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银刚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常州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的提案收悉,您在提案中表达了对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高度关注,突出提到了“创新”的关键性作用和意义,并从六个方面给出了具体建议,对于破解我市工业发展深层次结构性问题,转换工业经济发展动力,真正实现创新驱动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经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工业是我市经济发展的主动脉,作为苏南模式的发源地之一,我市在上世?0年代初就成为闻名全国的工业明星城市,扎根实体经济,秉持工业立市、制造强市的发展理念。《常州市工业智造明星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中进一步强调要在坚持工业立市、制造强市、质量兴市不动摇的同时,对标德国及其他先进地区,践行新发展理念,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品牌化为引领,抢抓新工业、新能源、新基建、新动能机遇,以创新发展为动力,着力增强产业基础能力,促进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构建先进制造业体系,打造一批具备较强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推进高质量工业智造明星城建设 下面,结合您提案中给出的建议,向您介绍近年来常州工业经济发展的有关情况 一、常州工业经济发展基本情 1、规模总量 201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计算增?.1%,增幅居苏南第一、全省第二位; 工业总产值同比增?.6%;利润总额同比增长8.5%;工业开票销售同比增?%。全市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3.3% 2019年,全市共有各类工业企业?万户。规模以上工业企?488户,其中,大、中、小微型企业分别?4?31?963家,中小微企业占全部规上企业总数?7.9%;规上民营和三资工业企业分别?688家和720家。中天钢铁、上上电缆、天合光能、新阳科技、金昇实业等16家企业超100亿元,其中,中天钢铁?000亿元;光宝科技、星宇车灯、华利达?3家企业超50亿元?0亿元、亿元以上企业分别有182?631家?019年全市工业星级企业数184家,其中,五星企业(净入库税收大于1亿元?3家,四星企业(净入库税收大于5000万元?3家,三星企业(净入库税收大于3000万元?8家 2、产业情 我市产业基础雄厚、特色鲜明,以装备制造业、光伏产业为代表?大重点领?0个细分行业,已经成为常州特色产业名片,装备制造业占全市工业经济的比重?8.6%,太阳能电池出货量超13GW,占到全国总量?1%左右 一是装备制造业。作为江苏乃至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我市装备制造业发展基础扎实、产业体系完备。智能装备产业重点发展数控机床、机器人等高端智能装备,2019年完成产值同比增?.6%,占规上工业?.1%。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拥?家整车和7家专用车生产企业,关键部件生产基础良好?019年完成产值同比增?8.9%,占规上工业?.5%。电力装备产业具备高低压变压器、大容量电缆到高低压电力开关等完整的产业链?019年完成产值同比增?0.1%,占规上工业?%。轨道交通产业拥有中车戚机公司、中车戚研所、新誉集团、今创集团等一批龙头骨干企业,2019年完成产值同比增?1.2%,占规上工业?.9%。农机和工程机械产业制造历史悠久,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和较高的知名度,2019年完成产值占规上工业?.3% 二是新材料。以先进碳材料为重点发展方向的新材料是我市重点打造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先进碳材料产业已经走在了国内前列,中简科技研发生产的国产ZT7系列碳纤维打破了高等级碳纤维的国际垄断,在国内率先进入航空航天高端复合材料应用。石墨烯产业积极打造“东方碳谷”品牌,形成了以江南石墨烯研究院、第六元素为龙头的产业集群,现有上市、挂牌企?家,产业研发水平和聚集度均位于国内前列?019年完成产值同比增?.9%,占规上工业?.1% 三是新能源。以太阳能光伏为主导的新能源产业产业特色鲜明,我市太阳能光伏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重要的地位,在高新区、金坛、武进建有光伏产业园,产生了良好的集聚效应。拥有天合光能、东方日升、亿晶光电、顺风光电、亚玛顿等一批龙头骨干企业,产品涵盖拉晶、切片、电池片封装、组件、系统开发及安装等各个环节,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019年完成产值同比增?3.4%,占规上工业?.9%;其中,光伏产业完成产值同比增?9.7% 四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我市电子信息产业主要在元器件、半导体新光源、传感器制造等细分领域已形成一定的产业优势,拥有瑞声科技、华威电子、裕成电子、宏微科技、光宝科技、晶品光电等龙头企业。传感器产业拥有相关企业百余家,拥有森萨塔科技、梅特勒-托利多等行业领军企业?019完成产值同比增?.6%,占规上工业?.4% 五是生物医药和高性能医疗器械。