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处室:
为认真总结和部署全年经信工作,确保完成2013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经委领导办公会议讨论通过,现将《2012年经信工作总结和2013年工作意见》印发如下。
2013年1月31日
2012年经信工作总结和2013年工作意见
一、2012年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情况
2012年,尽管工业经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但全市上下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深入开展“创新驱动加速年”活动,努力化解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围绕“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采取有效举措,全市工业经济总体呈现企稳缓升的发展态势。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031亿元,同比增长12.1%;
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967.32亿元,增长11.9%;
3.工业投入1526亿元,增长18%,其中100个工业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72.2亿元;
4.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8980亿元,利税703亿元,增长4%,其中,利润428亿元,增长0.8%;
5.固定资产增值税抵扣额38.75亿元,列全省第四;
6.企业技术中心培育。全年认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4家、市级33家,累计认定三级企业技术中心264家,其中国家级6家、省级85家、市173家;
7.两化融合“十百千”工程。全年新增省级示范企业7家,累计14家,新增试点企业44家,累计107家;
8.民营经济发展。全年新增私营企业11240户,净增5000户;新增个体工商户35306万户,新增个私注册资本418亿元;
9.预计单位GDP综合能耗下降4.2%以上。
(二)主要工作及成效
1.工业经济保持稳定增长。2012年,全市上下积极应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及时召开“工业保卫战”誓师大会,努力化解不利因素的影响,切实加强目标管理和运行监测,鼓励企业增产增收,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工业经济呈现企稳缓升的态势,全年工业总产值突破1.2万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在苏南五市中位居第二。一是全面落实稳增长各项措施。积极贯彻落实《关于确保当前全市工业经济稳定增长的意见》,制订配套“资金管理办法”,兑现扶持政策,开展了市场开拓、增量培育、项目推进、央企对接、要素保障、金融支持、“双送”服务、环境创优等八大行动。二是倾力帮助企业开拓市场。超额完成“常州名优产品万里行行动计划”,全市共组织开展了各种展示展销会44场,参加展出企业8000多家,总成交额110亿元,签约合作项目350亿元,其中组织千余家企业参加“常州名品东北行”和“常州名品华南行”展示展销活动,签约34个合作项目,总金额120亿元;组织300多家企业参加“江苏产品万里行”南昌、郑州、济南、重庆等城市的展销活动;借助名品万里行活动平台,推介常州农副产品和旅游景点,提高了常州产品的知名度和城市美誉度。聘请国内著名电商专家,组织开展企业电子商务培训,43家企业共83人参加培训,泰富集团和丽华快餐参训后已在专家指导下开展电子商务开发应用。三是切实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定期召开经济运行分析会,加强对重点行业、骨干企业跟踪服务,帮助企业协调解决生产要素方面的矛盾,促进企业增产增收;逐月汇总分析困难企业减员、欠薪、拖欠社保及税费等情况,对资金链出现问题的企业及担保机构进行监控,做好预警预报,防止诱发社会不稳定事件。四是努力培育新增长点。全年200个工业经济新增长点新增产值918亿元;营业收入超百亿元企业13家,比上年增加2家,其中华润包装、盛洲铜业、新阳公司等3家企业营业收入首超百亿元;三星以上工业企业102家,比上年增加2家,其中,入库税收超亿元五星企业达31家;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89家。
