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觇/a>外文 繁體中文
登录个人中心
走进常州 ޵VSƵط 政府信息公开 政务服务 政民互动 VSԤ 数据发布
当前位置9/div>
浏览次数9strong>
信息名称9/span>常州市财政“十二五”发展规划纲?/td>
?ensp;?ensp;号:01410963x/2011-00051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9/span> 公开方式9/span>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9/span> 发布机构9/span>市财政局
产生日期9/span>2011-12-01 发布日期9/span>2011-12-15 废止日期9span style="color: #333;font-weight: normal;">有效
内容概述9/span>根据《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要求,结合我市财政改革与发展的现实情况,制定本规划。主要包括“十一五”我市财政改革与发展简要回顾;“十二五”时期财政改革和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十二五”财政改革与发展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任务、/span>
常州市财政“十二五”发展规划纲?/td>

根据《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要求,结合我市财政改革与发展的现实情况,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既是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指导我市财政工作的中长期规划,对做好未来五年我市财政工作,实现财政改革与发展预期目标,促进常州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具有重要意义、/span>

  一、“十一五”我市财政改革与发展简要回顽/span>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财政改革发展和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五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财政干部、职工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支持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放在财政工作的突出位置,在经受考验中发展提升、在服务中心中开拓进取。“十一五”期间,我市各级财政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培养壮大了财源;主动作为服务企业,优化了经济结构;加大力度改善民生,促进了社会和谐;深化推进各项改革,提高了管理水平,为我市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实现“富民强市”发挥了重要作用,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span>

  ——财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十一五”期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先后于2006年?009年跨?00亿元?00亿元的台阶,?010年的?00亿元(完?86.18亿元),五年累计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64.21亿元,是“十五”期间的3.01倍,年均增长24.68%?010年全市财政总收入突?00亿元,达841.67亿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同时收入质量有所优化,一般预算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005?.1%提高?010年的9.62%,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平均保持?5%以上,为市委市政府实施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span>

  ——财政宏观调控水平显著提高。五年来,各级财政部门坚持一手保增长,一手调结构,实现了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的协调统一。一是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牢固树立减轻企业负担就是打造政策洼地、改善投资环境、提升地区竞争力的理念,不折不扣落实各项涉企优惠政策,全市五年累计落实扶持政策和各类税费减免587亿元。二是打造产业核心竞争力。从2009年起,全市每年筹?亿元,支持包括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产业等在内的“五大产业”,有力提升了我市重点产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三是全力调整经济结构。全市财政累计投?4.18亿元,支持旅游、动漫软件、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有效促进了我市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全市财政累计投?7.66亿元,鼓励企业自主创新,人才引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支持新产品、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品牌建设,促进了我市企业向价值链的高端攀升,向产业链的两端延伸。四是撬动金融资源服务发展。充分利用财政性资金的杠杆作用,制定了财政性存款与银行贷款挂钩办法,制定实施了促进本地小额贷款公司和担保机构健康发展的措施,有效缓解了我市广大中小企业、科技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通过以上举措,我市支柱性企业实现快速壮大,入库税收超亿元的星级企业?005年的4家上升到2010年的35家,有效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并为长远的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span>

  ——公共财政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十一五”期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累计达?51.2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89倍,年均增长23.42%。五年来,各级财政部门着力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三农”、社会保障和就业、公共卫生、教育、环境保护、住房保障等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3%,高出全省近5个百分点。全市累计投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资?.07亿元,支持全市所有村实现“三清一绿”,50%以上村达到“五化三有”;县、乡河道全面疏浚,大中型水库以及病险小水库全面加固。支持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城乡低保、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实现了“四个全覆盖”。全市教育经费累计支出达247.34亿元,年均增?7.34%,教育支出成为我市公共财政的第一大支出。积极支持公交优先战略,2006年以来累计拨付专项资?3.05亿元,其中用于公交公司车辆更?.86亿元,低票价补贴3.58亿元,居民公交出行率?006年的8.94%提高?010年的25.8%。创新保障性住房的支持模式,在全国率先走出了一条具有常州特色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新路。投入快速增长、覆盖范围逐步扩大、注重制度创新的财政民生保障机制日益健全、/span>

