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进期、转型升级的攻坚期、统筹城乡发展的推进期、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期、改革发展的深化期。“十二五”期间我市环境保护工作既面临严峻挑战,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br /> 根据省环保厅及常州市“十二五”规划总体部署,市环境保护局编制了《》。规划阐明了下个五年我市环境保护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和政策取向,是“十二五”期间我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指导纲领、br /> 第一 “十一五”工作回顽br /> “十一五”期间,全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国家生态市为抓手,以污染物减排和区域治理为重点,铁腕治污与优化服务相结合,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取得了明显成效、br /> 一 主要成效 (一) 生态创建成效显葖br /> 2009年,金坛市和武进区建成国家生态市(区);2010年,溧阳市建成国家生态市,全市国家生态市建设通过了国家级技术考核,市区及金坛、溧阳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通过省级复查。全?7个乡镇实现环境优美乡镇全覆盖,建成各级生态村313个,囊括了省级生态工业园前三甲、br /> 强化生态保护,编制并印发了《常州市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保护方案》,加大8大类24个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与建设力度,构建常州区域生态安全屏障;积极开展生态修复,建成湖泊和入湖河道生态湿地近万亩,实施污染场地的土壤修复工作;在全省率先实行市政类公园绿地全部免费开放,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8.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2%、br /> (? 污染减排成绩突出 从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三方面全力推进污染减排。“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关闭化工企?63家,非化工类企业118家,搬迁污染企业160家,淘汰高耗能高污染设?48台(套);新增污水处理设?9座,实现37个乡镇污水处理的全覆盖,建成407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全市18家火电、热电企业全部实施脱硫改造。“十一五”期间,我市COD、SO2累计净削减40.25%?5.22%,提?年动态完成“十一五”存量削减任务、br /> (? 区域治理深入推进 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实现了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站全覆盖,我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00%。大力实施太湖治水,完成印染、电镀?大重污染行业提标改造,完成了电镀、化工、印染及集中污水?个行业的“打造放心行业”专项整治,2010年全?1个太湖流域考核断面达标9个,?007年增?个。大力实施清水工程,投资20多亿元,对市?0条市河实施“控源、活水、截污”的综合整治,实现“不黑不臭、管理到位”,达到了市民的整治要求。综合整治空气污染,建成“禁燃区?6平方公里;对滨江化工园区?3大片区大气污染进行“一厂一策”式整治;开展扬尘和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秸秆禁烧、餐饮油烟整治,2010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的天数达到341天、br /> (? 环境监管特色鲜明 探索创新,形成环境监察的“常州模式”。全市环境监察工作通过加强“网格化、精细化、一体化、多元化、预警常态化、信息化”,形成了工作有力、监管到位、技术先进的“常州模式”,实行了以乡镇、街道为单元的环保网格化管理;开展对工业园区及重点企业水污染处理设施的环境行为等级评定;开展放心行业打造、违法企业公开道歉、义务植树等行动,提升企业社会责任感;推行重点企业环保代表制;通过建立亲子鉴定、事后推断等办法,完善取证手段,提高追究力度。实施市污染源监控中?4小时专人值班制度,建成移动执法平台,逐步实施排污口电动阀门控制,全面推进监察信息化、br /> 关注民生,形成信访调处的“环保模式”。深化领导接访和包案制度,完善环境信访工作定期通报和例会制度,实施环保圆桌会议制度。健全源头排查和疑难信访挂牌督办机制,完善复杂信访部门联动和信息预警及应急处置机制,实行环境信访等级预警和分级管理制度。领导带头做好接访、下访等工作,加强特殊时期和敏感时段环境信访工作?009年常州市环境保护局被评为全国环境信访工作优秀集体,省环保厅在全省推广我市“大接访、大走访、大宣传、大督查”活动经验、br /> (? 服务发展创新创优 2008年,我市在全国首创建立了“环保实用技术超市”,无偿为企业提供污染防治技术咨询,无偿为技术单位提供技术展示的平台,为技术供需双方构建了良好的交流渠道,为全市环境保护提供技术支撑,2009年环保实用技术超市免费向企业提供?00多次技术咨询服务,帮助完成203个污染治理项目,提供清洁生产工艺350余项?009年起我市在省内率先举办环保产学研对接会,展示最新环保治理技术最新研究成果、积极发挥技术供需双方的桥梁作用,有效促进和推动我市环保产业的发展、br /> 在做好技术服务和支撑的同时,我市环保部门又在省内率先创建“环保直通车”品牌,实施绿色通道管理办法,实施“六个再”和“五个一”举措,加大对全市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在服务发展上创新创优,为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保驾护航”、br /> 二 存在问题 “十一五”环境保护在取得积极进展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9br /> (一) 部分区域污染扰民问题突出 江边、武进牛塘、溧阳绸缪等13个片区大气环境问题突出,对周边居民生产、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随着城际铁路、城市高架以及市区部分快速干道的建成和投运,噪声扰民的现象逐渐增多。“十一五”期间我市大气和噪声相关的环境信访投诉呈逐年上升态势,大气、噪声的重复信访、越级信访亦逐年增加?010年大气、噪声信访已占信访总量?9%以上、br /> (? 