设,开展高效节水、有机(绿色)生产、地理标志认证,支持园区联农带农,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之路

五、保障措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多部门配合的联动协作机制,解决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提升行动的组织和实施,引导资金、技术、人才向重点区域和项目集聚,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提升行动的目标任务纳入年度乡村振兴目标管理考核体系中。健全和完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行业协会组织建设,加大管理和支持力度,制定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发挥行业组织的积极作用,引导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有序发展和规范经营

2.强化政策支撑。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落实好金融支持政策,帮助经营主体解决融资难题,推动金融机构拓宽抵押担保物范围,扩大信贷额度;创新融资方式(PPP模式、众筹模式等),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加强乡村旅游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制定相关的乡村旅游人才发展计划。支持每年安排一定的用地指标用于乡村旅游项目建设,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增减挂钩节余的建设用地,要优先安排一定的建设用地指标用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在符合相关规划前提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依法使用建设用地自办或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方式与其他单位和个人共同举办住宿、餐饮、停车场等休闲旅游接待服务企业,解决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用地难”困境

3.加大宣传推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牵涉面广、关联性强,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电视、报刊、广播等新闻媒体和农业博览会、农产品展销会等大型展会的宣传优势,充分利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大平台,开辟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专区,组织开展区域间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交流和推介活动。启动中远距离市场营销,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在重大节假日前和重要农事节庆节点,鼓励各地通过传统媒体和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直播带货等)宣传推介精品线路、景点及产品等,扩大常州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影响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顴/p>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访问统计 | 网站纠错
主办: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常州市大数据管理局 版权所有:常州市人民政府 电子邮箱:czwgzx@changzhou.gov.cn
苏公网安?2041102000483叶/a> 网站标识码:3204000002 苏ICP?5003616叶/a>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