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我市按照“五个统筹”、“五个坚持”的要求,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各种资源,推进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初步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信息化发展软环境,形成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产品,信息化总体水平居于全国前列。基本形成信息畅通、政府高效、生活便捷的信息化社会雏形,为“十二五”时期的深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br /> 一、现状与形势 (一)十一五回顽br /> 1.信息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十一五”期间,我市以常州电信宽带城域网、常州广电有线电视网、常州移动光纤接入网?G无线数据网等为支撑的现代信息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传输骨干网带宽超?000G,城域网出口带宽超过150G,通信能力持续增大。到2009年末,全市共有移动电话用?24.6万户,是“十一五”末?.2倍。受无线电话用户(小灵通)减少的影响,固定电话用户169.19万户,比“十一五”末下降16.3%;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拥有家用电脑75台,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家用电?6.13台,同比分别增长52.4%?5.0%;全市共有互联网用户82.0万户,是“十一五”末?.6倍,其中宽带网用?0.6万户,是“十一五”末?.2倍;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到103.5万户,同比增?2%,其中数字电视用?6.4万,是“十一五”末?1倍;全市完成集约化管道建?364孔公里,同比增长93%、br /> 2.信息产业成为我市重要的新兴产业 “十一五”以来,我市信息产业升级换代步伐明显加快,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协同发展,2009年,信息产业占全市GDP9.7%,已逐步发展成为我市新兴产业之一。信息产品制造业已经形成数字视听设备、计算机及通讯设备、电子元器件、电子仪器仪表以及光伏、LED等重点产品集群,其中部分产品优势明显。以新科电子集团为首的数字视听设备国内知名;以瑞声声学科技有限公司为首的精密高档电声器件销量世界第一;以梅特?托利多精密仪器有限公司为首的精密电子称重仪器,国内销量第一;以光伏产业为主的新能源产业异军突起,已拥有规模以上光伏企?0余家,产品涵盖拉晶、切片、电池片封装、组件、系统开发及安装、产品研发测试、光伏设备制造等各环节,形成了较完整的产业链,并初步建成了天合光伏产业园和金坛光伏产业园,呈现出重点企业支撑明显、产业集聚度高、产业链相对完整的特点;引进了光宝、晶元等重点企业,LED产业链初现雏形。截?009年,全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98.2亿元,实现利?8.09亿元、br /> 软件业自“十一五”以来取得了超常规发展。截?009年末,全市共有软件开发及相关企业700余家,全市软件产业共实现软件销售收?5亿余元,是“十五”末?倍?009年,?84家企业通过软件企业认定?84只国产软件产品通过登记,两项指标均列全省第四位。冲电气软件技术(江苏)有限公司连续三年入选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江苏国光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入?010年全国软件百强?007年,我市被认定为第一批“江苏省国际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常州软件园入选首?家“江苏省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区”?009年,市委市政府整合常州动漫产业、软件产业和恐龙园等优势资源,成立创意产业基地 3.信息技术在社会公共领域应用日益深入 ?)电子政务快速推进。“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我市继续大力推进政务信息化,加快城乡电子政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政务网络平台,促进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共享。同时,完善政务信息化规章制度,大力提高行政效率和决策水平,加快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各辖市(区)已全部建立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基本构建了我市三级政务网络平台基础架构,为进一步实现城乡电子政务信息共享提供了基础。建成了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系统(行政执法数据库、网上审批系统和电子监察系统“三合一”网络平台),实现了48个职能部门的341个行政许可事项和101个非许可审批事项?882项行政处罚事项及行政强制?类权力的729个事项上网运行;七个辖市(区)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系统全面建成,并与市级平台实现对接;开始了“金审工程”一期项目的建设,“金盾”、“金财”、“金税”等“金”字工程进一步完善;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库、流动人口数据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等项目相继启动、br /> ?)社会公共服务领域信息化不断拓展。建成并运行了“金保工程”项目,完成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五保合一”;开展了数字社区卫生信息系统的建设,基本实现了社区之间的信息联网和基本信息化管理;在全省率先创建了民政服务“一网覆盖、一口进出”的工作机制,建成了市、辖市(区)、街?乡镇)三级民政业务信息网络平台;在全省率先建成了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和旅游呼叫系统,编制了《旅游企业信息化服务规范》,经审批后在全省实施;“数字常州”建设取得实质进展,在公安消防、环境保护、城市规划、房产管理、城市管理、国土资源、人防等领域重点建设一批GIS信息化综合应用项目,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成果;建成并部署了城市公共安全应急响应系统,基本实现110报警服务台?19火警?22交通事故报警?20急救应急联动;初步建成了“数字城管”、“数字房管”、“安全生产监督”、“全员人口信息管理系统”、“数字档案”等一批信息系统;启动了常州市市民卡项目的建设、br /> 4. 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效果明昽br /> “十一五”以来,常州市积极贯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方针,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取得了很大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稳步推进。