  ——财政改革管理水平显著提高。五年来,各级财政部门在复杂局面中大力推进财政改革,全方位创新管理理念,实现了财政体制更加科学和财政管理更加精细的双赢。一是调整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完善各辖市、区、乡镇(街道)财政体制,合理分配事权和财权。积极落实省对市和省管县财政体制调整。二是构建“四位一体”公共财政管理体系。积极推进预算编制、执行、绩效管理和监督“四位一体”的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在全面完成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基础上,加强预算单位结余、结转指标管理,不断提高部门预算编制的准确性、科学性。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体系逐步形成,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的工作机制加快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进一步完善,初步建立了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国库集中收付为资金缴拨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体系;推进公务卡改革,清理和规范预算单位基本账户,源头杜绝小金库的机制初步形成。完善政府采购管理办法,拓展采购领域,实现了应采尽采,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采购185.99亿元,比预算金额节约29.68亿元,节约率?3.76%。不断探索财政绩效评价工作体系和业务模式,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绩效目标管理机制初步建立。构建并实施了财政“大监督”机制。三是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大力整合财政专项资金,着力解决专项资金使用分散、用途交叉和重分配、轻绩效的问题,集中财力办大事?008年以来,我们整合了支农资金、企业发展资金和环保资金,规范了土地储备资金管理,加强了援建资金、农业土地开发资金等专项资金管理,资金使用效率不断提高。四是有效防范财政风险。联席会议制度、投融资主体财务预算管理制度、财务总监委派制度和风险准备金筹集制度等财政防范风险的机制初步建立,财政防范风险的能力进一步提升、/span>

  “十一五”时期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财政收支矛盾仍然比较突出,收入质量有待提升,支出结构尚需进一步优化,对民生保障力度还需加大;基层财政运行比较困难,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有待增强;财政管理仍存在薄弱环节,预算编制和执行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资产管理、绩效管理还需不断强化;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的任务还很重、/span>

  二、“十二五”时期财政改革和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十二五”时期,我市仍将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财政是政府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革发展稳定的物质基础、政策手段和体制保障,实现“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目标,需要加大公共财政制度改革和发展的力度。从经济发展全局和财政自身建设来看,当前和“十二五”时期的财政工作既有不少有利条件,也面临一些困难和压力、/span>

  就有利条件而言。一是“十二五”期间,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逐渐减小,我市外需恢复强劲;国内消费逐渐启动,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二是我市进一步加大建设创新型城市力度,大力促进产业升级,突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大力引进人才、技术和创新资源,全市经济增长将向着创新驱动的道路发展;三是财政改革将进一步深化和完善,财政收入结构将更加合理,收入的规模和质量均有望进一步提高,改革发展的基础将更加坚实、/span>

  就困难和压力而言。一是后危机时期,经济形势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仍然存在。人民币对国际主要货币升值压力较大,造成我市未来出口环境仍有可能趋紧;经济刺激计划造成国内流动性过剩逐渐显现,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压缩我市企业利润;我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根本性的矛盾依然存在,如经济结构不尽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很强,资源承载能力相对有限,经济结构转型面临较大压力。二是在转变发展方式、构建和谐社会、统筹城乡发展、建立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等方面,需要财政加强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力度,财政支出结构尚需进一步优化,收支矛盾将更加突出。三是社会各方面的风险有向财政集聚的趋势,基层财政运行比较困难,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有待增强;财政管理仍存在薄弱环节,预算编制和执行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资产管理、绩效管理还需不断强化;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的任务还很重、/span>

  三、“十二五”财政改革与发展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任务

  未来五年是常州科学发展、跨越发展重要的机遇期。经济将保持快速稳定的发展态势,和谐社会的基础将进一步巩固,财政各项工作和改革的内外部环境将进一步优化。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结合常州市“十二五”发展规划,制订“十二五”时期我市财政改革和发展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任务、/span>

