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自强(1929?010),常州市人。我国高梳棉理论和实践的创始人之一。任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院长、纺织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第八、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家庭生活清贫,一家七口人仅靠父亲当中学体育教师的微薄收入过日子。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父母的要求很简单:能找个好工作,有饭吃就可以。作为老大,他报考了当时颇受欢迎的南通学院纺织工程系?951年,他毕业于南通学院纺织工程系,分配到东北纺织管理局工作?954年至前苏联莫斯科纺织学院学习?958年获前苏联莫斯科纺织学院科学技术副博士学位。留学第一年,除了4门功课要考试之外,还要求学生选定论文题目。“答辩的时候,教授一定会问一个问题:你的论文有什么创新点?如果论文中没有创新的部分,就不能通过答辩。”从那时起,“创新”这一理念深深地根植在他的脑海中,成为他要求自己、检验成果的重要标尺。艰苦却充实的四年留学生活让他受益良多:“一方面是学校和教授对创新的重视,这让我以后自觉地关注创新、追求创新;另一方面,教授严谨务实,尊重客观规律,这是从事科学研究必不可少的素质和要求。 学成回国,他参与了提高梳棉机产量的试验。“高梳棉机的开发是一个整体项目,不仅需要设计、调试,还需要关键件、配套件的配合,还要看加工精度、材质、热处理的能力等等。由于当时我们的基础工业水平不高,高梳棉机的开发和试验遇到了不少难题。”他如是说。在空前的激情和不屈不挠的努力下,成百上千次的试验后终于取得了突破?958年,在单机试验基础上,青岛纺机厂设计制造出了第一?0台样机,半年后在青岛国棉五厂通过鉴定,台时产量达到了23公斤,定型号?181E型?959年秋,其中一台梳棉机参加了在莱比锡举行的国际纺织机械博览会,引起了国外同行的广泛关注?958?966年,高产梳棉机的研究从小试、中试到大面积生产试验,试验工作从青岛扩展到河南、浙江、上海又回到青岛,三次大幅度修改设计,三次制造新样机,终于使国产梳棉机的台时产量达到了当时国际先进水平 他为人低调,做事高调。他的办公室,陈设简单得近乎单调,满是书报杂志和资料,没有奖杯,没有证书,也不见各种纪念品和合影,惟一的装饰品,就算是墙上的两幅他本人的“大照片”了。而这两张其实不是照片,一张是家乡有名的乱针绣,另一张是电脑做出来的现代织锦。当了院士之后,各种各样的活动向他发出了邀请,来自企业的新技术新产品鉴定会邀请尤其多。他对纺织行业的新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却不肯“送花篮式”地一味说好。技术条件不成熟的不去,推广时机不成熟的不去,他给自己定下了这样的原则。有一次,一家熟悉的企业请他参加新产品鉴定,他认为这家企业还不具备条件,就提?个要求:先与进口同类产品进行对比试验,争取达到同等水平;新设备新技术一定要经过生产印证;要找生产管理搞得好的企业参加鉴定。此后,这家企业果然推迟了鉴定。“挑剔一点是好事,技术上就是要精益求精,还要服务于生产实践,马虎不得,更急不得。 |