农村环境治理复杂而艰?br /> “十一五”期间农村环境保护的力度与“十五”相比有所加大,但与城市相比,环保人员装备严重不足,污水管网等配套设施建设比较滞后,此外农村分散式污水治理设施的正常运转、农村水源地环境安全建设、农村分散式畜禽养殖污染、乡镇分散式工业污染等问题依然较为突出、br /> (? 环境安全隐患未彻底杜络br /> 我市长江岸线仅有18 km,为全省沿江城市最短。重型工业、化工储运、水上交通、尾水排放以及饮用水源等各种岸线功能交错,虽然“十一五”期间大力加强了监控与预警,但饮用水源地风险始终未解除。随着水污染防治的不断深入以及环境监管的力度的不断加大,固体废物的污染问题逐步凸显,全市化工厂危废、污水处理厂污泥以及医疗废物的安全处置能力不足,固体废物特别是污泥、危险废物对环境安全造成的威胁仍在加大、br /> (? 基层监管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弹br /> “十一五”期间我市市级环境监管能力得到了迅速的提升,相比较而言,基层特别是乡镇环境监管能力提升缓慢,无法满足基层日益复杂的监管需求,基层环境应急能力薄弱,全市环境应急一体化机制尚未建立、br /> 第二 “十二五”形势分枏br /> “十一五”期间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好转,但是从环境质量变迁看,我市环境好转的“拐点”并未到来。现有环境质量改善的基础依然脆弱,治污与产污处于相持阶段。“十二五”期间我市将处于生态环境由急剧损害向加快恢复的转换过程,生态环境将经历艰难爬坡、br /> 一、机遆br /> (一) 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匕br /> “十二五”期间是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攻坚期。我市将着力构建专业化为基础、高附加值为主导、五大产业为龙头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价值链向中高端攀升。预计“十二五”末,五大产业占规模工业比重达到65%,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超?0%。产业结构的高端化和绿色低碳将有利于污染物的减排和生态环境的全面改善、br /> (? 城市空间布局进一步调敳br /> 未来五年我市围绕转型升级、城市更新、改善民生的现实需求,我市将优化提升城市综合开发水平。有序推进旧城改造,加快南北区域建设、促进东西区域发展。通过综合性改造、开发和提升,调整优化工业、居住、商业、市政等功能布局,城市空间布局将更趋合理,并由此带来环境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生态人居环境有望实现进一步提高、br /> (? 环保民生需求不断提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公众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对优美环境、环境健康和环境安全的需求日益增长。环境已成为维护社会稳定,民生改善的重要方面,市委、市政府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将常州建设成“生态宜居城、和谐幸福城”。因此亟需实现优质环境资源共建共享、公共环境服务均等化、环境资源消费与补偿平衡、br /> 二、挑戗br /> (一) 发展的资源环境制约突凹br /> “十二五”期间我市工业化、城市化持续发展,预计到2015年我市的地区生产总值(GDP)将超过5500亿元,城市化水平将达?0%,全市常住人口将接近500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污染物产生量将依然保持增长态势,单位土地的环境承载负荷不断加强,环境基础设施的压力增大,对自然生态系统的胁迫效应增强,环境质量实现持续好转的任务将会相当艰巨、br /> (? 新型环境污染亟需有效应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灰霾、辐射、电子废物处置、土壤污染、重金属污染等一系列之前不突出的新型环境问题显现,污染正呈现出“空—地—水”一体化的趋势,直接影响到公众环境安全。对于这些新问题,现有的理论认识、数据基础、日常监管、应对模式还较为薄弱,在“十二五”期间亟需开展基础性研究,并逐步纳入日常环境监管的范围、br /> (? 污染物减排面临较大压 “十二五”期间我市经济总量仍将保持较快增长,能源资源需求继续增加,对减排的要求更高、考核更严。国家将继续加强COD和SO2的减排力度,NOx和NH3-N也将作为新控制性指标纳入减排体系。COD和SO2的工程减排空间有限,NOx和NH3-N的减排技术方法不完善,减排工作进入结构减排的攻坚阶段,抑制增量、削减存量都非常艰难、br /> (? 环境应急常态化机制亟需建立 根据国际发达国家的经验,在高速工业化20-30年之后,各类环境问题不断累积放大,环境危机事件将呈现高发态势。目前我市产业结构中化工、钢铁、印染等重污染行业比重依然较大,长江水源地环境风险始终未解除,因此在“十二五”期间亟需强化各级环境应急能力建设,并将此项能力作为环保工作的重要保障来予以足够的重视、br /> 第三 规划总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环境质量、优化经济发展和保障环境安全为基本出发点,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建立全防全控的风险防范体系、高效的环境治理体系和完备的环境管理体系,全面提升生态文明水平、br /> 二、基本原刘br /> (一) 以人为本、综合统 以提升人民群众环境满意率为核心,统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综合考虑经济发展需求和生态环境承载力,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城乡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合理配置公共环境资源,推进环境公共服务均衡化发展、br /> (? 整体部署、重点突砳br /> 将与人民群众生活和健康密切相关的环境问题作为规划的重点,抓住关键环节,突出主要任务,加大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着力抓好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污染防治,提升环境基础设施运转效能与覆盖范围,推进生态建设与修复、br /> (? 空间引领、分类指 积极落实我市主体功能区和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相关要求,严格空间管制要求,制定控制引导措施。根据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和不同行业发展状况,制定有区别的环境保护目标。实行有差别的环境管理政策,指导区域和行业的科学发展、br /> (? 整体联动、综合推 进一步完善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的管理制度和责任体系。