  “十二五”时期财政工作总的指导思想9/span>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力支持推进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大力支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全面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防范财政风险,着力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政体制、运行机制和制度体系。为把常州建设成为创新创业城、现代产业城、生态宜居城、和谐幸福城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span>

  “十二五”时期财政发展的主要目标9/span>

  围绕全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目标,以转型升级为主线,大力扶持创新型经济、服务型经济;以民生幸福为根本,加快支持统筹城乡发展及和谐社会建设;以创新发展为动力,实现我市财政更好更快发展、/span>

  ——财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财政收入保持稳定增长,全市一般预算收入力争实现年均增?2%,与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相适应,到2015年超?00亿元、/span>

  ——促进经济发展能力不断提升。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在政策扶持、资金支持、服务帮助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扩大内需,增加有效投入,支持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span>

  ——公共财政体系更加健全透明。按财权事权匹配原则,进一步理顺市、区各级政府间的财政分配关系,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进一步加强预算管理,完善国库管理体系,研究建立科学合理的转移支付制度;推进预算信息公开,扩大信息公开范围,建立健全预算信息公开披露制度、/span>

  ----财政保障机制更加完善有效。进一步调整优化支出结构,构建并完善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的财政保障机制,落实财政保障水平与经常性财政收入协调增长的长效机制。坚持厉行节约,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span>

  ——财政管理行为更加科学精细。专项资金的管理更加规范,财政资金使用的效率进一步提高;初步建立财政绩效预算管理体系;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政府债务管理规范,财政风险有效控制;法制财政建设有序推进,财政权力运行更趋规范、/span>

  “十二五”时期财政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

  “十二五”期间,我市将在更高层面建设小康社会并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将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转变发展方式,更加注重统筹兼顾城乡一体化发展,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财政部门将着眼以上战略思路和目标、发展重点和方向,着重推进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span>

  (一)完善收入管理机制,综合治税,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span>

  坚持依法治税,加强税收征管,做到依法征收、应收尽收。一是建立财、税、库信息共享平台,形成财政、税务、人行三方信息共享资源机制。二是逐步建立覆盖全市所有企业单位的动态税收管理系统,获取企业基本情况、财务情况和纳税情况;利用统一的数据平台升级现有财政收入分析系统,准确掌握本地区宏观、微观经济运行和财政收入情况。三是进一步拓宽非税收入管理范围;完善和推广排污权有偿使用办法,加大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征收力度;积极探索城市基础设施开发权、使用权、冠名权、特许经营权等无形资产管理方式,切实增加政府非税收入、/span>

(二)发挥财政杠杆作用,多措并举,加快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span>

  积极拓宽财政参与、支持和服务经济的领域,加快形成新兴产业的先发优势、服务业的配套优势、传统产业的品牌优势,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span>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分发挥财政政策资金的导向作用,大力支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市、国家高新区和武进区每年各安?亿元,聚焦扶持“一核八园”创新型园区建设。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构建以政府投资为导向、企业投资为主体、风险投资为补充的创新投入体系;加大公共平台建设投入,推动产学研更加紧密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大人才引进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进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着力培育新兴产业、/span>

  支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大财政支持现代服务业的力度,力争现代服务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占比达到50%。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推进企业“主辅分离”,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重点支持发展现代物流、重点市场、研发设计、商务服务、信息服务等产业;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城市化融合发展,鼓励把营利性服务与公共服务分离出来,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重点支持发展健康服务、医疗服务、养老服务、社区服务等产业;支持旅游产业发展,进一步提高旅游产业在服务业中的比重;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扶持做大做强骨干文化企业,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鼓励发展新兴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span>

  支持发展循环经济。制定实施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加大对清洁生产、可再生资源和新能源开发等项目的支持力度,支持高效节能技术及产品推广、高耗能行业重大节能改造和重大节能技术示范工程,引导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的生产模式、/span>

  引导聚集金融资源。利用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放,优化信贷结构;进一步支持创新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积极支持发展创业投资、风险投资、股权基金、产业基金,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span>

  鼓励扩大民间投资。研究制定鼓励扩大民间投资的财政政策,引导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span>