我市被省科技厅认定为江苏省“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示范工程首批示范?形成了一批制造业信息化产业和示范区域,确定了96家企业为“十一五”期间重点培育发展目标。我市大力开展“产业支撑力行动”,建立企业、专家库、技术装备、技术源以及专业零部件数据库;开展“产品数字化行动”,支持企业广泛应用自动控制技术、嵌入式软件技术进行产品创新,使骨干产品从模拟走向数字、从单机走向网络;结合企业应用示范工作,支持软件企业积极参与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开发面向制造业的嵌入式软件系统和行业应用软件产品,建立产品开发与企业应用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br /> ?)企业管理信息化效果显著。“十一五”期间,我市传统制造企业管理信息化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规模以上企业上网比例达?0%,我市CAD/CAPP/CAM技术的普及应用已经取得了明显的增值效益。CAD应用进入大面积的普及和推广阶段。江苏新瑞集团有限公司自主研发柔性制造系统系列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010年,常州成为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中推进企业管理水平提升工程”的首批6家试点城市之一。企业资源计划(ERP)等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软件正成为企业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管理效益的首选、br /> ?)农业信息化发展迅速。“十一五”期间,我市农业信息化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全市各级农业部门共有信息化工作人员30多人,全市共申请农业部县级以下信息点90个,农村信息?45名。全市有42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近100个规模农业龙头企业?2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3个农产品“三品”(无公害农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畜产品)基地。市与辖市(区)实现了信息互动,乡镇全部实现了上网,乡镇综合服务(农林)站及畜牧兽医站都配备了电脑;大力开展了农业政务网站和农业特色网站建设,目前共建有金坛食用菌网、溧阳白茶网、江南农游网、夏溪花木网和金土地农情?个省级特色网站;通过建立市、辖市(区)、乡三级信息化队伍,积极探索为农服务新方式,积极创新建设常州“农务通”短信服务平台,及时有效地指导了农业的生产、br /> (二)面临的发展趋势 从全球信息化的基本趋势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信息革命正在由一次产业革命演变为一场社会变革。信息化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工作方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并为我们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力度不断加强,产业边界日趋模糊,信息化导致全球生产体系的变化,宽带的普及使服务业的可贸易性增强,商务流程的一些重要环节日益转向发展中国家,使其在离岸外包服务业方面正面临巨大的机会。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已转向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信息化使知识的社会化速度大为加快,而信息与知识具有公共物品的特征,需要政府介入来弥补市场的不足,制定配套法规、设计完整的政策体系等软环境建设更加迫切、br /> 从国内信息化的发展情况看,“十二五”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特别是随着十七大精神的全面落实,信息产业将面临更为有利的发展环境和体制环境。当前,全国上下正积极贯彻“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国家战略,随着世界经济结构性调整和发展,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正处于新一轮的大发展、大整合中,信息化已成为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动力,各地区、各部门、各领域都把信息化建设作为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相互追赶的势头日趋激烈、br /> 从常州情况看,虽然我市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但还远远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各种影响和制约信息化长远发展的因素也日益显现。主要体现在:一是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网络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机制尚未建立健全,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空置浪费、信息孤岛现象仍未有效改变。二是各级各部门对信息化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有待加强,信息采集、更新机制尚未有效形成;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够,信息处理、加工方法落后,明显滞后于网络建设,“路多路宽车少”的现象较为严重。三是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发展虽起步较早,但关键产品和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国际先进水平有相当差距,新兴产业软件业还未形成规模优势。四是信息化建设的投资效益还需要提高,部分制造企业虽然投入大量信息化建设资金,却不能有效实现内部信息共享和提高生产效率,达不到精益生产或精细化管理、控制和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信息化对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经济效益的作用还未全面显现出来。五是企业信息化建设投入普遍不足,由于对信息化建设认识不足,部分企业信息化建设滞后,特别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投入尤为不足,大多数企业缺乏创新手段,新产品开发能力不足,生产成本难于控制,因此很难形成竞争优势或产业优势。六是人才缺乏状况依然严峻,尤其是缺少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现有信息化人才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与企业现实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信息化专业人才流失也较为严重。