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觇/a>外文 繁體中文
登录个人中心
走进常州 ޵VSƵط 政府信息公开 政务服务 政民互动 VSԤ 数据发布
当前位置9/div>
浏览次数9strong>
信息名称9/span>关于对市政协十四届五次会议委员提 ?026号的答复
?ensp;?ensp;号:014109859/2021-00185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9/span> 公开方式9/span>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9/span>常农复?021?0叶/td> 发布机构9/span>市农业农村局
产生日期9/span>2021-05-14 发布日期9/span>2021-05-31 废止日期9span style="color: #333;font-weight: normal;">有效
内容概述9/span>关于对市政协十四届五次会议委员提案第0026号的答复
关于对市政协十四届五次会议委员提 ?026号的答复

管建国委员:

您好!您提出的《关于加快培养“乡村振兴战略”人才的建议》(政协0026号提案)已收悉,非常感谢您对常州市乡村振兴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乡村振兴工作高度重视,特别是乡村人才振兴,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市农业农村局等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扎实推进乡村人才建设工作。经研究,现就有关内容汇报答复如下:

一、乡村人才建设进展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有关乡村人才振兴决策部署,加大乡村人才工作力度,重点依托常州市“龙城英才计划”乡土人才、常州市百名现代农业精英人才培养计划、职业农民培训工程等,积极培育乡村人才,着力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龙城英才计划”乡土人才培

近年来,我市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乡土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试行)》、《关于印发〈常州市“龙城英才计划”农业乡土人才选拔培养实施办法(修订)〉的通知》,进一步发展壮大我市乡土人才队伍,充分发挥了我市乡土人才带领技艺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助力脱贫攻坚、助推乡村振兴“三带两助”重要作用

1.农业乡土人才。一是选拔农业乡土人才?019年,根据市农业农村局、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印发的《常州市“龙城英才计划”农业乡土人才选拔培养实施办法(试行)》(常农发?018?29号)与《关于开展第一期常州市“龙城英才计划”农业乡土人才选拔工作的通知》(常农发?019?8号)文件要求,在全市各地开展农业乡土人才培养工作。经申报、评审,选拨农业乡土人才104人。年龄上30岁以下的5人,30-39岁的22人,40-49岁的40人,50-59岁的37人;学历上本科及以上27人,大专学历26人,高中学历40人,中专及初中学?1人;开办各类公司或工厂?7人,经营各类合作社的32人,开办家庭农场的8人,个体?人。二是落实人才社保补助。针对选拔?04名农业乡土人才,按照培养实施办法,积极落实人才扶持政策?019年,对人才社保缴费情况开展全面普查,按照政策设计的对人才社保每月补贴不超?000的标准,核算人才上轮年度缴费金额,下达补?7.33万元?020年,进一步完善农业乡土人才政策,修订出台《常州市农业乡土人才培养实施办法》,下达补助73.4万元,较2019年增?2.4%。同时组织了春季、秋季、冬季的农业人才培训班,培训?80人次。三是落实人才融资扶持政策。会同市人才办、财政局、市政府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等,与江苏银行、江南农村商业银行、南京银行等四家银行签订了农业乡土人才融资合作协议,以常州市中小微企业信用保证基金作为增信手段,保障农业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发展中的正常生产经营所需金融支持