2.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一是实施转型升级计划。按照《常州市工业转型千企升级五年计划》,下达《2012年常州市工业转型千企升级重点目标任务书》及考核办法,通过组织引导、季度督查和年终考核,努力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二是不断优化投资结构。在严峻的经济形势下,全力推进工业有效投入,工业投资增长18%,其中生物医药行业增长74.6%,高耗能行业投资受到遏制,冶金行业投资仅涨长5%;引导工业企业加大技术改造设备投资力度,全年设备投资超千万元项目达200个,固定资产投资增值税抵扣额列全省第四,技术改造工作名列全省前茅。三是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全市累计拥有企业技术中心264家,列全省第三,其中国家级6家、省级85家、市级173家;加快推广新技术、新产品,组织企业上报省级新技术、新产品推广项目286项,列全省第一,其中新兴产业试点示范建设项目121项、重点发明专利新产品、新技术项目71项、“四新”技改项目84项、首台(套)推广应用项目10项;组织装备制造企业与日本爱知县共同开展技术交流,学习先进的热处理技术和TPS管理模式,4家企业达成合作协议。四是坚决淘汰落后产能。继续加快“两高一低”落后产能淘汰步伐,承担国家、省目标任务的11家企业的落后产能主体设备已全部关停,全年淘汰落后炼钢产能80万吨、水泥产能90万吨、印染产能1.31亿米、铅冶炼产能2万吨、铸造产能5.5万吨、铅酸蓄电池产能100万千伏安时,妥善安置3000余名职工,超额完成下达的目标任务,并代表江苏省通过国家淘汰落后产能工作部际协调小组现场考核;推进第三轮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工作,全年关停并转化工企业124家。
3.智慧城市建设全面启动。一是推进智慧城市试点。抓住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的契机,市政府与省经信委签署共建智慧城市框架协议,与三大通信运营商省公司和江苏广电签订共建智慧城市及云计算中心协议;制定并组织实施《常州市“十二五”信息化规划》和《常州智慧城市发展规划》,在全国率先制定了“电子政务云计算中心标准规范”、“智慧企业评价指标体系”,推进智慧城市第一批8个试点项目建设,其中三大云计算中心一期工程全部竣工。二是推进两化融合“十百千”工程。全年新增省级两化融合产业服务示范园2个(累计3个,全省第一)、示范区2个、试验区1个、示范企业7家、试点企业44家,位列全省第三,提前半年完成为期三年的两化融合“十百千”工程;两化融合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全国两化融合示范园建设现场推进会在我市召开。三是推进社会管理信息化。城乡社区综合管理和服务信息化平台(含村居廉线)建设不断完善,顺利通过了省纪委、省经信委和省民政厅联合组织的全省首家试点验收,实现城乡社区覆盖率85%;智慧社区建设稳步推进,已覆盖50个社区、10万用户;全省“四有一责”现场会在我市召开。四是推进信息产业发展。编制完成《常州市促进工业软件发展行动方案》,成立全省首家嵌入式软件产业联盟;瑞声科技、江苏华威世纪、祥明电机等3家企业入选全国电子元件百强企业,江苏国光入选全国软件百强企业。五是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国家试点,基础通信管道集约化建设形成“常州模式”,启动住宅小区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试点。六是推进信息安全工作。信息安全工作保持全省领先地位,囊括全省首届信息安全技能竞赛专业组和业余组第一名。
4.央企对接取得重大突破。一是在京成功举办央企对接活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的“常州市-中央企业对接合作恳谈会”上,与113家央企现场对接,签约合作项目33个,项目总投资718亿元;全年我市与央企共签订合作项目37个,项目总投资775亿元,创历年之最。二是加快推进在常央企项目建设。一批在建项目进展顺利,华润包装60万吨聚酯项目竣工投产,国网检测中心一期项目建设竣工,东风汽车涂装车间完成工程量90%、冲压车间建成投产。
5.节能降耗工作难中求进。强化节能目标管理,明确重点,上下协同,强化属地责任,有望完成省下达的节能降耗目标任务。一是加大节能工作组织力度。下达年度各辖市、区能耗控制指标,并与市监察局联合下发《2012年全市节能降耗工作监督检查实施方案》,会同监察局、发改委、统计局对各辖市、区节能工作进行督查。二是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监察。加大节能执法力度,对列入国家“万家企业节能行动”的80家企业和年耗能2000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监察企业开展专项执法行动;强力推进钢铁、水泥等重点用能行业的节能技改项目建设,中天钢铁能源管控中心通过国家验收;实施60个节能和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完成66家企业的节能审计、70余家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工作。三是推广新技术新产品。推广节能新技术应用,为申特钢铁、东风农机等企业争取到国家、省专项资金;加大节能产品推广力度,组织企业申报节能环保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项目和节能机电设备(产品),新科空调、中韩科技等6家企业产品列入国家节能惠民工程产品推广目录。四是淘汰落后用能设备。全年重点用能单位淘汰高耗能用能设备200多台(套)。