各级政府机构发挥主导作用,从政策、资金、技术等各方面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予以支持,协同相关部门综合推进,鼓励全社会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br /> 三、主要目 ?015年,全市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控制,常规因子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全市范围内消除黑臭河道。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得到初步恢复,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群众环境满意度大幅提升。初步构建起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体系,2011年常州建成国家生态市?015年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城市。各辖市区环境监察、监测、宣教、信息、应急能力达到相应的标准化建设要求、br /> 本次规划指标体系由环境质量、污染防治、资源利用效率、生态建设、环保监管能力和社会进步?大类?8项指标构成
第四 主要任务 “十二五”期间我市环境保护工作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关注生态安全和民生健康,深入推进污染防治,并在污染防治的深度、广度和机制上实现新的突破,重点实施以下五项主要任务、br /> 一、参与综合决策,促进绿色增长 (一) 加大结构调整力度 “十二五”期间要深入推进第二轮化工行业专项整治,组织实施纺织、印染、火电、建材等行业专项整治,不断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借助现有产业结构基础和优势,提升规模较大、具备一定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鼓励支持产品转型升级嵌入新兴产业链。在严格环境准入的基础上,大力支持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七大新兴产业发展,实施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加快培育壮大成主导产业,初步构建具有常州特色的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现代经济结构体系、br /> (? 优化生态空间布局 严格执行主体功能区划,明确不同功能区的环境准入条件和污染物排放标准;落实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禁止开发区内依法实施强制性保护,禁止新建工业项目;限制开发区,坚持保护优先,严格限制工业开发和城镇建设规模。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推进“一核八园”规划的实施,强化新兴产业园区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促进产业集聚和规模发展。“十二五”末力争全市50%规模以上工业集中到各?各类经济开发区、高新区和工业集中区、br /> (? 强化规划环评引领 强化环境保护的源头控制和综合管理职能,落实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县级以上的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区域、流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以及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都必须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开展环境影响评价,?015年,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达?00%、br /> (?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以印染、电力、化工、建材、光伏等行业为重点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环保科技咨询机构的技术咨询作用,搭建循环经济信息平台,开发应用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技术,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以生态工业园创建为载体,推动不同行业合理延长产业链,加强固体废物和工业用水的循环使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十二五”期间每年重点推?0个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企业建设。到“十二五”末,形成光伏产业中间废料再生使用产业化能力,建?个国家级生态工业园、br /> (? 推进低碳产业发展 大力发展低碳制造业,培养低碳服务业,加快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动低碳技术向传统产业扩散和应用,加快低碳示范区建设。“十二五”期间重点扶持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新能源电动汽车、LED等低碳产业的发展。支持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为企业以及党政机关办公楼、公共设施和学校实施节能改造提供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一条龙服务。推广应用电力、钢铁、水泥、化工、交通、建筑、农业等七大行业的低碳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武进高新区建设集低碳产业生产、技术创新、产品应用与展示、低碳社区居住等于一体的低碳生态型示范区,溧阳建设全省低碳经济示范市、br /> (? 全面推行清洁生产 对超标、超总量排污和使用、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实施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十二五”期间将重有色金属冶炼业、含铅蓄电池业、皮革及其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重金属污染防治重点防控行业,以及钢铁、水泥、多晶硅等产能过剩主要行业,作为实施清洁生产审核的重点。