2.其他乡土人才。一是坚持乡土人才政策引导?018?月,市人才办和人社局联合出台《关于印发“技能龙城”建设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常人社发?018?号),提出大力建设“历史经典产业技艺技能振兴工程”。加强历史经典产业技艺技能传承培养,搭建“名师带徒”平台,建立大师工作室、传承基地、传习中心,探索现代学院培养传统技艺技能人才新模式。深入挖掘历史经典产业内涵,推进传统技艺技能人才创新创造成果与市场对接,联合相关部门实施“乡土人?互联网”行动,着力打造一批历史经典产业示范基地?019?0月,市人社部门牵头出台的《常州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9?021 年),明确提出鼓励各地对乡土人才等群体开展项目制培训?020?1月初,会同市人才办等部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乡土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14项具体举措。这是省内第一家出台市级乡土人才队伍建设系列政策,也是全市第一个综合性乡土人才建设文件。二是坚持乡土人才载体建设。第一,创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目前,我市乡土人才企业已经建有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家、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家。第二,创建技能大师工作室?013年起,我市逐步将乡土人才纳入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评选范围,7名乡土人才先后被评为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分别获得资助5万元?019?月,我市11家乡土人才技能大师工作室获评首批省乡土人才技能大师工作室(全?00家)?020?月我市获评省首批乡土人才大师示范工作?家,分别获得10万元资助,获批数全省最多。第三,开办历史经典产业特色班?017年起,我市先后在技工院校中开办历史经典产业特色班4个,其中2017年中药炮制(省常技)?018年装饰彩绘工艺班(省常技)、掐丝珐琅班(常州工贸技校)?020年面塑工艺班(省常技)。三是坚持乡土人才评价改革。第一,积极申报省乡土人才“三带”行动计划培养对象。我市先后获评省乡土人才“三带”行动计划培养对象名?6人、能?4人、新秀230人;两名省乡土人才“名人”荣获江苏工匠称号?020年组?3名乡土人才参加省乡土人才高级研修班;3名乡土人才荣获“常州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第二,加强乡土人才职称申报。积极申报我省在国内创设的“乡村振兴技艺师”职称,2019年以来,我市先后两批累计?人?2人获得“乡村振兴技艺师”正高、副高职称。我市乡土人才初、中级职称也进入常态化评审中。第三,注重乡土职业技能竞赛评价?017年积极参加省首届乡土人才传统技艺技能大赛,我市选手何雅文荣获剪刻纸项目一等奖?人获三等奖,1人获“让乡土人才香起来”全国征文比赛二等奖?个项?1?5件作品参展、展演?019年我?名选手参加第二届江苏乡土人才传统技艺技能大?个项目(大赛?个项目)竞赛,最终修脚项?人获得三等奖。去?1月,我市精心组织参加首届中国江苏乡土人才“三带两助”建设成果展,荣获组织奖,常州馆系统全面展示的乡土人才新政及工作成果得到了省领导的好评;展演活动荣获特别荣誉奖1个、金?个、银?铜奖5个;征文比赛获得三等?个、优秀?个,彰显了我市乡土人才的实力

(二)百名现代农业精英人才培

近几年,为贯彻落实市委“龙城英才计划”,以及“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干部培养要求,按照“围绕农业产业培养人才,依托人才提升产业”总体思路,采取分产业、分层次、差别化的方法,实施农业产业百名精英人才培养计划。同?月,出台《常州市百名现代农业精英人才培养计划?018-2020年)》,提出“加强结对共进、鼓励产学研对接、组建团队、加强教育培训、加强平台建设、加强工作激励”等培养措施。会同常州市农技协,开展常州市百名农业精英人才培育实践课题研究,通过与知网联合搭建线上学习、论文发表以及线上论文查询平台,充分满足精英人才试验研究的各项需求,促进人才进步成长。通过计划,争取培养出100名左右在市内有权威、在省内有一定影响力的现代农业精英人才,部分精英人才进入市“龙城英才计划”、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成员、省“双创”人才和乡土人才、省?33工程”、省市有突出贡献人才。一是细分团队,精准培养。依照百名精英人才专业、年龄、工种等基础情况,分行业、分领域细分归类并遵从个人意愿,组建团队,基本形成一批专业主题鲜明、人才配置合理、内部分工明确、培养路径清晰、计划落实可行的人才培养团队。以团队为基本单元,深入调查掌握人才个体成长需求,从人才自身优势或发展目标为基准,对人才团队内部分工、队员职责、成长目标进行科学设置。二是统分结合,理论培训。集中培训,邀请省农业农村厅、省农科院、扬州大学、市委党校等知名专家,从政治素养、宏观环境、知识体系以及农业精英人才的共性需求等方面,整体提升人才科学素养和共性技术、管理、经营的能力。专业培训,主要根据农时、个人和团队自身需求,今年已开展专业培?场,团队自主提出培训需求,统筹安排培训实施计划,提升人才专业领域实务创新等能力。三是产学研推,合作共享。团队与市级农技推广单位密切结合,由市级农技推广单位、团队共同组织,从技术协同攻关、人才交流互动、农技推广合作、项目合作实施等多个层面,走出去请进来。走出去,走进知名院校、拜访高级专家、学习先进技术、管理、经营等;请进来,邀请业内高水平专家、行业龙头精英,来常州实地指导,磋商合作契机。在专家工作站建设、高新农业技术项目落地、人才素养提高等方面取得明显实效。四是基地建设,实训培养。把农业精英人才培养,纳入省、市现代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基地建设。符合条件的精英人才所在单位优先申报,支持精英人才担任基地主任或岗位专家,基地建设内容中必须要有精英人才参与、产学研对接等相关内容。利用各类项目资源,服务人才成长,鼓励承担实施科技支撑、农业三新等项目。五是沙龙论坛,集成成果。围绕基地建设、项目成果、论文、专利、技术、品牌打造以及在现代农业建设在所取得的成绩,以专题发布或是沙龙研讨等方式,让人才现身说法,通过专家指点、交流研讨,发现问题,寻求解法,为后续发展积累思路