应用技术人才短缺仍是制约我市信息技术深化应用和加快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br /> 面对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转型期的新形势,我市信息化发展目前正处于不进则退、不快则退的关键时期,加快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步伐,发挥后发优势,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跨越式发展,是我市加快实现基本现代化目标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保证、br />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刘br />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提高城市综合竞争能力,积极稳妥地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制度创新,全面构建适应常州城市发展定位、顺应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方向、满足和谐社会建设需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体系、br /> (二)基本原刘br /> 1.政府先行,市场主导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引导发展,市场配置资源,发挥政府在整体规划、推进应用、建章立制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围绕全市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各司其职,优势互补,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信息化发展的良好环境、br /> 2.需求导?效益优先 紧紧围绕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衡量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标准,提高信息化建设的实效性,避免盲目建设、br /> 3.统筹规划、科学发屔br /> 注重总体规划,正确处理市与辖市(区)、综合部门与专业部门、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本地企业与外地企业的关系,加强各方协调与合作,以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不断化解推进过程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巩固和发展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积极参与的信息化持续发展局面、br /> 4.开放共享、着力创?br /> 大力推进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在创新中不断化解信息化推进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不断为信息化建设注入新的动力。充分利用常州区域中心城市和制造业集聚基地的特点,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信息产业发展之路、br /> 5.安全保障,优化环境 坚持积极防御与综合防范相结合,始终把信息安全放在与信息化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增强以信息化手段保障城市安全、引导网上舆论的能力;不断完善信息化管理体制和推进机制,强化政策、标准的引导与规范作用,提高依法行政、依法治业的能力,加快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与集聚,拓宽国内外信息化交流与合作,促进城市信息化持续健康发展、br /> 6.以人为本,服务发展 始终把贴近市民、服务发展作为信息化工作的基点,把全社会普遍受益、长期受益作为信息化推进的根本宗旨,把群众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作为深化信息技术应用的基本要求,不断缩小城区和郊区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数字差距”、br /> 三、总体目标和主要指标 (一)发展目栆br /> 1.总体目标 ?015年,全市基本形成9br /> ----较为完善的城市信息化体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总体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接近发达国家城市的水平; ----信息传输网络建设初步实现三网融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信息资源得到全社会广泛的有效开发和利用:br /> ----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br /> ----传统产业信息化水平居于全国前列,现代信息技术得到全面广泛的应用,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发展领域发生重大变革,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和环境显著改善和优化、br /> 2.主要指标预朞br /> 互联网用户普及率达到80%,无线上网用户达到移动用户数?0%,计算机普及率达到70%,数字电视入户率达到95%,人均信息消费占人均消费总额的比例达?5%,银行卡持卡消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电子商务交易额占全市商品销售总额的比例达15%,企业上网比?00%,全市信息产业占全市GDP的比重达?5%以上,可上网行政审批事项网上办理?00%,社会公共服务机构上网比?00%、br /> (二)主要任加br /> 1.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充分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建成技术先进、结构合理、功能完备、运行高效、安全可靠的信息基础设施,保持信息化设施水平稳居国内前列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城市水平。实现网络建设统筹规划、网络资源有效利用、有线网络公平接入、无线信号普遍覆盖、带宽服务满足需求,城区信息管道通达率达?00%,数字电视光缆乡镇通达率达?00%、br /> 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融合发展,实现三网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为用户提供话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促进网络建设、业务应用、产业发展、监督管理等各项工作协调发展。充分利用光缆、无线宽带接入等新的技术手段来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平台,着力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统筹规划全市宽带接入工作,切实改善市民上网条件,为广大市民提供形式多样的宽带接入方式。加快农村宽带网络建设步伐,切实改善农民上网条件,努力打造农村数字社区。大力推?G移动通信网络建设,深度融?G?G网络,推动并实施3G网络IP化,并紧跟下一互联网等技术发展新动向,推动以IP?