重金属污染防治重点行业的重点企业,每两年完成一轮清洁生产审核,2011年年底前全部完成第一轮清洁生产审核和评估验收工作;产能过剩行业的重点企业,每三年完成一轮清洁生产审核,2012年年底前全部完成第一轮清洁生产审核和评估验收工作;其他重污染行业的重点企业,每五年开展一轮清洁生产审核,2014年年底前全部完成第一轮清洁生产审核及评估验收。“十二五”期间每年至少完?00家左右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每个行业至少建成1家清洁生产示范企业、br /> 二、解决重点问题,提升环境质量 (一) 主要污染物减掑br /> 继续实施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深挖污染减排潜力,建立健全总量减排政策管理体系。严格控制新增量,限制类项目现有生产能力确需改造升级,新增污染物排放量必须实现“减二增一”,鼓励类项目新增污染物排放量必须实现“减一增一”。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总磷减排工程从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和工业点源治理为主向乡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种植业和畜禽养殖业减排推进,实施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完善工程和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处理设施建设工程;二氧化硫减排以电厂、钢铁、水泥等非电力行业脱硫设施建设为主,完成钢铁、水泥等主要非电力行业烟气脱硫工程。火电行业现役机组全部采用低氮燃烧技术,全面实施电力、水泥、钢铁等行业脱硝工程以及机动车脱硝。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管理;加强减排设施投运的监督管理,“十二五”期间在线监控新增氨氮、总磷、氮氧化物三项因子并纳入常州市污染源监控系统。加强脱硫系统在线监管,2013年电厂平均脱硫效率提高到90%以上,综合脱硝效率提高到50%以上。加强减排副产物处理处置的监管、br /> ?015年,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削减15.92%?6.77%?5.2%?7%?9.5%、br /> (? 水污染防沺br /> ? 保障城乡饮用水安?br /> 制定长效管理机制,巩固城市、城镇饮用水源地保护成效。推进备用水源地建设,加快区域联合供水,实现常武联网,启动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加强饮用水源地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理,实施水源保护区外汇水区有毒有害物质管控,严格管理与控制一类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012年前建成重点污染源档案库、br /> ?015年,全市完成3个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1个不达标的农村饮用水源地综合整治,完?处备用水源地以及常武地区联网供水工程?015年城镇、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达?00%,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大于90%,备用水源供水能力达到总供水能力的30%、br />? 提高污水集中处理玆br /> 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实施城市污水处理厂扩建、配套管网完善工程,加强乡镇污水处理厂良性运行及管网配套覆盖率,大力扩建农村生活污水点源治理工程、br /> 2015年前,新建污水处理项?个、扩建项?个 “十二五”期末,全市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大?0% ? 积极开发“第二水源“br /> 做好工业企业节水工作,推广节水新工艺、新技术和节水器具,重点开展电力、化工、印染等高耗水行业节水工程建设,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降低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和废水排放量?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5%、br /> 结合节水型城市创建,大力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工程建设,重点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深度处理和回用,加快中水管网建设,推进市江边等10座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系统建设,到2015年,城市中水回用率达?0%、br /> ? 提升区域整体水质 继续实施清水工程。巩固清水工程已有成效,加强60条已整治河道长效管理,实施生态提升。进一步拓展清水工程,?012年,完成全市81条黑臭河道综合整治,消灭河道黑臭现象 大力推进太湖治水。严格实施省太湖流域产业结构调整规划,继续推进武宜运河、滆湖、长荡湖等小流域和入湖河道及其支流水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新沟河、新孟河等调水引流通道建设,全面开展入湖河道和农村河浜生态清淤。到2015年,重污染企业全部退出一级保护区,基本建成环?公里有机农业圇br /> (? 大气污染防治 ? 全面推行脱硫脱硝 全面实施钢铁行业30平方米以上的烧结机、冶金行业单台烧结面?0平方米以上的烧结机、球团设备脱硫工程。所有锅炉烟气和焦化行业炼焦炉煤气全部脱硫、br /> 全面实施电力、钢铁行业脱硝工程。现役煤粉锅炉发电企业全部实施低氮燃烧和烟气炉外脱硝,其他锅炉实施低氮燃烧。开展水泥行业低氮燃烧和烟气炉外脱硝试点、br /> ? 加快清洁能源替代 推进能源清洁化,优化能源结构,提高全市天然气、太阳能等能源使用率;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坚持节能优先,控制能源消费总量过快增长?015年全市清洁能源使用率达到50%。深化“禁燃区”建设,?013年,市区禁燃区面积扩大至130平方公里。推进集中供热,2012年完成城东供热管网工程建设,2013年启动金坛培丰化工园区、金西工业园集中供热工程、br /> ? 防治汽车尾气污染 强化高污染车辆管理,持续做好限行管理并适时扩大限行区域。提高新车执行标准,新购车辆实施国IV排放标准,转入车辆达到国III标准?011年实施国IV油品供应,开展油气回收治理,2013年前完成全市加油站、储油库、油罐车油气回收治理改造。推进加气站和充电站建设?012年前市区建成13座天然气加气站?座汽车充电站。完善交通污染实时监控网络与在用车检测和维修管理、br /> ? 综合整治工业废气 对重点工业园区进行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大力改善重点区域环境空气质量。