6.民营经济发展不断提升。一是贡献份额持续增大。落实“民营经济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全年规模民营工业完成产值5932亿元,增长17.4%,占全市规模工业比重达65.7%,11家企业入围全省民营企业(集团)百强。二是综合竞争力持续提升。企业研发能力不断增强,引导民营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等研发机构,已建研发机构625家,其中国家级22家,省级284家;品牌化发展战略成效显著,新增驰名商标30件,居全省首位,著名商标52件,新增江苏省名牌产品30只;申请专利39391件,增长68.2%,其中发明专利10123件。三是产业集群集聚持续推进。整合武进、戚墅堰两区资源,成立常州市轨道交通产业园,成为我市首家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常州空港产业园入选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郑陆不锈钢管产业集聚区被认定为省中小企业产业集聚示范区,新北区工程机械产业集群被认定为省级特色产业集群。
7.无线电管理水平再上台阶。一是规范无线电频率资源管理。科学配置和合理利用频谱资源,全年完成行政许可82件,型号核准初审3件,指配频率28个,回收频率24个,新设台站394台,撤销台站248个;顺利完成新老版台站数据库平稳转换。二是开展无线电台站核查。全面完成国家台站和我市水利系统核查工作,全年完成274家设台单位24611个台站核查,完成高速公路常州段21个收费站、42个ECT道口的现场核查,完成消防、边防系统的台站核查和辖区内地球站、电信短波电台的现场实测,被评为省无线电站台核查工作先进单位。三是加强无线电日常监测。强化对全市无线电发射设备生产企业的管理,对新设无线电台站设备和在用无线电设备进行检测;做好日常频率频段监测和干扰查处,开展高铁GSM-R系统频率保护;切实做好各类考试期间无线电安全工作,全年保障研究生、公务员、专升本、二级建造师等各类考试12次。
8.服务企业工作彰显实效。一是开展“服务企业促进发展”活动。组织百名机关干部服务千家企业,完善挂钩联系制度,送政策、送服务,帮助企业化解困难和矛盾。二是强化政策扶持力度。贯彻落实市政府出台的工业经济稳增长政策措施,确保扶持资金落实到位;积极向上争取,全年帮助企业争取到国家、省项目资金2.2亿元,其中长海玻纤公司技改项目获国家“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资金5852万元,是迄今我市获得资金扶持最大的单个工业项目。三是做好生产要素保障。协调煤电油气运等生产要素供给,编制和实施“有序用电方案”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做好企业用电协调,加大电力执法,做好平安电力创建工作;圆满完成春运组织协调工作,累计发送旅客664.9万人次。四是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加强服务平台建设,全年新增星级服务平台21家,公共技术平台1家,市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列入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全面建成市、辖市(区)、乡镇(街道)三级企业服务中心体系;经过近2年的运行,“常州企业在线”已获得广大中小企业认可,在线企业7695家,发布5.7万条供求信息共11.1万个产品;创建小企业创业基地,全市30家小企业创业基地,全年培育289家企业进规模。五是融资性担保机构平稳发展。开展经营许可证年检,加强日常监管,全年为3464家企业提供担保总额215.7亿元,在保责任余额179.6亿元,增长8%,担保代偿达5.72亿元;全年开展10多场银企对接,举办中小企业私募债发行说明会,为全市中小企业集中推广新型融资方式,切实缓解融资难问题。六是加强企业人才培养。加大企业培训力度,举办创新与发展系列报告会、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培训等,全年培训企业各级各类人员超4万余人次;开展第一届常州市工艺美术大师评审认定工作,评选出市工艺美术大师10名,并成功举办常州市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组织高级经济师评审认定工作,全年有159人通过副高、正高职称认定,列全省第一。七是行业协会作用日渐显现。指导行业协会承接政府职能,加强对本行业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召开重点工业行业协会座谈会,每季度做好调研总结;做好《常州经济》的编辑协调工作;开展光伏、智能电网、工程机械、新型建材等多场产业链专项对接活动。
9.队伍作风建设常抓不懈。一是强化党政干部廉政意识。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大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用十八大精神统一思想,指导工作。二是加强惩防体系建设。狠抓机关廉政和作风建设,规范权力运行,形成风清气正、勤政廉政的良好氛围。三是加强队伍建设。实施中层干部轮岗和竞争上岗,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挂职锻炼,提升干部能力水平;完成直属事业单位重组,由原来的11家整合为5家,服务效能得到提升。四是注重队伍作风建设。有效制度执行力,积极防范行政事项的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问题的发生。五是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开展道德讲堂活动,汇编《道德模范先进事迹》和《机关文明礼仪工作手册》,荣获全市首批“文明单位”称号。
