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辖市、区农业农村局,常州经开区农业农村工作局 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32”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推动《常州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和《常州市“十四五”乡村产业发展规划》落地,奋力走出一条符合常州实际的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特制定《常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园高质量发展促进三年行动方案》等6个重点工作行动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根据方案要求,全力抓好组织实施 附件?. 常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园高质量发展促进三年行?span style="text-indent:2em;">方案 2. 常州市十大农业企业股改上市三年行动方 3. 常州市十大农产品品牌提升三年行动方案 4. 常州市智慧农业发展三年行动方 5. 常州市现代种业提升三年行动方 6. 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提升三年行动方案 常州市农业农村局 2021?2?9 (此件公开发布 附件1 常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园高质量发展促进三年行动方桇/span> ?021-2023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32”发展战略,进一步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活力、丰富产业园发展内涵、提高产业园发展质量,加快形成发展新格局、开创发展新局面,积极发挥产业园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重要平台载体作用,依据《江苏省农业农村 江苏省财政厅关于“十四五”江苏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苏农业?021?6号)等文件精神,制定如下行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为使命担当,以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核心目标,进一步吸引各类先进要素、龙头主体、政策资金向产业园集中,通过产品创新、结构创新、管理创新、政策创新、科技创新,建设一批产业更鲜明、结构更合理、科技更发达、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引领全市农业高质高效发展,为全面推进常州乡村振兴、建设新时代鱼米之乡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 坚持规划引领,特色立园。与经济社会和农业农村等发展规划相统筹,根据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科学确定产业园优势主导产业和产品,优化编制产业园中、长期规划建设方案,统筹布局农业生产、科技研发、加工物流、综合服务、休闲观光等功能板块,明确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功能定位与建设目?以规划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引领产业园建设,指导产业园集聚资源差异化发展,促进产业发展壮大、提档升级 坚持以农为本,融合强园。在规模种养的基础上,推进精深加工、商贸流通、科研教育、休闲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形成全产业链推进、多模式发展、各具特色、各美其美的良好格局,坚决防止产业园非农异化。进一步完善联农带农富农机制,带动农户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分享产业园建设成果 坚持开门办园,创新活园。按照“政府搭台、多元投入、市场运作”的思路,推动政企分开,积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鼓励有实力的龙头企业立足常州特色优势产业跨区域牵头领办建设产业园,支持组建产业化联合体,调动产业园与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新型经营主体、农户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实现产业园共建共治共享 坚持科技支撑,绿色兴园。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绿色发展为引领,围绕产业发展需求,推进科研平台建设、科技人才招引和科技熟化应用,强化各链条、各环节的科技支撑。创设一批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技术体系和政策体系,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循环发展,增加绿色优质产品供给,推进产业园内涵式发展 三、目标任 进一步聚焦优质粮食、现代种业以及茶果、花木、水产、畜禽等常州优势特色产业,选取10个左右特色鲜明、成长性好的市级产业园,分层次开展国家、省级产业园达标创建,带动建设一批区、镇级产业园,逐步形成以国家级产业园为龙头,省、市级产业园为骨干,区、镇级产业园为基础的梯次推进发展格局。到“十四五”末,建?0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园,积极争创1个以上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个以上省级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 四、重点建设内 (一)推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进一步聚焦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立足地方产业园发展总体布局,整合同类产业园资源,指导产业园依据自身情况主抓1~2个农产品作为主导产业,采取差异化策略推动产业发展,避免产业园之间同质化竞争。产业园要围绕农业拳头产品,集聚土地、资本、技术、人才等优势资源,做大上游,做精下游,壮大一批加工型、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建成一批高质高效稳定的生产基地,推进优势特色产业串珠成线、连块成带、集群成链,建设一批品种品质优良、规模体量较大、产业链条完整、融合程度较深,集生产、加工、流通、科技、服务等于一体的区域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推动产业形态由“小特产”升级为“大产业”,空间布局由“平面分布”转型为“集群发展”,主体关系由“同质竞争”转变为“合作共赢”,积极打造主导产业综合产?0亿级以上产业园 (二)推进种业和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以产业为基础,以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人才为依托,重点围绕现代种业、智慧农业、智能装备、生物技术、循环农业、营养健康和食品安全等领域,加强与国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岗位专家、基地主任以及其他国内外农业高端人才对接,汇聚农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所、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等优势农业科技资源,进一步深化农业科研合作,打造一批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培育一批农业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实施一批关键、共性、重大技术研发项目,建设一批星创天地、农村科技服务超市、企业孵化器等“双创”载体,评选一批推动产业升级、绿色发展、质量效益竞争力提升的科技引领示范点和示范基地,进一步提升产业园科技引领、示范带动的窗口效应和带动作用,培育形成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性强、特色鲜明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三)推进设施装备和技术水平高质量发展。