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觇/a>外文 繁體中文
登录个人中心
走进常州 ޵VSƵط 政府信息公开 政务服务 政民互动 VSԤ 数据发布
当前位置9/div>
浏览次数9strong>
信息名称9/span>常州市农业委员会关于印发《常州市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治行动方案》的通知
?ensp;?ensp;号:014109859/2016-00059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9/span> 公开方式9/span>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9/span>常农发?016?33叶/td> 发布机构9/span>市农姓/td>
产生日期9/span>2016-09-10 发布日期9/span>2016-09-20 废止日期9span style="color: #333;font-weight: normal;">有效
内容概述9/span>常州市农业委员会关于印发《常州市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治行动方案》的通知,要求各辖市区农林(业)局执行、/span>
常州市农业委员会关于印发《常州市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治行动方案》的通知

各辖市(区)农林(业)局

为贯彻落?016年中?号文件精神,加强农业生态治理,扎实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市建设,我委制定了《常州市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治行动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分别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明确工作进度,强化责任落实,有力有序推进,做到组织领导到位,任务分解到位,工作措施到位,确保取得实效

常州市农业委员会

2016??0

常州市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治行动方案

为全面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和实现农业生产节能减排,加快推进我市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落实“管行业,必须管污染防治”的新要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强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治,制定如下行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围绕“十三五”期间,常州市全面建成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加快建设生态循环农业的目标,按照“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积极推进“到2020年化肥和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大力推动化肥减量提效、农药减量控害、废弃物回收利用,推广清洁种植技术,加快构建种植业可持续发展体系,努力实现农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

一是保障生?减量增效。在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的同时,提高利用率,确保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是统筹兼顾,综合施策。统筹考虑生态环境和成本效益,按照农机农艺结合的要求,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有效推进科学施肥、施药

三是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企业主推、社会参与,创新实施方式,构建合力推进的长效机制

三、目标任

力争?020年,全市种植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遏制,实现农业生产、生态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逐步构建“功能布局合理、资源利用集约、面源污染可控、农村环境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新格局。减少化肥和化学农药的使用总量,确保单位面积用量在近三年平均水平以下;提高化学氮肥和化学农药的有效利用率,主要农作物化学氮肥利用率?0%、农药利用率?5%以上;大力发展绿肥种植,扩大推广机械施肥,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达10万亩以上,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0%以上;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覆盖率?0%以上,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60%,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比例?5%;农膜等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率?0%,秸秆综合利用率?5%

四、技术路

一是精,即推进精准施肥施药。充分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成果,根据不同区域土壤条件、作物产量潜力和养分综合管理要求,合理施肥,减少盲目施肥行为。在准确诊断病虫害并明确其抗药性水平的基础上,对田对症、适时适量施药,根据病虫监测预报,坚持达标防治,适期用药,按照农药使用说明要求的剂量和次数施药,避免盲目加大施用剂量、增加使用次数

二是控,即控制病虫发生危害。应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创建有利于作物生长、天敌保护而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环境条件,预防控制病虫害发生,从而达到少用化学农药的目的

三是调,即调整化肥使用结构。优化氮、磷、钾配比,促进常量元素与中微量元素配合。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引导肥料产品优化升级,大力推广配方肥、缓控释肥、叶面肥等高效新型肥料。粮食作物重点是控氮调磷;油菜作物重点是添硼;蔬菜作物重点是减氮控磷增加有机肥

四是改,即改进施肥施药方式。推广适用施肥设备,改表施、撒施、冲施为机械深施,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叶面喷施等技术,实行水肥耦合,减少养分挥发流失,提高肥料利用效率。推广应用现代植保机械,替代跑冒滴漏落后机械,减少农药流失和浪费

五是替,即有机肥替代化肥、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合理利用有机养分资源,提升耕地基础地力,提高土壤养分的供应能力,减少作物对外来化肥养分的依赖。大力推广应用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替代中毒、高毒农药

六是统,即推行病虫害统防统治。扶持病虫防治专业化服务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规模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推行植保机械与农艺配套,提高防治效率、效果和效益,解决一家一户“打药难”和“乱打药”等问题

七是拓,即拓展种植业废弃物回收利用渠道。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因地制宜推进秸秆能源化、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利用。进一步完善种植业废弃物收储利用体系,提高废弃物回收率,提升资源利用率

五、重点工

围绕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治体系,通过标本兼治,实现种植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的目标。重点任务是加快“十个推进”:

(一)加快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完善科学施肥管理和技术体系,拓展应用范围,创新实施方式,在更大规模和更高层次上推进成果转化。一是强化示范引导。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为示范平台,加快村、镇(街道)、辖市(区)整体推进。二是强化农企合作。选择实力强、信誉好、质量优、服务佳的企业生产推广配方肥。三是强化机制创新。采取专家挂钩指导、配方肥物化补贴等形式,引导农民使用配方肥,推进配方肥应用落地

(二)加快推进耕地质量提升。积极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水利配套设施,改善耕地基础条件。科学合理调整种植业结构,探索开展循环农业及耕地轮作休耕试点示范。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集成推广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等保护性耕作措施,鼓励引导农民施用有机类商品肥,并充分利用冬闲田和果园,适度恢复绿肥生产,增加农田有机物料投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基础地力。力争到2020年,商品有机肥推广数量比2015年增?5%,达2万吨,绿肥种植面积比2015年翻一番,?.5万亩

(三)加快推进水肥一体化。结合高效节水灌溉,利用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设施蔬菜示范基地等平台,完善喷滴灌系统和施肥系统,重点在高效经济作物和园艺作物上建立水肥一体化标准示范园区,以水定肥、以肥调水,示范推广滴灌施肥、喷灌施肥等技术,促进水肥耦合,提高肥料和水资源利用效率,力争?020年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面积达10万亩

(四)加快推进肥料合理运筹。在稳定现有单位面积肥料用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合理确定基追肥施用比例,在作物整个生育期内科学分配肥料,实现高效低耗,物尽其用。实行因地、因苗、因水、因时分期调控施肥,重点运筹好氮素肥料,推广稻麦油氮肥适当后移,水稻杜绝施用氮素长粗肥(可适当增施钾肥),小麦越冬期不乱施腊肥,可增加有机肥的施用,提高农作物的抗逆能力

(五)加快推进“组合拳”式科学用药。重点是“药、械、人”三要素协调提升。一是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到2020年粮油作物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应用占比?5%的目标;蔬菜、水果、茶叶等作物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应用占比达95%的目标。要加快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品种的筛选步伐,加大“四主推”农药和联合推广技术与产品的宣传推广力度,加大生物农药财政补贴力度。科学采用种子处理、土壤处理等预防措施,减少中后期农药施用次数。强化病虫草抗药性监测,不断优化药剂配方,科学指导用药。二是推广新型高效植保机械,不断提高农药利用率。加大对高效植保机械筛选力度,逐步淘汰质量差、效率差、效果差的老式施药器械。加大对自走式喷雾机等高效植保机械以及低容量喷雾、静电喷雾等先进施药技术的宣传推广力度,提高工作效率、农药利用率和防治效果。加大对大型植保机械补贴力度,提高植保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以及种田大户的购机积极性。三是提高施药人员水平。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为重点,培养一批科学用药技术骨干,辐射带动农民正确选购农药、科学使用农药。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农民培训工作,逐步提高施药人员的用药水平

(六)加快推进病虫害绿色防控、/a>一是建设一批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一批绿色防控示范区,重点选择粮油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示范区、永久性蔬菜生产基地、“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基地??020年,全市建成100个农作物绿色防控示范区,发挥示范区辐射带动作用。二是集成推广一批技术模式。各辖市(区)要对种植面积规模较大的作物(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5万亩以上,蔬菜、果树、茶叶等经济作物1万亩以上)都要集成推广一批适应本区域的以作物为主线的技术模式。如水稻上要在抗病品种、适期播种、合理运筹水肥、无纺布覆盖育苗、性诱剂、杀虫灯诱杀、稻鸭共作、药剂浸种(包衣)、生物农药及高效低毒化学农药使用等单项技术的基础上优化、熟化集成适应本地区生产实际的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小麦、蔬菜、果树、茶叶等作物也要结合农业措施、物理措施、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现有措施基础上因地制宜地提炼优化,集成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并推广应用。三是建立绿色防控技术推广机制。发挥粮油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项目、重大病虫防治项目、园艺作物绿色生态防控标准园项目等各级支农资金的作用,加大绿色防控产品的补贴力度,特别是保证蔬菜基地绿色防控全覆盖。帮助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提升农产品质量、创响品牌,实现优质优价,让应用绿色防控技术的人得到真正的实惠,带动大面积推广应用