为基础的下一代移动通信网络的应用、br /> 2.进一步深化电子政务建讽br /> 围绕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的目标,加快完善电子政务公共基础设施,完善市、区、乡镇和社区行政村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实现城乡电子政务体系。大力推进政府网上服务信息共享,建立完善数据交换平台,推进跨部门业务协同,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效能提升,提升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让全社会普遍享受电子政务带来的便捷和实惠、br /> ?)进一步推进电子政务的基础支撑体系建设。继续加快建设完善的电子政务基础网络设施,基本实现在市、市辖区、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四级政务网络互联互通。利用移动运营网络资源,初步建成全市电子政务移动办公网,使之成为市政务网的有益补充、br /> ?)建立健全电子政务的安全保障体系。坚持管理与技术并重,不断加强城市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依托市数字证书认证中心,进一步健全网络信任体系建设,推广网上身份认证、数据加密和电子印章的应用;进一步加强信息安全保密制度建设,建立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制度、灾难备份制度、服务外包制度、绩效评估考核制度;完善网络信息安全保障机制,健全安全应急预案和应急协调预案、br /> ?)推进跨部门协同的政务信息平台建设。依托已有政务网络基础设施、基础数据库和交换平台,进一步加强部门间的协同办公能力,开发面向不同应用的政务信息平台,加快实现政务信息的共享。加快推进我市人口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和应用,在人口计生、民政领域共享的基础上,逐步与社会保障等其他面向市民服务的公共服务部门进行信息交换和共享。继续加大工商、税务、质监等单位的信息共享力度,推进我市企业基础信息的共享和交换,逐步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房产管理、公积金、供电等单位进行企业信息共享和交换。进一步推动数字常州空间基础信息(共享)平台的在城市规划、交通管理、房产管理、国土资源、公安消防、人防和公共卫生等领域的应用,初步实现各部门信息的实时共享、br /> 3.进一步推广信息技术应?br /> ?)加快农业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整合农业信息资源,加快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对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加工增值和应用管理方面的整合力度,逐步消除部门关系等体制性弊端造成的信息孤岛,不断增强信息内容的时效性、正确性和本地化、实用性。不断延伸农业信息服务网络服务功能,完善农业商务网和农业特色网站,进一步扩大“农务通”和?2316”三农服务热线平台的使用和覆盖范围。探索建立统一的有标准化接口和先进构架体系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通过语音、数据、视频、短信等多种信息手段,为农村、农业、农民提供方便有效的信息服务。进一步强化培训,提高农民信息化素质和获取、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推进电子商务农业领域应用,鼓励IT企业和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元参与、资源共享、共建共赢的局面、br /> ?)加快传统工业信息化改造,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坚持走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的道路,促进信息技术在纺织、机械、冶金、化工等支柱行业的普及应用,推进设计研发信息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推动高能耗、高物耗和高污染行业的改造。推动电子商务技术改造企业的采购、销售和物流系统,提高企业营销和客户服务能力。推广企业资源计划等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企业的管理、决策水平和市场反应能力。加强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应用服务平台建设,构建以第三方服务为核心的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体系,着力扶持中小企业信息化,解决大多数中小企业存在的建设资金短缺、复合性人才缺乏等制约信息化发展的瓶颈问题。推动提升工业产品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提高产品档次和技术水平,向高端产品和价值链跨越,实现从“制造”到“创造”的转变、br /> ?)加快推进信息技术在现代服务业的应用。加快信息化与生产、消费服务的融合,重点提升现代物流、工业设计、电子商务和管理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大力发展涵盖信息传输服务、数字内容服务和信息技术服务的现代信息服务业。推进电子自动识别、无线通信技术在生产制造过程、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领域应用,推进商贸流通领域的信息化。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促进企业经营模式创新,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和能力,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建立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型和现代服务业新业态的形成,引领和支撑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高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br /> 4.进一步推进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化 从不断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出发,大力推进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领域信息化,基本构建适应和谐社会发展需求的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化环境、br /> ?)推进教育和文化领域信息化。