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觇/a>外文 繁體中文
登录个人中心
走进常州 ޵VSƵط 政府信息公开 政务服务 政民互动 VSԤ 数据发布
当前位置9/div>
浏览次数9strong>
信息名称9/span>关于对市政协十四届五次会议提案第0177号的答复
?ensp;?ensp;号:MB1531591/2021-00075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9/span>权责清单 公开方式9/span>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9/span>常文广旅复?021?2叶/td> 发布机构9/span>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产生日期9/span>2021-05-12 发布日期9/span>2021-05-27 废止日期9span style="color: #333;font-weight: normal;">有效
内容概述9/span>关于对市政协十四届五次会议提案第0177号的答复
关于对市政协十四届五次会议提案第0177号的答复

姜玮?2名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培育乡村文化产业,助力常州乡村振兴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上级决策部署,牵头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充分挖掘乡村特有资源,因地制宜培育乡村特色文化,促进乡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推进产业集群打造,产业规模持续壮大,产业要素不断完善,产品内容日益丰富,打造了一批彰显文化特色、良性长效发展的乡村文化产业集群,重点打造了溧阳北山、金坛薛埠、武进雪堰、新北梅林、天宁郑陆等文化特色乡村集聚区,建成戴埠镇南山农旅小镇、天目湖白茶小镇、薛埠镇茶香小镇、礼嘉镇葡萄文化小镇、嘉泽镇花木小镇、郑陆镇太湖名猪小镇和西夏墅镇草坪田园小镇等省级农业特色小镇,创成溧阳李家园村、庆丰村、礼诗圩村,金坛仙姑村,武进城西回民村等5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省级“一村一品一店”示范村23个,为用足用好农业旅游资源、挖掘特色文化传统、传承地方文脉提供了物质支撑。特别是常州乡村旅游经过多年培育和发展,得到了长足发展,2019年纳入旅游统计的乡村旅游区接待游客达1841.32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91亿元,乡村旅游已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实现乡村振兴的特色路径

“十四五”期间,对提案中提出的有关对策建议,将认真学习、吸收利用,进一步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更好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一、强化规划引领、/span>在下一步的乡村规划和用地保障工作中,自规局将认真汲取提案中的意见和建议,突出以人为本、因地制宜、规划引领、生态优先的规划设计理念,强化空间引导,完善设施配套,把文化因素植入本土农产品,以产品带动产业,并通过规划设计、建设开发、经营管理、产品设计等诸多方面凝练乡土特色、弘扬乡土文化、挖掘乡村记忆、保护乡村原生态环境从而使得乡村文化得以呈现

二、注重乡土文化挖掘、/span>系统梳理乡村传统工坊、乡村手工业、乡村文化、乡村能工巧匠等,建立乡土产业名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现代科技、现代设计,推动乡土产业适应现代产业发展趋势,传承传统乡土气息,彰显乡土文化。推进乡土产业进入农业园区、集中居住小区、创新创业园,搭建推介平台载体,让乡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成为富民产业。因地制宜发展小宗类、多样性特色种养,加强地方品种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培育乡土气息浓郁、市场影响力强的地方乡土特色产业

三、加快传统古村古镇开发、/span>以“江南水乡”申遗为契机,加快推进老城厢复兴发展,加快建设焦溪、孟河等传统古村落古镇区,打造常州乡村特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主阵地,彰显常州水乡文化的重要产品。开发建设以历史文化“挖掘、活化、弘扬”为主线,打造“水乡古村文化”核心吸引物,注重乡村肌理保护和传统文化回归,着重开发民风、民俗、民情等非物质文化以及古街巷、古建筑、古祠堂等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在老城厢、焦溪开发建设中,坚持以保护优先、民生为本、文化为魂、注重个性、兼顾拓展为指导思想,以重要文化景观为文化名片,重点梳理提炼了“红色文化、名士文化、工商文化、市井文化”等我市重要文脉,助力乡村文化产业发展。重点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演艺、精品民宿酒店建设、餐饮等旅游业态有效融合,有效促进非遗的传承和弘扬

四、注重乡村文化供给、/span>加强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推行“订单式”“莱单式”服务,推动群众喜闻乐见、内容雅俗共赏、主题健康向上的文艺演出下乡进村,特别是把戏曲进乡村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根据农村生产生活实际,挖掘乡村地域节日文化内涵,因地制宜举办好乡村文化体育类节庆活动,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开发服务乡村的特色数字文化服务,加强数字文化资源对农村地区的供给。关心留守儿童、困难群众等特殊人群,组织开展技术科普、健康讲座、亲子阅读等各类文化活动

五、注重服务能力提升、/span>完善乡村文化服务设施,全面落实乡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功能配置标准,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开展乡镇综合文化站星级评定,提升乡镇公共文化管理和服务效能。完善基层图书馆布局,推进农家书屋数字化建设,打造书香乡村