二、2013年经信工作打算
(一)总体思路
紧紧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战略要求,以“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为工作主线,以“工业转型千企升级五年计划”和智慧城市建设为抓手,强化创新驱动引领效应、信息化带动倍增效应,在智能制造装备、工业有效投入、工业节能降耗、民营经济跃升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为建设“美好常州”做出贡献。
(二)主要目标
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工业总产值、利税、利润分别增长12%;200个工业经济新增长点新增产值超600亿元;
2.工业有效投入增长15%;100项工业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50亿元;固定资产增值税抵扣额30亿元左右;
3.每千人国际互联网用户数达到1000个;培育10家智慧企业,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软件和信息服务龙头骨干企业超20家,信息产业产值突破280亿元;
4.创建认定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分别为1家、20家和30家;
5.净增私营企业5000户,新增个体工商户20000户;新增个私企业注册资本400亿元;
6.担保机构新增担保总额220亿元,在保责任余额增长13%;
7.单位GDP综合能耗下降4.5%左右(最终数据以省下达指标为准)。
(三)主要举措
1.以做强做大为抓手,着力实现经济提质增效
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努力确保工业经济稳定增长,经济总量和企业规模不断壮大。一是强化运行监测。及时分析行业发展和市场环境变化,逐月分析运行走势,密切关注大宗原辅材料价格变化,适时发布预警信息,帮助企业规避经营风险。加强对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跟踪服务,及时了解和分析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帮助协调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二是协调要素供给。协调煤电油气运等生产要素供应,做好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要素保障。完善银政企对接机制,推动融资担保体系建设,缓解企业融资难。三是做强做大企业。制定出台《关于培育百亿企业集团千亿产业基地的意见》,落实“510”行动计划,推进“十大做强工业企业”建设,通过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争取当年新增营业收入超百亿元企业2家,到2016年建设5个千亿级产业基地和30家营业收入超百亿元企业。四是培育新增长点。重点发展整机、整车企业,重点支持南车集团常州低地板轻轨整车、东风汽车常州微车整车、埃马克数控机床等项目;重点培育电子、汽车、医药、服装等消费类企业。确保当年200个新增长点新增产值超660亿元。
2.以示范试点为抓手,着力加快智慧城市建设
以智慧城市国家试点和省工作要求,出台《常州市智慧城市三年行动计划》,年内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快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全年完成信息基础设施投资12亿元。全市3G覆盖率达到98%,每千人国际互联网用户数达到1000个,市区光纤覆盖面达到100%,光纤宽带用户数达到120万户,居民用户平均接入速率达到6-8M,城域网出口带宽新增200G,达到800G,推进各类社区通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二是推进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在农业、交通、能源、教育、医疗、旅游、社区等领域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全力推进城乡社区平台整合;实施市民卡公司国有资本控股,全面启动武进区发卡;新建100个智慧社区,扩大覆盖20万用户,市区高清互动电视用户完成50%覆盖。三是开展免费WIFI试点。全年新增热点1100个,累计超4600个,在机场、公交、公园等部分公共场所开展WIFI免费上网试点。四是加快信息资源共享。推进云计算中心建设,累计存储能力达到450TB、CPU超2100核、内存超7000GB;整合政务信息资源,建设政务云管理平台,促进人口、法人、地理、经济及其他综合数据的信息交换和开放共享。五是打造智慧企业。开展示范试点,推动重点骨干企业提升研发设计、生产集约和现代管理水平;推进重点领域两化深度融合,培育10家智慧企业,引导企业创新发展、智慧升级。六是带动信息产业发展。做强新北国家级软件园,做大武进省级信息产业园,推进钟楼科技创业园、天宁恒生科技园和溧阳天目湖软件园建设,形成“两园多基地”共同发展的格局;培育20家左右年销售收入超2000万元的软件和信息服务龙头骨干企业。