生物医药和高性能医疗器械作为我市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常州西太湖医疗器械产业园和常州高新区医药生物园两大产业集聚区,拥有以常州四药、千红制药、方圆制药、合全药业为代表的一批生物医药龙头骨干企业,同时拥有康辉医疗、创生医疗、钱璟康复等一批高性能医疗器械、康复器材等行业重点企业?019年完成产值同比增?4%,占规上工业?.1% 六是传统行业。近年来,我市通过实施传统优势产业转型提升双百行动计划以及?63”专项行动,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推进冶金、建材、化工等行业低碳、高端、绿色发展,淘汰低端、落后产能。冶金行业主动调整产品结构,不断提升优特钢占比,化工行业以安全、环保、集聚为方向,加快推进向高端化、专业化发展,纺织服装行业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加快新型纺织材料的研发应用,提升设计能力和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019年,冶金、化工、纺织服装、建材四大传统行业完成产值占规上工业?3.7% 二、提案建议中涉及的几方面工作情况 1、品牌质量提升情 我市坚持以政府推动、市场导向、企业主体的品牌质量发展战略。一是大力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广泛宣传“常州市城市质量精神”,不断夯实质量基础,提高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二是贯彻落实质量提升行动,推动生产企业标准升级,鼓励质量技术创新,推广标杆组织先进经验,鼓励更多组织争创各级政府质量奖,全面提高质量管理水平。三是持续推进名牌战略,积极组织有实力的规模企业申报江苏名牌,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申报常州市名牌,推动企业走品牌兴企之路,注重规模化、聚集化发展产业集群,大力培育区域品牌。四是实施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目标,增品种提升产品供给能力,提品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创品牌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 截止2019年,全市?6只中国名牌产品?07家企业的产品(服务)和四个集聚区产品获评江苏名牌?家企业获评江苏双百品牌。中国名牌数全省排位第三,江苏名牌数全省排位第五。累计主导和参与制定国际标准30项、国家标?08项、行业标?17项、江苏省地方标准132项?家企业获中国质量奖提名奖?家企业获江苏质量奖,8家次企业获江苏省质量管理优秀奖?9家企业获常州市市长质量奖?3家次企业获常州市质量管理先进单位。有效注册商标突?0万件大关,全市共有驰名商?13件,列全省第二?家企业入选江苏省消费品工业“三品”示范企业。拥?个中国工业大奖和2个提名奖,居全国地级市第一 2、产业链创新发展情况 2009年,我市出台《常州市振兴五大产业行动计划?009-2011)》,提出依托特色产业和骨干企业,重点打造先进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五大产业?013年,首次提出“十大产业链”建设,通过持续的补链、增链、强链,打造“三车四新三智能”(轨道交通、汽车及零部件、农机和工程机械、太阳能光伏、碳材料、新医药、新光源、通用航空、智能电网、智能数控和机器人)十大产业链?014年,进一步提出通过十大产业链建设发展新兴产业、通过“双百”行动计划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培育“十百千”创新型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工业经济“三位一体”发展战略?016年,《常州市“十三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提出,重点培育以智能装备为特色的十大产业集群?017年,十大产业链升级为“五新三高两智能”(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医药及生物技术、轨道交通、航空装备、节能环保、智能制造装备、智能电网)?019年,出台《关于塑造高质量工业明星城市的实施意见》,明确以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为重点,打造智能制造装备和一石墨烯为代表的先进碳材料两大产业地标,构建“现有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迭代产业体系。从壮大产业,到产业链建设,到发展产业集群,再到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我市产业培育一脉相承,产业政策与时俱进?019年“五新三高两智能”十大产业链新增产值超亿元企业75家,规上企业产值同比增?.5%,占全市规上工业总量?3.2%;利润同比增?.8%,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3.2% 一是产业链日趋完备。我市连续六年开展重大项目主题年活动,瞄准产业链建设方向,紧盯成长性好、技术先进、带动力强重大项目,近年来先后引进一批百亿级的产业链大项目、好项目,产业链建设持续完善。二是工业园区特色发展。全市共拥有省级以上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家,其中国家?家。