以信息化、智能化、无人化为方向,推进产业园配套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建设“宜机化”高标准农田,实现水、田、路、电、管、网等多网配套,推进“宜机化”良种、良法、良地、良机应用。统筹考虑种养、加工和流通等各个环节,推动产业园内产业链各环节广泛应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建设设施化智能化种子种苗繁育基地,示范应用水肥一体化、智能温湿调控等先进适用生产设施,大力推广设施农业、水产养殖、畜禽养殖、林果等特色农业机械,强化加工、烘干、储藏、保鲜、冷链、废弃物处理等加工及配套设施建设,推进生产经营的数字化改造,加快产业园电子商务平台及配套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现代农业流通体系 (四)推进公共服务能力高质量发展。推动产业园从要素资源聚集的平台转变为产业发展平台和产业链要素配置的产业联合体,积极为入园经营主体提供“一站式”多方位服务。支持产业园建设科技展示、信息服务、农民培训、质量监测、仓储物流、品牌营销等公共服务平台,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支持产业园组建专业化服务队伍,提供农资供应、种苗繁育、植保植检、包装加工、农机作业、烘干收储、市场营销、劳务服务等生产经营性服务。支持产业园围绕主导特色产业,帮助生产经营主体开展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等认定认证工作,组织参加国家、省、市品牌创建和产品评比活动,举办文化节、艺术节、采摘节、展销会、花艺大赛、文创大赛、包装大赛等文创活动,形成产业园鲜明的品牌形象和产业特色。引导产业园加强与政府各大投资平台、担保平台、龙头企业的合作,积极争取农业产业基金和信贷资金,为生产经营主体提供金融服务。鼓励产业园优化招商服务,变招商后服务为招商前服务,提前做好土地流转、土地整理、基础设施配套、生产设施搭建等服务,筑巢引凤,加快项目建设进度 (五)推进产业融合、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积极推进集生产、加工、物流、销售、旅游、品牌、科技于一体的农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充分挖掘农垦文化、良好生态的潜在价值,推动科技、健康、人文等元素融入农业,推进农业与旅游业、文化业、体育业、教育业、康养业等产业深度交叉融合,实现农业“接二连三”“跨二连三”,形成“农?”多业态发展态势。充分利用产业园的产业优势、资源优势、环境优势,推进产业园建设与城市功能配套、重大项目、全域旅游、美丽乡村建设相融合,积极探索“园镇一体”、“园村一体”、“园企一体”发展新模式,推动产业园产业发展与群众生活相融合,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区、美丽生态景区、幸福生活社区“三区”融合的农村发展建设新格局,将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为城里人向往的“风景园”,让农民在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发展中分享更多产业增值收益 (六)推进经营管理水平高质量发展。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体、农民受益”的原则,创新产业园管理制度、土地流转制度、利益分配制度、投资融资制度、资金使用制度等,推动政企分开,完善“管委会+平台公司”模式,鼓励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入园领办产业园建设和运营,完善以市场发挥主导作用的开发、管理、建设运营机制。鼓励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积极构建以龙头企业经营为基础,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经营为补充,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产业园农业经营体系,推动产业园加快建设。进一步完善各方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业企业与小农户开展契约型、分红型、股权型合作,探索推广“订单收?二次分红”“农民入?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租赁土地、垫付农本、产品回收、超产奖励”等联农带农模式。构建产业园管委会、企业、科研单位的利益联结机制,共同打造产业园品牌,共享产业园发展成果 五、保障措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把产业园发展促进行动作为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落实市级产业园建设联席会议制度,推动建立市级园区联盟,统筹推进全市产业园建设。各辖市、区也要相应建立联席会议制定,由辖市、区分管领导召集,进一步明确部门职责分工,落实工作责任。打破区域、行业界限成立现代农业产业园管委会,组建专门班子,配备专职人员,对产业园建设中重大问题进行协调和决策,负责产业园规划、建设和管理。积极创造条件组建产业园发展公司,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吸引各类资本投资产业园 (二)加大政策扶持。市和辖市、区要加大对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扶持力度,整合本级及以上各类农业项目资金,优先扶持产业园建设和产业发展。市级每年根据各个产业园规划及投入情况,安排产业园建设奖补资金,主要用于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服务能力提升、科创平台建设、智慧农业建设、联农带农模式构建等方面。对当年认定的国家、省、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给予适当奖励。各辖市、区也要建立产业园建设专项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产业园管理机构的人员和工作经费,同级财政给予支持。加大对入园企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的政策扶持力度,在土地、人才、信贷等方面给予支持,在用水、用电、税费、金融服务等方面给予优惠,在科技创新、品牌创建、产业发展等方面给予奖励 (三)强化绩效考评。产业园建设工作成效列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范围,财政资金使用进度及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下一年度产业园和涉农资金安排的重要依据。各辖市、区农业农村部门要及时做好验收、绩效评价工作 (四)注重宣传引导。加大产业园宣传力度,注重利用各类媒体,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创新宣传模式,广泛发动企业、农民积极参与,营造良好氛围。加强信息报送,及时总结推广经验做法,探索产业园推动乡村振兴发展模式,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范例与样板 附件2 常州市十大农业企业股改上市三平span style="text-indent:2em;">行动方案?021-2023年) 为推动我市农业企业抢抓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历史机遇,充分借力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发展,不断壮大股改上市后备企业队伍,持续提升农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思路 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梯次推进的工作原则,按照“培育一批、股改一批、挂牌一批、融资一批”的目标导向,充分用好境内境外两个资本市场,加快培育股改上市挂牌后备农企集群,全力打造在资本市场有影响力的“常州农业板块”,全力打牢全市农业企业争先创优、加速发展、主动融入资本市场的良好工作基础,为常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二、目标任 全市力争完成股份制改革和新三板等板块挂牌上市企业超过10家,在江苏省股交中心农业板块挂牌企业超过45家,着力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产业影响力的股改上市和挂牌公司群体 三、分类推 (一)企业股改。