  (三)调整优化支出结构,民生优先,不断完善公共财政保障服务机制、/span>

  牢固树立以民为本的理念,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使财力更多的向农业农村、社会事业、科技创新、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社会弱势群体等领域倾斜,构建并完善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的财政保障机制、/span>

  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建立稳定的支农投入机制,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推动发展现代高效设施农业,引导建设一批高效设施农业园区,培育一批现代农业产业经营主体;积极支持发展种源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以及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社会化等新兴农业产业,促进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建立促进农民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提高效益,继续实施农民培训工程,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继续落实粮食直补、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全面落实支持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政策措施,支持发展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健全农业保险制度,探索完善担保机制。加强和完善村级经费保障和管理工作,全面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span>

  优先保障发展教育事业。按照《常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010?020)》,体现“三个高于”的要求,优先保障财政教育投入。进一步完善生均公用经费保障制度和校舍维修改造长效管理机制,切实支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大投入,促进学前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健康发展;加大政府补助力度,多渠道筹集资金,逐步化解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债务,同时加强新增债务的审批管理,严格控制新增债务的发生,从源头上对教育债务进行有效控制;建立和完善从小学到大学的政府帮困助学体系,促进教育公平。进一步优化教育支出结构,建立健全各类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强化绩效管理和考核、/span>

  进一步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加大支持创建创业型城市的力度,不断提高就业质量;注重就业困难群体的保底就业,实现社会充分就业;注重城乡就业政策和服务的均等化,实现城乡平等就业。基本实现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障全覆盖,并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完善城乡低保标准增长机制,推进全市城乡低保标准一体化。建立健全新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提高残疾人生活保障水平。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组织。统筹推进城乡社区建设,积极探索公办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和社会组织主办或承接服务等新路径,真正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区服务运营机制、/span>

  加大公共卫生投入力度。初步建立基层医疗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财政补偿机制和绩效考核办法,促使基层医疗机构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基本医疗服务。稳步提高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经费标准,完善经费考核办法;建立卫生人才发展经费补助办法,促进卫生人才培养。积极探索公立医院改革,选择市三院进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补偿机制、监管机制等方面积极探索。根据国家医改要求,人民群众需求和财政承受能力,确定基本医疗范围。建立起稳定增长的筹资机制,不断提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水平;探索建立城乡一体的医疗保险制度,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向社会医疗保险方向过渡,缩小保障水平差距,最终实现制度框架的基本统一、/span>

  支持环保谋求可持续发展。切实将环境保护作为公共财政支出重点,整合环保资金,加大对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投入力度,加强水环境治理,重点支持水质保护工程;加快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增加绿化面积,创造优美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span>

  (四)深入推进财政改革,创新驱动,提升财政各项管理水平、/span>

按照建立财政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财政监督、绩效评价“四位一体”的要求,积极推进各项财政改革,不断创新财政管理机制,促进财政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span>

  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推进预算外管理的非税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建立由公共财政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有机衔接的全口径预算管理体系。按照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原则,进一步理顺市、区各级政府间的财政分配关系,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研究建立科学合理的转移支付制度,不断提升各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依法、及时、主动公开财政预算信息,推动部门预算公开,扩大信息公开范围、/span>

  完善国库管理制度。深化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逐步将非部门预算管理单位财政资金的缴拨实行财政国库集中收付。继续扩大公务卡支付结算范围,延伸国库集中支付链。完善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明确各专用账户的管理要求,逐步建立跟踪监管机制。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健全“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全面推行“收支脱钩”管理。推动完善财政国库动态监控系统和预算单位财务统一核算平台。研究开展国库现金管理,实现国库现金余额最小化、运作收益最大化。构建统一的财政资金核算管理平台,研究推进部分财政事项核算实行权责发生制,全面反映政府资产负债总体情况和政府债务全貌、/span>

  加强财政债务风险管理。坚持稳健财政的原则,继续做好政府性投融资财政财务管理工作。加强投融资平台负债管理,控制好偿债时序和负债节奏,平稳化解风险。调整拓展融资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强城建项目和资金管理,建立财政投资评审机构,引进专业人员,建立专业队伍,加强项目概算、预算、决算的审核检查和平台财务管理力度,逐步做大“城市建设偿债风险准备金”。努力提高土地收益,加强平台负债与土地收益的动态平衡预算,加强对平台收储成本的跟踪审计和评审监督、/span>