通过限期治理、关停、搬迁、改产等措施对重点区域废气进行整治。“十二五”期间,完成培丰化工区、盐化工区、长江路沿线区域、江边化工区、三井、牛塘片区等6个区域工业废气整治。进行重点行业整治,“十二五”期间完成水泥行业专项整治。进行重点企业整治,“十二五”期间,完成华日新材等重点污染企业的搬迁及整治。加强国控重点源(大气)在线监控的验收、比对和日常监督监测工作、br /> ? 治理扬尘油烟污染 防治城市扬尘。全面推行“绿色施工”,建立扬尘控制责任制度,开征扬尘费,严格落实施工工地封闭围挡、施工道路硬化、裸露场地和散体材料覆盖、渣土运输车辆冲洗等扬尘控制措施。加强城市道路清扫保洁和洒水抑尘,控制道路交通扬尘污染。加强城市绿地建设,开展植树造林,减少城市市区和城乡结合部裸露地面,充分发挥绿化滞尘防尘功能、br /> 控制油烟污染。市区餐饮企业和单位食堂必须安装油烟净化装置,并建立运行维护制度,确保油烟达标排放。重点监管污染严重、群众反映强烈的餐饮单位,重点整治学校、繁华街道、居民住宅集中区和旅游风景区等环境敏感区的餐饮企业。严格新建项目的环保审批制度,强化餐饮项目审批前公众参与。居民住宅或以居住为主的商住楼不得新建产生油烟污染的餐饮服务经营场所?015年全市建?条餐饮油烟控制示范街 (? 固废污染治理 ? 提高垃圾处理处置能力 稳步推进城乡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实行城乡共建共享生活垃圾处置设施。禁止在农村地区建设工艺落后、设备简陋、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继续推进垃圾焚烧发电厂建设,实现垃圾资源化利用。实施厨余垃圾与其它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到2015年,新增生活垃圾填埋?个、续?个,新增焚烧?个,新建厨余垃圾处理?个。整治不符合环保标准、达到使用年限的垃圾处理设施,对服务期满的填埋场进行规范化封场与生态恢复、br /> ? 安全处置危险废物 加强工业危险废物与化学品管理。危险废物实行集中收集、统一处置,实现零排放。建立危险废物信息管理系统,产生源头做好登记申报,运输路径做好跟踪监管,最终处置去向做好监控监测,形成实时的、动态的、监控到位、转运及时、处置安全的管理模式。严格落实转移联单制度,对其利用、处理和处置实施许可证制度,新建、扩建、改建项目进行风险评价。“十二五”期间,建成2处危险废物集中处置中心、br /> 加强医疗废物全过程管理。加强医疗机构废弃物监管,严格实行有害物和无害物分类,医疗废物由专门机构统一收集后集中安全处置,履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确保医疗废物处置率?00% “十二五”期间,建成2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012年建立起覆盖全市的危废及医疗废物安全监管信息系统、br /> 加强特殊废物处理处置。实施污水处理污泥减量化技术、脱水技术、综合利用和处理处置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应用,建立促进污泥综合利用的激励政策和防止污染的约束机制。“十二五”期间,城市、乡镇污水处理厂污泥规范化处理率分别?0%?0%,全市新?处污泥无害化处置场点、br /> ? 回收利用电子废物 加快建立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拆解体系,鼓励和支持企业自建回收网络和处理处置基地,加快发展专业化电子废物拆解和回收利用企业。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格体系和运行机制,鼓励有偿回收废旧电子产品。重点从源头控制电子废物污染,推进电子行业绿色生产和绿色产品发展。加强电子废物污染防治的环境监管,明确电子电器生产者和经营者回收和处理废旧产品的责任。“十二五”期间建?处电子废弃物拆解与处置中心,初步建立电子废物回收利用网络、br /> ? 综合利用工业固废 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以综合利用为主、填埋焚烧为辅。通过实施清洁生产,发展无废、少废工艺,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减少原材料的流失,从源头控制和减少工业固体废弃物的产生、br /> 依托物联网技术,2012年前建成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流向、贮存、处置和交易信息平台,鼓励生产企业间的废物循环和再利用。推动不同行业合理延长产业链,加强对各类废物的循环利用,推进企业废物“零排放”、br /> (? 环境噪声管理 加大城市道路及过境交通干线建设的力度,提高车辆的通行能力;调整城市交通车辆构成,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强交通管理,扩大城市机动车禁入区和禁鸣范围,降低交通噪声,推进高速公路、高架路、铁路等沿线噪声敏感点的隔声设施建设;加强社会生活噪声管理,防止夜间娱乐场所噪声扰民;实施建筑施工机械自身的技术改造,改进建筑施工作业方式,减轻建筑施工噪声影响、br /> 改善城乡人居声环境质量。开展“宁静城市”、“宁静社区”等示范建设,积极开展乡村噪声监测和噪声污染防治工作?015年城区环境噪声功能区达标率为100%,全市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00%、br /> (? 农村环境保护 ? 推进生活污水处理 落实“以奖促治”、“以奖代补”政策,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武进区实现整治全覆盖,金坛市和溧阳市覆盖率分别达到80%?0%。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具备截污输送条件的接入城镇污水管网,不具备接管条件的地区因地制宜建设半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到2015年,规划保留自然村新建污水处理装?00处,太湖一级保护区农村地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0%,其他地区达?0%、br /> ? 健全垃圾收运体系 按“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区)处理”的城乡垃圾一体化收集处置体系建设,加快偏远自然村垃圾收集设施、中转设施、区域生活垃圾无害化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妥善处置垃圾渗滤液。“十二五”期间全市建立起农药废弃物统一回收、安全处置体系,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达98%、br /> ? 