企业完成股改是融入资本市场的前置条件。目前,企业完成股改大致可分成七个阶段。一是制定企业改制方案,形成有效决议。二是开展清产核资,查清资产数额,查实债权债务,重估资产价值,促进优化配置。三是界定企业产权,依法划分企业财产所有权、经营权和使用权等产权归属,明确产权主体权利范围及管理权限内的法律行为。四是进行资产评估,通过有资质的资产评估机构,对企业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和有形资产、无形资产等现有价值进行评定估算,并以报告形式予以确认。五是财务审计,通过有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损益等进行审计,对资产评估机构的评估结果进行确认。六是认缴出资,改制后的认缴出资额是经评估确认后的净资产的价值,既包括原企业的资产换算,也包括新认缴注入的资本。七是申请登记,既可以是设立登记,也可以是变更登记,由相关行政管理部门予以审批登记 (二)分层挂牌。从资本市场层次看,不同资本市场对企业财务指标的要求各不相同,选择与常州农业企业发展规模相契合的四类市场为例,其中 ?)创业板要求发行人为境内企业且不存在表决权差异安排的,市值及财务指标应当至少符合下列标准中的一项:最近两年盈利且累计净利润不低?000万元;预计市?0亿元,最近一年净利润为正且营业收入不低于1亿元 ?)北交所IPO标准及发行条件有四套标准:市值不低于2亿元,最近两年净利润均不低于1500万元且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不低于8%,或者最近一年净利润不低?500万元且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8%;市值不低于4亿元,最近两年营业收入平均不低于1亿元且最近一年增长率不低?0%,最近一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正;市值不低于8亿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2亿元,最近两年研发投入合计占最近两年营业收入合计比例不低于8%;市值不低于15亿元,最近两年研发投入合计不低于5000万元 ?)新三板要求公司业务在报告期内应有持续的营运记录,营运记录包括现金流量、营业收入、交易客户、研发费用支出等,公司营运记录应满足下列条件:公司应在每一个会计期间内形成与同期业务相关的持续营运记录,不能仅存在偶发性交易或事项;最近两个完整会计年度的营业收入累计不低?000万元,因研发周期较长导致营业收入少于1000万元,但最近一期末净资产不少?000万元的除外;报告期末股本不少?00万元;报告期末每股净资产不低??股 ?)江苏股权交易中心农业板要求拟挂牌企业应是从事农、林、牧、副、渔业等生产、加工、贸易经营活动,实行自主经营、独立经济核算,具有法人资格的公司。企业应设立满一年,具有可持续经营能力,运作规范,无重大违法违规行为,且满足以下条件之一: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少于1000万元;最近一年净利润不少?00万元;净资产达到100万元;农业新科技、新模式、新业态 (三)发展参考。从行业分类看,目前境内农业相关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涵盖种植业(种子生产、粮食种植、其他种植)、渔业(水产养殖、海洋捕捞)、饲料、农产品加工(粮油加工、果蔬加工、其他农产品加工)、林业、动物保健、畜禽养殖等几大类别。从我市上市后备重点农企未来发展看,种植业类的白露山、天目湖白茶科技、日日春、祝庄园艺等可参考北大荒、海南橡胶、宏辉果蔬、苏垦农发、雪榕生物、新农开发等公司,畜禽养殖类的枫华牧业等可参考牧原股份、温氏股份等公司,渔业类的诺亚方舟等可参考好当家、国联水产、开创国际等公司,饲料类的大江饲料等可参考新希望等公司,食品制造类的常丰食品、你好鸭、园外园、新博龙泉、骆马湖食品等可参考绝味食品、三全食品、安井食品、维维股份、张裕A、来伊份等公司,农业技术类的苏合科技、宁录生物、万臻生态等可参考红太阳、长青股份、扬农化工等公司,园林绿化类的万川园林等可参考东方园林等公司 (四)对标先进。江苏立华牧业股份有限公司于2019?月在深交所正式挂牌,是江苏省首家畜牧业上市企业。分析总结立华股改上市的历程,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要坚持长期准备。立?011年引入首批社会资本,2012?2015年全面规范经营管理,?015?月完成股改,2016年向证监会递交申报材料,经过初审、意见反馈、现场核查、过会等若干程序,最终历经八年时间完成上市。二是要规范经营管理。立华很早就启动规范管理,运行ERP管理系统十多年,公司所有物流、现金流、内部流转都能做到规范记录、有账可查,数据勾稽关系严密。三是要主动拥抱资本市场。上市后,立华顺利打通更多融资方式和渠道,品牌知名度、企业凝聚力、综合竞争力等不断提升,现已?0个省份开?0家子公司,员?000多人,年销售额?0亿元左右 四、重点举 (一)促进农企健康发展。引导企业强化内部整合,进一步做好市场细分和产品定位,集中优势资源发展主业、做强主业,引导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引导企业加强纵向联合,农业龙头企业要发挥资金、技术、人才、研发、营销、品牌等优势,联合产品上下游及相关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殖大户,建强产业化联合体。引导企业加快技术与管理创新,加大研发投入,重视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先进技术和装备,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引导企业规范管理,健全议事规则,优化制衡机制和激励机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董事会集体决策等制度要求,加快建立健全符合资本市场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 (二)加快股改上市步伐。按照“做大基数、做优品质”的要求和“资产证券化、资本市场化”的基本思路,瞄准净资产数量大和经济效益较好的农业企业,引导其统筹处理好历史遗留问题,持续加快股份制改革步伐和进度。建立健全农业企业股改上市工作协同、信息交流、情况通报等机制,建立重点农企上市资源培育储备机制,落实支持股改上市挂牌各项政策,积极推动农业企业在国内沪深市场上市和“新三板”挂牌,促进农业企业在国(境)外上市与国(境)外转境内融合发展,通过资本市场实现资源整合、要素互通,提升核心竞争力 (三)用活用好资本市场。鼓励已挂牌上市公司通过定向增发、发行可转债、借壳分拆、质押融资等形式,进一步打通更多融资渠道,整合产业链,导入创新成果和商业模式,围绕主业做大做强,打造标杆企业,带动特色产业集群发展。鼓励挂牌上市公司持续开展资本运作,用好多种并购方式,并购国内外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市场,持续提升企业产业链竞争位置和发展能级,不断做强企业产业规模、整体业绩和估值水平 (四)持续优化融资环境。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推动农村金融制度创新,丰富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提高金融为农服务能力。巩固扩大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基金,充分发挥政府投资母基金的杠杆作用,撬动社会资本、全融资本协作投资,积极组织农企资本对接活动,引导产业发展基金优先扶持意愿股改上市的农业企业。巩固提高农业担保服务能力,不断深化财政、基金、银行、保险、担保“五位一体”的财政金融协同支农机制,扩大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规模,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服务模式,探索实施商业性保费补贴政策,充分发挥“常州农业担保联盟”的作用,积极开发农业信贷担保金融产品,健全具有常州特色的农业担保服务体系 (五)扩大后备企业队伍。围绕常州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工作要求,遴选一批符合产业导向、主营业务突出、科技含量较高、经营活力强、成长性好的农业企业,不断充实壮大股改上市农企资源库,不断优化上市后备企业的行业布局和产业结构。按照梯次发展要求,着力推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地方支柱农业产业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挖掘推动一批主业突出、业绩优良的重点农业企业上市挂牌,聚焦战略新兴农业产业,培育一批适合科创板、创业板上市和新三板挂牌的农业企业资源。对接全市上市后备企业培育“苗圃计划”,争取更多在省股交中心农业板块挂牌的农业企业进入培育计划。