进一步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快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和信息资源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学生网络学习、虚拟实验、市民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等信息平台;到“十二五”末,国家教育信息化标准达标?5%以上,全?0%以上的学校达到《江苏省教育技术装备标准》(I类)标准要求,全市独立建制公办中小学全面建成一级校园网,学校日常管理全面实现信息化,实现“班班通,堂堂用”;推动以数字档案馆、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等为重点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促进数字和网络技术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应用;大力推进数字电视和互动电视的建设,为市民提供更加丰富的节目资源和精神粮食、br /> ?)推进公共卫生领域信息化。以推进公共卫生、医疗、医保、药品、财务监管信息化建设为着力点,整合资源,加强信息标准化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实现统一高效、互联互通;完善以疾病控制网络为主体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提高预测预警和分析报告能力;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重点,加快完善乡村和社区卫生信息网络平台;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加快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促进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合作;积极发展面向农村及边远地区的远程医疗;加强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新农合和医疗救助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与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的对接、br /> ?)推进数字社区建设。加快完善社区服务网等基层信息服务设施,推进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信息化。进一步完善社区业务管理工作平台和开发农村社区业务工作平台,实现政府各部门业务“一线接入、集约管理”,社区事务“一站受理、一网协同”,信息采集“一次产生、多方使用”;推动社区信息化重点逐步从管理向服务转变,鼓励公共服务资源向社区延伸和集聚,通过各种信息化手段,向社区居民提供居家养老、家政中介、健康保健、文体娱乐、旅游咨询、物业报修、缴付资费等信息服务;推动电子商务向社区的延伸,鼓励企业和社会中介机构从事社区电子商务和公益性服务,搭建社区商务服务和公益性服务信息平台、br /> ?)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快建设企业及个人信用联合征信服务系统,出台相应管理办法,做好归集信用记录、使用信用报告及惩戒严重失信行为的系列制度安排,尽快形成比较完善的信用体系规范管理与制度框架;积极培育第三方征信服务机构,努力形成与国际接轨的信用服务业态。为电子商务发展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015年,主要经济部门?0%以上行业协会、社团组织建立信用管理和服务体系?00%的大型企业和90%的中小企业建立企业信用管理制度、br /> ?)推进金融财税领域信息化。进一步完善常州金融数据平台,推动全市金融信息资源的整合。大力推广使用银行卡,进一步提高银行卡结算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品额的比重;参照财政?009年颁布的《财政业务基础数据规范》,编制《常州市财政业务基础数据规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管理系统,部署开发预算监督、预算绩效评价、行政管理和各类数据查询分析等系统;加强信息管税,以专业化税源管理为核心,构建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税务稽查“四位一体”的税收数据综合处理系统,逐步建立“数据采集→预警分析→任务推送→评估核实→移交稽查→结果反馈→评价考核→增值利用”等一整套闭环的税源风险管理体制、br /> ?)推进公共安全领域信息化。加快完善全市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联动平台,实现应急处理部门资源的应用级整合,健全突发事件信息采集、共享和管理等方面的标准和机制,提高紧急状态下联合处置和协调管理的能力;进一步完善城市智能交通系统、流动人口社会化管理系统、社会公共安全服务平台、互联网阵控系统等建设,提升社会管理创新能力,创建“平安常州”、br /> ?)推进市民卡应用。加快完善市民卡在社会保障领域的应用,逐步实现在教育、民政、卫生、人口计生、公积金等其他政府服务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展市民卡小额支付应用领域。到“十二五”末,市民卡累计发行250万张,成为市民办理个人社会事务必不可少的IC卡和政府资源整合的重要载体、br /> 5.进一步加快发展信息产丙br /> 紧抓国家推进“两化融合”和“三网融合”机遇,提升优势产品集群,发展物联网、LED、工业软件等新兴产业集群,将我市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特色鲜明的信息产业生产和研发基地,信息产业成为我市经济的支柱产业、br /> ?)信息产品制造业。进一步促进我市业已形成的数字视听设备、计算机及通讯设备、电子元器件、电子仪器仪表等传统优势产业集群的产品升级和换代,支持以新科为代表的基于蓝光高清的新一代数字视听产业集群,以瑞声、华威、银河等骨干企业为支撑打造全国性的电子元器件生产基地。支持光宝、晶品光电项目建设,带动区域产业链,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LED产业;以天合、亿晶、华盛等骨干企业为支撑,建设“光伏之都”;以瑞声MEMS项目、森萨塔、GE传感器、托利多衡器等重点企业为依托,通过物联网应用示范,推动物联网产业发展。争取到“十二五”末全市信息产品制造业营业收入超百亿元企业10家,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达?000亿元、br />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进一步培育软件产业发展环境,支持龙头软件企业做大做强;加大载体建设力度,形成创意产业基地、常州信息产业园南北呼应的发展格局;围绕常州产业优势发展用于现代制造业的各类工业软件,形成城市轨道交通、智能电网、煤矿自动化、电子仪器仪表、工程机械等方面的嵌入式软件产业集群;大力发展软件外包,推动软件外包业务从低层次向中高端层次转移;加大软件人才培养和培训支持力度,鼓励高等院校、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和重点企业面向市场需求,开展软件技术培训,培养实用型软件人才。利用三网融合契机,鼓励网络运营商和增值服务商拓展网络增值业务,推广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移动通信等在网上政务、网上商务、网上购物、网上游戏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大力发展信息内容服务业,加快发展基于3G宽带网络的信息咨询、电子出版物以及数字电视等信息内容产业,培育专业信息服务提供商;提升信息技术服务业,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和普适计算等计算模式的发展契机,培育新型信息技术服务商,鼓励本地IT企业加强系统集成和自主创新能力,探索新型服务模式。