加强养殖污染防治 逐步关闭、淘汰、并停农户散养,提高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015年全市生猪、奶牛的规模化养殖比例分别提高至80%?0%,建设规模化养殖场沼气工程、畜禽粪便处理中心、发酵床圈舍改造和畜禽养殖废(尾)水净化处理循环利用工程,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5%以上,养殖废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br /> ? 强化种植污染防治 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提高化肥利用率,减少流失量。加强土壤环境监测与污染防治,合理施用农用化学品,保障农产品安全。重点推进农田氮磷拦截工程建设,在滆湖、长荡湖及三条清水通道沿线汇水区域开展农田氮磷拦截工程示范。加强生态农业和循环型农业建设。到2015年,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种植基地面积比例达?5%,建设种植业氮磷流失生态拦截工?000万平方米、br /> ? 推进秸秆综合利用 加强秸秆综合利用。鼓励利用秸秆生物气化(沼气)、热解气化、固化成型及炭化等技术,加大秸秆机械化还田,扶持发展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积极鼓励生物质能发电,继续鼓励秸秆综合利用技术、设备研究与开发。禁止露天焚烧秸秆。重点加强高速公路、机场及其他敏感区域的监测和执法?012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br /> 三、防范新型污染,保障环境安全 (一) 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沺br /> 加强重点行业防范,以铅、铬、镍、铜、锌等为重点,严格实施统一规划定点,不断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行业清洁生产水平。以重金属污染饮用水源地、工矿企业重金属污染场地、重点行业大气重金属排放控制、重点河段底泥污染治理为重点开展试点示范工程,着力解决对生产生活和人体健康有重大影响的重金属污染问题、br /> (? 开展土壤环境治琅br /> 开展土壤污染普查,以道路两侧和工业园区为重点调查全市土壤质量状况。开展城市建设用地和遗弃污染场地调研,规范建设用地土地环境准入和新增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现状调查制度;对污染场地使用功能变更为居住、商业、学校、医院、绿地等的污染场地开展土壤修复。经评估对地下水造成污染的,应当进行地下水污染修复。完成农用土壤安全性划分,开展农田土壤修复与综合治理试点示范、br /> (? 保障核与辐射安全 强化辐射安全监管,将大型电磁辐射设施的规划同城市的总体规划和环境规划相结合,合理安排功能区和建设布局。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形成监管合力;加强涉源单位监管。配合省做好放射性废源(物)收贮工作,继续开展重点放射源应用单位开展在线监控工作。健全核与辐射辐射监管能力,?015年,核与辐射安全监管能力标准化建设实现全面达标,建成常州市电离辐射和电磁辐射自动监控系统,健全应急体系和信息公布制度、br /> (? 加强环境风险防范 强化环境风险源头管理。不断完善风险源环境管理数据库,对风险固定源进行分级分类管理,明确环境风险和处置对策并制订综合防治方案。加强环境风险预测预警,在重点敏感保护目标、重点环境风险源、环境风险源集中区和易发生跨界纠纷的重大环境风险区域建立环境风险监控点,完善市区两级环境风险信息直报系统,到2015年,完成全市70个环境风险监控点建设,建成覆盖市、区两级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和环境应急物资装备综合保障体系,全面提高环境风险防范保障水平、br /> 四、加强生态建设,推行生态文昍br /> (一) 深化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 ? 落实区域保护 对全?4个重要生态功能区按照《常州市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方案》实施严格保护,加大功能区内的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有效保护饮用水源保护区、重要湿地、水源涵养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公益林、森林公园、地质遗迹保护区?大类重要生态功能区,每年按计划推进功能区保护工作,保护工作纳入属地环保工作考核、br /> ? 开展生态补偾br /> 推动建立健全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协调管理与投入机制,建立和完善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日常管理体系,逐步开展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标准核算研究,研究建立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标准体系。“十二五”期间在金坛、溧阳各?个重要生态功能区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并逐步推广、br /> (? 推进生态修夌br /> ? 小流域生态修夌br /> 强化湿地生态修复与重建,开展全市湿地资源调查,制定保护规划,明确保护范围、保护目标、保护措施、重点项目等,并按规划开展湿地修复保护工程。城市建设、国土开发过程中填埋水体必须做到“占一补一”。逐步修复自然湿地,建设人工湿地,大力建设湿地公园,到2015年,建设和恢复湿?万亩,建?个以上湿地公园、br /> 推广河流生态修复技术,开展建成区已被破坏的城市河流生态修复,恢复城市河流湿地自然湿地的自然生态和环境功能。到2015年,全市湿地生态修复与重建率达?0%以上,完?0条河道的生态修复、br /> ? 矿山生态修夌br /> 加快编制和实施全市矿山环境保护和治理规划,加大矿山整治力度,进一步限制开山采石,对金坛、溧阳、新北已关停矿山和在采矿山开展综合整治,修复矿山土地,恢复生态景观。到2015年,关闭矿山修复率达?0%以上、br /> (? 完善城乡绿化 ? 完善城乡绿地系统 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抓手,进一步加快城乡绿化建设。重点实施公园(游园广场)绿地、道路河道绿地、道口绿化、立体绿化、重要区域隔离带建设等工程,均衡城市绿地系统空间分布、完善结构。“十二五”期间,实施23个公园绿地建设工程?00个小游园建设工程、主要交通道路及滨河绿化工程?个道口绿化工程?项立体绿化工程(地道、高架及墙体绿化)。到2015年,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8m2/人、城市绿地率达到38%、br /> ? 建设生态防护林?br /> 突出抓好沿江、沿湖、沿河及产业集中区生态防护林建设。在城市居民区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外围建设绿化隔离带,形成生态屏障?013年前,建成滨江化工园区及市江边污水处理厂生态隔离带、br /> (? 