引导农业企业参加全市“龙城资本创新企业家高级研修班”和“龙城资本创新首席讲坛”等培训计划,提高农业企业家对资本市场的认识,为农业企业股改上市营造良好环境基础 五、保障措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辖市区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切实承担起主体责任要求,科学精准定位,明确主攻方向,配强工作力量,落实关键举措,高质量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强横向和纵向间沟通协调,合力推进农企股改上市工作。各意愿股改上市农业企业,要从自身发展出发,增强股改上市的紧迫性,不等不靠,创造条件,努力争取早日股改上市。要不断强化农企股改上市工作考核力度,做好指标分解,强化监督检查和日常考核,有力推动政策支持再精准、专业服务再提升、上市氛围再造浓、企业激情再激发、上市步伐再提速,努力构建多点开花、多板齐上的良好工作格局 (二)强化宣传引导。上下协同发力,用好各类媒体资源,通过召开推进大会等形式,加强对农企股改上市工作的整体宣传力度,在农业企业中营造想上市、争上市、谋上市的工作基础。广泛宣传农企股改上市相关政策意见,积极推广资本市场运作方法,帮助农业企业转变发展理念,明晰上市要求,理顺工作流程,增强借力资本市场的信心和决心。组织开展农企股改上市专题业务培训和辅导,提升农业企业家对资本市场的认识水平和运作能力。强化观摩交流,利用农业企业挂牌上市的契机,组织赴沪深交易所、全国股转公司等进行现场观摩和实地考察 (三)强化服务保障。各地各单位要发扬“支持企业天经地义、服务企业关爱有加”的“店小二”精神,积极搭建农业企业与中介服务机构的有效对接平台,放大已挂牌上市企业的示范带动效应,加快形成“政府推进上市、企业争取上市、各方服务上市”的良好氛围。要建立重点企业领导挂钩联系服务制度,定期开展走访调研,了解挂钩企业股改上市进展情况,掌握企业在股改上市过程中遇到的情况和问题,建立起信息交流反馈机制,帮助企业纾困解难。要做好重点后备企业的动态监测,扎实做好拟挂牌上市企业信息登记和名录管理,结合挂钩服务、调研指导等及时掌握企业生产发展的动态变化,重点突出、有针对性地帮助企业梳理历史沿革、主体资格、关联交易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做好反馈意见答复、上市辅导验收等即期工作,确保按照理想时间节点序时推进各项工作 (四)强化政策扶持。帮助落实《关于引导社会资本更多更快更好参与乡村振兴的意见》(苏政办发?018?09号)和《关于加快推进企业股改上市加速有效创新资本形成的若干政策意见》(常政发?020?7号)文件中有关扶持政策。对完成股改的农业企业,对其用于扩能增产、提质增效等方面的担保融资、贷款利息、商业性保险等费用进行适当补助。此外,对完成股改的农业企业,在龙头企业申报认定和提档升级时予以优先推荐。在执行好省市激励政策的基础上,各地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制定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扶持政策 附件3 常州市十大农产品品牌提升三年行动方案 ?021-2023年) 为进一步提升我市“常”字号农产品的品质内涵度、品牌竞争力、市场美誉度,持续提升我市农业品牌市场竞争力,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思路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强化培育、扶优扶强”的原则,大力实施新一轮农业品牌提升行动,全力打造“常字号”农产品认证品牌,培育一批高知名度、高美誉度、高忠诚度的农业强势品牌 二、目标任 ?023年完成三大目标: ——战略目标。整合常州市农产品品牌资源,构建品牌化、数字化相互赋能为核心的?+10+N”品牌集群,推进“常字号”认证品牌与十大农产品品牌和各认证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协同发展 ——培育目标。完成十大农产品品牌的有效培育,“常字号”品牌认证数量达?0家企业,完成对“常字号”认证的?0+30”个品牌的品牌数字化改造,整体认证品牌产品溢价提升10% ——营销目标。“常字号”认证品牌核心价值获得高效传播,在市场端实现全面引爆,在消费端提升知名度、认知度和好感度,在行政端获得广泛关注,从而产生更高的品牌溢价和政策倾斜 三、工作任 (一)制定品牌集群战略。构建“常字号”农业认证品牌,塑造常州市农业品牌集群统一形象,以“常字号”为核心统一面向市场传播同一个声音。打造“常字号”认证品牌,以产品品质为基础,依托品牌评价科学模型,进行县区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产品品牌有效评选,形成认证型市级农产品品牌模式。从区域、品质、管理、功能以及价值等多个维度形成一整套科学的、系统的品牌认证标准体系。建立“常字号”农业品牌认证管理架构,创新管理运营模式,探索数字化与品牌化双轮驱动模式。细化目标职责和项目清单,明晰战略架构、战略目标、组织模式、管理体系及战略路径等内容 (二)健全十大品牌培育机制。十大品牌培育主体按照“一品一策”思路,请专业机构制定品牌培育规划,科学规划品牌传播形象体系,指导品牌运营管理,制定品牌传播计划。要求制定三年培育提升计划方案,明确每年目标任务、建设内容、资金计划等,确保精准施策。联合品牌评价机构,每年对十大品牌进行价值跟踪评估,指导规划品牌建设发展方向,提升品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夯实品牌信用体系。十大品牌培育主体强化品牌提升基础建设,推进经营规模化、基地生态化、生产标准化和管理规范化。探索建立原产信用体系,制定原产标准,推进原产地产品认证和信用体系建设。加强溯源体系建设,实现十大品牌产品追溯覆盖?00%,加大品牌农产品检测力度。严格准入退出机制,推进主体诚信经营,落实行政、金融、保险等联合惩戒机制,引导生产经营主体诚信自律 (四)强化品牌传播。制定“常字号”农产品品牌传播策略。引导品牌培育主体重视品牌宣传,挖掘品牌内涵,讲好品牌故事,利用多种形式加强与各类媒体的联系与合作,多平台宣传推广品牌。利用动车、地铁、公交、商业街区、酒店等宣传十大农产品品牌。向全市学校、医院、企业、机关食堂等集中用餐单位推介品牌农产品。引导大型收贮运企业、餐饮配送企业、大型餐饮企业营销品牌农产品,占领本地市场 (五)深化多元营销。制定“常字号”农产品营销策略。鼓励农业品牌培育主体通过发展电子商务、直销配送、农超(校、社)对接等新型营销模式,实现线上线下结合,生产、经营、消费无缝链接。鼓励在国内大中城市建立专卖店和连锁店,发展专区专销、直供直销,扩大品牌影响和市场占有率。鼓励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会,在全国农交会上建设常州农业品牌专馆,集中展示常州农业品牌形象。鼓励各地结合农民丰收节等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展会。加大创新融合力度,做好年货大街和品牌节活动 四、保障措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地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农业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领导体制。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细化工作任务,各司其职,密切协作配合,形成分级负责、任务明确、上下联动、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要以品牌为引领,把实施十大农产品品牌提升作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点工程来抓,确保品牌培育任务落地见效,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二)强化政策扶持。各地要把安排品牌建设资金对十大品牌重点打造。市级设立农产品品牌建设专项资金,用于农业品牌建设及宣传推广。各地各部门要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向农业品牌建设倾斜,支持农产品品牌规划、培育、营销、宣传、保护和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撬动作用,通过多种形式吸引金融、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农业品牌建设 (三)强化科技支撑。加快农业科技产学研一体化进程,建立健全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相配套的技术服务体系。推动新品种培育和配套标准化技术的集成推广应用,开展主要农产品高值化加工与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形成一批推动农业产业拓展和农产品价值提升的关键技术,全面提升农产品品牌科技含量 (四)强化监管考核。