(三)农技人员和职业农民培

1.农技人员培训。近两年,按照省、市关于提升农技人员知识技能的工作要求,继续开展基层农技人员轮训,完善农技人员分级分类培训制度,结合本地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情况,丰富理论教学、现场实训、案例讲解、互动交流等培训方式,确保每?0%以上的农技人员能够接受一次集中培训

2.职业农民培训。近两年,全市完成各级农民培?7480人,其中完成省级农业职业技能培?14?785人(包括电子商务培训),完成地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120?925人,组织770名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参加农业院校的部级培训项目和100人的部级茶叶技工培训班。疫情期间,依托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云上智农APP“农技耘”APP等平台,整合线上专家和服务资源,推行智能高效的线上教学模式,切实助力春耕备播,常州市共开展高素质农民线上培训教学活动12期,线上培训总人数达300人次,上线在线课?6门,参与在线教学的专家共25人。同时,对部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班的学员开展了跟踪指导服务,通过座谈交流、实地观摩研讨等方式帮助解决学员培训后产业发展问题,实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到“培育”有效转化。一是注重围绕特色产业,增强培训实效。从“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出发,在农民培训工作中,注重立足区域主导产业,围绕农时季节,围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全市各地围绕全市粮油、花卉苗木、时令水果、茶叶、畜牧、水产等六大主导特色产业发展和农民实际需求,制订了一系列培训菜单,供农民选择,切实做到技术培训到村,技术资料到手,跟踪服务到田。通过培训,较好地引导农民产业调整和升级。二是加大投入,保障培训需要。在充分用好国家和省项目资金的基础上,全市专门安排专项资金600余万元加大对农民培训的资金投入,保障了培训工作的需要。同时,加强资金监管,确保专款专用。三是拓展培训机制,延展培训效应。创新农民培训工作机制,实行动态监管是实施农民培训工程的有效手段。我市在创新农民培训工作机制上,第一,实行跟踪调查服务。通过有计划的跟踪调查,切实了解农民受训之后,在思想理念、生产技术、经营能力和提高投入等方面的变化,不断调整培训内容,迎合农民需要。第二,教学模式更丰富。采用多样化教学形式,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外,增加现场操作和实地观摩的课时比例。另外,依托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和云上智农APP及江苏省农委“农技耘”APP,整合农业专家和农机推广服务等线上资源,指导农户下载并使用这个平台,完成灵活便捷、智能高校的线上教学模式。第三,培训手段的创新。按照“走出去,请进来”的思路,我市积极与省内高校联系合作,不仅多次邀请扬州职业大学、扬州大学、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和常熟理工学院等院校专家来我区给学员授课指导,还经常组织学员到学院参加培训和观摩,培训不断提档升级,形成了一批培训基地和产学研基地。如:扬州职业大学授牌海清农机专业合作社、天目湖茶叶研究所农业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扬州大学农学院授牌海清农机专业合作社、天之福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产学研创新基地