力争到“十二五”末,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总产值达?00亿元、br /> 四、政策和措施 (一)完善信息化组织体制和管理机刵br /> 加强对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完善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体系,加强对信息化领域重大事项的研究决策。完善政府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机制,对立项审批、项目招标、建设实施、综合验收、运行保障等环节实行规范化管理,全面推行信息工程监理机制和验收评估制度,确保信息化工程的建设质量、进度,切实提高项目成功率。对公共性、基础性的信息化建设项目实行统一建设,涉及跨地区、跨部门的应用项目,必须联合共建,保证各相关单位能共享系统和资源。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积极推行信息主管(CIO)制度,切实提高信息化建设、管理和应用水平。积极破除制约信息化发展的条块分割障碍,建立并完善统筹规划、科学决策、开放合作、协同推进的信息化建设运作机制,防止各自为政、多头管理和重复建设,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br /> (二)构建信息化规范和标准体糺br />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省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加强信息化法制宣传,强化政府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密切关注国家、省信息化标准制定进程,结合本地实际,做好标准实施的细化工作,并在信息化项目建设中严格执行。在遵照国家和省现有的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前提下,建立健全适应常州信息化建设进程的配套规范和标准体系。建立健全信息资源共享机?适时编制出台《常州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和部门信息资源共享提供技术标准和规范。进一步完善数字认证、信息安全、信用征信等方面的规定和标准、br /> (三)打造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 进一步改善风险和创业投资业发展环境,鼓励引导民间资本、外商资本介入风险和创业投资行业的良好氛围。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支持力度,进一步健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公共技术服务体系的建设。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的政策措施,依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各种行为,对创新行为进行鼓励和保护,加快建立健全社会化、网络化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促进自主创新成果的产权化、商品化、产业化、br /> (四)进一步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 加快信息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新路子,广泛吸引社会资金、企业资金、民间资金参与信息化项目建设,逐步实现社会信息化建设的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进一步加大政府对信息化的引导性投入,加强对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重大信息化工程项目的支持。积极争取国家及省各类关键项目的扶持资金,利用项目资金和特殊政策,加快我市信息化建设步伐。同时,在确保国家安全的前提下,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广泛吸收外资和民间资本,发展多元投资主体,拓展银行、证券、募集、风险投资等多种投融资渠道,加快我市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br /> (五)进一步加快信息技术人才队伍建讽br /> 加快制订更加有利于吸引信息化人才来常州的政策措施,以优惠的条件引进各类高级人才和急需人才,特别是要引进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熟悉国际市场的复合型人才,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构建信息化人才的创业创新舞台。积极推动企业与教育机构的联合,鼓励采用订单式教育、定制式的方式培养信息技术专业人才。促进高技术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加快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较规范的激励和分配机制,营造吸引、留住、激励人才的良好环境,鼓励优秀人才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努力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学术带头人、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中青年科技骨干,重点造就一批走在世界技术发展前沿、在各自研究领域处于领先水平的信息化人才、br /> (六)着力提高市民信息化能力 加大信息化宣传,普及信息化教育。积极开展群众性、趣味性、多样性的信息化知识普及活动,形成全社会普遍认同和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的良好氛围。鼓励各类媒体,通过开辟宣传专栏、专版、制作节目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宣传有关信息化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继续加强九年制义务教育、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的教育,创新教育方法、内容和观念,使信息技术成为每一个劳动者的基本技能、br /> (七)切实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佛br /> 建设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全面提高信息安全防护能力。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实行等级保护。加强信息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理,重点保障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密码技术为基础的信息保护和网络信任体系以及信息安全监控体系。广泛开展网络安全和防止网络犯罪的法制教育,增强全民的信息安全意识和信息法治意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利用信息网络进行违法犯罪的行为,保障国家机密、商业秘密和网上个人隐私,抵制不良文化、不实新闻在网上传播,维护信息安全和社会稳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顴/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