农产品品牌建设将列入全市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指标体系,对各地农业品牌建设的扶持政策、投入资金、培育成绩、培育评价等进行考核。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强联动,严厉打击农业品牌方面的假冒伪劣、侵犯产权等行为,共同维护常州农业品牌公信力和良好声誉 附件4 常州市智慧农业发展三年行动方 ?021-2023年) 为贯彻落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高质量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智慧农业发展的部署要求,扎实推进智慧农业赋能升级,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推动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经济深度融合,将发展智慧农业作为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突出先进性、示范性、实用性,依托常州资源禀赋和农业特色产业基础,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全产业、全链条覆盖应用,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发展目 ?023年,建设完成市农业大数据中心;规模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推广应用面积占比达27%;建设市级智能化“数字农场?个,依托十大现代农业产业园重点建设智慧农业产业园10个;建设智能化农?0家以上,建设数字农业农村示范基地20个;农业电商交易额达?0亿元;建设农产品信息化产地冷链保鲜设?00个,智慧农业发展水平走在全省前列 三、主要任 (一)实施大数据建设行动 1.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建设。加强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与常州大学阿里大数据学院产学研合作,建设常州市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建立完善农户和新型生产经营主体、自然资源大数据、农业大数据、农业重要种植资源等多个主体数据库、产业链数据库以及空间资源数据库,构建全市农业农村数据资源“一张图”,形成农业数据资源体系,并对外提供统一的数据共享和信息共享服务 2.推进农业大数据平台应用建设。挖掘农业大数据商用、政用、民用价值,生产服务政府、服务市场、服务公众的农业大数据产品,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建?个统一的农业政务管理系统,集成涉农项目一体化管理平台、农村集体资产监管平台、农产品质量监管追溯平台、长江流域禁捕退捕平台等高效运行,探索“互联网+高标准农田”在线监管、实施农机化管理“一张网”、建设绿色农资经营服务平台。鼓励开展以生猪、家禽、螃蟹、青虾等特色品种为重点的单品种全产业链大数据综合应用试点 (二)实施生产智能化行动 3.推进农业全产业链智能化建设。围绕我市优质稻米、花卉苗木、特种水产、精品茶果、规模畜禽、休闲观光等优势产业、特色产业推进全产业链数字技术应用,加强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深化应用,促进与农业生产模型紧密结合,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管控水平。到2023年,全市规模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推广应用面积占比达27% 4.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智能化建设。依托十大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全市智慧农业技术发展先行区、产业集聚区和企业孵化区。建设园区智慧农业生产管理中心,提升智能化生产与管理水平。现代农业产业园重点发展智能畜禽、智能渔业、智能园艺等,信息技术覆盖面积达50%以上。到2023年,建设市级智能化“数字农场?个、智慧农业产业园10个 5.推进智慧农业新技术装备研发。发挥科研院所、IT企业创新源头作用,与农业基地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建设一批农业物联网技术研发与应用创新平台。加快研发智能生产技术,鼓励农机装备行业发展工业互联网,提升农业装备智能化水平。到2023年,建设“智能化”农?0家以上 (三)实施经营网络化行动 6.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大力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引导优势特色产业与农产品电子商务融合发展,建设网销农产品集中产区和产业带。培育一批常州特色农产品网络品牌,以品牌化引领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和产业化经营,提高特色农产品辨识度、知名度和美誉度。积极创建“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打造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的智慧农业示范村(镇)。到2023年,建设“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示范?家、数字农业农村示范基?0个 7.推进农产品电商基础建设。完善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依托农家店、农村综合服务社、村邮站、快递网点、农产品购销代办站等发展农村电商末端网点,加快市(区、县)、镇、村三级农村电商服务站点体系建设。鼓励电商企业、农业企业、区县政府开展合作,建立农产品电商孵化基地、产业园等服务机构,提升农产品商品化服务能力。到2023年,实现市(区、县)、镇、村三级农村电商服务站点全覆盖,农业电商交易额达?0亿元 8.推进智慧冷链体系建设。围绕“米袋子”和“菜篮子”工程,鼓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和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农产品分等分级、加工包装、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产品标准化、电商化改造能力,构建农产品产地冷链体系。建设仓储冷链全程监控平台,加强传感器、射频识别、温控标签及实时监控等技术应用,提升仓储保鲜设施自动化、智能化管理及运营水平。到2023年,建设农产品信息化产地冷链保鲜设施100个以上 (四)实施服务便捷化行动 9.推进信息服务工程。引导各类社会主体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开展市场信息、农资供应、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机作业、农产品初加工、农业劳动力、农业气象“私人定制”等领域的农业生产性服务,建设一批农民创业创新中心。以益农信息社为重点构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实现农业农村信息工作进村入户。到2023年,累计设立星创天地、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农技服务公司等各类涉农科技服务主体10家 10.推进网络应用技能培训。推动农业部门、教学科研机构、农业信息化企业等联合在乡村振兴课堂、农业园区等地共建教学实训基地,采取专家授课、实践学习、在线指导、论坛交流等方式,开展农业信息化技能知识培训,提高生产实践应用能力。持续开展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让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成为新农活,全面提升农民运用手机上网发展生产、便利生活和增收致富能力 四、保障措 1.强化组织领导。各地充分认识智慧农业发展是解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的重要举措,是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必要手段,结合本地区实际,将智慧农业发展理念融入农业农村工作全过程,制定出台具体实施方案,逐级分解任务,明确责任进度,确保智慧农业发展取得预期成效 2.强化政策支持。