(四)深入开展“产学研”对

近两年,制定印发常州农业农村局农业科技产学研活动计划,组织开展种植业、畜牧、渔业等各相关业务条线开展产学研活动近十余场,学习种植业清洁化生产、畜牧业绿色发展、渔业生态健康养殖等“产学研”活动,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吸收先进产业技术成果,助力常州农业科技进步

(五)不断深化“双创”活

按照省厅部署,从2017年开始我市已连续四年开展返乡人才、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活动,择优推荐选手参加全省大赛?017年我市推荐参赛的江苏一号农场姜方俊获得全省一等奖?020年,我市推荐参赛的江苏宁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信息素守护舌尖安全”项目获得全国农村创新创业项目创意大赛成长组二等奖,填补了常州市全国性荣誉空白。通过“创新创业”大赛活动,积极引导大学生、返乡务工人员、退役军人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全面提升自身能力和水平

二、十四五乡村人才建设思路

(一)主要目

针对乡村人才存在问题,为适应乡村产业发展的需要,十四五将大力度推进人才优先发展,构建乡村人才振兴的政策框架和政策体系,创新引才、用才、育才体制机制,形成上下贯通、协同配合的良好工作格局。将乡土人才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常州市人才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年度全市人才工作要点。力争到2025年,全市引进和培?0名以上高端领军人才?00名以上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重点抓好以下五支人才队伍建设:

产业领军人才。建设一支善于利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渠道开发乡村资源,引领带动现代农业、乡村旅游、乡村服务业、农村电子商务等产业发展的紧缺领军人才队伍

经营管理人才。建设一支善于推进规模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服务业发展,以致富带头人、新型职业农民、农村生产能手、农业职业经理人、旅游从业人员、电商发展人才为主体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专业技术人才。建设一支善于推进乡村现代化建设,在技术推广、产业规划建设、生态环保等领域具有专业技能素养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乡土文化人才。建设一支善于传承发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以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手工艺人等为主体的乡土文化人才队伍

乡村治理人才。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以村(社区)两委班子、大学生村官、村务工作者、驻村工作队为主体,村民小组长、新乡贤、老党员、老干部等广泛参与的乡村治理人才队伍

(二)主要内

1.加大“龙城英才计划”农业乡土人才选拔培养力度。通过政策激励机制,加强对“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的选拔、培养和使用,支持乡村工匠、文化能人、手工艺人等能工巧匠创办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创响“乡字号”“土字号”乡土特色产品,造就一批带领技艺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的“三带”乡土人才

2.积极开展“乡贤回归”行动。充分调动乡贤情牵故土、反哺桑梓的积极性,通过搭建联络平台、组织宣传引导,促进在外乡贤返乡创业,形成“引回一个、带动一批、辐射一片”的磁场效应。完善乡贤回乡创业财政、金融、用地等一揽子扶持政策体系,形成有利于乡贤回归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为乡村产业振兴凝聚最广泛的乡贤力量。注重从回乡创业乡贤中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现代农业龙头企业家,助力乡贤更好地反哺家乡,使其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领头雁”

3.探索乡村人才“订单式”校地联合培养。学习借鉴成功经验,委托相关高等院校,采取“定点招生、定向培养、协议就业”的方式,采用“三双两段制”(双课堂制、双导师制、双论文制及“学校科研系统训练和乡土适应性实习”两个阶段)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切合常州市乡村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

4.创新乡村产业人才引进机制。积极搭建各类乡村人才引进的平台,积极推动在外乡贤、返乡大学生、退伍转业军人、本地企业家等各类人才投身乡村产业发展,夯实乡村振兴的人才基础。进一步完善农村引进人才的政策,以更优惠的政策让乡村产业人才扎根乡村。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机制,吸引支持专家学者、技能人才、企业家等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投资兴业、挂职兼职等灵活多样的机制,到乡村施展才华

5.加强乡村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依托现有服务机构,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招投标等方式健全服务功能,整合社会资源,为创新提供综合性服务。充分发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开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技术推广、市场拓展等行业服务以及政策、资金、法律、知识产权、财务、技术等专业化服务。充分利用电话、网络、微信、微博等,开通服务热线,开展信息引导。鼓励举办农民创业创新大赛、论坛、沙龙、大讲堂、训练营等各类公益活动