普及生态理忴br /> ? 优先生态教肱br /> 开展对党政机关、企业、学校的生态文明教育和生态文明教育培训,在学校开展生态文明课堂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建设,全面提升民众生态素养,到“十二五”末,建?0个生态文明教育基地?个生态环境特色主题公园,基本满足生态文明教育活动的需求、br /> ? 弘扬生态文匕br /> 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全面拓展传统文化的深度和广度,弘扬龙城文化和常州精神,创新现代服务文化及旅游文化,打造具有常州特色的生态文化模式。加快建设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城乡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构建区域生态文化交流的平台,提升全民生态素养。“十二五”期末,所有建制镇基本建成公共设施完善的文化体系、br /> ? 强化生态宣伟br /> 拓宽生态文明宣传的广度与深度,通过多种方式与手段,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提高市民生态意识,形成生态文明社会新风尚 “十二五”期末,全社会生态文明知晓率达到98%以上、br /> ? 开展生态创廹br /> 全市继续开展生态街道、生态村、生态园林城镇、生态园林居住区、生态园林单位、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宾馆等生态细胞工程建设,巩固完善已有成效,并定期开展复查。“十二五”期间,市区所有涉农街道创成国家级生态街道,90%的行政村建成各级生态村、br /> (? 倡导绿色生活 ? 引导绿色办公 深入开展绿色办公,政府机构率先实施绿色采购,并将绿色采购纳入政府采购管理中,建立并完善相关激励措施,明确政府优先和强制采购类别。推广电子办公,打造绿色办公环境,加强信息平台的搭建。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机关。到2015年,政府绿色采购率达?0%、br /> ? 鼓励低碳生活 广泛促进绿色消费,培养市民绿色消费理念,大力倡导绿色消费,加强政府对绿色消费的引导与管理,制定绿色消费产品采购指南及相应的激励政策。充分发挥家庭、市民在践行生态文明方面的积极作用,提升参与意识,共同建设美好家园、br /> ? 促进绿色交這br /> 积极实施绿色交通,鼓励倡导公众采用公共交通出行,提高公共交通服务质量,优化和扩展城乡公共交通网络;倡导购买环保汽车,提高公务车使用效率;完善常州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增加免费租赁点数量,扩大覆盖范围,2012年,建成覆盖全市的自行车免费租赁系统,并完善管理机制、br /> ? 推广绿色建筑 优化城市规划布局,引进城市新风系统,减少次生能源消耗。新建建筑充分考虑利用太阳能、自然风等自然资源,采用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根据自然通风原理设置风冷系统,有效利用主导风向。现有建筑按照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对有条件的社区及建筑实施节能改造。按照规划设计科学化、建筑材料环保化、生活能源清洁化等要求,选取试点建筑及社区进行节能改造。到“十二五”末,建?0个绿色节能建筑试点、br /> (? 健全生态制?br /> ? 创新考核制度 改善政绩考核。引入公众参与机制,将规划环评执行率、生态环境议案提案的处理情况等指标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把生态文明建设指标完成情况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完善企业环保制度。通过构建企业环境文化、制定企业内部环保条例,建立环境友好型企业激励机制,并强化实施节能目标责任和考核评价制度、br /> ? 完善信息公开 建立健全资源环境信息公开工作考核、社会评议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信息沟通机制,扩大信息公开范围及内容。健全信息公开监督机制,着力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形成政府管制、市场调节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资源环境保护综合机制、br /> ? 健全经济制度 开展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取得和交易试点,逐步扩大污染物排污费征收范围。落实污水、污泥处理收费政策,所有实施区域供水的乡镇开征污水处理费。开展扬尘排污收费工作。对脱硫设施投运率不达标的电厂扣减脱硫电价。推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加强企业环境风险管理。健全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制定实施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办法,加大对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的补偿、br /> ? 加大公众参与 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强化社会评议,接受舆论监督;引导和鼓励公众以多种形式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拓宽和畅通公众参与的渠道,制定公众参与激励机制,提高公众参与意识和积极性,深入落实重大决策强制性公众参与制度、br /> 五、提升监管能力,夯实环保基础 (一) 环境监察能力建设 全面实行环境监察标准化建 “十二五”末所有辖市区监察大队达到《环境执法能力(东部地区)》三级标准。建成市、区、乡镇三级环境监察体系,乡镇街道设立环境执法专业队伍,完善执法装备,实现各级执法队伍的联动与整合。加强污染源监控体系建设,新建项目按要求安装在线监控装置,升级改造重点行业在线监控装置;对重点企业、危险废物实施全过程监控,完善污染源自动监控信息系统,积极推行污染源监控的第三方运行?012年市级核与辐射监察能力达到省三级标准、br /> (? 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加强基础能力建设,重点加强在线连续自动分析、微量有机污染物、辐射监测、生态监测仪器和先进采样设备的配置。加强应急监测能力建设,配置先进、实用的应急监测设备,重点加强特殊污染物的应急监测能力,提高常规应急监测设备配置。加强和完善地表水水质、城市噪声、重点区域大气自动监测系统,实现全市联网、br /> (? 环境信息能力建设 全面实施环境信息标准化建设,建成连接各辖市区的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并用的网络体系,并延伸到乡镇、街道,实现环境管理业务基础数据共享。