加大智慧农业发展投入力度,各辖市区和市级要设立专项资金扶持智慧农业建设,对产业发展、生产经营、管理决策和服务应用等智慧农业相关领域进行扶持。重点支持各级农业部门开展农业智能化设备推广应用、智慧冷链体系建设,支持农产品电商集聚区、产业园建设,对农产品网上营销以奖代补,开展信息进村入户提升,确保益农信息社运营经费 3.强化科技支撑。加大与产学研单位合作力度,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农业农村发展的深度融合,建立涵盖各产业链的现代智慧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培养一批智慧农业农村领域科技工作人员和高水平的科技管理团队 4.强化考核评价。建立以“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指标为导向的责任主体考核方式,把智慧农业工作纳入全市乡村振兴战略考核指标体系。对智慧农业设施建设、物联网接入进度等指标进行定期督促检查,分半年度对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和动态评估,确保全市智慧农业建设有序推进 5.强化宣传引导。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及新媒体作用,加大智慧农业工作的宣传力度,全面展现“互联网+”现代农业和农民创业创新的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和新成果,为智慧农业发展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 附件5 常州市现代种业提升三年行动方 ?021-2023年) 种子是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之源和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之本。为进一步激发常州种业创新发展活力,提升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水平,促进常州现代种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常州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发展现代种业的决策部署,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新理念,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创制攻关高质量绿色品种,提升种子种苗质量,转变种业服务方式,培育新型种业市场主体,延伸种业产业链条,构建常州现代种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体系 二、工作目 ?023年,构建农牧渔产业全覆盖,品种成果全省领先的常州特色现代种业创新研发体系。基本建立适应农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的种子种苗服务体系,生产经营主体发展壮大,种子种苗服务水平取得突破。优良品种示范推广水平显著提高,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8%,种畜禽主推品种覆盖率达90%,主要水产养殖品种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种业监管服务水平全面提升,种子质量追溯体系基本完善,力争农作物种子质量综合抽检合格率达?8%。力?家种业企业稳定在全国同行业前10强,做大做强3家超亿元的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培?家超千万元?0家超百万元产值的专业化特色种子种苗企业,2023年达到种业引领三产融合的延伸产业总产?0亿元 三、工作重 (一)推动现代种子种苗科技创新发展。建设市级种子种苗创新重点实验室,围绕种子种苗产业发展目标,重点在水稻、家禽、河蟹、青虾等育种领域实施重大品种科技创新。进一步加大改革创新,优化体制机制,为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建设高水平的研究团队和研究平台建设提供“特区”政策,传承和弘扬武进水稻所精神,培育出更多优质多抗水稻新品种,使其成为常州稻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持久“核芯”。支持立华牧业、枫华牧业等国家畜禽核心育种场建设,加强对外协作,深化与科研院所的合作,推进育种创新,积极应用现代育种新技术和新方法,强化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加快畜禽种苗创新步伐。依托“诺亚一号”河蟹良种选育工作基础,持续推进“长荡湖1号”和“诺?号”等河蟹良种选育,并实现产业化,促进河蟹产业健康发展。支持社渚镇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合作,建设长三角青虾研究院 (二)培育现代种业产业化集群。以种业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企业综合竞争能力为重点,加快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努力建设种业强市。建立以种业技术创新企业为核心,优势种子(苗)繁育基地为支撑的种业产业化联合体,推动种子研究机构、生产企业、销售企业和推广机构通过市场化方式,依托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深度融合、互利共赢的协作发展机制,遵循市场导向、资本纽带、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原则,共同打造面向市场、面向竞争的种业产业化集群。开展“统一供种”等良种补贴试点,重点在水稻良种等方面探索建设良种补贴模式,加快建设一批“常”字牌的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种子种苗生产基地,全面提升良种保障供应能力。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种业发展引导资金,加大财政对种业产业化发展的扶持力度,推动骨干种业企业开展不同形式的兼并重组,撬动社会资本、种业基金等金融资本投资种业。引导我市规模种业企业和相关科研单位在国家统一规划的区域内建设相对集中的南繁基地,同时把规模化种子生产基地、畜禽、水产育种场建设列入农业生产功能区加强扶持,改善提升种子种苗生产基地设施条件,鼓励优势种业企业到市外建设种子种苗生产基地 (三)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加大地方优质畜禽种源“三猪一鸡”(二花脸猪、米猪、红灯笼猪、溧阳鸡)的保护繁育力度,扶持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国家水稻基因库建设,支持地方特色园艺品种(常州青、二月白、乌塔菜、新闸红萝卜、溧阳毛尖花红苹果、野鸡红桃树、金坛金沙酥枣、金坛茅麓种、溧阳苏?号)种质资源保护与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强国家级特种竹繁育基地建设。依托地方特色农业种质资源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鼓励支持二花脸、茅麓种、溧阳鸡等地方品种申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打造区域公用品牌。鼓励地方特色种质资源保护单位与产业化开发企业联合开拓市场,设立专营店、连锁店、专柜,开展网上直销,参加各类展会,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四)推进种业三产融合发展。鼓励优势种业企业协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从简单种子营销发展种苗繁育推广、肥药农资供应并配套农机农艺等,建设综合性农事服务中心,实现产业链延伸增值。鼓励优势种业企业、园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镇街围绕区域农业特点,打响区域种业品牌,发展一批以种子种苗为特色,辐射农业生产、农技服务、农产品初级与精深加工、流通、乡村旅游与农事体验等产业,实现种业新型业态多元化发展 (五)健全种业服务监管体系。认真贯彻实施种子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对种业生产经营的许可制度,依法加强种子管理,落实工作责任,建立权责明确、分工协作、运转高效的种业监管服务体系。加强种业研发、试验和检测、审核和推广的管理,加强种业市场的监管,加大种子生产经营和新品种权保护执法检查力度,加大违法行为的打击和惩处。