6.加强创业培训指导。建设乡村创业创新导师队伍,为乡村创业创新提供创业项目、技术要点、政策运用、市场营销、品牌培育等指导服务。依托创新创业园区(基地)、孵化实训基地和网络平台等,通过集中授课、案例教学、现场指导等方式,创立“平?导师+学员”服务模式。根据需要,开展“一带一”“师带徒”“一带多”等精准服务。开展创业能力提升培训,让有意愿的乡村创业创新人员均能享受免费创业培训

7.优化乡村人才培育机制。坚持把能力、业绩和品德作为评价乡村人才的主要依据,不断完善乡村产业人才评价机制。推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全员聘用的选拔任用机制,把各类乡村产业人才配置到最容易发挥才干的岗位。对做出贡献的农业人才,进行物质或精神奖励。同时,在健全养老、医疗、住房等社会保障制度过程中,要针对乡村产业的特殊性,对乡村产业人才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以增强乡村产业发展事业的吸引力、凝聚力

三?021年工作重

2021年,按照我市乡村振兴工作部署和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十四五乡村产业规划,切实做好乡村振兴人才工作,为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人才支撑,实现开好局、起好步

(一)农业农村人

1.完善农业农村人才扶持政策。每两年开展一次市突出贡献农业乡土人才选拔评选,每次不少?人,分别给予2万元资助,特别优秀的给?万元资助。对认定为常州市“龙城英才计划”农业乡土人才并缴纳社保的,按照其当年个人实际缴纳金额,给予7200-12000元补助。对未缴纳社保但年满45周岁的男性农业乡土人才、年?5周岁的女性农业乡土人才,给予每年6000元补助。农业乡土人才可申请由江南农村商业银行提供的无担保无抵押基准利率的纯信用贷款,具体贷款额度由银行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最高贷款额度不超过30万元。对农业乡土人才承担的市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项目给予不超过20万元的资助。每年评选设立农业乡土人才传承基?家以上;择优评选农业乡土人才传承示范基?家以上,每家给予5万元资助。推动农业乡土人才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市、省、国家三级体系建设,每年在农业乡土人才企业中创建1家以上市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同时积极推荐申报省、国家级站。凡进入省、国家级站的博士后,给予每人每月5000元进站补贴;进入市级站的博士后,给予每人每月3000元进站补贴。对考核优秀的农业乡土人才企业设站单位给?万元奖励

2.提升人才队伍建设水平。人才管理和培养、评价、流动、激励、引进、使用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培养好农业乡土人才、精英人才两类人才对象,选育20个农业科研团队,培育培训3000名职业农民。加强领军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健全以农业乡土人才、精英人才、高素质农民为主体的人才培育机制,大力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落实好人才社保补助,金融扶持等相关扶持政策。加大农业精英人才、乡土人才培育力度,以技术体系、科技支撑等项目实施为抓手,鼓励农业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围绕农业发展需要和农民技术需求,培养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

3.健全农业科技计划成果评价机制

探索组建农学会组织,服务农业科技成果评价,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创新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建立准确评价科技成果的分类评价体系,完善相关规章制度,提高评价科学、客观、公正性,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导向动力。丰富成果评价内容,突出科技成果转化建议,充实评审专家库,优化评价方法,坚持同行评议,突出问题导向,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等科学评价方式,提高科技成果评价质量水平

4.构建政产学研联合攻关体系

瞄准重点产业和支柱产业的重大技术创新需求,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主导产业和区域性特色产业发展方向,推动重点领域科技创新联盟发展。综合运用政策、资金和项目管理等手段和措施,科学编制产学研融合的农业科技创新计划,紧盯农业科研、转化、应用、服务等关键环节,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效益化。充分发挥政府政策引导、组织协调、资金扶持、沟通联络、咨询服务等作用

(二)乡土人

今年,市人社局将与相关部门紧密合作,进一步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乡土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试行)》,着力实施好十大专项行动

1.乡土人才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大力开展乡土人才职业技能培训,每年开展技能培?000人次以上。针对现代农技领域以及特色民间工匠项目,每年实施专项技能培训项?0个以上。每年开展乡土人才创业培?500人次以上