(七)加快推进病虫害统防统治。以提高组织化程度、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为重点,大力推进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确保?020年粮油等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0%以上;蔬菜、果树、茶叶等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30%以上。一是提升组织化水平。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服务组织,积极培 “五有五好”服务组织;引导一批农药械企业、农资经销商等民营资本投资创建多元化服务组织,开展病虫防治环节的订单式服务;鼓励已建农机合作社等服务主体,开展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提升植保服务的专业化、市场化水平。二是提升技术水平。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集成示范综合配套的技术服务模式,逐步实现农作物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的规模化实施、规范化作业;建立农企合作共建示范基地,充分利用企业的先进技术及产品,提高专业化统防统治技术水平。三是提升服务水平。各级农业部门要引导防治组织加强内部管理,规范服务行为,帮助防治组织提高服务意识;植保部门要及时提供病虫测报信息与防治技术,指导防治组织开展服务

(八)加快推进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一是提升秸秆综合利用水平。以?+X”(秸秆机械化还田,多种形式利用)为模式,采取秸秆机械化还田、秸秆覆盖还田、秸秆园林化覆盖、秸秆生产有机肥、秸秆固化成型、秸秆制生物质油、秸秆食用菌基质栽培、秸秆饲料化利用、秸秆工业化利用、秸秆收贮体系建设等综合措施,因地制宜推进秸秆肥料化、能源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利用。二是有效遏制农田“白色污染”。回收利用不可降解农膜、农药瓶、化肥包装物等农业投入品,逐步健全回收利用网络,切实提高回收利用率;引导推广使用可降解农膜地膜,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九)加快推进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建设。逐步健全常州市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形成省、市、辖市(区)三级层次分明、管理规范、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耕地质量监测体系,逐步增加园艺作物的覆盖范围,力争?020年建设完成耕地质量监测?0个以上,实现对粮油、蔬菜、茶果、花木区土壤长期有效的监测,准确掌握耕地质量动态变化趋势信息,为科学合理施肥提供依据

(十)加快推进植物疫情监测。一是加强监测预警队伍建设。各辖市(区)内按照粮油、蔬菜、果树、茶叶、花木等农作物在不同生态区各设?-5个病虫区域监测点,全市到2020年设立监测点总数量达?0个以上。试点聘请掌握一定技术的种植大户、退休人员等作为兼职植保员。重点农业镇不少?名植保员,逐步构建基层病虫测报网。同时加强监测技术培训,确保每名植保人员每年培训不少?次。二是加强标准化病虫监测站建设。按照先进、实用的原则,有条件的辖市(区)配备自动虫情测报灯、自动计数性诱捕器等现代监测工具,提升装备水平,提高监测预警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三是加强重大植物疫情阻截带建设。规范运?2个省级植物疫情监测点,健全疫情监测、报告与发布管理制度,提升重大植物疫情监测预警水平

六、保障措

(一)上下联动,强化组织领导。市级农业部门和各辖市(区)农业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结合项目实施,将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治纳入打好环境治理攻坚战的总体安排;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将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纳入年度综合目标考核内容;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形成打好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工作合力;切实发挥农业部门的主导和引领作用,各辖市区农业部门要分工明确、责任到位,确保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取得实效

(二)加大补贴,强化政策扶持。市级农业部门应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积极落实部省文件精神,出台相关政策,发挥项目资金导向作用,支持秸秆还田、绿肥种植、水肥一体化、绿色生态防控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大对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绿肥、重大病虫统防统治、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的补贴力度;积极争取金融、保险、税收等政策,引导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组织和企业积极参与,推进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治,改善农业生态文明

(三)明确目标,强化科技支撑。根据农业部和省有关文件要求,明确区域布局、技术路线和重点工作,发挥规划引领作用;促进科研资源整合与协同创新,紧紧围绕科学施肥用药、种植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绿色生态高效生产等关键技术问题尽快形成适合我市实际情况的技术模式与体系;进一步加大技术推广服务力度,充分利用部省级项目平台,结合项目实施,开展试验示范,集成技术模式,带动周边,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四)舆论引导,强化宣传培训。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新媒体等途径,加强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科学普及、舆论宣传和技术推广;举办各级培训班,广泛宣传典型模式和先进经验,对基层农技人员、农民示范户开展培训和现场观摩等活动,培训重点技术模式和关键操作环节

(五)监管到位,强化法制保障。市级农业部门和各辖市(区)农业部门要夯实监管基础,提升监管能力,推进基层监管网格建设;加强肥料和农药市场监督,强化使用管理,规范农业生产过程,切实维护农民利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顴/p>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访问统计 | 网站纠错
主办: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常州市大数据管理局 版权所有:常州市人民政府 电子邮箱:czwgzx@changzhou.gov.cn
苏公网安?2041102000483叶/a> 网站标识码:3204000002 苏ICP?5003616叶/a>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