同时面向种子种苗研发、生产、流通和使用单位开展普法宣传和教育培训,加强种业法律法规、政策和管理措施的宣传,加强种业信息化服务,引导专业机构放心育种,实现农民安全放心用种,推动全行业知法、懂法、守法、用法,营造开放、公平、公正的种业发展环境 四、保障措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进一步完善现代种业管理工作体系,建立健全工作协调沟通机制和政策保障机制,明确种业管理工作牵头部门和责任人,统筹做好各涉种单位的工作衔接和有效配合,把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相关单位,指标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员,保证种业产业发展工作的有序推进和相关目标任务的有效落实 (二)强化资金扶持。每年从财政支农专项中安排专项资金,扶持我市种业发展。重点支持“统一供种”试点、种业创新、种质资源保护开发、特色品种创制和品种安全测试及试验示范推广、种苗服务中心和种子种苗繁育供应中心建设、种业三产融合发展等。强化政策落实,推进种业企业落实相关的附属设施用地政策,支持种业生产优势区域建立相对集中、长期稳定的种子科研和生产基地,提升良种保障供应能力。对符合条件的先进适用制种机械、种子种苗生产与加工机械、种畜禽和水产苗种等养殖机械享受农机具购置补贴。统筹推进现代种业与区域经济、生态建设等政策融合,整合扶持政策,推动种业可持续发展 (三)强化管理服务。各地要广泛开展国家和省、市有关种业发展政策及新修订《江苏省种子条例》的宣贯实施,利用媒体及时做好现代种业产业发展推进举措、经验成效和典型样板的宣传工作;要加快推进“互联网+现代种业”建设,实现种业产业关键环节的信息化管理和优势种业企业、技术、品种信息依法公开;要分产业分时段对种业产业产值进行统计总结 附件6 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提升三年行动方案 ?021?023年) 为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打造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样板,引导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探索助推现代农业?10”发展计划新路径,加快推进质量兴农和乡村振兴战略,根据《农业农村部关于命名第二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的通知》(农质发?019?号)、《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省的意见》(苏政办发?019?号)和《关于做好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标准化提升工作的通知》(苏农办质?019?号)等文件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农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四个最严”总要求,坚持党政同责、属地管理原则,坚持市场主导、绿色发展导向,巩固提升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成效,不断筑牢农产品质量安全防线。立足产前源头控制、产中过程监管、产后质量追溯三大环节,突出“质量追溯覆盖、标准化生产、监测监管效能、品牌认证提升、模式机制创新”五大抓手,强化资源统筹、示范先行,打造全域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大样板,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农产品质量效益和综合竞争力,夯实质量兴农绿色发展基础 二、发展目 ?023年,争取评审通过市级以上农业标准项目10个以上;全市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超?8%以上,争取位列全省第一方阵;全市每年地产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全面推行“风格化+精准监管”模式,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实施好“百千万”工程,建成5个左右五星级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00个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示范站;新认证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3个左右 三、工作重 1.标准应用再提高。一要制定完善标准。坚持标准引领质量发展理念,按照绿色标准要求,鼓励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及其他社会化团体制定企业标准或团体标准,加快绿色种养殖技术、产品分等分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制修订进度。探索建立涵盖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等要素,涉及农产品生产、加工、分级、包装、储运等环节的全链条标准体系,加强农业新技术引进、推广、集成与应用,加紧修订完善落后标准,无标制标、缺标补标,推进先进标准与生产实际紧密衔接,做到当地主导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重点环节有标可依。二要加强标准推广。提高农产品按标生产水平,要将相关的农业标准简化成“明白纸”“挂历图”“口袋书”,引导规模生产经营主体制标用标,提高标准转化应用覆盖度。三要开展标准基地创建。积极开展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工作,规模生产主体要推进良好农业规范、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等品牌创建,确保年认证数量有所增长 2.质量追溯争领先。全面提升规模农产品生产主体信息化管理水平,继续大力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建设,实施“网格化+精准监管”,?023年底,纳入全省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监管的主体达3万家以上,实现“六个全覆盖”。即:入网主体日常巡查、产品质量追溯、生产经营档案电子化管理、主体培训、产品检测和更新等六个全覆盖。实施好“百千万行动”工程:建成100个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村级服务示范站。按照常州市村级服务站建设地方标准,加强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村级服务示范站建设,进一步明确村级服务站的工作内容,对村级服务站的运维,软件升级服务、培训等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确保村级服务站正常有序开展工作。年开具食用农产品合格?000万张以上。对纳入全省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监管的主体,要强化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对主体所属生产基地、社员单位开展质量安全服务,加强投入品管理、生产过程管控、产品质量检测等,每个入网主体每年开具食用农产品合格?00张以上?万家生产主体纳入省追溯平台。定期组织对目前所有纳入“常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的主体基本信息进行再核查,在全市范围内遴选一批基础条件好、信息化程度高、合格证使用多的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等,纳入全省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 3.探索开展信用体系建设。一要建立信用档案。根据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管理办法等文件精神,加快建立生产经营者信用档案,将生产档案记录、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开具、追溯标识加贴等作为主体信用评价的重要指标。加强信用信息交换共享,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信息资源共建共享,逐步形成主体全覆盖的信用信息网络。二要建立奖惩机制。逐步建立健全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大力推进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推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与信用等级相结合。