2.乡土人才企业新型学徒培养行动。加强青年乡土人才队伍建设,重点选择园林绿化、古建筑等相关工种创新开展“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形式的乡土人才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每年开?个以上,新招学徒100人以上

3.乡土领军人才选育行动。把乡土领军人才纳入各级党委联系服务专家范围,纳入各级人才培养计划予以重点支持,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乡土人才优先给予表彰和奖励。每两年开展一次市突出贡献乡土人才选拔评选,每次不少?人,分别给予2万元资助,特别优秀的给?万元资助

4.乡土人才职称评审行动。坚持以业绩为导向,创新开辟“乡村振兴技艺师”乡土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绿色通道”,组织乡土人才积极申报初、中级职称。大力支持长期活跃在乡村建设一线的“土专家”“田秀才”向上申报副高、正高级职称

5.乡土人才技能竞赛行动。将乡土人才技能竞赛纳入全市职业技能竞赛体系,每年举办10个以上职业(工种)乡土人才传统技艺技能大赛。支持有关行业协会或企业牵头举办乡土人才技艺技能竞赛

6.乡土人才传承(示范)基地创建行动。探索开展乡土人才传承(示范)基地建设,制定传承(示范)基地评选规则,完善激励机制。每年评选设立乡土人才传承基?家以上;择优评选乡土人才传承示范基?家以上,每家给予5万元资助

7.乡土人才博士后平台拓展行动。推动乡土人才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市、省、国家三级体系建设。凡进入省、国家级站的博士后,给予每人每月5000元进站补贴;进入市级站的博士后,给予每人每月3000元进站补贴。对考核优秀的乡土人才企业设站单位给?万元奖励

8.乡土技能大师工作室提升行动。充分发挥乡土人才技能大师的传帮带作用,每年选拔设立2家以上市级乡土人才技能大师工作室,每家给?万元资助。鼓励开设乡土人才“技能大师工作室校园工作站”,支持鼓励职业院校合作开办“历史经典产业特色班”、民间工艺班,开设乡土课程、开发校本教材,每年建立乡土特色专业2个以上

9.乡土人才地图编制行动。在全市人才地图2.0版的基础上,探索启动全市乡土人才地图编制行动。采用大数据管理模式,进一步摸清乡土人才家底,建立乡土人才资源档案,更好地为乡土人才队伍建设提供精准服务

10.乡土人才宣传展示行动。以乡土人才队伍建设为主题,创新举办2021年第三届常州技能人才周系列活动。在“龙城工匠”线上展?021年升级版和实体馆建设中,创设乡土人才版块,线上线下全方位宣传乡土人才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

(三)文化创意人

根据《常州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计划在乡村构建“绝色江南、闲逸三水”“吴风水韵、悠然古镇”“四季如画、乡愁田园”“清新自然、康体颐养”四大生态度假旅游产品体系,在项目打造、产品营销、运营服务等方面,都需要专业团队和高素质人才。为此,2020年将制定出台《常州市文化旅游人才引育实施方案》,方案明确:一是加强与国内著名景区、旅游院校、旅游企业、文化旅游策划研究机构等联系,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二是实施文化旅游人才?111”培训行动计划,建立分层分级培训机制,其中,每年组织培训50名市、辖市(区)两级文化旅游部门负责人、旅游重点乡镇负责人?00名文化旅游企业负责人?00名智慧旅游、市场营销、旅游策划、旅游规划等创新人才?00名乡村旅游人才。将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纳入全市旅游行业技能培训计划。三是组织推荐申报国家、省、市各类人才项目,鼓励乡村文化旅游企业和国内旅游院校联合培养文化旅游创意策划、旅游电子商务、智慧旅游等新业态人才

签发人:李昙

经办人:?nbsp;

联系电话?5682225

常州市农业农村局

2021??4

/upfiles/admininfo/20211116/20211116104706_55149.pdf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顴/p>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访问统计 | 网站纠错
主办: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常州市大数据管理局 版权所有:常州市人民政府 电子邮箱:czwgzx@changzhou.gov.cn
苏公网安?2041102000483叶/a> 网站标识码:3204000002 苏ICP?5003616叶/a>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