常州高新区的光伏太阳能出货量全球第一,西太湖科技产业园的石墨烯产业研发水平和集聚度均为国内第一,常州经开区的轨道交通装备已初步形成了涵盖研发、配套、制造、服务的完整产业链,武进高新区的智能装备及机器人、新型电子元器件,常州高新区的传感器产业均发展迅速。三是龙头骨干企业不断壮大。优势企业加快兼并重组和“走出去”步伐,全市现有超百亿元工业企业16家,其中超千亿元1家;中小企业立足专精特新发展,全市现有国内外“隐形冠军”企?00多个?00多个产品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形成了大中小微企业相得益彰,融通创新发展良好格局。四是支撑体系不断完善。全市围绕研发、工业设计、检验检测、信息服务等关键支撑环节,积极引进和培育了一大批先进制造业服务机构。天合光能等一大批企业积极加快“制?互联?服务”深度融合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 3、核心技术研发情 一是加快创新载体建设。出台《常州市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实施方案》,试点建设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家、数量列全省第一?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列入省培育名单?018?019年连续获批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目前共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03家、市级企业技术中?39家。支持协助企业申报国家级、省级工程研究中心,积极推进市级工程研究中心的评审创建工作,目前我市已拥有国地联合工程研究中?家、省级工程研究中?6家,市级工程研究中心42家。二是鼓励技术攻关和高端发展。紧盯产业中高端,推动新技术新产品市场化应用,组织实施市级首台套重大装备认定,鼓励进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累?3个项目中标省高端装备研制赶超工程项目,全省第一?53个产品被认定为省首台套重大装备,数量位居全省第二。三是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充分发挥专项资金导向作用,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广泛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材料进行技术改造。四是探索创新产品推广应用。试行《创新产品首购和推广应用办法》,从推动政府首购、建立常州制造创新产品首购首用风险补偿机制和保险补贴机制两大方面支持本市制造业创新产品 4、人才队伍建设情 一是有针对性地引进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方面的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及团队。二是支持各区域、部门和企业设立引才项目,出台高端经营管理人才引进实施办法,支持企业加强高端人才招引,支持企业建立高技能人才职级晋升制度和激励模式。三是加大本地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科目的开设和投入力度,积极促进企校合作,成立有全省本科高校中首家大数据学院——常州大学—阿里云大数据学院,首家培养工业互联网专业人才的全日制职业技术学校——常州天正技工学校,以及江苏理工学院与北自所共建的常州智能制造学院等,构建短期实境培训、学历教育和行业认证一体化融合的教学模式。四是面向企业开展“工?.0”培训班、“企业创新与发展”报告会、“工信讲坛”等活动 5、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情 一是推进改造升级。大力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实施节能技术改造、产品提档升级改造,实现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扎实开展工业转型升级“双百”行动,通过明确实施百项重点工业项目和百家龙头骨干企业,推动大中型企业积极实施“四新”改造,推动机械、冶金、化工、纺织服装、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提升。二是推进绿色制造。不断强化绿色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制造业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提升,推进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开展示范试点建设,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目前拥有国家级绿色工厂20家、绿色园?家、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1家、绿色设计示范产?个。三是推进落后产能淘汰。贯彻落实?63”专项行动方案,推进我市化工企业“四个一批”专项行动,全力推进铸造、铁合金、铜冶炼、印染和纺织等低端低效产能退出,加快水泥等落后产能淘汰,有效降低工业污染物排放 三、工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 1、产业层次偏低。从总体上看,工业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不高,高端装备制造和高技术含量产品仍然较少,产业链还不够完善,服务型制造发展还不快,产业、产品集聚、集约、集成能力还不够 2、企业竞争力不强。行业龙头企业偏少,百亿级后备企业较少。