  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不断完善和细化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多渠道扩容评审专家库,逐年提高政府采购实际支出规模占一般财政支出比重,力争公开招标比例80%左右。研究制定政府采购支持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政策和措施、/span>

  加快推进财政绩效管理。加快出台《常州市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实施意见》等制度,推进绩效管理制度建设;在部门预算编制的同时,实施绩效目标管理试点方案,力争将财政预算安?00万元以上的专项项目全部纳入绩效目标管理,推动绩效评价与预算的有机结合;推进事中绩效跟踪和深化事后绩效评价,实现全过程绩效管理,初步建立财政绩效预算管理体系、/span>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以构建和完善制度体系为抓手,加快促进资产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以深化预算管理为出发点,着力推动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以信息化建设为基础,推进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的动态管理、/span>

  加强会计管理工作。宣传、落实会计法律法规,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进一步推进会计队伍诚信建设,提高会计服务社会公信力;加强对注册会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行业的监管,优化执业环境、/span>

  加快推进金财工程建设。切实贯彻财政部‘一体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按照基础数据一体化、业务处理一体化、管理流程一体化、信息交换一体化、技术实现一体化的要求,逐步建成业务统一、流程规范、操作简单、网络安全、覆盖财政主要业务应用、上下级财政数据贯通的财政信息管理系统、/span>

  (五)加强法治财政建设,依法行政,建立财政权力规范运行机制、/span>

  按照建设法治财政的要求,进一步加强财政政策法规制度建设,建立完善财政大监督格局、/span>

  推进法治财政建设。根据《江苏省法制财政创建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进一步规范财政业务管理行为和行政行为,完善行政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提高财政干部依法行政能力,逐步实现财政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争创“法治财政示范市”、/span>

  促进财政权力阳光运行。进一步优化行政许可、非许可审批等事项的流程、提高办事效率;及时更新行政权力事项及服务事项的办事流程,向社会公众公布,接受监督;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将各项财税优惠政策的宣传落到实处、/span>

  建立完善“大监督”机制。按照公共财政要求,进一步深化财政监督机制建设,加大事前和事中监督力度,逐步实现对财政资金运行全过程的动态监控。开展重点项目财政专项检查,确保重大财税改革的顺利推进和各项政策的有效落实。加大内部监督和日常监督的力度,建立完善“大监督”机制。全面贯彻落实财政内部控制制度,建立规范、安全、高效的财政内部运行机制、/span>

  (六)推进服务型机关建设,以人为本,提高财政干部队伍整体素质、/span>

  “十二五”期间,要按照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人民群众的要求,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增强服务能力,提升服务效能,积极推进服务型机关建设,在全社会树立财政干部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span>

  以廉政建设为本。坚持反腐倡廉大宣教格局,围绕建立健全廉政教育机制、权力监控机制、纠风长效机制、有效预防机制和从严惩戒机制,构建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强化分类指导,加强对科级领导干部的廉政监督,加强对重要处室、关键岗位包括局属事业单位的监督检查、/span>

  以人才建设为基。一是进一步提高干部素质。到2015年,全市财政系统45岁以下干部全部达到大专以上水平,本科学历水平达到70%,其中市局机关达到90%。干部队伍的学习能力进一步增强,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参谋助手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服务发展意识进一步强化。二是进一步改善干部队伍的结构。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年龄结构趋于合理。三是进一步提高干部队伍的能力。在提升专业水平的基础上,以培养专业骨干为目标,统筹抓好领导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建设。不断提高财政业务人才队伍素质,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健全人才选拔机制,完善人才流动机制,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span>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顴/p>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访问统计 | 网站纠错
主办: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常州市大数据管理局 版权所有:常州市人民政府 电子邮箱:czwgzx@changzhou.gov.cn
苏公网安?2041102000483叶/a> 网站标识码:3204000002 苏ICP?5003616叶/a>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