3.以千企升级为抓手,着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继续组织实施《常州市工业转型千企升级五年计划》,着力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的现代化工业体系。一是实施产业发展战略。提升主导产业,装备制造业进一步向高端化发展,新材料产业在高性能材料、环境友好材料、能源材料等高技术领域实现突破;壮大新兴产业,帮助光伏等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迎接挑战,培育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龙头企业,壮大生物医药产业总量;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在大力发展科技咨询、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基础上,围绕加快提升制造工业和水平,重点发展工业设计、软件服务外包、现代物流等产业,力争建成1家国家级工业设计示范园区。二是加快企业技术创新步伐。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的意见》,选择行业内有较强推广应用意义和价值、未来市场潜力较大的新技术新产品加强推广,组织并向省推荐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项目300项以上。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抓好企业技术中心和产业公共技术平台建设,全年争取认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20家。三是建设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出台《开展创建市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的意见》,年内认定3-5家市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争取省级示范基地1家,发挥国家、省、市三级示范基地的引领作用,带动全市产业转型升级。
4.以创新驱动为抓手,着力打造智能装备名城
以自动化、集成化、信息化、绿色化为方向,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装备,打造我市智能装备名城,增强智能制造装备对全市工业经济的带动作用。一是加快培育发展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制定《常州市智能制造装备发展纲要》,明确我市发展智能制造装备的发展思路、目标,重点发展智能电网装备、智能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工程机械、智能农业装备、智能基础装备及智能机器人。二是提高智能制造装备发展水平。抓好省重大装备及关键部件首台(套)认定与培育,加强智能制造装备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实施重点企业培育,树立示范领军企业。三是加快引导产业集聚、打造重点产业基地。加快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园、轨道交通产业园建设步伐,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示范园区,重点打造智能制造装备和以先进碳材料为代表的新材料两大特色产业基地。
5.以重大项目为抓手,着力加大工业有效投入
按照“引进储备一批,谋划论证一批,开工建设一批,达产增效一批”的要求,加快推进重大工业项目建设,继续扩大工业有效投入,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后劲。一是加快工业重大项目建设。继续组织实施“510”计划“十大工业项目”、全市100项工业重点项目和一批央企对接重大项目,加强跟踪服务及时协调相关问题,帮助和指导企业积极向上争取国家和省重点项目计划和扶持资金,全年工业有效投入确保增长15%以上,100项工业重点项目完成投资超250亿元。二是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引导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加强技术改造升级,重点引入投资强度高、科技含量高、产出质量高、产业关联度高的新兴产业项目和生产性服务业项目。三是加快推进央企投资项目。继续巩固央企对接合作成果,建立央企签约项目跟踪服务制度,落实好南车城市低地板整车、华电戚电9F天然气发电等一批拟建项目,以及华能江苏金坛风电等一批在谈项目,力求早落地、早生根、早结果,同时与上市公司、国内著名民营企业开展全面合作。四是加快落实扶持政策。提高财政资金使用和投资效益,研究项目先完成先验收、指标提前达到提前奖励等措施,及时兑现市级财政扶持资金。关注国家、省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新政策,积极引导企业申报各类专项资金项目,力争向上争取政策资金2亿元以上。