投资类企业多、消费类企业少;配套企业多、整车整机类企业少;传统产业企业多、新兴产业企业少。重点企业对产业链的形成和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不强 3、创新能力不足。对照周边城市及先进发达地区,创新能力还不足、工业基础能力不强的情况依然存在,部分企业还缺乏对科技创新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的认识 四、下一步工作的重点方向 1、聚焦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促进产业集聚水平提升。一是以推动集群化发展为方向,重点培育十大制造业集群。二是成立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出台加快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意见及相应政策措施,加快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三是成立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作推进机构,进一步强化对产业集群发展的精准指导,推进重点制造业集群壮大发展。四是推动组建集群合作机构,构筑集群发展生态,突破集群创新发展的基础瓶颈。五是重点围绕十大制造业集群,持续开展重大项目推进系列活动,引进一批重大项目、优质中小项目 2、聚焦重点企业培育,促进企业发展水平提升。通过对一批重点龙头骨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特色中小企业以及上市企业的培育,加快形成一批极具竞争力和带动力的优质企业集群,带动全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3、聚焦创新体系建设,促进产业创新能力提升。一是通过重点支持企业高水平研发机构建设,推进创新载体建设。二是以十大制造业集群创新需求为导向,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攻关,构建多形式、多层次的协同创新体系。三是重点围绕制造业集群,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四是推进质量品牌建设。提高“常州智造”的国际国内竞争力 4、聚焦制造模式创新,促进智能制造水平提升。一是发挥智能制造推广联盟的作用,提升企业智能制造应用水平,不断完善智能制造体系。二是加速推进生产要素、资源要素、技术要素与制造业的整合,推进设备数字化、生产智能化、企业网络化、定制个性化,培育智能制造新模式。三是进一步强化智能装备产业特色,不断提升智能制造装备水平。四是加快提升企业设计创新能?突出工业设计在智能制造中的引领作?推动设计产业链的整体提升 5、聚焦工业与能源互联网打造,促进两化融合水平提升。一是推进工业与能源互联网平台建?加快推动跨行业跨领域综合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二是推动广大工业企业构建“内外协同、灵活高效、安全可靠”的企业工业控制内网,实现生产设备的广泛互联和数据互通,积极推动企业上云。三是持续打造工业与能源互联网常州品?精心办好世界工业与能源互联网暨国际工业装备博览会,打造国内一流行业盛会,助力常州在工业互联网产业竞争中赢得主动、抢得先机 6、聚焦多层次人才培育,促进人才保障水平提升。一是强化职教产业支撑作用。发挥职教名城优势,打造国内顶尖、国际有影响力的高职院校品牌,构建与产业需求和企业需要相匹配的技能人才圈层。二是精准引进产业领军人才。聚焦产业链布局人才?以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为方向,加强产业领军人才的精准引进工作。三是加强企业人才培训。继续强化企业人才培训,组织推进企业家素质、企业员工素质提升计划 7、聚焦产业布局优化,促进园区发展水平提升。一是推动园区争先创优,大力推进符合条件的开发区升格国家级,进一步推动我市开发区在全省排名稳步提升。二是推进重大园区建设,将中以常州产业园打造成以色列在中国开展技术转移合作的“桥头堡”,加快建设中德(常州)创新产业园。发挥中瑞、中欧及苏澳等合作园区的平台作用,加强与欧洲其他国家的交流。三是推进开发园区改革创新。对接落实自贸区有关政策措施,提升园区行政效能,积极帮助有条件的区域争取成为省自贸区的联动创新区 8、聚焦绿色安全制造体系建设,促进绿色安全发展水平提升。一是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引导工业园区以绿色企业集聚发展、绿色产业生态化链接和绿色服务平台建设为重点方向,开展绿色工业园区创建,培育一批绿色制造示范园区。二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深化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全面提升污染防治能力,促进生态环境的逐步优化。三是提升本质安全生产水平。切实加强安全生产组织领导,完善安全生产工作机制,落实“三个责任”,全面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夯实安全生产基础。四是推进资源集约综合评价。推进评价结果差别化政策应用,完善落实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引导企业绿色高效发展 以上答复,如有意见,敬请反馈 诚邀您继续关注和支持我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关工作,并多提宝贵建议 常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顴/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