六、注重产业特色彰显、/span>在传统粮食和果蔬生产方面,注重打造区域公共品牌,着力加强创意包装、文化设计和创意宣传,突出特色农产品的地域独特性,将刻纸、剪纸等非遗产品传承发展为品牌设计,变艺术元素为活力经济,讲好常州米、常州菜、常州果、常州城的故事。在特色花木产业方面,注重挖掘花木资源的景观艺术和人文内涵特色,结合苗圃建设、生态旅游、休闲体验、植物科普、文体康养等,实现从花木交易向文旅IP运营的转型升级。在精品茶产业方面,注重茶旅嵌合式发展,着力建设一批茶博园和观光茶园,办好茶产业节庆活动,做强“溧阳茶舍”精品民宿品牌,开发茶多酚、茶碱、茶黄素等高精尖茶产品,建强茶文化供应链。在生态畜禽养殖产业方面,注重本土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用好林地果园空间开展田园畜禽放养,更好满足旅游消费需求,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在休闲渔业产业方面,着力优化长荡湖渔业经济圈和滆湖、太湖、天目湖、天荒湖、前马荡及沿江城郊六个渔业经济区等“一圈六区”布局,在“水”字上做文章,在“鱼”字上寻情趣,在“吃”字上创特色,在“玩”字上增效益,扶持建成一批集渔业生产、生态景观、文化娱乐、观光体验、旅游度假等于一体的休闲渔业基地。在休闲农业旅游方面,坚持精品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思路,着重建设以水乡休闲农业发展带、天目湖南山乡村旅游区、茅山茶文化乡村旅游区和太湖湾滨湖乡村休闲旅游区为主的休闲农业旅游“一带三区”,努力把常州市建设成为以农业资源为基底、以乡村特色产业为支撑,集农业观光、休闲度假、文化体验、养生康体等为一体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目的地

七、完善交通基础设施、/span>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补足空间短?交通运输部门将坚持量质齐升,加快打造“三?19射”的高速公路网,不断提升高速公路网络功能;通过城市快速路延伸、干线公路快速化改造和新增通道等途径,打造“四?21射”的快速路网体系,实现与周边县市快速直联;加强干线公路与城市的衔接,普通国省公路乡镇节点覆盖率?00%;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打造“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市常州品牌,构建“畅、安、舒、美、优”的农村公路交通环境,实现“一路一风景、一村一幅画、一区一特色”。推广溧阳?号公路”模式,做大溧阳?号公路”影响力,以建设“宁杭生态经济带最美副中心城市”为出发点,以“三山两湖”为中心,对内串联起天目湖、南山竹海、曹山、瓦屋山等重点景区和市域200余家乡村旅游点,对外联通周边宜兴、高淳、溧水、郎溪、广德等县(市),融入了生态涵养、全域旅游、文化传承、乡村振兴等元素,打通了溧阳全域旅游的交通脉络,成为溧阳与外界文化、经济联系的重要纽带,更承载着溧阳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成为一条推动乡村振兴、引领百姓致富的兴路,一条唤醒城乡记忆和温情的心路

八、探索多方参与机刵/span>、/span>通过探索和设立多方参与、互惠互赢的机制,让农民能够以自主旅游经营、旅游企业就业、土地房屋租赁、从事旅游延伸产业等多种途径和方式直接或间接参与到旅游产业中去,获取旅游收益,增加收入,实现生活富裕。一是鼓励村民自主经营。自主经营收益高,富民效应强,应积极鼓励和引导有能力的村民自主开展乡村旅游经营。旅游主管部门要根据其需求提供服务和指导,为其提供经营理念,市场营销,服务礼仪,管理规范等方面的专题培训。二是探索多种合作经营形式。借鉴溧阳富民资产合作社和安吉鲁家村“公?村委?家庭农场+农民”模式,结合各地乡村旅游实际,探索有效合作经营形式,让农民以抱团的形式嵌入到旅游产业利益链条中,带动自主经营能力不足的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共享发展收益。三是严格项目删选。乡村旅游项目招商引资过程中,严格下乡资本把关,不能唯规模、唯投入、唯政绩,注重其社会效应与环境效应,对于与农民利益联结不紧密的项目,坚决舍弃。四是探索让利于民。借鉴南京江宁区石塘人家,旅游公司负责运营住宿和景区业态,将餐饮业态让出交给村民来做,实现让利于民

九、协同推进乡村产业发展、/span>市住建局将立足职责任务,并进一步发挥好市田园办的协调作用,不断强化部门协同,聚焦“特色”,突出“田园”,培育“产业”,逐步打造彰显独特韵味的美丽田园乡村,呈现乡村建设发展“百村争鸣”的新质态。突出关键环节,强化多方联动,鼓励引导有条件的乡村对标创建、因地制宜发展,力争把更多村庄培育建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持续放大特色田园乡村示范效应,把乡村生态优势、文化精髓转化为发展振兴胜势,逐步引导乡村从“一处美”向“一片美”、从“环境美”向“生活美”、从“外在美”向“内涵美”不断蜕变,努力把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成一个满足城市人“田园情”、满足乡村人“城市梦”的地方,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竭的力量

签发人:荣凯

经办人:陈玉

联系电话?5682370

常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2021??2

(此件公开发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顴/p>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访问统计 | 网站纠错
主办: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常州市大数据管理局 版权所有:常州市人民政府 电子邮箱:czwgzx@changzhou.gov.cn
苏公网安?2041102000483叶/a> 网站标识码:3204000002 苏ICP?5003616叶/a>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