完善环保门户网站,开展建设项目管理、排污收费、排污申报登记、环境统计、执法平台与效能监管等核心业务的协同办公。完善市环境地理信息系统,整?2369热线平台、污染源在线监控平台和“环保通”平台、br /> (? 环保研发能力建设 提高环境科技实验研究能力,针对水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土壤污染控制、机动车污染控制、城市环境生态、固体废物(危险废物)污染途径与控制技术、城市空气颗粒物污染防治、有机毒物治理、饮用水安全保障等重要学科领域提出环保科研的方向和主题。继续配合“国家水专项”研究工作,重点突破我市水污染防治的技术难点,并建立若干个示范工程。紧密结合国家级科研项目,加强对外合作,启动野外模拟装置和实验基地建设,建设环境科技资源信息共享平台。进一步加强全市科研队伍的建设,形成满足我市环境科研需求的能力、br /> 第五 实施与保際br /> 一、规划实於br /> (一) 实施重点工程 以重点工程建设为抓手,推进本规划的落实。“十二五”期间,重点实施清水工程、蓝天工程、环境综合整治、生态建设、生态文明和环境监管能力?大类工程、br /> (? 明确组织分工 各部门要通力协作,推进环保规划的实施。环保部门主要负责规划的协调和环保工作的统一监管。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财政、税收、金融、物价等部门,组织制定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科技部门要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究、科研能力建设等方面,加大环境保护的支持力度。公安、工商、质检、海关等部门要共同做好环保执法工作。城乡建设、国土资源、交通运输、卫生、农委、水利等部门要依法做好各自领域的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工作。宣传、教育、文化等部门及社会团体要积极开展环保公益活动,普及环境教育、br /> (? 完善考核机制 按规划制定年度计划逐年推进,并列入市重点目标,定期对实施情况进行考核、督察和通报。市委组织部将规划完成情况纳入干部政绩考核的综合考评中,考核结果作为干部政绩评定、选拔任用和奖惩的主要依据之一。各相关机构要严格按照规划要求制定本辖区和本部门的具体实施计划,各司其职,精心组织实施。在2013年底?015年底,分别对本规划执行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和终期考核、br /> (? 跟进实施进程 “十二五”环保规划实施期间,如遇国家和省发展战略、市发展布局进行重大调整、经济社会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等原因,以及在中期评估认为需要对规划进行调整的情况下,由规划编制机关提出调整方案,经过衔接协调、专家论证以及征求意见后,报送市政府审议批准、br /> 二、保障措於br /> (一) 加强组织保障 各级有关部门是“十二五”环保规划的实施主体,形成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分级实施,各部门相互协调,上下互动的推进机制。各辖市(区)党政主要领导是本地区环保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辖区内环保工作负总责,建立和完善领导目标责任制,明确目标,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分工合作,并加强定期督察与通报、br /> (? 加大政策引导 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社会参与的污染治理投入机制,通过政策法规培育市场机制。积极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资污染治理,借鉴市场化方式,创新水环境综合治理的途径。继续实施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差别电价政策,制定市财政对清洁能源替代的补助政策,加大对企业清洁能源替代的支持力度,鼓励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生态修复和清洁生产等、br /> (? 拓宽投入渠道 各级政府应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列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每年环保投入占年度GDP的比例不小于3.5%,逐年加大投入,确保用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支出的增幅高于经济增长速度。通过政府筹划、市场运作、多方筹集等形式,搭建融资平台,形成环境保护的多元化投入格局。积极开展环境资本运作,实现生态环境资本增值。完善环保相关资金的管理体制,统筹运用,将资金用于解决重点环境问题、br /> (? 推动科技创新 加强对科学技术研究的资金扶持,制定优惠政策,充分发挥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行业协会等各方面力量在生态环保科研中的作用。加强科研创新能力建设,重点支持新能源、新材料、环保等低碳产业技术研发,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继续组织跨学科、多领域合作攻关团队,积极参与对突出环境问题、污染治理先进技术、环境管理等的前瞻性政策研究、br /> (? 强化人才队伍 加强环保人才队伍建设,充实各级环保行政机构力量,保证人员编制与本地区环保工作相匹配。要以“十二五”环保工作为契机,建立环保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进一步健全考核激励机制,加强各类专业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业务素质,使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规范化、程序化和标准化、br /> (? 引导公众参与 进一步实施政务公告制度,完善信息公开。对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重大问题,要履行听证会、论证会程序。推进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公布本地区重点污染企业污染排放情况,维护广大公众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调动广大群众参与治污的积极性,支持各类环保志愿团体参与环保工作。积极引导社会公众参与,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络等新闻媒介,发挥其舆论监督和导向作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顴/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