6.以强化措施为抓手,着力提高绿色制造水平
坚持把节能降耗作为促进科学发展的硬任务、转变发展方式的硬举措,健全监测预警、统计和目标考核体系,完善评价考核机制和奖惩制度,确保完成省下达的节能目标任务。一是强化目标管理。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分解落实各辖市区节能降耗目标,从头抓紧,按月公布地区完成情况,对存在问题地区坚决亮“红灯”警示。二是加强节能降耗管理。严格执行新、扩、改建项目节能评估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强化执法严监管,保持对节能和环保违法行为的高压严管态势;加快推广节能新技术和合同能源管理新机制,加强节能监测和能源审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积极开展全国“万家企业”节能行动,全年组织实施60项重点节能与循环经济项目,完成50家自愿性清洁生产企业审核、60家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审计、80家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监测。三是鼓励节能技术改造。加快运用国内外先进节能、节水、节材技术和工艺,推广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研发系统,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淘汰重点用能单位落后用能设备200台(套)。四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步伐。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淘汰落后产能工作部署,做好行政性关闭严重污染环境、浪费资源、布局不合理和安全隐患大的小企业工作。重点淘汰钢铁、水泥、纺织、印染等行业中受环境资源制约、不具可持续发展的产能,逐步调整化工、有色金属、机械加工中能耗高、污染大的产能。五是继续开展第三轮化工企业专项整治和环太湖流域治理。关停并转一批有安全性隐患和排污不达标化工企业,切实加强化工园区(集中区)环境保护,做好环太湖流域工业污染治理工作。
7.以平台建设为抓手,着力促进民营经济跃升
继续实施《常州市加快民营经济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鼓励和引导中小民营企业向“专精特优新”方向发展。一是加快民营中小企业发展。切实推进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加快培育一批高成长型中小企业和行业小巨人企业;推进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培育200家以上小微企业进规模。全年新净私营企业5000户、个体工商户2万户。二是提升产业集聚水平。抓好省级特色产业集群、中小企业集群示范区创建工作;引导产业集群培育包括集体品牌和集体商标在内的区域产品品牌建设,提高重点产业集群品牌影响力。三是完善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市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改革创新,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三级网络,办好“常州企业在线”电子商务平台,加快推进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四是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完善小企业融资平台和担保体系建设,积极引导鼓励和推进企业上市融资,继续组织银企保融资洽谈活动,力争全年新增担保发生额220亿元,年末在保责任余额增长13%。
8.以提高效能为抓手,着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深入开展“服务企业促进发展”活动,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提高服务企业的能力和水平。一是开展服务企业“三挂钩”活动。组织开展机关干部挂钩重点园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三挂钩”活动,深入企业送政策、送服务,帮助企业化解困难和矛盾。二是帮助企业开拓市场。积极开展多层次的国际国内合作交流活动,组织企业参加江苏产品万里行等市场营销活动;鼓励引导企业创新营销模式,开辟电子商务等新的营销渠道。三是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以上市和拟上市企业为重点,大力推进企业信用管理贯标工作,培育一批示范企业和先进典型。四是构建人才支撑体系。围绕产业转型升级方向,支持企业加快引进一批领军人才和管理团队,继续开展多种形式的企业培训工作。五是加强机关队伍建设。加强勤政廉政建设,切实履行好“五大员”和“七不让”服务承诺,以“三创三好三满意”为目标,进一步创新服务理念、拓展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涵,努力为企业发展提供优良服务,创造良好环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