建立信用信息披露和信用修复机制,推动建立诚信奖励、失信惩戒的良性机制。三要开展承诺建设。督促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生产经营主体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社会承诺,开展信用承诺、信用培训、诚信宣传、诚信倡议等,增强依法诚信经营意识,主体承诺率?00%,公示上墙,接受社会监督。全面落实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质量安全责任和内检员制度,质量安全承诺书签订率?00%,指导企业完善质量保障管控措施和机制,切实提升生产管理能力和水平 4.品牌打造争佳绩。按照“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强化培育、扶优扶强”的原则,着力打造一批产品质量优、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常”字号农产品品牌,推进“常字号”认证品牌与以地理标志农产品为主的十大农产品品牌和各认证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协同发展,打造区域品?0个以上,其中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个以上。到2023年,各辖市、区每年统一组织参加大型展会、品牌推介会不少?次,促进产销对接、优质优价,叫响做靓一批能为常州农业增值添彩的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 5.检测能力大提升。一要加强队伍建设。稳定和加强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补齐工作短板,推动“三定一考核”网格化监管提档升级。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提升工程,重点提升辖市(区)、乡镇(涉农街道)、基地(企业)三级检测队伍的能力。二要开展精准检测。根据省农业农村厅统一部署,在常州市全市范围内开展农残胶体金试点工作,并通过现场交流、培训等多种方式,扩大农残胶体金检测技术的宣传和推广应用。在100个村级服务站中遴?0个作为农残胶体金精准检测示范点,每个村级服务站所有生产主体的产品要开展农残胶体金检测做到全覆盖,为精准监管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撑。三要加强检验检测机构管理。积极探索委托监管、制定监管、派驻监管等新模式,依法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考核,加强证后管理,积极发挥第三方检测检测机构考核,加强证后管理,积极发挥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的补充作用。四要定期开展培训。要以基层一线检测人员为主,每年对辖市(区)、镇(街道)、企业、批发市场等开展农产品检测的骨干技术人员开展技术培训,不断提升基层检测水平 6.监管能力和应急能力大提升。一是提升监管能力。落实“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监管责任,强化监管队伍建设,确保机构、人员、经费稳定。围绕有机构、有固定人员、有检测设备、有检测任务、有监管手段、有经费保障“六有”标准,加快标准化乡镇监管站建设,建立健全网格化监管机制,加强和完善镇村监管员制度,做到村有人看、镇街有人管、区县有人查?023年,全市争取建成5个以上五星级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二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市电子台账建设。强化安全市工作考核指标数据要素化建设,着力推动考核信息的智能化归集整理、分析研判,定期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工作督导,提高监管效能,为精准监管提供数据支撑。三是提升应急能力。不断优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预案,提高可操作性,开展应急培训和演练,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针对问题多发地区和重点品种,及时排查风险隐患,做到早发现、早处置,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 7.执法能力大提升。坚持“发现问题是业绩,解决问题是政绩”的理念,提升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促进依法行政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将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农业综合执法的重要职责,理顺农产品执法制度和流程,建立监管与执法部门工作联动机制,加大违法案件查处力度,公布监督举报电话,通过检打联动、行刑衔接、联合惩戒等方式加大处罚力度,做到有案必查、查必到底。以乡镇执法体系改革为契机,将农业综合执法延伸到乡镇,推动农产品执法工作深入基层。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机构要配齐现场检测设备、摄像照相设备、电子码识读器、执法记录仪、录音笔、移动执法终端查询机等必要的执法调查取证设备等 四、保障措 1.强化组织领导。紧紧依靠党委政府,把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行动作为重大工程,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行动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要联合市场监管、公安和自然资源等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机构、人员、经费等保障,强化协同协作,统筹推进,形成合力。各地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规划或发展意见,细化目标任务,明确职责分工,加大推进力度 2.强化政策扶持。各地要制定实施细则,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加大专项资金支持力度,明确建设进度、目标及任务,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行动顺利实施。要以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和试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为重点,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挂钩政策,建立政策扶持激励机制,加大对可追溯产品的市场推介力度,倒逼质量追溯提档扩面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全覆盖 3.强化考核培训。将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行动纳入年度农产品质量安全延伸绩效考核和“质量强市”考核范围,各地要建立落实工作考评机制,科学设置指标,加大对相关部门及责任人员的考核评价。要加强对镇街、企业主体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人员政策、技能、责任意识培训力度,提升实训轮训效果和业务素质,建立一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满足高质量发展要求 4.强化社会共治。全面落实农产品生产者主体责任,严格落实地方政府属地管理责任和部门监管责任,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快形成主体自律、政府监管、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农产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建立违法违规行为信息披露制度和有奖举报机制,推动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良好氛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顴/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